一种电加热器安装结构、座椅及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10383发布日期:2022-12-02 21:2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加热器安装结构、座椅及车厢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城轨车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加热器安装结构、座椅及车厢。


背景技术:

2.目前,地铁、轻轨等城轨车辆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出行活动中,城轨车辆通常在车厢中配置有电加热器,通过电加热器在冬季给乘客供暖,电加热器通常安装在车厢的侧壁并位于座椅的下方。
3.在组装座椅时,先安装座椅骨架,在安装座椅面板,因座椅面板需在侧墙紧固穿栓,座椅面板的紧固作业空间位于座椅的下方。为避让紧固作业空间,在组装座椅时需要待座椅面板安装完成后,才可在座椅下方安装电加热器。
4.现有的安装方式,导致电加热器安装时的安装空间狭小,接线较为困难。另外,因座椅所有尺寸和强度都是经反复模拟实验并最终确定的,已成模块化结构,同时,座椅同车体侧墙的紧固接口也已固定,因此座椅的结构已无改善的空间,由于工装和结构的局限性,现车工序无法再进行调整。
5.传统的城轨车辆座椅下方的电加热器的安装,是将电加热器的罩壳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座椅下方的侧墙上,同时为了检修方便,在罩壳上还设置有可以翻转打开的检修罩板。因电加热器检修罩板为铰链结构,在安装时即需要避让座椅骨架的加强筋,同时又需要预留空间用以打开检修罩板,以进行紧固安装和后期检修等工作。另外,由于电加热器内部加热管多为翅片管式结构,使得接线空间较小,操作难度较大。因此,现有电加热器的安装方式,不但安装过程繁琐,而且安装难度大、安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在座椅下方安装电加热器,降低座椅下安装的难度,提高安装效率,且可保证电加热器均匀散热的电加热器安装结构,同时还提供一种采用该电加热器安装结构的座椅及安装有该座椅的车厢。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电加热器安装结构,包括连接件,电加热器通过连接件吊挂安装在座椅下方,所述电加热器的罩壳顶板在安装后相对于座椅骨架的底表面具有一定距离且具有倾斜角度。
9.进一步,所述罩壳的顶板由外向内与座椅骨架底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10.进一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罩壳和座椅骨架之间分别通过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结构为紧固件、或为插接结构、或为卡接结构。
11.进一步,所述连接件由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组成,所述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座椅骨架和所述罩壳固定连接,至少所述下连接座为由座椅的外侧向内侧延伸设置的长条形结构,所述下连接座在延
伸方向上倾斜安装在上连接立板的底部。
12.进一步,所述上连接座由一个上连接立板组成,所述下连接座由一长条形的下连接横板组成,所述上连接立板连接在所述下连接横板的一侧边或中间位置,所述连接件整体呈t形或l形结构。
13.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螺栓,在所述上连接立板上开有用于穿过第一螺栓的安装孔,在所述座椅骨架上对应设置有连接孔,所述上连接立板的侧表面贴合在所述座椅骨架的侧表面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
14.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多个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预先焊接在所述下连接横板上,在所述罩壳上对应多个第二螺栓设置有多个螺栓孔,所述第二螺栓向下穿过所述罩壳上的螺栓孔通过螺母固定。
15.进一步,在所述下连接横板与第二螺栓的螺栓头之间安装有垫片,所述垫片上具有一端敞口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从一侧插在第二螺栓上实现安装。
1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17.一种座椅,包括座椅面板和座椅骨架,所述座椅面板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上方,在座椅下方通过如上所述的电加热器安装结构安装电加热器。
18.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
19.一种车厢,在所述车厢内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座椅。
20.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加热器安装结构、座椅及车厢,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1.(1)本实用新型将电加热器的安装位置调整至座椅的下方,且靠近座椅外侧的位置,通过连接件将罩壳与座椅骨架固定连接在一起,不但解决了电加热器在座椅下方安装时无处生根的问题,方便在座椅下方安装电加热器,降低了座椅下安装电加热器的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避免电加热器直接与座椅骨架接触,而产生传热不均的问题。
22.(2)本实用新型将电加热器整体相对于座椅倾斜安装,有利于在电加热器工作时,将产生的热量均匀的散出,达到了采暖均匀的效果,避免了由于电加热器顶板距离不锈钢材质的座椅面板较近,使乘客乘座舒适度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23.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器安装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座椅骨架与电加热器安装结构俯视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连接座与座椅骨架连接的局部放大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下连接横板与罩壳连接的局部放大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连接件与罩壳连接的俯视图;
30.图7是图6的侧向视图。
31.如图1至图7所示,电加热器1,罩壳11,顶板111,散热孔12,座椅2,座椅面板21,座椅骨架22,连接件3,上连接座31,上连接立板311,下连接座32,下连接横板321,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安装孔6,螺母7,垫片8,开口槽9,加强筋板10。
32.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器安装结构,用于将电加热器1安装在座椅2的下方,具体为将电加热器1通过吊挂的方式安装在座椅2的下方。
37.电加热器1包括罩壳11,在罩壳11内安装有电加热组件(图中未示出),在罩壳11上设置有散热孔12。为了方便检修内部的电加热组件,在罩壳11的朝向座椅2外侧的侧板上设置有检修门(图中未示出)。
38.座椅2包括座椅面板21和座椅骨架22,座椅骨架22整体呈框架结构,由四周的边框梁及中间的多根平行的连接梁拼接焊接组成。座椅面板21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在座椅骨架22上方,座椅骨架22再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在车厢的侧墙(图中未示出)上。本实施例中,座椅面板21和座椅骨架22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座椅2为联排的结构,电加热器1沿座椅2的长度方向吊挂在座椅2下方。本实施例中,座椅面板21 和座椅骨架22的底表面均为与地板平行的水平平面,当然座椅面板21 和/或座椅骨架22的底表面也可以相对于地板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39.本实施例中优选,电加热器安装结构包括连接件3,连接件3设置多组,多组连接件3设置在座椅2和电加热器1之间,每组连接件3与座椅骨架22中对应的中间连接梁固定连接,起到了座椅骨架22和电加热器1的连接作用。罩壳11的顶板111在安装后相对于座椅骨架22的底表面具有一定距离。此种安装结构,不但解决了电加热器1在座椅2 下方安装时无处生根的问题,通用于a型车不锈钢座椅下安装电加热器使用,方便在座椅2下方安装电加热器1,降低了座椅2下安装电加热器1的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避免电加热器1直接与座椅骨架22接触,而产生传热不均的问题。
40.本实施例中还优选,罩壳11的顶板111在安装后相对于座椅骨架 22的底表面具有倾斜角度,更优选,罩壳11的顶板111由外向内与座椅骨架22底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这样,有利于在电加热器1工作时,将产生的热量均匀的散出,达到了采暖均匀的效果,避免了由于电加热器1的顶板111距离不锈钢材质的座椅面板21较近,使乘客乘座舒适度降低的问题。
41.如图3至图7所示,连接件3与罩壳11和座椅骨架22之间分别通过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优选采用紧固件,在达到方便固定连接的同时,也使连接结构更加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当然,连接结构也可以采用插接结构、卡接结构等。
42.本实施例中优选,连接件3由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上连接座31和下连接座32组成,上连接座31和下连接座32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与座椅骨架21和罩壳11固定连接,下连接座32采用由座椅2 的外侧向内侧延伸设置的长条形结构,且下连接座32与罩壳11的顶板 111平行设置,用以增加下连接座32与罩壳11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连接强度。
43.更优选,上连接座31由一个上连接立板311组成,下连接座32由一下连接横板321组成,上连接立板311由下连接横板321向上伸出,上连接立板311和下连接横板321焊接在一起。为了保证罩壳11在安装后相对于座椅骨架22具有倾斜角度,下连接横板321在延伸方向上倾斜安装在上连接立板311的底部,即下连接横板321的安装平面与垂直平面之间呈小于90
°
的锐角,下连接横板321与罩壳11的顶板111之间在安装后相互平行,下连接横板321的角度即决定了罩壳11在安装后的倾斜角度。
44.如图7所示,上连接立板311连接在下连接横板321的一侧边,连接件3整体呈l形结构;当然,上连接立板311也可以连接在下连接横板321的中间位置,连接件3整体呈t形结构。为了提高连接件3的整体结构强度,在上连接立板311的一侧面与下连接横板321之间再焊接有两个平行的加强筋板10,加强筋板10优选采用三角形的结构。
45.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用于连接上连接立板311和座椅骨架22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螺栓4,在上连接立板311上开有用于穿过第一螺栓4的安装孔6,在座椅骨架22上对应设置有连接孔(图中未示出),上连接立板311的侧表面贴合在座椅骨架22的侧表面通过第一螺栓4固定连接。安装孔6优选采用长圆孔结构,方便连接件3与座椅骨架22之间的连接,降低座椅下方安装的难度。通过上连接立板 311的设置,不但方便安装电加热器1,同时有利于使电加热器1在安装后与座椅面板2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避免电加热器1的罩壳11直接与座椅骨架22连接,造成传热不均匀的问题。
46.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用于连接下连接横板321与罩壳11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多个第二螺栓5,更优选,在下连接横板321 安装两个第二螺栓5,两个第二螺栓5预先焊接在下连接横板321上,不但有利于增加连接强度,同时也进一步方便电加热器1的安装。
47.在罩壳11的顶板111上对应多个第二螺栓5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图中未示出),第二螺栓5向下穿过罩壳11上的螺栓孔通过在罩壳11的内部拧紧螺母7实现下连接横板321与罩壳11之间的固定连接。
48.更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下连接横板321与第二螺栓5的螺栓头之间安装有垫片8,垫片8上具有一端敞口的开口槽9,在焊接前,将垫片8的开口槽9从一侧插在第二螺栓5上再
进行焊接。垫片8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二螺栓5与罩壳11之间的连接强度。
49.电加热器1的安装步骤如下:
50.1、将座椅骨架2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的车厢的侧墙上。
51.2、将连接件3的上连接立板311通过第一螺栓4与座椅骨架22固定连接。
52.3、将电加热器1的罩壳11置于座椅骨架22下方,并将罩壳11的顶板111上的多个螺栓孔与下连接横板321上的多个第二螺栓5一一对应插入。
53.4、打开罩壳11上的检修门,在罩壳11的内部,在每个第二螺栓5 上拧紧螺母7,从而将连接件3与罩壳11固定连接在一起。
54.5、关闭检修门,完成电加热器1的安装。
55.当然,当第二连接结构采用插接结构时,可以在下连接座32和罩壳 11的顶板111上分别设置有插槽和插块(图中未示出),插槽和插块分别通过螺栓或直接焊接在下连接座32和罩壳11的顶板111上,将罩壳 11抬起使插块从一端插入插槽内,即可实现连接件3与罩壳11之间的固定连接。在插槽和插块之间还设置有锁固结构,用于将罩壳11的位置固定。当第二连接结构采用卡接结构时,可以在下连接座32和罩壳11 的顶板111上分别设置有多组卡槽和卡块(图中未示出),卡槽和卡块分别通过螺栓或直接焊接在下连接座32和罩壳11的顶板111上,将罩壳11抬起使卡块对应卡入相应的卡槽内,即可实现连接件3与罩壳11 之间的固定连接。
56.本实施例中还同时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面板21和座椅骨架22,座椅面板21通过螺栓固定在座椅骨架22上方,电加热器1通过如上所述的电加热器安装结构固定安装在座椅骨架22上。
57.本实施例中还同时提供一种车厢,在车厢内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多组座椅2。
58.本实用新型将电加热器1的安装位置调整至座椅2的下方,且靠近座椅2外侧的位置,通过连接件3将罩壳11与座椅骨架22固定连接在一起,不但解决了电加热器1在座椅2下方安装时无处生根的问题,方便在座椅2下方安装电加热器1,降低了座椅下安装电加热器1的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避免电加热器1直接与座椅骨架22接触,而产生传热不均的问题。
59.本实用新型将电加热器1整体相对于座椅2倾斜安装,有利于在电加热器1工作时,将产生的热量均匀的散出,达到了采暖均匀的效果,避免了由于电加热器1的顶板111距离不锈钢材质的座椅面板21较近,使乘客乘座舒适度降低的问题。
6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