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走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1695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行走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走车辆,尤指一种能有效提升行进的平衡性且使骑乘者双脚运动量平均的行走车辆。
现习有的传统娱乐、运动使用的滑板车,一般皆存在有把手杆、车体以及前、后轮等构件,而其动力源则是骑乘者以单脚蹬地来滑行前进,而该种滑板车虽具有轻巧且速度快的效果,但确也存在有刹车不良、重心不稳及容易跌倒等多项危险性,而因使用滑板车造成重大伤害者亦时有耳闻,同时该种旧有滑板车只以单脚蹬行,而一般骑乘者依习惯皆以固定的左脚或右脚蹬地,因此容易造成运动不平均的情形,且滑板车以两轮支撑,故平衡性较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提升行进平衡性、有效省力驱使其前进的行走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这种行走车辆,其系于一歧头前端结合一前叉杆,并于其内枢设一把手架,该把手架于前叉杆下端处设一导向前轮,又该歧头于后端两侧分别枢接一后车架,后车架的末端底侧则枢接一可偏转的后轮组,并使脚踏板结合于后车架顶面的适当位置,该两后车架于歧头的枢接处固设有相互啮合的弧形齿板,以使两后车架得以同步同量外张,且后车架于脚踏板与歧头间的适当处内侧连接一可于后车架向外展开时形成一紧缩的拉力以拉引两后车架相靠合的拉伸弹簧。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作动的示意图。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行走车辆,主要由歧头13、后车架2、后轮组22及前叉杆11组成,于一空壳状的歧头1前端结合一前叉杆1,该前叉杆1内枢设有一呈T型的把手架11,其把手架11于前叉杆1下方结合一可随之转动的导向前轮12,再于歧头13后端开口两侧分别枢接一后车架2,该后车架2一端系容置于歧头13内并以一枢接销214贯穿枢接,并使之得以转动,接着,请参看图2、图3所示,该后车架2于枢接处的内侧分别结合一以枢接销214为圆心的弧形齿板212,并使两弧形齿板212相互啮合,又使一脚踏板24结合于后车架2顶面的适当位置,以供骑乘者脚部放置,并于脚踏板24与歧头13间后车架2内侧适当设置相对的容置槽231,并使一拉伸弹簧23的两端置于容置槽231内,并以定位螺丝232穿设使之固定,再者,后车架2的末端底侧则枢设一后轮组22,该后轮组22可作旋转偏摆动作,且后车架2于内侧适当处设置防撞块213,以避免两后车架2或脚踏板24于靠合时相互碰撞。
如图4所示,藉由以上各构件的结合,使用者骑乘时,系利用把手架11实施方向控制,双脚则分置于两后车架2的脚踏板24上,再以脚部同时将两后车架2往外推展开,再向内靠合,如此持续动作形成一动力而驱使行走车辆前进;当后车架2向外展开时,由于后车架2设有相啮合的弧形齿板212,因此左、右侧的后车架2产生同步同量外张,不会因骑乘者贯用左或右脚,而该脚对后车架2施以较大的力,导致两侧的后车架2外张角度差异大而难以平衡,如此并有效使双脚的运动效果更平均,再者,由于两后车架2间以一拉伸弹簧23连接,因此,当后车架2向外展开时,该拉伸弹簧23受拉扯,而形成一紧缩的拉力,藉由此拉力有效辅助两后车架2相互靠合,骑乘者能更轻易的驱使行走车辆前进,以达省力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提升了平衡及稳定性,达有效省力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行走车辆,其系于一歧头前端结合一前叉杆,并于其内枢设一把手架,该把手架于前叉杆下端处设一导向前轮,又该歧头于后端两侧分别枢接一后车架,后车架的末端底侧则枢接一可偏转的后轮组,并使脚踏板结合于后车架顶面的适当位置,其特征在于该两后车架于歧头的枢接处固设有相互啮合的弧形齿板,以使两后车架得以同步同量外张,且后车架于脚踏板与歧头间的适当处内侧连接一可于后车架向外展开时形成一紧缩的拉力以拉引两后车架相靠合的拉伸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车辆,其特征在于其中,后车架于适当位置设有相对的容置槽,供拉伸弹簧两端容置啮合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行走车辆,其于一歧头前端结合一前叉杆,并于其内枢设一把手架,该把手架前叉杆下端处设一导向前轮,又该歧头后端两侧分别枢接一后车架,后车架的末端底侧枢接一可偏转的后轮组,并使脚踏板结合于后车架顶面的适当位置,该两后车架于歧头的枢接处固设有相互啮合的弧形齿板,以使两后车架得以同步同量外张,且后车架于脚踏板与歧头间的适当处内侧连接一可于后车架向外展开时形成一紧缩的拉力以拉引两后车架相靠合的拉伸弹簧,达省力的功效者。
文档编号B62K17/00GK2442923SQ0025062
公开日2001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22日
发明者林居富 申请人:林居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