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2359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具有载秧台及栽秧爪的栽秧部装设在移动车上,进行连续地插秧作业的插秧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由日本特开昭61-285175号公报等公开的、在变速箱体的前侧连接发动机台、而在后侧连接车架的结构的插秧机,但在维修变速箱体时,每次都需要解除发动机台或车体主机架的连接。
此外,在前后轮、发动机及驾驶席装设在主机架上的情况下,由于发动机搭载在主机架上面侧,发动机周边的热风因主机架的封闭而不能向下方一侧排出,具有不能有效地冷却发动机的情况,同时不能容易地减小发动机与主机架的上下方向的安装尺寸,存在着不易降低发动机安装部的全高的问题。此外,由于支承发动机的左右防振部件的左右安装宽度受到限制,相对于左右主机架向本机扭转方向(绕前后方向的机体中心线)传递的发动机的振动不易降低,同时具有不易通过减薄主机架的壁厚(降低主机架强度的截面积的减少)来降低主机架的重量等的问题。
并且,由于特别是在主机架上设有支承备用秧台的专用的部件,不易精简构件,不易减轻重量及削减成本,同时在装载于车载台上输送时,需要将上下分割了的上侧的秧台支柱取出,存在着秧台支柱的接缝会发生连接间隙的情况,此外,由于下侧的秧台支柱固定在主机架上,存在着需要保证较大的工具间等收纳空间等结构上及安装上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将构成插秧机机体的车体主机架16分割为前部车架17、中间车架18和后部车架19这三个部分的结构,与车体主机架16为长形一体构造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操作及安装性良好。
此外,由于在中间车架18上连接有前轴箱38,发动机36等能够在连接于前架17的状态下易于与变速箱体37及前轴箱38一体地安装及取出,可提高变速箱体37及前轴箱38的维修性。
再者,由于将前车架17的断面积形成为大于后车架19的断面积,同时,发动机36由前部车架17支承,使作为重物的发动机36被强度良好地支承于前架17上的同时,与装置于机体后侧的栽秧部3的前后平衡良好,能够提高机体的稳定性。
此外,在前后轮5、6、发动机36及驾驶席7安装在左右主机架16上的插秧机中,由于将左右主机架16的设置宽度设置成大于发动机36的左右宽度,从侧面看去,发动机36下部搭接在主机架16上,在左右主机架16与发动机36两侧之间保证了换气空间,能够将发动机36周边的热风顺畅地排出,能够提高发动机36的冷却效率,同时能够容易地将发动机设置得较低以降低机体的重心。
此外,由于可安装支承发动机36的防振部件53的机架部件35的两侧固定在左右主机架16上,通过前述机架部件35的加强,能够降低主机架16的强度,且以较轻的重量形成,同时通过高刚性机架的结构能够将发动机36防振地支承,并能够扩大左右防振部件53的安装间隔,降低向本机扭转方向传递的发动机36的振动,可简化机体构造并且提高发动机36的防振性能等。
此外,由于变速箱体37固定在机架部件35上,能够容易地确保机架部件35的相对发动机36上下方向的振动的强度,能够容易地提高使用机架部件35进行的连接左右主机架16及支承发动机36用的强度,能够容易地提高机架部件35在本机扭转方向的刚性,使发动机36支承结构简单且重量轻。
此外,由于在左右防振部件53的安装宽度的大致中央,固定有机架部件35和变速箱体37,即使对于因发动机36的振动等而产生的向左右任一方向的扭转变形力,通过与变速箱体37的固定也能确保机架部件35的强度,能够容易地防止机架部件35的变形损伤,以提高耐久性等。
此外,在通过踏板支柱24、25,在主机架16上设有踏板9,并且由踏板9覆盖主机架16上侧的插秧机,在前述踏板支柱24、25上设有装载补给用备用秧的备用秧台15的秧台支柱94的安装部,并且秧台支柱94安装在踏板支柱24、25上,因此,通过兼用作高刚性的踏板支柱24、25而直立设置秧台支柱94,通过削减安装秧台支柱94的部件数量及组装工序的数量就能够容易地减轻重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同时由踏板9的刚性支承备用秧台15的负载,能够成为在强度上有利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安装备用秧台15的机体结构的简单化。


图1为整体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移动车的侧面说明图。
图4为主机架部的俯视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6为变速箱体部的侧视图。
图7为发动机传动部的侧视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搭载了发动机的车体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的放大图。
图11为搭载了变速箱体的车体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的放大图。
图13为行走传动部的立体图。
图14为主机架前部的立体图。
图15为图14的放大图。
图16为发动机部的上面侧立体图。
图17为发动机部的下面侧立体图。
图18为发动机部的正视图。
图19为发动机部的俯视图。
图20为前轴箱的正视说明图。
图21为左前轴箱的剖面图。
图22为左前轴箱的剖面图。
图23为图21的放大图。
图24为图23的俯视说明图。
图25为备用秧台的正面说明图。
图26为秧台支柱的收纳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为整体的侧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栽秧部3通过连杆机构2可自由升降地装设在移动车1的后侧,同时将肥料埋在由栽秧部3栽种的秧侧方的侧条,施肥机4搭载在移动车1的后侧上面,在移动车1上具有前后轮5、6、驾驶席7、方向盘8,形成车体罩的踏板9的下方设有前后轮5、6,在踏板9前侧的机罩10的后侧设有方向盘8,在踏板9后侧的上面设有驾驶席7。此外,在栽秧部3上设有5条栽植用的载秧台11及栽秧爪12,在进行将5条秧连续栽秧的插秧作业的同时,在该5条秧的侧方的土中,进行通过送风机13的送风输送,由5条输送软管14从施肥机4将肥料送出并埋入的施肥作业,另一方面,将前述机罩10侧方的备用秧台15的备用秧向载秧台11补给,继续进行插秧作业。
再者,如图3至图15所示,在前述移动车1上具有左右一对主机架16,前架17、中架18及后架19平面上看大致直线形地连接而成主机架16,在左右的后架19后侧固定有门形架20,在左右的前架17前侧上固定有安装中心标记21的前缓冲器22及牵引钩23的同时,在前架17前后部的外侧方及后架19前部的外侧方固定有左右一对踏板台24、25、26,在后架19中间部的上侧,左右方向全宽上固定有长形踏板台27,在前述门形架20上侧固定有左右一对踏板台28,此外,具有具备左右踏板台29的水平架30,通过前侧架31连接各踏板台24~26外侧,由后侧架32连接各踏板台26、27及水平架30外侧,在各踏板台24~29上面装载并固定踏板9,同时在后侧架32的外侧可自由装卸地螺栓固定有上下车用踏板33。
再者,如图4所示,在左右前架17上固定有左右一对托架34和机架部件35来搭载发动机36,同时如图8所示,在变速箱体37的两侧固定有左右前轴箱38,在各箱38上装设前轮5,连接前后架17、19的中架18固定在前述箱38上侧。此外,将发动机36的输出向变速箱体37传递的油压无级变速箱39和由增加方向盘8的前轮5转向力的转矩发生器与齿轮机构构成的转向箱40被固定在变速箱体37前侧,同时,在变速箱体37后侧通过机体箱41固定有后轴箱42,门形架20的两侧固定在前述箱42上,在前述箱42上装设有后轮6。此外,在前述机体41的上侧安装有油压升降缸43,前述油压缸43的活塞与可自由升降地支承栽秧部3的前述连杆机构2连接。
从上述可知,由于构成机体的车体主机架16为分成前架17、中架18及后架19这三部分的结构,与车体主机架16为长形一体构造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操作及安装性良好。
此外,由于在中架18上连接有前轴箱38,发动机36等在连接于前架17的状态下能够易于与变速箱体37及前轴箱38一体地安装及取出,能够提高变速箱体37及前轴箱38的维修性。
再者,由于前架17的断面积设置成大于后架19的断面积,同时发动机36由前架17支承,使作为重物的发动机36被强度良好地支承于前架17上,同时与装置于机体后侧的栽秧部3的前后平衡良好,能够提高机体的稳定性。
再者,如图4、图9所示,油箱台架44的两端固定在左右后架19的前侧,向发动机36供给燃料的燃料箱45固定于台架44上,在左右后架19之间设有油箱45,同时,如图3所示,在后架19上直立设置着座席架46,在座席架46上侧通过座席台47安装有驾驶席7,驾驶席7设置在前述油箱45的前部上方。此外,在由左侧的踏板台24、25支承的左前侧架31的下面侧通过支柱48安装有发动机36的消音器49,同时由右侧的踏板台24、25支承的左前侧架31上固定有蓄电池组台50,如图14所示,使发动机36起动的蓄电池组51安装在前述蓄电池组台50上,在发动机36的两侧方,踏板9下面侧上分开地设有消音器49和蓄电池组51。
再者,如图16至图19所示,前述发动机36的底面上固定有底板52,前述底板52的左右侧通过前后及左右4个橡胶制防振部件53固定在前述托架34及机架部件35上,同时,底板52的下面右侧上可自由装卸地螺栓固定有轴承筒54,轴承筒54上自由回转地轴承支承有传动轴59,传动轴59的前侧通过皮带轮55、56及皮带57而与发动机36前侧的输出轴58连接,如图7所示,前述传动轴59的后侧可自由分离地与前述变速箱39前侧的输出轴60连接,发动机36的驱动力通过传动轴59向前述变速箱39传递,同时PTO轴61a从变速箱体37后侧向后方伸出,向栽秧部3传递动力,并且,后驱动轴61从变速箱体37向后方伸出,向后轴箱42输入,从变速箱体37通过后轴箱42向后轮6传递动力。此外,从变速箱体37通过前轴箱38向前轮5传递动力。
再者,如图18所示,由于前述机架部件35中间以比前架17的底面还低的状态向下方弯折地形成,并且防振部件53设置在与前架17大致同一高度上,因此,在前后轮5、6、发动机36及驾驶席7安装在左右主机架16上的插秧机中,左右主机架16的前架17左右的设置宽度大于发动机36的左右宽度,如图7所示,发动机36的下部从侧面看搭接在作为主机架16的前架17上,以在左右前架17与发动机36两侧之间确保了换气空间,能将发动机36周边的热风顺畅地排出,提高了发动机36的冷却效率,同时较低地设置发动机从而可降低机体的重心。
此外,在左右主机架16的前架17上固定着可安装支承发动机36的防振部件53的机架部件35的两侧,通过前述机架部件35的加强,能够降低左右前架17的强度,以较轻的重量形成,同时通过高刚性机架的结构,将发动机36防振支承,并扩大左右防振部件53的安装间隔,能降低向本机扭转方向传递的发动机36的振动,可简化机体构造及提高发动机36的防振性能等。
再者,如图12、图18所示,平面看为门形的座板62的两侧固定在机架部件35的左右宽度的大致中央,座板62的门形中央从机架部件35向后方突出设置着,在前述变速箱体37前侧的转向箱40前面形成的台座63上,可自由装卸地螺栓固定有前述座板62,两侧固定在左右的前架17上的机架部件35的左右宽度大致中央通过转向箱40固定在变速箱体37上。并且,如图8、图12所示,由于变速箱体37固定在机架部件35上,确保了机架部件35相对发动机36上下方向的振动的强度,提高了使用机架部件35进行的连接左右主机架16及支承发动机36的强度,提高了机架部件35的本机扭转方向的刚性,使发动机36支承构造简化并重量轻,同时,在左右防振部件53的安装宽度的大致中央,固定有机架部件35和变速箱体37,即使相对于因发动机36的振动等而产生的左右任一方向的扭转变形力,也可通过与变速箱体37的固定,确保了机架部件35的强度,能够防止机架部件35的变形损伤,可提高耐久性等。
此外,如图7、图17所示,轴承筒54用另外的结构可自由装卸地螺栓固定在形成发动机台的底板52的下面侧,通过轴承筒54的装卸及安装姿态及位置的调整,可以为能够良好地进行皮带57的更换等维修的结构,在发动机36安装后得到皮带57的调整精度,不仅改善了组装作业,而且提高了皮带57的装设精度,能够提高皮带57的寿命及可靠性。
此外,如图17、图18所示,在前述发动机36的前侧上设有发电机64,通过发动机36的输出轴58驱动发电机64,同时在作为发动机台的前述底板52的前侧、左右宽度的大致中央固定有架台65,发电机64螺栓固定在发动机36与架台65上,由于发电机64的支承部设置并安装在发动机36与底板52上,与仅以发动机36来支承发电机64的以往构造相比,能够相对发动机36的强振动来防止发电机64的支承部件的强振,实现架台65及发动机36的连接部等发电机64的支承部件的紧凑化、减少成本和减轻重量,也能降低发动机36及底板52等的振动,提高本机性能。
再者,如图13、图20至图24所示,在左右前轴箱38内,具有将机内侧固定在前述变速箱体37上的左右输出箱66、67、固定在该输出箱66、67的机外侧上的左右前箱68、可自由滑动地连接在该前箱68下侧的左右齿轮箱69、和固定在前述前箱68上侧的箱罩70;在左右输出箱66、67中内插有左右输出轴71、72,左右输出轴71、72与变速箱37的差动齿轮机构73连接,发动机36的变速及差动输出从齿轮机构73向左右输出轴71、72传递,同时在前述齿轮箱69上向外地轴承支承有左右车轴74,左右车轴74轴承支承着左右前轮5。
再者,如图13、图20所示,在前述齿轮箱69的上方外侧螺栓固定有关节臂75,此外通过方向盘8的回转操作由扭矩发电机等被左右摆动的转向臂76设置于转向箱40的下侧,转向臂76通过转向横拉杆77与左右关节臂75连接,围绕着前述前箱68内内插的中心销形驱动轴78,以与方向盘8的操作角成比例地转换前轮5的方向。
再者,如图21、图22所示,驱动轴78的上侧通过伞齿轮79、80而与前述输出轴71、72连接,驱动轴78的下侧通过伞齿轮81、82与车轴74连接,从输出轴71、72向前轮5传递动力的同时,前述关节臂75与驱动轴78平行地向上方延伸,关节臂75的上侧与圆筒形的滑动及回转用支承部83一体地形成,关节臂75的支承部83可自由滑动及回转地嵌插在前述箱罩70的缸部的外侧,关节臂75中心地支承在前述齿轮箱69与箱罩70上。
此外,设有伞齿轮81的驱动轴78的下侧由轴承84轴承支承于齿轮箱69上,同时在与伞齿轮80花键嵌合的驱动轴78的上端侧,通过轴承86轴承支承有活塞形托架85的下面侧,大小直径的压缩弹簧形的悬簧87与前述托架85的上面侧接触,悬簧87内装在使前述托架85沿上下方向滑动的箱罩70的缸体部内,通过前述驱动轴78及齿轮箱69,由悬簧87将前轮5向下方弹压,前轮5的接地压由前述弹簧87维持,与前述弹簧87的最大压缩时的尺寸大致相同的长芯轴88内插在弹簧87的中心部,由移动车1的车体的重量将前述弹簧87最大压缩,在四轮5、6接地的通常状态下,与前述弹簧87紧密接触,将车高保持为一定,另一方面,在左右后轮6与前轮5的左右任意一个的三轮接地的台阶行走时,通过悬簧87的伸长使前轮5下降,维持前轮5的接地,以防止打滑。
再者,如图23、图24所示,止块89与前述关节臂75的内侧一体地形成,用于限制左右回转的突起90、91与前述前箱68的前后外侧一体地形成,通过方向盘8的最大转角操作,将止块89与各突起90、91的其中一个接触,限制前轮5的方向转换,止块89形成与因悬簧87的伸缩产生的齿轮箱69及关节臂75的滑动范围(悬簧行程)大致相等的长形,在通过前弹簧87使关节臂75滑动的全范围中,止块89能够与突起90、91接触。
如上所述可知,在连接设置于本机侧上的前箱68的下侧,设有安装前轮5的齿轮箱69,以构成前轴箱38的同时,围绕作为中心销的驱动轴78自由回转并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地设有前述齿轮箱69的插秧机中,将作为使前述齿轮箱69向下方弹压的弹性部件的悬簧87内装在前箱68上侧的箱罩70中,一侧固定在齿轮箱69上的关节臂75的另一侧可自由滑动地支承在前述箱罩70上。并且,前述关节臂75的上下侧通过成中心支承结构被更坚固地支承,能够将前箱68及齿轮箱69的滑动连接部牢固地支承,以应对翻倒方向或扭转方向的变形力,例如作为中心销的驱动轴78的轴径不粗但保证前轮5的支承所必须的强度,可实现减轻设有前轮5的前轴箱38结构的重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并且使关节臂75在内侧设有悬簧87的箱罩70的外侧滑动,以节省空间地设置变速箱的结构。
此外,与齿轮箱69的至少上下方向的滑动范围相对应的作为回转限制部件的止块89设置在关节臂75的内侧,以节省空间地设置前述止块89,兼用关节臂75或前箱68等地形成止块89,通过构成部件的共用来减少构件的数量,容易得到限制绕驱动轴78的齿轮箱69的回转所必须的止块89的强度,同时箱罩70或前箱68侧与关节臂75的支承部83下面侧的接触,限制了齿轮箱69向下的滑动,与以往相比,不需要前箱68及齿轮箱69伸出最多时的止动轮等止动件,不需要特别地设置限制齿轮箱69的伸长动作的止动部件,可简化齿轮箱69的支承结构等,并且通过高刚性的关节臂75的兼用,可得到在强度上更有利的止块构造,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及耐久性的提高。
再者,在通过悬簧87可自由升降地设有相对本机作为行走轮的前轮5的插秧机中,以前轮5相对本机位于最上升位置时作为通常状态地设定悬簧87的力,不会产生在升降途中支承前轮5的悬簧87的结构那样、因备用秧等搭载重量使车高变化的情况,在秧田内,机体被大致水平地支承的状态下进行插秧作业,以维持秧的栽秧精度,而且即使具有耕地的凹部等台阶,通过悬簧87的接地作用也能够确保前轮5的接地压,降低前轮5的打滑,维持行走性能,悬簧87设置在向前轮5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轴78的上方侧,在前述驱动轴78与悬簧87之间具有轴承86及托架85,与例如被卷装支承在驱动轴78外侧的结构相比,悬簧87的安装结构简单,防止了因驱动轴78的回转力引起的悬簧87的变形或摩擦等,而且由前述托架85加宽了悬簧87的支承面,可防止弹簧87的倒下。
此外,作为因车体重量造成的本机与前轮5最接近的最低车高状态,以根据行走路面的台阶,前轮5从本机离开,使前轮5接地的状态设置悬簧87,防止插秧作业时搭载的备用秧或配重等使悬簧87变形,阻止因车体重量变化造成的车高被变更以使机体倾翻的现象,而且可降低因路面的台阶引起的前轮5的打滑,防止蛇行行驶。
再者,如图22所示,采用输出轴72由轴承92轴承支承于固定前箱68的输出箱67的机外部上,设置于前箱68内的伞齿轮79的凸起部93向输出轴72方向延伸设置,前述凸起部93端面与轴承92接触,承受伞齿轮79的推力负载的结构,不需要承受伞齿轮79的推力荷重的轴环等,可减少部件数量,降低兼用于差动轴的输出轴72方向的加工尺寸误差,能够确保伞齿轮79的轮齿侧向间隙。此外,采用承受前述悬簧87的箱罩70的最上部接近踏板9的下面侧,在作为前述弹簧87的承受部分的箱罩70头部上设有踏板9用橡胶制支承部件70a,箱罩70可作为踏板9安装部件使用的结构,省去了支承踏板9的支柱,减少了部件数量,此外前轴箱38支承着踏板9和主机架16这两者,踏板9可被高刚性地支承。
再者,如图14、图15、图25所示,在前述备用秧台15上具有侧面看为门形的载秧台支柱94以及由螺栓固定在前述支柱94上的单边固定形上下方向三阶的秧盘95,同时在秧台支柱94的门形下部固定有基座96,基座96可自由装卸地用螺栓97固定在形成主机架16的前架17外侧设置的踏板支柱24、25的外侧上面,秧台支柱94可自由取出地直立设置在支承踏板9的踏板支柱24、25上,左右备用秧台15设置在机罩10两侧的踏板9的机外侧,从支承在秧台支柱94的机外侧的秧盘95中取出备用的秧,向载秧台11补给。
通过上述可知,在踏板9通过踏板支柱24、25设置在主机架16上,由踏板9覆盖主机架16上侧的插秧机,装载补给用备用秧的备用秧台15的秧台支柱94的安装部设置在前述踏板支柱24、25上,秧台支柱94安装在踏板支柱24、25上。并且,兼用作高刚性部件的踏板支柱24、25,并直立设置秧台支柱94,通过削减安装秧台支柱94的部件数量及组装工序的数量来减轻重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同时通过踏板9的刚性来支承备用秧台15的负载,成为在强度上有利的结构,可实现简化安装备用秧台15的机体结构。
再者,如图26所示,在前述基座96上形成直立面98和倒伏面99,使直立面98与踏板立柱24、25的上面接触,并通过螺栓97固定基座96,将秧台支柱94大致垂直地直立设置,能够安装秧盘95进行插秧作业,另一方面,使倒伏面99与踏板24、25的上面接触,并通过螺栓97固定基座96,将秧台支柱94向机罩10方向倾倒地支承,以降低机体的全高,并且可装载在卡车的上下二阶式的装载台上运送,或收纳在狭小的工具间内。
通过上述可知,采用秧台支柱94与其基部的支承体96形成一体的结构,秧台支柱94可向本机方向倾斜地固定的结构,通过秧台支柱94为单一部件,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部件的连接部分上没有连接间隙,而且通过将秧台支柱94向本机内侧倾斜地固定,降低了本机的最大高度,在从制造厂出厂时或收纳入工具间等时,能够将备用秧台15收起,可削减卡车运送经费并确保收纳空间。
权利要求
1.一种插秧机,其特征为,构成机体的车架分割为前部车架、中间车架和后部车架这三个部分。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为,在中间车架上连接有前轴箱。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为,前部车架的断面积大于后部车架地形成,同时发动机支承在前部车架上。
4.一种前后轮、发动机及驾驶席安装在左右主机架上的插秧机,其特征为,左右主机架的设置宽度大于发动机的左右宽度地形成,从侧面看发动机下部搭接在主机架上。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为,可装有支承发动机的防振部件的机架部件的两侧固定在左右主机架上。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为,变速箱体固定在机架部件上。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为,在左右防振部件的安装宽度的大致中央固定机架部件与变速箱体。
8.一种通过踏板支柱在主机架上设置踏板、并由踏板覆盖主机架上侧的插秧机,其特征为,在前述踏板支柱上设有装载补给用备用秧的备用秧台的秧台支柱的安装部,将秧台支柱安装在踏板支柱上。
全文摘要
一种插秧机,构成机体的车体主机架(16)分割为前部车架(17)、中间车架(18)和后部车架(19)这三个部分,与车体主机架(16)为长形一体的结构相比,操作及安装性良好。
文档编号B62D49/06GK1507398SQ0182322
公开日2004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22日
发明者井上诚, 前川智史, 史 申请人: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