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170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
背景技术
婴儿车这项产品主要是提供婴童乘坐在内,让大人可以在后方轻松推动的育婴用品,传统的婴儿车手把管系固定于座位部的后侧而不能随意更动,而座位的方向也一律朝前,因此推车时婴童只能看着车前方却看不见后面推她的大人,有时易造成婴童内心的安全感不足,而推车的人同样亦也无法看到婴童的脸上表情,及时地给于互动及安抚。
手把可换向之婴儿车,主要就是为解决手把管为固定式之婴儿车缺失,传统的手把可换向之婴儿车,如美国第5,845,924号专利案所揭露的,主要是通过婴儿车骨架上枢接一手把管,并设有一前固定位置以及一后固定位置,由操作件可拉动一固定滑套,移动而使滑套切换至前固定位置或后固定位置定位,使手把管得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一朝前或一朝后的位置。如此,推车时便可以选择是要面对婴儿或背对让婴儿看见前方的景物。
手把可换向婴儿车虽可解决固定式手把管之缺失,但仍具有下列之缺失由于手把换向时,由一侧边转动至另一侧边,不仅手把转动时须要足够的回旋空间,而且操作者还必须绕到婴儿车的另一侧才能推动,当正好身处窄路时,相当的不方便。
为使婴儿车容易控制方向,一般在前轮组都设有可随车向转动的回转机构,而后轮则否(无法随车向回转),因此手把换向推动后,会发觉转向时很难控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包括用手把可换向之婴儿车的操作者必须移动自己,遇空间狭窄时的操作不便,及换向后推动婴儿车的操控性不佳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方便、省力的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骨架,支撑骨架上设有承接座,承接座上设有定位位置;一转动的设置在承接座上的座位,座位上设有可移动而且能与该定位位置进行卡掣或脱离卡掣的定位件,该座位包括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一下端枢接于座位,且可推动支撑骨架的手把管。
一装设在手把管上的换向机构,该换向机构至少包括卡掣件、滑块、及释放件,其中释放件一端与滑块连接,滑块上设有卡掣件,卡掣件可与座位上的第一定位部或第二定位部卡掣,所述滑块可装设于定位件上供控制该定位件与定位位置的卡掣。
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骨架包括一前脚管及一后脚管,承接座设置在前脚管及后脚管的上方。
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脚管下端连接一可自由转动方向的前轮组,而后脚管的下端则连接一后轮组。
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位包括有乘坐部及靠背部,座位两侧设有枢接手把管的枢接部。
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释放件与滑块之间设有供操作者移动滑块的连动件。
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释放件为一手拉钩。
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掣件装置在滑块上,并横向地凸出于手把管。
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滑块的下端为一限制部,限制部凸出于手把管的尾端。
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座位与定位件之间设有弹性组件。
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滑块与手把管之间设有弹性组件。
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骨架,支撑骨架上设有承接座,且该承接座上设有定位位置;一可转动的设置在承接座上的座位,该座位上设有供移动而卡掣或脱离定位位置,藉以控制座位的转动或定位的定位件,座位进一步包括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一下端枢接于座位,且端部固接一转动块的手把管;其中转动块包括压掣部及释放部;一设置在手把管上的换向机构,该换向机构设有一卡掣件及一用于驱动卡掣件而控制手把管脱离或定位于第一定位部或第二定位部的释放件;如上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释放件与卡掣件之间设有连动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在婴儿车的支撑骨架上装设有可转动的座位并赋予可定向的换向机构,而手把管则枢接于此可转动的座位并设有两个可设定的位置,操作者利用换向机构改变手把管的位置时自动让座位恢复可转动状态;因此,操作者只需将手把管转至一适当的位置上就可以直接由手把管转动座位来进行换向,当座位已经完成换向时,再将手把管转回并定位于第一或第二定位位置,此结构,使操作者不必改变原来的推车位置,直接将座位转向便可解决前述问题,故本实用新型在操作上较习知的结构方便许多,且简单、省力。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把管位于第一定位部侧视及部份透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手把管单纯换向而座位不换向时之动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座位转向时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座位转向后手把管动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转动块压掣定位件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转动块压掣及定位件释放动作示意图。
符号说明1支撑骨架2座位10手把管 11前脚管12后脚管 13前轮组14后轮组 3承接座31定位位置 21乘坐部22靠背部 20、50弹性组件23定位件 24第一定位部25第二定位部 26枢接部110两侧管5换向机构51释放件 52卡掣件53滑块 54连动件60单手操作结构 7转动块
71压掣部72释放部531、限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首先请参考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实施例,利用手把管10转动座位2方向,包括一支撑骨架1、一座位2及一手把管10。
其中,支撑骨架1包括有一前、后脚管11、12,其中前脚管11的下端设有一可自由转向的前轮组13,而于后脚管12的下端则设有后轮组14,藉以支撑并移动座位2;另外,前、后脚管11、12的上方连接一承接座3,该承接座3设有一对定位位置31;在本实施例当中,该定位位置31是由缺槽所构成。
座位2包括一乘坐部21及一靠背部22,座位2装置于承接座3上,并可相对于承接座3转动,此外,座位2装设定位件23,配合弹性组件20而可往复移动,当要座位2固定不动时,可利用定位件23卡入定位位置31,而当要座位2恢复转动以便调整方向时,可令定位件23脱离定位位置31,让座位2恢复转动而调整其方向。
手把管10,包括两侧管110,手把管10下端枢接于座位2的枢接部26,使手把管10可随枢接部26转动,藉以推动支撑骨架1及座位2移动。
换向机构5装置在手把管10上,包括一释放件51、一卡掣件52以及一滑块53,其中释放件51滑动的装置于两侧管110,在本实施例当中,释放件51为一手拉钩,可供操作者拉动,而释放件51可连接于一连动件54的一端,使连动件54的另一端可连接一滑块53,因此使操作者可由远程的手拉钩使滑块53移动;滑块53凸出于两侧管110末端而形成一限制部531;限制部531位于定位件23上方,用以限制定位件23的移动,滑块53可藉由释放件51经由连动件54予以拉动;本实施例当中,释放件53是分别设于两侧管,操作者可从远程位置操作,另外,滑块53可利用单手操作结构60,如美国专利第6,443,479号专利案或美国专利第6,478,328号专利案所述及的操作方式,通过上述操作方式使使用者可单手操作两侧之滑块53移动。
座位2设一枢接部26、第一定位部24及第二定位部25,卡掣件52横向固定地装在滑块53上并凸出两侧管110外,并随滑块53移动;卡掣件52通过弹性组件50保持与座位2所设置之第一与第二定位部24、25卡掣而产生固定作用,如此可使手把管10保持固定倾斜一角度方便操作者握住推动,卡掣件52可脱离第一定位部24而移动至第二定位部25,使手把管10能转动变换其位置;在本实施例当中,操作者可通过释放件51或单手操作结构60驱动卡掣件51来选择手把管10的位置。
敬请参考图3所示,手把管10位于座位2靠背部22的后方位置,当被定位于第一定位部24时,倾斜一个角度,如此能使婴童乘坐于背对操作者(如第2图之所示);而当操作者需直接更换手把管10位置但不使座位2转向时,可拉动释放件51使卡掣件52脱离第一定位部24,这时可转动手把管10并使卡掣件52移进第二定位部25卡掣;如第3图所示,在推动婴儿车时,如此设定的手把管10便可调至乘坐部21的前面。
另请参考图4、5所示,当操作者希望转动座位2的方向,但不改变自己的位置,而手把管10定位于第一定位部24,可拉动释放件51使滑块53移动,令卡掣件52脱离第一定位部24,由于该滑块53下端凸出两侧管110的下端,可由限制部531限制定位件23,使定位件23不能移动;当滑块53向上移动时,限制部531便解除对定位件23的压掣,定位件23可通过弹性组件20的力量脱离承接座3上的定位位置31,此时,操作者可转动手把管10带动座位2进行180度的转向;一般而言,操作者得将手把管10转到第一与第二定位部24、25的中间位置(如第4图之所示),其转动的回转半径最小,当完成座位2之转向后,再推动手把管10转动至第二定位部25卡掣固定,使操作在不移动原操作位置即可改变座位2之方向(如第5图之所示)。
请续参考图6、7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当手把管10进入定位状态,定位件23受限制部531的压掣,将使定位件23保持于定位位置31之内,藉此可保持座位2之方向固定,反之,欲使座位转动换向时,可移动滑块53解除对定位件23的限制,令座位2得以换向;在本实施例当中,滑块53并未凸出两侧管110的端部,而带动卡掣件52进行移动。在两侧管110的端部固定一个可随手把管10转动而转动的转动块7,其中转动块7于两侧形成外凸的两个压掣部71,而于两压掣部71之间则形成向内凹之释放部72;锁定不动时,使手把管10位于第一或第二定位部24、25,这时转动块7的压掣部71压掣着座位2之定位件23使座位2无法转动,当欲改换座位2的方向时,先释放卡掣件52,然后推动手把管10至中间位置,使定位件23移动进入内凹之释放部72,从而解除座位2对承接座3之定位,使其得以直接利用手把管10的转动而转换方向。
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骨架(1),支撑骨架(1)上设有一承接座(3),承接座(3)上设有定位位置(31);一转动的设置在承接座(3)上的座位(2),座位(2)上设有可移动而且能与该定位位置进行卡掣或脱离卡掣的定位件(23),该座位(2)包括一第一定位部(24)及一第二定位部(25);一下端枢接于座位(2),且可推动支撑骨架(1)的手把管(10);及一装设在手把管(10)上的换向机构(5),该换向机构(5)至少包括卡掣件(52)、滑块(53)、及释放件(51),其中释放件(51)一端与滑块(53)连接,在滑块53上设有卡掣件(52),卡掣件(52)可与座位(2)上的第一定位部(24)或第二定位部(25)卡掣,所述滑块(53)可装设于定位件(23)上供控制该定位件(23)与定位位置(31)的卡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骨架(1)包括一前脚管(11)及一后脚管(12),承接座(3)设置在前脚管(11)及后脚管(12)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脚管(11)下端连接一可自由转动方向的前轮组(13),而后脚管(12)的下端则连接一后轮组(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位(2)包括有乘坐部(21)及靠背部(22),座位(2)两侧设有枢接手把管(10)的枢接部(2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释放件(51)与滑块(53)之间设有供操作者移动滑块(53)的连动件(5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释放件(51)为一手拉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掣件(52)装置在滑块(53)上,并横向地凸出于手把管(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滑块(53)的下端为一限制部(531),限制部(531)凸出于手把管(10)的尾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座位(2)与定位件(23)之间设有弹性组件(5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滑块(53)与手把管(10)之间设有弹性组件(20)。
11.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骨架(1),支撑骨架(1)上设有承接座(3),且该承接座(3)上设有定位位置(31);一可转动的设置在承接座(3)上的座位(2),该座位(2)上设有供移动而卡掣或脱离定位位置(31),藉以控制座位(2)的转动或定位的定位件(23),座位(2)进一步包括第一定位部(24)及第二定位部(25);一下端枢接于座位(2),且端部固接一转动块(7)的手把管(10);其中转动块(7)包括压掣部(71)及释放部(72);及一设置在手把管(10)上的换向机构(5),该换向机构(5)设有一卡掣件(52)及一用于驱动卡掣件(52)而控制手把管(10)脱离或定位于第一定位部(24)或第二定位部(25)的释放件(5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释放件(51)与卡掣件(52)之间设有连动件(54)。
专利摘要一种婴儿车座位换向结构,婴儿车的座位是以可转动定位的方式装置于一支撑骨架上,婴儿车的手把管枢接于座位并且具第一与第二定位位置。操作者可通过换向机构释放手把管的定位,并同时解除座位对支撑骨架的定位;操作者可通过推动手把管令座位转动至适当位置,即可由手把管直接转动使座位转向,随后可使手把管回复至原来的操作位置,并定位于第一或第二定位位置。藉此结构,操作者将可以不移动原推动位置即可操作座椅转向,使操作方式更加方便。
文档编号B62B9/00GK2830196SQ20052006465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7日
发明者杨正帆 申请人: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