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5128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特别涉及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适用于各种二轮、三轮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自行车其驱动装置一般分为三大类,即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和中置驱动。中置驱动一般形式为辅助电力输出与减速装置和中轴分别在各自的轴线上,电力辅助驱动通过小链轮与链条传递力矩,如日本松下、铃木等均采用这种类型,但这类设计结构复杂、成本高、体积大;前轮驱动是将电机装在前轴上,但这类设计重心分布不合理,且安全性能也存在隐患;后轮驱动是将电机与后轴组合成一体,目前广泛采用这种类型,但这类设计维修十分不便,且加大了幅条的偏转度,幅条外端的交变弯曲力矩加大,容易因疲劳而折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适用于二轮、三轮电动自行车的一种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车架、前轮、后轮、前叉、立把、电池、中轴驱动机构、测力机构和控制系统,所述中轴驱动机构安装在车架的中轴中心位置,辅助电力输出套与中轴同心,由轴承支撑定位,辅助电力输出套与链轮以及中轴与链轮之间均安装方向相同的单向离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中轴驱动装置由中轴、内转子电机、中空输出套、外壳、左边盖、右边盖、曲柄、脚踏、链轮、单向离合装置组成,或在上述组合中增加减速装置。
所述中轴驱动机构、测力机构和控制系统组合成一体安装在车架的中轴上,或分别安装在车架的中轴上。
所述辅助电力输出套与链轮以及中轴与链轮之间安装的单向离合装置共用一个单向离合装置外壳,或分别安装各自的单向离合装置外壳,单向离合装置外壳与链轮固定连接。
所述单向离合装置由外壳、大内套、小内套、两只滚柱、左隔板、中隔板、右隔板组成,共用一个外壳。
所述内转子电机由定子、中空套内转子、外壳、左边盖、右边盖、轴承组成,中空套内转子为中空套结构,内转子电机输出为中空套内转子输出,中空套内转子与中轴之间由轴承支撑定位。
所述减速装置由带内孔的太阳轮、中间齿轮和带输出套的齿轮、边盖、外壳组成,太阳轮与电机输出中空套内转子同心安装,带输出套的齿轮与右边盖、中轴由轴承支撑定位,带输出套的齿轮与中轴、链轮同心安装;减速装置与内转子电机由电机右边盖分隔为两个型腔,有密封措施,减速装置型腔内注润滑油;减速装置的太阳轮、中间齿轮、带输出套的齿轮采用钢材内坯,内坯外包覆降噪材料形成齿形,降噪材料包括不限于铜、铝、尼龙、橡胶等。
所述辅助电力输出套转速为40-260转/分钟,链轮中心线与车架中心线位置尺寸小于10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重心合理驱动装置装配在车架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合理,行驶安全、稳定;2、输出扭矩大由于采用减速装置,可输出更大扭矩,提高起动速度与爬坡能力;3、人力与电力可按比例同轴输出,省力、省电,保护电池;4、密封、润滑性能好,维修方便,同时为美化造型创造条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轴驱动机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向离合装置示意图。
在图1、2、3中,车架1,前轮2,后轮3,前叉4,立把5,电池6,中轴驱动机构7,测力机构8,控制系统9,辅助电力输出套10,中轴11,轴承12,链轮13,单向离合装置14,内转子电机15,中空输出套16,外壳17,左边盖18-1,右边盖18-2,曲柄19,脚踏20,减速装置21,定子22,中空套内转子23,轴承24,轴承25,单向离合装置外壳26,太阳轮27,中间齿轮28,带输出套的齿轮29,边盖30,外壳30-1,大内套31,小内套32,滚柱33,左隔板34,中隔板35,右隔板36,,滚柱3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的一种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它包括车架1、前轮2、后轮3、前叉4、立把5、电池6、中轴驱动机构7、测力机构8和控制系统9,中轴驱动机构7安装在车架1的中轴11中心位置,辅助电力输出套10与中轴11同心,由轴承12支撑定位,辅助电力输出套10与链轮13以及中轴11与链轮13之间均安装方向相同的单向离合装置14。
所述中轴驱动装置7由中轴11、内转子电机15、中空输出套16、外壳17、左边盖18-1、右边盖18-2、曲柄19、脚踏20、链轮13、单向离合装置14组成,或在上述组合中增加减速装置21。
其工作方式是纯电动模式的实现方式为内转子电机15在电池6正常供电情况下,通过测力机构8、控制系统9,内转子电机15运转,中空套内转子23通过减速装置的太阳轮27驱动减速装置21运转,经减速后,辅助电力输出套10将高速运转的内转子电机15由1020转/分钟减速调整至100转/分钟,通过单向离合装置大内套31与辅助电力输出套10固定连接,通过滚柱33咬合外壳26,传递给与其固定连接的链轮13,链轮以100转/分钟运转并传递动力至后轮3,从而实现辅助电力驱动。由于单向离合装置14的小内套32与中轴11固定连接,通过滚柱37脱开,从而实现中轴11不转。
纯人力模式的实现方式为人力经中轴11通过小内套32、滚柱37咬合外壳26并传递至与其固定连接的链轮13,链轮13传递动力至后轮3,从而实现纯人力驱动。由于单向离合装置14的大内套31与辅助电力输出套10固定连接,通过滚柱33脱开,从而实现辅助电力输出套不转。
人力与辅助电力共同模式的实现方式为人力经中轴11通过小内套32、滚柱37咬合外壳26,辅助电力经辅助电力输出套10、滚柱33咬合外壳26,从而共同着力于外壳26,并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链轮13传递动力至后轮3,从而实现人力与辅助电力共同驱动。
权利要求1.一种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主要包括车架(1)、前轮(2)、后轮(3)、前叉(4)、立把(5)、电池(6)、中轴驱动机构(7)、测力机构(8)和控制系统(9),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驱动机构(7)安装在车架(1)的中轴(11)中心位置,辅助电力输出套(10)与中轴(11)同心,由轴承(12)支撑定位,辅助电力输出套(10)与链轮(13)以及中轴(11)与链轮(13)之间均安装方向相同的单向离合装置(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驱动装置(7)由中轴(11)、内转子电机(15)、中空输出套(16)、外壳(17)、左边盖(18-1)、右边盖(18-2)、曲柄(19)、脚踏(20)、链轮(13)、单向离合装置(14)组成,或在上述组合中增加减速装置(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驱动机构(7)、测力机构(8)和控制系统(9)组合成一体安装在车架的中轴(11)上,或分别安装在车架的中轴(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力输出套(10)与链轮(13)以及中轴(11)与链轮(13)之间安装的单向离合装置(14)共用一个单向离合装置外壳(26),或分别安装各自的单向离合装置外壳,单向离合装置外壳(26)与链轮(13)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离合装置(14)由外壳(26)、大内套(31)、小内套(32)、滚柱(33)、滚柱(37)、左隔板(34)、中隔板(35)、右隔板(36)组成,共用一个外壳(26)。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电机(15)由定子(22)、中空套内转子(23)、外壳(17)、左边盖(18-1)、右边盖(18-2)、轴承(24)组成,中空套内转子(23)为中空套结构,内转子电机(15)输出为中空套内转子(23)输出,中空套内转子(23)与中轴(11)之间由轴承(25)支撑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21)由带内孔的太阳轮(27)、中间齿轮(28)和带输出套的齿轮(29)、边盖(30)、外壳(30-1)组成,太阳轮(27)与电机输出中空套内转子(23)同心安装,带输出套的齿轮(29)与右边盖(30)、中轴(11)由轴承(12)支撑定位,带输出套的齿轮(29)与中轴(11)、链轮(13)同心安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21)的太阳轮(27)、中间齿轮(28)、带输出套的齿轮(29)是由钢材内坯和内坯外包覆降噪材料形成的齿形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力输出套(10)转速为40-260转/分钟,链轮(13)中心线与车架(1)中心线位置尺寸小于1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电机(15)转速为1020转/分钟,减速装置减速比为10.2,输出套(16)转速为100转/分钟,链轮(13)中心线与车架(1)中心线位置尺寸为47.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轴驱动电动自行车,主要包括车架(1)、前轮(2)、后轮(3)、前叉(4)、立把(5)、电池(6)、中轴驱动机构(7)、测力机构(8)和控制系统(9),所述中轴驱动机构(7)安装在车架(1)的中轴(11)中心位置,辅助电力输出套(10)与中轴(11)同心,由轴承(12)支撑定位,辅助电力输出套(10)与链轮(13)以及中轴(11)与链轮(13)之间均安装方向相同的单向离合装置(14)。本实用新型驱动机构装配在车架中心,重心位置合理,行驶安全稳定;采用减速装置可输出更大扭矩,提高起动速度与爬坡能力;人力与电力可按比例同轴输出,省力省电,保护电池。
文档编号B62M23/02GK2928649SQ20062007610
公开日2007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29日
发明者任宏生 申请人:任宏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