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副车架吸能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5118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副车架吸能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副车架吸能盒。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底盘结构中所采用的框架式副车架一般不具有吸能效果或者吸能效果不明显,整车在前部碰撞及偏置碰撞中主要靠前纵梁吸收能量。对纵梁及前横梁的设计要求较高,主要包括布置及强度等要求。如果要保证纵梁及前横梁的强度,则汽车在发生碰撞时,对乘员仓将会产生严重冲击;如果减弱纵梁及前横梁的强度,以减少汽车碰撞对乘员仓的冲击,则整个车身的强度和刚性不足。因此车身上车架结构很难做到设计协调统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其目的是提高整车在碰撞时的吸能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安装于副车架和车身前横梁之间,所述的副车架上的副车架前横梁与车身前横梁互相平行且有一个水平方向的距离,两者之间通过若干个吸能盒永久联接,吸能盒为两端开口的方盒状,即包括吸能盒切槽面板、吸能盒侧板和吸能盒平面板,且两端开口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设置,吸能盒的方形盒状表面上,设有与车身横向同向的、长条形状的吸能盒切槽,在所在的盒体表面上产生形变。
所述的吸能盒切槽的形变为沿长条方向的凸起。
所述的吸能盒切槽在吸能盒切槽面板上设若干条。
与所述的吸能盒切槽相同的方式,在吸能盒侧板上设置吸能盒侧板切槽。
在所述的吸能盒平面板上设吸能盒平面板通孔。
在所述的吸能盒平面板的两边边缘上,设吸能盒平面板边缘波纹形。
所述的吸能盒与副车架前横梁联接的一端,设有吸能盒焊接缺口,该缺口的形状与副车架前横梁的形状一致,吸能盒平面板处于朝上的水平位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本实用新型使整车在碰撞时,能更好地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避免对乘员造成伤害,同时还能使车身保证一定的强度和刚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切槽面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平面板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吸能盒,2、车身前横梁,3、副车架前横梁,4、副车架管梁,5、副车架,6、吸能盒切槽,7、吸能盒切槽面板,8、吸能盒侧板,9、吸能盒侧板切槽,10、吸能盒平面板,11、吸能盒平面板边缘波纹形,12、吸能盒焊接缺口,13、吸能盒平面板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切槽面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平面板方向的结构示意图所表达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用于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的,一般是在纵向的副车架管梁4上设置吸能盒。而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的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安装于副车架5和车身前横梁2之间,其目的在于吸收汽车在撞击时产生的能量,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为副车架5上的副车架前横梁3与车身前横梁2互相平行且有一个水平方向的距离,这个距离恰好为吸能盒1的长度。两者之间通过若干个吸能盒1永久联接,即采用焊接的方式。吸能盒1为两端开口的方盒状,即包括吸能盒切槽面板7、吸能盒侧板8和吸能盒平面板10,且两端开口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设置,吸能盒1的方形盒状表面上,设有与车身横向同向的、长条形状的吸能盒切槽6,在所在的盒体表面上产生形变。这种结构确保在汽车受到撞击时,吸能盒1的表面上的上述结构使吸能盒1的表面发生折叠,延缓了冲击作用时间,避免车身内乘员的受到伤害。
吸能盒切槽6的形变为沿长条方向的凸起。这种形状采用成形冲压加工的方法,工艺简单,制造方便。折叠最开始就产生在该处。
为了加大吸能的效果,吸能盒切槽6在吸能盒切槽面板7上设若干条。在实际产品的设计中,一般采用三条吸能盒切槽6。
与吸能盒切槽6相同的方式,在吸能盒侧板8上设置吸能盒侧板切槽9。其结构、形状、制造方法都与吸能盒切槽6。其目的也在于在发生撞击时,产生折叠,以吸收撞击能量。
在所述的吸能盒平面板10上设吸能盒平面板通孔13。目的是适当减弱吸能盒的结构强度。一般采用方孔,利用方孔内角上的应力集中,使其在受力时发生弯折。
在吸能盒平面板10的两边边缘上,设吸能盒平面板边缘波纹形11。有利于整车碰撞时盒形结构收缩,达到吸能效果。
吸能盒1与副车架前横梁3联接的一端,设有吸能盒焊接缺口12,该缺口的形状与副车架前横梁3的形状一致,吸能盒平面板10处于朝上的水平位置。经过这种设计,本实用新型在发生撞击时,确保其下面发生折叠,上面板发生弯曲,使副车架上抬,减少撞击的损伤。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安装于副车架(5)和车身前横梁(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车架(5)上的副车架前横梁(3)与车身前横梁(2)互相平行且有一个水平方向的距离,两者之间通过若干个吸能盒(1)永久联接,吸能盒(1)为两端开口的方盒状,即包括吸能盒切槽面板(7)、吸能盒侧板(8)和吸能盒平面板(10),且两端开口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设置,吸能盒(1)的方形盒状表面上,设有与车身横向同向的、长条形状的吸能盒切槽(6),在所在的盒体表面上产生形变。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切槽(6)的形变为沿长条方向的凸起。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切槽(6)在吸能盒切槽面板(7)上设若干条。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的吸能盒切槽(6)相同的方式,在吸能盒侧板(8)上设置吸能盒侧板切槽(9)。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吸能盒平面板(10)上设吸能盒平面板通孔(13)。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吸能盒平面板(10)的两边边缘上,设吸能盒平面板边缘波纹形(11)。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1)与副车架前横梁(3)联接的一端,设有吸能盒焊接缺口(12),该缺口的形状与副车架前横梁(3)的形状一致,吸能盒平面板(10)处于朝上的水平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副车架吸能盒,安装于副车架(5)和车身前横梁(2)之间,所述的副车架(5)上的副车架前横梁(3)与车身前横梁(2)互相平行且有一个水平方向的距离,两者之间通过若干个吸能盒(1)永久联接,吸能盒(1)为两端开口的方盒状,即包括吸能盒切槽面板(7)、吸能盒侧板(8)和吸能盒平面板(10),且两端开口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设置,吸能盒(1)的方形盒状表面上,设有与车身横向同向的、长条形状的吸能盒切槽(6),在所在的盒体表面上产生形变。采用该技术方案,使本实用新型使整车在碰撞时能更好地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避免对乘员造成伤害,同时还能使车身保证一定的强度和刚性。
文档编号B62D21/15GK2920784SQ20062007528
公开日2007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20日
发明者王燕平, 陈斌 申请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