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0034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车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婴儿车结构,特别是可使乘坐的婴儿感觉舒适、安稳,并可拆卸前轮,以利于婴儿车收折时节省空间,并使调整的方式更为轻松、便利的婴儿车改良结构。
技术背景习用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第093220209号「婴儿车推车车轮避震装置」,主要包括一避震轮座,该避震轮座一端设有一容室,该容室二侧壁上分别设有一贯孔,而该容室的顶壁上则设有一凸栓,该避震轮座的另一端则设有一通孔,藉以枢设车轮;一弹性元件;以及一作动杆,该作动杆一端设有一套杆,藉以套固于车轮的轮管,该套杆上并设有一与所述贯孔相对应的一枢接孔,藉以使该作动与所述容室相枢接,并容置于所述容室中,该作动杆另一端则为一作动端,该作动端一侧有一凹槽,于该凹槽内崁接有所述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则套设于所述凸栓上,使该作动杆与该避震轮座间形成一接近水平方向的避震作动,习用的婴儿车,虽具有简单避震设计,于路面不平时可降低震动所产生的不舒适感,但于路面起伏较大时,则无法逹到较佳避震的功效,以致于婴儿于乘坐时会有不舒适感。
有鉴于上述缺失弊端,本实用新型人认为其有急待改进的必要,乃思及改良创作的意念,及其一贯秉持具有的优良设计理念,针对既有的缺失加以改良,经多方设计探讨并多次修正改良,终有本实用新型出婴儿车改良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车改良结构,以克服上述传统结构的缺陷,达到使乘坐的婴儿感觉舒适、安稳,并可拆卸前轮,以利于婴儿车收折时节省空间,并使调整的方式更为轻松、便利。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婴儿车改良结构,主要由骨架、椅背调整组、车轮组组成;其中,骨架,由具支撑力的两侧对称架体所组成,架体最上方具有一手推杆,手推杆与前支撑杆及后支撑杆相连接,前支撑杆下端与车轮组的前轮座相连接,后支撑杆下端与后轮座相连接,后支撑杆与椅背调整组的定位臂相连接,椅背调整组的椅背体与座杆相连接,该座杆后方与后支撑杆相连接,而前方与前支撑杆相连接;架体下缘具有一底杆,此底杆前端与前支撑杆相连接,后端与后支撑杆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椅背调整组,由左右对称的椅背体、调整装置以及定位臂所组成,该椅背体中间具有一固定背板,两外侧具有椅背杆,固定背板上方具有滑槽,椅背杆套合固定有调整装置的上固定套管、弹簧、活动套管及下固定套管,调整装置上方具有一调整部,此调整部与滑槽向卡合;调整部具有供导线顶端置入固定的固定孔,导线未端固定在活动套管内侧,活动套管外侧则具有一导杆,此导杆位于定位臂内设的导槽内;下固定套管外侧具有一卡掣杆,此卡掣杆卡合在定位臂内设的卡掣孔中;车轮组,由前轮座与后轮座所组成,该前轮座由拆卸装置与缓冲装置所组成,拆卸装置上方具有一调整杆,调整杆下端具有一卡掣钩,右侧具有一调整片,拆卸装置包括有一置容部,其内具有一供卡掣钩卡合固定的固定孔,置容部侧边具有供调整片调整使用的调整孔,此置容部前方具有一固定罩,下部缓冲装置上方具有一中空筒,该缓冲座体上方具有一固定杆,缓冲座体中间具有环形凸块,缓冲座体下方具有一中空缓冲筒,此缓冲筒内容置有弹簧,两左右对称卡掣片的卡掣部对准在缓冲筒两开口侧端并卡合固定。
其中,缓冲装置上方具有一中空筒,中空筒顶部下方两侧具有供调整杆的卡掣钩卡合的凹沟,缓冲座体上方具有一固定杆,固定杆上方具有外螺纹,并与中空筒上方螺合固定,缓冲座体中间具有环形凸块,环形凸块外缘与置容部的固定罩下方内缘结合固定,卡掣部内具有供弹簧外侧嵌合固定的弹簧凹槽,弹簧下端固定在弹簧凹槽下方缺口处,轴杆穿在卡掣片上方内的上贯孔及轴套并固定;卡掣片下方具有下贯孔,轴心贯穿在下贯孔及车轮中间轴孔并固定。
其中,拆卸装置具有供调整杆及弹性元件置入的定位套,定位套侧边具有定位孔,按压片下方具有一供限止片插入固定的插槽,已结合的按压片与限止片以及弹性元件均置入固定在置容部下方凹陷处。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婴儿车改良结构,于前轮座设计有避震弹簧来增进避震的功效,并可拆卸前轮,以利于婴儿车收折时节省空间,将椅背设计经由向上拉动调整部来调整椅背倾斜的角度,使得调整的方式更为轻松、便利。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椅背调整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定位臂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椅背调整组组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向上拉动调整部施实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杆向上带动定位臂施实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椅背调整倾斜角度施实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椅背调整倾斜角度施实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座零件立体分解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座外观立体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座剖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座仰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座剖面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座缓冲避震施实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拆卸前轮施实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拆卸前轮施实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限止车轮转动施实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婴儿车改良结构〔请参阅图1〕,主要由骨架1、椅背调整组2、车轮组3组成;其中骨架1,由具支撑力的两侧对称架体11所组成,于此架体11最上方设一手推杆12,并于手推杆12下端连结前支撑杆13上端固定,而前支撑杆13下端则连结车轮组3的前轮座4固定,又于手推杆12上部连接后支撑杆14上端,此后支撑杆14下端连结后轮座5固定,在于后支撑杆14约中段下缘与椅背调整组2的定位臂23后端结合固定,且于后支撑杆14下方连结座杆15后端固定,该座杆15约中间后缘与椅背体21下端连结固定,并于座杆15前方与前支撑杆13中段处结合固定,在于架体11下缘设有一底杆16,此底杆16前端连结前支撑杆13下方固定,而后端连结后支撑杆14下方固定;椅背调整组2〔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由左右对称的椅背体21、调整装置22以及定位臂23所组成,该椅背体21中间设有一固定背板211,两外侧设有椅背杆212,于此固定背板211上方设有顶块2111,在顶块2111下方预设有滑槽2112,并在滑槽2112下缘设有上固定夹2113,在于固定背板211中段上缘设有下固定夹2114,又于椅背体21两外侧椅背杆212中段处可供调整装置22的上固定套管221、弹簧A222、活动套管223、下固定套管224由下而上依序套合固定,另外,于调整装置22上方设有一调整部225,此调整部225可卡合滑槽2112并于滑槽2112内滑动,且在调整部225下方设有固定孔2251,此固定孔2251可供导线226顶端置入固定,而下方导线226则与上固定夹2113卡合,再往下导线226则套设有导管2261,并利用下固定夹2114卡合导管2261固定,此导管2261往下与上固定套管221内侧导管夹2211卡合固定,于套管2261下端导线226卡合活动套管223内侧上方导线夹2231,导线226未端置入活动套管223内侧下方固定,并于活动套管223外侧设有一导杆2232,此导杆2232可置入定位臂23上方内设的导槽231内,可于导槽231内滑动,且于下固定套管224外侧设有一卡掣杆2241,此卡掣杆2241可卡合定位臂23下方内设卡掣孔232固定;车轮组3〔请一并参阅图9至图12〕,由前轮座4与后轮座5所组成,该前轮座4由上部拆卸装置41与下部缓冲装置42所组成,于上部拆卸装置41上方设有一调整杆411,调整杆411下端设有一卡掣钩4111,右侧设有一调整片4112,将调整杆411及弹性元件置入定位套412内套合,定位套412侧设有定位孔4121,并将已套合的调整杆411及定位套412置入置容部413内,于置容部413内设有一固定孔4131,此固定孔4131可供卡掣钩4111卡合固定,置容部413侧边设有调整孔4132,可供调整片4112调整时使用,此置容部413前方设有一固定罩4133,另外,于按压片414下方设有一插槽4141可供限止片4142插入固定,并于置容部413下方凹陷处可供已结合的按压片414与限止片4142以及弹性元件置入固定,又下部缓冲装置42上方设有一中空筒421,于中空筒421顶部4211下方两侧设有凹沟4212,可供调整杆411的卡掣钩4111卡合,此中空筒421内可供固定套4213置入,并利用固定套4213外缘设有一卡掣环4214卡合中空筒421内缘固定,于中空筒421下方结合固定环422固定,并于固定环422下方预设有诸多固定凸柱4221,该缓冲座体423上方设有一固定杆4231,可穿设过固定环422、固定套4213,并利用螺固元件将固定杆4231上方设外螺纹4232与中空筒421上方螺合固定,而缓冲座体423中间设有环形凸块4233,环形凸块4233内设有诸多固定凹孔4234,可供固定环422下方固定凸柱4221嵌入固合,而环形凸块4233外缘可供置容部413的固定罩4133下方内缘结合固定,于缓冲座体423下方设有一中空缓冲筒4235,此缓冲筒4235内可容置两弹簧B4236,并于两弹簧B4236内可供置入轴套4237固定,将两左右对称卡掣片424上方卡掣部4241对准缓冲筒4235两开口侧端卡合固定,于卡掣部4241内设弹簧凹槽4242可供两弹簧B4236外侧嵌合固定,并将弹簧B4236下端置入弹簧凹槽4242下方缺口固定,且利用轴杆4243穿设过卡掣片424上方内设上贯孔4244及轴套4237固定,又于缓冲筒4235下方可入盖片425的固定凹槽4251内固定,盖片425两侧边设有凸块4252,此凸块4252可置入卡掣片424预设中空凹部4245固定,在卡掣片424下方设有下贯孔4246,可利用轴心4247贯穿过下贯孔4246及车轮426中间轴孔4261固定。
组设实施时,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改良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4〕,首先组合椅背调整组2,将椅背调整组2的椅背体21的固定背板211两外侧端与椅背杆212结合固定,并利用椅背杆212中段处,使调整装置22的上固定套管221、弹簧A222、活动套管223、下固定套管224由下而上依序套合固定,再将调整部225置入滑槽2112卡合,可于滑槽2112内滑动,将导线226顶端置入固定孔2251内固定,并将下方导线226则与上固定夹2113卡合,往下导线226则套设有导管2261,并利用下固定夹2114卡合导管2261固定,此导管2261再往下与上固定套管221内侧导管夹2211卡合固定,而导管2261下端导线226则卡合活动套管223内侧导线夹2231,且将导线226未端置入活动套管223内侧下方固定,并将活动套管223外侧导杆2232置入定位臂23的导槽231内,可于导槽231内滑动,且将下固定套管224外侧卡掣杆2241卡合卡掣孔232固定,然后,将已组合椅背调整组2的定位臂23外侧与架体11的后支撑杆14内侧结合固定,并将椅背体21下端结合座杆15固定,接着,将组合车轮组3的前轮座4,前轮座4是由上部拆卸装置41及下部缓冲装置42所组成,先将下部缓冲装置42的固定套4213可置入中空筒421内〔如图9所示〕,并利用卡掣环4214卡合中空筒421内缘固定,于中空筒421下方结合固定环422固定,并以缓冲座体423上方固定杆4231穿设过固定环422、固定套4213,再将固定凸柱4221嵌入固定凹孔4234内固定,并利用螺固元件将固定杆4231的外螺纹4232与中空筒421上方螺合固定,另外,将轴套4237置入两弹簧B4236内,一并置入缓冲座体423下方缓冲筒4235内,将缓冲筒4235下方置入盖片425的固定凹槽4251内固定,此时,将左右对称卡掣片424上方卡掣部4241卡合缓冲筒4235两开口侧端,并利用两弹簧B4236外侧置入弹簧凹槽4242内嵌合固定,且将弹簧B4236下端置入弹簧凹槽4242下方缺口固定,同时,将盖片425的凸块4252置入卡掣片424的中空凹部4245内固定,并将轴杆4243穿设过上贯孔4244及轴套4237固定,并将轴心4247贯穿过下贯孔4246及车轮426的轴孔4261固定,此时,将下部缓冲装置42组合完成,再将上部拆卸装置41的固定罩4133下方内缘盖合缓冲装置42的环形凸块4233外缘固定〔请一并参阅图10〕,然后,将调整杆411及弹性元件置入定位套412内套合〔请一并参阅图11〕,调整杆411与调整片4112中间可卡合定位孔4121,并将已套合的调整杆411及定位套412置入置容部413内,而卡掣钩4111卡合固定孔4131及中空筒421的顶部4211下缘凹沟4212固定,于置容部413侧边设有调整孔4132则可供调整片4112调整使用,将限止片4142插入按压片414的插槽4141固定,并将已结合按压片414与限止片4142以及弹性元件置入置容部413下方凹陷处固定〔请一并参阅图12〕,最后,将已组合的前轮座4的置容部413与前支撑杆13结合固定,并将后轮座5与后支撑杆14结合固定;使用实施时,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改良结构〔请参阅图4〕,如要调整椅背体21的倾斜角度时,首先用手往上拉动调整装置22的调整部225,使得调整部225于滑槽2112内往上滑动〔如图5所示〕,调整部225的固定孔2251内有导线226顶端固定,故调整部225往上滑动则带动整个导线226往上移动,因为导线226未端固定于活动套管223内侧,所以导线226未端将带动活动套管223往上,将使弹簧A222受到压缩,而带动活动套管223外侧导杆2232也一并往上移动,让定位臂23活动端也往上移动〔如图6所示〕,则使卡掣孔232离开卡掣杆2241,接着,可将椅背体21往上或往下调整不同倾斜的角度〔如图7及图8所示〕,将会带动导杆2232于导槽231内滑动及卡掣杆2241移动,调整至适当的倾斜角度时,再将调整部225松开,则压缩的弹簧A222有一恢复的弹力,弹簧A222将往下推动活动套管223恢复原位,使活动套管223外侧导杆2232往下移动,则定位臂23也往下使卡掣孔232卡合卡掣杆2241,同时,使活动套管223内侧导线226末端往下拉动,则牵动导线226顶端往下,透过拉动固定孔2251往下,则使调整部225于滑槽2112内往下滑动恢复原位,如婴儿车经过路面起伏时〔如图13及图14所示〕,此时,婴儿车的重量会使前轮座4的缓冲装置42的车轮426向内转动,将带动两侧卡掣片424的卡掣部4241向内转动,而卡掣部4241内设弹簧凹槽4242卡合弹簧B4236,将带动弹簧B4236向内旋,此时,弹簧B4236马上会产生一股外旋弹力来相对抗,使得车轮426震动力减缓,而逹婴儿车缓冲避震的功效,若要将婴儿车收折时,可将拆卸装置41的固定罩4133与缓冲装置42的缓冲座体 423分离,可取下车轮426以节省收折的空间,首先将调整杆411的调整片4112于调整孔4132内往上推挤弹性元件〔如图15所示〕,使得卡掣钩4111离开中空筒421的凹沟4212,然后,将中空筒421垂直往下拉,此时,固定罩4133下方内缘与环形凸块4233外缘分离,接着,往下拉动中空筒421,直到中空筒421与固定罩4133完全分离为止〔如图16所示〕,此时,松开调整片4112,则弹性元件的弹性恢复力将调整片4112于调整孔4132内往下推挤回原位,若要限止车轮426转动时〔如图17所示〕,则将按压片414往下按压,至水平时限止片4142前缘恰与环形凸块4233外围卡合固定,此时,可达限止车轮426转动的功效。
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车改良结构,主要由骨架、椅背调整组、车轮组组成;其中,骨架,由具支撑力的两侧对称架体所组成,架体最上方具有一手推杆,手推杆与前支撑杆及后支撑杆相连接,前支撑杆下端与车轮组的前轮座相连接,后支撑杆下端与后轮座相连接,后支撑杆与椅背调整组的定位臂相连接,椅背调整组的椅背体与座杆相连接,该座杆后方与后支撑杆相连接,而前方与前支撑杆相连接;架体下缘具有一底杆,此底杆前端与前支撑杆相连接,后端与后支撑杆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椅背调整组,由左右对称的椅背体、调整装置以及定位臂所组成,该椅背体中间具有一固定背板,两外侧具有椅背杆,固定背板上方具有滑槽,椅背杆套合固定有调整装置的上固定套管、弹簧、活动套管及下固定套管,调整装置上方具有一调整部,此调整部与滑槽向卡合;调整部具有供导线顶端置入固定的固定孔,导线未端固定在活动套管内侧,活动套管外侧则具有一导杆,此导杆位于定位臂内设的导槽内;下固定套管外侧具有一卡掣杆,此卡掣杆卡合在定位臂内设的卡掣孔中;车轮组,由前轮座与后轮座所组成,该前轮座由拆卸装置与缓冲装置所组成,拆卸装置上方具有一调整杆,调整杆下端具有一卡掣钩,右侧具有一调整片,拆卸装置包括有一置容部,其内具有一供卡掣钩卡合固定的固定孔,置容部侧边具有供调整片调整使用的调整孔,此置容部前方具有一固定罩,下部缓冲装置上方具有一中空筒,该缓冲座体上方具有一固定杆,缓冲座体中间具有环形凸块,缓冲座体下方具有一中空缓冲筒,此缓冲筒内容置有弹簧,两左右对称卡掣片的卡掣部对准在缓冲筒两开口侧端并卡合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婴儿车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装置上方具有一中空筒,中空筒顶部下方两侧具有供调整杆的卡掣钩卡合的凹沟,缓冲座体上方具有一固定杆,固定杆上方具有外螺纹,并与中空筒上方螺合固定,缓冲座体中间具有环形凸块,环形凸块外缘与置容部的固定罩下方内缘结合固定,卡掣部内具有供弹簧外侧嵌合固定的弹簧凹槽,弹簧下端固定在弹簧凹槽下方缺口处,轴杆穿在卡掣片上方内的上贯孔及轴套并固定;卡掣片下方具有下贯孔,轴心贯穿在下贯孔及车轮中间轴孔并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婴儿车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拆卸装置具有供调整杆及弹性元件置入的定位套,定位套侧边具有定位孔,按压片下方具有一供限止片插入固定的插槽,已结合的按压片与限止片以及弹性元件均置入固定在置容部下方凹陷处。
专利摘要一种婴儿车改良结构,主要由骨架、椅背调整组、车轮组组成;其中骨架,由具支撑力的两侧对称架体所组成;椅背调整组,由椅背体、调整装置以及定位臂所组成,调整装置设一调整部卡合滑槽,调整部设有固定孔,可供导线顶端置入固定,将导线未端置入活动套管固定,此导杆可置入定位臂内设导槽内,卡掣杆卡合卡掣孔固定;车轮组,由前轮座与后轮座所组成,前轮座下部设有一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的缓冲座体下方设有一缓冲筒,缓冲筒内可容置弹簧,利用弹簧的弹力可供车轮避震缓冲。据此,达到增进避震的功效,利于收折节省空间,调整方式更为轻松、便利的有益功效。
文档编号B62B9/00GK2915623SQ20062011608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26日
发明者许全凯 申请人:蔚冠五金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