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煞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726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步煞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步煞车系统,特别是有一种结构简化的同步煞车系统。
技术背景一般来说,目前应用于车辆中的煞车系统种类繁多,其大多具有繁杂的构造, 因而会增加组装上的复杂度及制造成本。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步煞车系统,该同步煞车系统结构简单,制造 容易。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同步煞车系统,包括一第一煞车操作装 置,具有一第一操作杠杆; 一第二煞车操作装置,具有一第二操作杠杆; 一第一鼓 式煞车装置,具有一第一煞车摇臂; 一第二鼓式煞车装置,具有一第二煞车摇臂; 一第一平衡板件,具有一第一端部、 一第二端部及一第一枢接部,其中,该第一端 部是相对于该第二端部,以及该第一枢接部{立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一 第二平衡板件,枢接于该第一平衡板件,并且具有一第三端部、 一第四端部及一第 二枢接部,其中,该第三端部相对于该第四端部,该第二枢接部位于该第三端部与 该第四端部之间,并且枢接于该第一枢接部,该第一端部相对于该第三端部,以及 该第二端部相对于该第四端部; 一第一套管,抵接于该第一煞车操作装置与该第一 平衡板件的该第一端部之间; 一第二套管,,氏接于该第二平衡板件的该第三端部与 该第一鼓式煞车装置之间; 一第一导线,穿设于该第一套管及该第二套管之中,并 且连接于,一操作杠杆与该第一煞车摇臂之间; 一第三套管,抵接于该第二煞车 操作装置与该第一平衡板件之该第二端部之间; 一第四套管,抵接于该第二平衡板 件之该第四端部与该第二鼓式煞车装置之间;以及一第二导线,穿设于该第三套管 及该第四套管之中,并且连接于该第二操作杠杆与该第二煞车摇臂之间。同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同步煞车系统,更包括一扭矩弹簧,设置并抵接于 该第一平衡板件与该第二平衡板件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该扭矩弹簧枢设于该第一枢接部及该第二枢接部上。又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导线经由该第一平衡板件之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平 衡板件之该第三端部而连接于该第一操作杠杆与该第一煞车摇臂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二导线经由该第一平衡板件之该第二端部及该第二平 衡板件之该第四端部而连接于该第二操作杠杆与该第二煞车摇臂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煞车操作装置更具有一第一固定座,该第一操作杠 杆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一固定座,以及该第一套管抵接于该第一固定座与该第 一平衡板件之该第一端部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二煞车操作装置更具有一第二固定座,该第二操作杠 杆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二固定座,以及该第三套管抵接于该第二固定座与该第 一平衡板件的该第二端部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鼓式煞车装置更具有一第三固定座,以及该第二套 管抵接于该第二平衡板件之该第三端部与该第三固定座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二鼓式煞车装置更具有一第四固定座,以及该第四套 管抵接于该第二平衡板件之该第四端部与该第四固定座之间。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以简单的构造来达成同步煞车制动的效果,组装 容易,制造成本低。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同步煞车系统于一操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同步煞车系统于另一操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3A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同步煞车系统的第一平衡板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3B显示根据第3A图的第一平衡板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4A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同步煞车系统的第二平衡板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4B显示根据图4A的第二平衡板件的仰视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 同步煞车系统 110 第一煞车操作装置 1U 第一操作杠杆 112 第一固定座 120 第二煞车操作装置L21 第二操作杠杆L22 第二固定座L30 第一鼓式煞车装置L31 第一煞车摇臂L32 第三固定座L40 第二鼓式煞车装置L41 第二煞车摇臂L42 第四固定座.50 第一平衡板件.51 第一端部5'2 第二端部.53 第一枢接部.54 第一卡合孔55 第二卡合孔60 第二平衡板件61 第三端部62 第四端部63 第二枢接部64 第三卡合孔65 第四卡合孔66 扭矩弹簧71 第一套管72 第二套管73 第三套管74 第四套管81 第一导线L82 第二导线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兹配合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同步煞车系统100主要包括有一第一煞车操作装置IIO、 一第二煞车操作装置120、 一第一鼓式煞车装置130、 一第二鼓式煞车装 置140、 一第一平衡板件150、 一第二平衡板件160、 一扭矩弹簧166、 一第一套管 171、 一第二套管172、 一第三套管173、 一第四套管l74、 一第一导线181及一第 二导线182。仍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煞车操作装置110具有一第一操作杠杆111及一第 一固定座112,第一操作杠杆111是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第一固定座112。第二煞车操作装置120具有一第二操作杠杆121及一第二固定座122,第二操 作杠杆121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第二固定座122。第一鼓式煞车装置130具有一第一煞车摇臂131及一第三固定座132。第二鼓式煞车装置140具有一第二煞车摇臂141及一第四固定座142。如图3A及图3B所示,第一平衡板件150具有一第一端部151、 一第二端部152 及两第一枢接部153,第一端部151相对于第二端部152,而第一枢接部153位于第 一端部151与第二端部152之间。更详细的来说,第一平衡板件150还具有一第一 卡合孔154及一第二卡合孔155,第一卡合孔154位于第一端部151上,而第二卡 合孔155位于第二端部152上。如图1、图2、图4A及图4B所示,第二平衡板件160枢接于该第一平衡板件 150,并且第二平衡板件160具有一第三端部161、 一第四端部162及两第二枢接部 163。第三端部161相对于第四端部162,第二枢接部163位于第三端部161与第四 端部162之间,并且第二枢接部163枢接于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一枢接部153。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一端部151及第二端部152分别相对于第二 平衡板件160的第三端部161及第四端部162。更详细的来说,如图4A及图4B所 示,第二平衡板件160还具有一第三卡合 L164及一第四卡合孔165,第三卡合孔 164位于第三端部161上,而第四卡合孔165位于第四端部162上。仍如图1及图2所示,扭矩弹簧166设置并抵接于第一平衡板件150与第二平 衡板件160之间。更详细的来说,扭矩弹簧166枢设于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一枢 接部153及第二平衡板件160的第二枢接部163上。第一套管171抵接于第一煞车操作装置110与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一端部151 之间。更详细的来说,第一套管171抵接于该第一煞车操作装置110的第一固定座112与卡合于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一端部151上之第一卡合孔154之中。第二套管172抵接于第二平衡板件160的第三端部161与第一鼓式煞车装置130 之间。更详细的来说,第二套管172卡合于第二平衡板件160的第三端部161上的 第三卡合孔164之中与抵接于第一鼓式煞车装置130的第三固定座132。第一导线181穿设于第一套管171及第二套管172之中,并且第一导线181连 接于第一煞车操作装置110的第一操作杠杆111与第一鼓式煞车装置130的第一煞 车摇臂131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导线181经由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一端部 151及第二平衡板件160的第三端部161而连接于第一操作杠杆111与第一煞车摇 臂131之间。第三套管173抵接于第二煞车操作装置120与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二端部152 之间。更详细的来说,第三套管173抵接于第二煞车操作装置120的第二固定座122 与卡合于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二端部152上的第二卡合 L 155之中。第四套管174抵接于第二平衡板{牛160的第四端部162与第二鼓式煞车装置140 之间。更详细的来说,第四套管174卡合于第二平衡板件160的第四端部162上的 第四卡合孔165之中与抵接于第二鼓式煞车装置140的第四固定座142。第二导线182穿设于第三套管173及第四套管174之中,并且第二导线182连 接于第二煞车操作装置120的第二操作杠杆121与第二鼓式煞车装置140的第二煞 车摇臂141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导线182经由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二端部 152及第二平衡板件160的第四端部162而连接于第二操作杠杆121与第二煞车摇 臂141之间。此外,在本实施例之中,第一套管171、第二套管172、第三套管173及第四套 管174皆是由具有适度刚性的材料所制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同步煞车系统100未被操作时,第二平衡板件160除 了是枢接于第一平衡板件150夕卜,第二平衡板件160尚还会抵接于第一平衡板件 150。此时,如图1所示,第一端部151与第三端部16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端部 152与第四端部162之间的距离。如上所述,当第二煞车操作装置120被操作时,亦即当第二操作杠杆121被操 作或转动时,穿设于第三套管173及第四套管174中的第二导线182会被拉动。此 时,第二煞车摇臂141会被第二导线182所拉动,因而会使得第二鼓式煞车装置140 产生煞车制动效果。在另一方面,当第一煞车操作装置no被操作时,亦即当第一操作杠杆111被操作或转动时,穿设于第一套管171及第二套管172中的第一导线181会被拉动。在此,特别的是,由于第一煞车摇臂131的作动行程是被设计为小于第一操作杠杆 111的作动行程,故在第一导线181被拉动的过程中,第一煞车摇臂131会先被第 一导线181所拉动,以使得第一鼓式煞车装置130产生煞车制动效果。接着,如图 2所示,被拉动的第一导线181又会迫使第一套管171及第二套管172分别挤压第 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一端部151及第二平衡板件160的第三端部161,因而会使得 第一平衡板件150及第二平衡板件160以第一枢接部153及第二枢接部163为支点 来相对转动。此时,第一端部151与第三端部161之间的距离会减少,而第二端部 152与第四端部162之间的距离会增加,以及扭矩弹簧166会被第一平衡板件150 与第二平衡板件160所挤压。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平衡板件150的第二端部152与 第二平衡板件160的第四端部162之间的距离己增加,故抵接于第二平衡板件160 的第四端部162与第二鼓式煞车装置140的第四固定座142之间的第四套管174会 迫使第二导线182拉动第二煞车摇臂141。如上所述,当第一煞车操作装置110被 操作时,第一鼓式煞车装置130及第二鼓式煞车装置140即可同时产生煞车制动效 果。此外,当第一煞车操作装置110的操作停止时,第一平衡板件150及第二平衡 板件160会藉由扭矩弹簧166所提供的回复弹力而相对转动至如图1所示的原始位 置。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同步煞车系统可以简单的构造来达成同步煞车 制动的效果,且其可具有降低组装复杂度及制造成本等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煞车操作装置,具有一第一操作杠杆;一第二煞车操作装置,具有一第二操作杠杆;一第一鼓式煞车装置,具有一第一煞车摇臂;一第二鼓式煞车装置,具有一第二煞车摇臂;一第一平衡板件,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及一第一枢接部,其中,该第一端部相对于该第二端部,以及该第一枢接部位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一第二平衡板件,枢接于第一平衡板件,并且具有一第三端部、一第四端部及一第二枢接部,其中,该第三端部相对于该第四端部,该第二枢接部位于该第三端部与该第四端部之间,并且枢接于该第一枢接部,该第一端部相对于该第三端部,以及该第二端部相对于该第四端部;一第一套管,抵接于第一煞车操作装置与该第一平衡板件之该第一端部之间;一第二套管,抵接于第二平衡板件之该第三端部与该第一鼓式煞车装置之间;一第一导线,穿设于第一套管及该第二套管之中,并且连接于该第一操作杠杆与该第一煞车摇臂之间;一第三套管,抵接于第二煞车操作装置与第一平衡板件之该第二端部之间;一第四套管,抵接于第二平衡板件之第四端部与第二鼓式煞车装置之间;以及一第二导线,穿设于第三套管及该第四套管之中,并且连接于该第二操作杠杆与该第二煞车摇臂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扭矩弹簧,系设置 并抵接于第一平衡板件与该第二平衡板件之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扭矩弹簧枢设于第一枢接部 及第二枢接部上。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线经由第一平衡板件 之第一端部及第二平衡板件之第三端部而连接于第一操作杠杆与第一煞车摇臂之 间。
5. 如申i青专利范围第l项所述之同步煞车系统,其中,该第二导线系经由该第一平衡板件之该第二端部及该第二平衡板件之该第四端部而连接于该第二操作杠杆 与该第二煞车摇臂之间。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煞车操作装置更具有一第一固定座,第一操作杠杆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第一固定座,以及第一套管抵接于 第一固定座与第一平衡板件之该第一端部之间。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煞车操作装置更具有一 第二固定座,该第二操作杠杆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第二固定座,以及第三套管抵J妾 于第二固定座与第一平衡板件之该第二端部之间。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鼓式煞车装置更具有一 第三固定座,以及该第二套管抵接于第二平衡板件的该第三端部与该第三固定座之 间。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鼓式煞车装置更具有 一第四固定座,以及该第四套管抵接于该第二平衡板件之该第四端部与该第四固定 座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同步煞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煞车操作装置、一第二煞车操作装置、一第一鼓式煞车装置、一第二鼓式煞车装置、一第一平衡板件、一第二平衡板件、一第一套管、一第二套管、一第一导线、一第三套管、一第四套管及一第二导线。当第一煞车操作装置被操作时,位于第一与第二套管中并连接于第一煞车操作装置与第一鼓式煞车装置间的第一导线即可被拉动,以使第一平衡板件相对于第二平衡板件转动,并使位于第三与第四套管中并连接于第二煞车操作装置与第二鼓式煞车装置间的第二导线被拉动,进而驱使第一及第二鼓式煞车装置同时产生煞车制动效果。本实用新型以简单的构造来达成同步煞车制动的效果,且其可具有降低组装复杂度及制造成本等优点。
文档编号B62L3/08GK201092376SQ20072017536
公开日2008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7日
发明者郭荣彬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