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726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括各类汽车、各类摩托车、各类船舰艇,各类农用车及各类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等 在内的交通、运输及作业机械上的功能结构件(如降温装置、变速增力机构及自卸货物机构等)的组成 结构和这些结构上的材料组成结构,尤其是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众所周知A,摩托车汽车等上的载货装置是固定不动的,会造成作用单一携带不方便等弊端; B,摩托车汽车等上的载人装置(遮阳挡风雨结构)是固定不动的,会造成作用单一且成本髙的缺陷;C, 汽车摩托车等上的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的降温结构是水降温结构或自然风降温结构,但这些结构因复杂或 降温有局限而成在成本髙或质量缺陷等弊端;D,各类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变速机构与增力机构是齿轮组合结 构,但这种结构复杂成本高且变速与增力的效果有限;E,汽车摩托车等上的自卸货物机构是由齿轮箱组合 体、液压系统机构与动力机构和传动轴组合而成,其结构复杂成本高;F,摩托车汽车等上的金属零部件因 金属用材过多而存在耗能和成本髙的缺陷;G,摩托车汽车上的传动轴与后桥输入轴倾斜不平行,运行异常 时易造成传动箱和后桥上的零部件损坏;H,方向操纵结构不省力和适用范围有限;I,减振器阻力器不能 承受长时间和太大的冲击力,否则寿命会大大降低;J,钢质板簧的结构不合理成本偏高;K,动力机构的力 量不足或结构过大成本高;L,各类电动车上的蓄电池的供电量有限,造成电动车运行路程有限;M,汽车 摩托车农机等运输作业机械上的动力机构是一个,输出功率较小、速度有限、且损坏时整台机器不能工作;N, 轮胎主要由单个的轮毂内胎及外胎所组成,存在遇刺暴胎、超载暴胎、及行驶不平稳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它釆用 了如下的技术方案A,在车体件或连接头上连接有载物机构,在载物机构上连接有轮;B,在车体和滑盖 上分别连接有滑移辅助结构,滑盖与车体通过滑移辅助结构相互间可滑移和分离;C,发动机等上的降温结 构由壳体、内套、进风口、通风道、出风口相组合而成;D,交通运输工具及设备等上的变速增力机构由连 接结构、换向结构、定位结构、螺紋结构、可移动式螺紋结构、连杆结构、防转动结构、转动结构、转轴、 功能结构件相组合而成;E,汽车及摩托车等上的自卸货物机构由动力机构、连接结构、装物结构、传动轮、 传动带、支撑结构、位移机构相组合而成;F,在金属件和非金属件的内空结构里填充有封闭式的气压;G, 传动轴的一端与输出轴同轴线连接,传动轴的另一端保持传动轴与后桥输入轴平行并与连接及增力机构连 接,连接及增力机构与后桥输入轴连接;H,方向搡纵结构通过连接及传动机构与车轮转向机构间接连接; I,辅助机构的组成结构有叁种形式,分别是:a,由转动结构.开口弹性夹套、固定结构组成,b,由连接结构、 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抅、固定结构组成,c,由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面定结构组成;J,板簧的材料结 构由金属板簧与非金属板簧两种材料重叠组成;K,动力机构由两个动力机构组成;L,在电动车的蓄电池 上电路连接有发电机;M,传动轴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动力机构相组合连接;N,在轮毂上安装多个内胎和支 撑体及外胎。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釆取的技术方案是A,在载货装置的组成结构中,在车体件或车体件上 的连接头上连接有载物机构,在载物机构上连接有轮;B,在可封闭和敞开的车中,在车体和滑盖上分别连接 有滑移辅助结构,滑盖与车体通过两个滑移辅助结构间的可滑移式连接、相互间可滑移和分离;C,在降温结 构中在壳体的颈孔处紧密固定连接有内套,在壳体的内壁与内套的外周边之间存在内空的通风道结构,在 壳体上有通孔状的进风口结构和出风口结构,在内套的内空结构里安装有功能及作用件;在以上降温结构中 的补充装置有三种,分别是a,在进风口处安装有凤扇机构;b,在进风口处安装有凤扇机构和防尘结构, 在通凤道内安装有吸水及透气结构,在吸水及透气结构上连接有通水结构,在通水结构的一端连接有蓄水装 置;c,在通风道内安装有吸水及透气结构,在吸水及透气结构上连接有通水结构,在通水结构的一端连接 有蓄水装置;D,在变速增力机构中在螺紋结构上的轴向两端安装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在螺紋结构上 的圆周螺紋槽内旋装有可移动式螺紋结构,可移动式螺紋结构上转动连接有连杆结构,连杆结构上的远离可 移动式螺紋结构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转动结构,转动结构上的远离连杆结构转动连接点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可转 动的转轴,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功能结构件,在可移动式螺紋结构上连接有防转动结构;在动力机构是电动机 时在螺紋结构上的轴向两侧安装有电机换向机构,电机换向机构上分别连接有电路结构,电路结构分别与
4电动机电路连接;在动力机构是发动机时在螺紋结构轴向上靠近发动机的一端安装有换向机构,换向机构 与输出轴连接,输出轴连接在发动机上;B,在自卸货物机构中在传动轮的径向圆弧上连接有传动带,在传 动带非接触货物的一侧安装有支撑结构,在传动轮、传动带及支撑结构的外侧周围安装有装物结构,在装物 结构上的一侧安装有位移机构,在传动轮上安装有连接结构,在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有动力机构;F,在金 属及非金属件的内空结构里填充有封闭式的气压;G,传动轴的一端与输出轴同轴线连接,传动轴的另一端保 持传动轴与后桥输入轴平行并与连接及增力机构连接,连接及增力机构与后桥输入轴连接;或者传动轴的一 端与后桥输入轴同轴线连接,传动轴的另一端保持传动轴与输出轴平行并与连接及增力机构连接,连接及增 力机构与动力机构连接;H,方向操纵结构与连接及传动机构的一端连接,连接及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车轮转 向机构连接,车轮转向机构随方向操纵结构的转动而转动;I,辅助机构的组成结构有叁种形式,分别是:a, 由转动结构、开口弹性夹套和固定结构组成,b,由连接结构、弹性夹压结构和面定结构组成,c,由弹性夹压 结构和固定结构组成;在a结构形式中,开口弹性夹套的内表面弹性夹住在固定结构的外表面上,开口弹性 夹套的外表面连接有转动结构;在减振器和阻力器上连接有连接结构,在连接结构上有孔轴结构,在转动结 构上有长形槽孔结构,辅助机构通过传力结构与连接结构上的孔轴结构的配合连接和与转动结构上的长形槽 孔结构的可移动式连接与减振器和阻力器转动连接;在b结构形式中,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可分别连接 在减振器和阻力器上的连接结构上或与减振器和阻力器相分离的固定结构上,前者的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 构与固定结构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相互间可移动,后者的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与连接结构弹性夹 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相互间可移动;在c结构形式中,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连接在固定结构上,并与减振 器和阻力器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相互间可移动;J,板簧的材料结构由金属板簧与非金属板簧两种材料 重叠组成;K,动力机构由两个动力机构组成,分别置于车体件的前后端,或同置于前端,或同置于后端;L, 在电动机上连接有电路,其电路与蓄电池电路连接,在蓄电池上连接有电路,其电路与发电机电路连接;M, 在传动轴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结构,连接结构与主动力机构上的输出轴连接,在传动轴的外表面上安装有一个 或数个被传动结构,被传动结构与相对应的离合机构离合式连接,离合机构与相对应的副动力机构上的输出 轴离合式连接;N,在轮毂的外圆周上有多个安装轮胎、支撑体和外胎的凹型槽结构或轴面带螺紋的结构,在 凹型槽结构里分别安装有轮胎或支撑体,在轴面带螺紋的结构上分别安装有支撑体,在支撑体的侧面安装有 螺母,在内胎、或支撑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安装有外胎,在内胎里充满有气压。
在轮毂的外圆周上有多个安装内胎或支撑体和外胎的凹型槽结构或轴面带螺紋的结构,在凹型槽结构 里安装有内胎或支撑体,在轴面带螺紋的结构上安装有支撑体,在文撑体的侧面安装了螺母,在内胎或支撑 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安装有外胎,在内胎里充满有气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载货装置的载货体积和载重量增大,载人装置多用且成本低; 降温与变速增力的效果明显,货物自卸简便,金属件与非金属件的材料成本得到降低,输入轴功率增大; 方向操纵结构省力且适用范围广;辅助减振和辅助阻力且成本低;动力强劲又减排环保;传动轴向外输出的 功率成倍增加;轮胎在遇刺超载及行驶不平稳等方面的抗击能力大大提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l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摩托车、自行车上的载物机构与连接头或车体件转动式连接,处于收拢不载 货时的结构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摩托车、自行车上的载物机构与连接头或车体件转动式连接,处于转动翻转 后的张开状态载货时的结构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摩托车、自行车上的载物机构与连接头或车体件移动式连接,处于收拢不载 货时的结构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摩托车、自行车上的载物机构与连接头或车体件移动式连接,处于移动和翻 转后的张开状态载货时的结构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上的载物机构与连接头或车体件转动式连接,在载物机 构处于收拢不载货时的结构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上的载物机构与连接头或车体件转动式连接,在载物机构 处于转动后的张开状态载货时的结构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上的载物机构与连接头或车体件移动式连接,在载物机构 处于收拢不载货时的结构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上的载物机构与连接头或车体件移动式连接,在载物机构 处于移动后的张开状态载货时的结构图。
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滑盖车,在滑盖与车相分离后、形成敞蓬车的结构图。附图IO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滑盖车,在滑盖与车相分离后、滑盖的结构图。 附图ll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滑盖车、在滑盖与车相敞开时的结构图。 附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滑盖车、在滑盖与车相合拢封闭时的结构图。
附國13是降温结构的现有技术中壳体与内套相连接,在内套的内空结构里安装有功能及作用件的 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降温结构中的壳体与内套相连接,在内套与壳体之间有通风道结构,在壳体上 有进出风口结构,在内套里安装有功能件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在附
图14的结构上,在进风口处安装风扇机构的结构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在附
图14的结构上,在进风口处安装有防尘结构,在通风道内安装有吸水及透 气结构,在吸水及透气结构上连接有通水结构,在通水结构上连接有蓄水装置的结构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在附
图16的结构上在进风口处安装有防尘结构及风扇机构的结构图。 附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机构作为电动机时,电动机与电机换向机构、螺紋结构、可移动式螺 紋结构、连杆结构、转动结构、转轴等相组合,可移动式螺紋结构向右端移动、转轴及功能结构件转动时 的结构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机构作为电动机时,在同样组合的情况下,可移动式螺紋结构向左端 移动、转轴及功能结构件转动时的结构图。
附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机构作为发动机时,发动机与换向机构、螺紋结构、可移动式螺紋结 构、连杆结构、转动结构、转轴等相组合,可移动式螺紋结构向右端移动、转轴及功能结构件转动时的结 构图。
附图21是本实用新型在装物结构和位移机构所围成的内空里和传动带的上端装有货物的结构图。 附图22是本实用新型在附图9的结构上,在位移机构位移后、货物通过传动带的移动从装物结构的
敞开一侧被卸下时的结构图。
附图23是本实用新型在金属及非金属件的内空结构里填充气压的结构图。
附图24是现有技术中传动轴与输出轴及后桥输入轴倾斜不平行的状态结构图。
附图25是本实用新型中传动轴通过与连接及增力机构的连接、与输出轴及后桥输入轴平行的状态
结构图。
附图26是现有技术中的方向操纵结构直接与车轮转向机构相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2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方向操纵结构通过与连接及传动机构的连接间接与车轮转向机构相连接的 结构图。
附图28是本实用新型在减振器和阻力器处于上止点和下止点位置时与辅助机构相转动连接的状态图。 附图29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与减振器和阻力器上的连接结构相连接、并与固
定结构相可移动式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30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与固定结构相连接、并与减振器和阻力器上的连接
结构相可移动式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3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与固定结构相连接、并与减振器和阻力器相可移
动式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3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与减振器和阻力器相连接、并与固定结构相可移
动式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3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板簧其两个外层为金属板簧、中间夹层为非金属板簧的组合结构图。 附图3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板簧其两个外层为非金属板簧、中间夹层为金属板簧的组合结构图。 附图3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板簧由多层金属板簧和多层非金属板簧相互重叠而成的组合结构图。 附图36是本实用新型在附图3的基础上,减振器和阻力器作为具体的板簧组合件时,弹性夹压结构和
磁力结构与固定结构相连接、并与板簧组合结构件上的连接结构相可移动式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37是本实用新型在附图2的基础上,减振器和阻力器作为具体的板簧组合件时,弹性夹压结构和 磁力结构与固定结构相可移动式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并与板簧组合件上的连接结构相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38-40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机构由两个动力机构组成,分别置于车体件的前后端,或同置于前端, 或同置于后端的结构图。
附图41、 4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机构由两个动力机构组成,具体与车体件、传动机构、传动结构、 车轮及车桥组合机构相连接组合的结构圄。
附图4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动力机构是电动机时,电动机与蓄电池电路连接、蓄电池与发电机电路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44是本实用新型在传动轴的一端连接连接结构,连接结构与主动力机构上的输出轴连接,在传 动轴的外表面安装数个被传动结构、数个被传动结构与离合机构离合式连接、离合机构与副动力机构上的 输出轴相离合式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45是本实用新型在传动轴的一端连接连接结构,连接结构与主动力机构上的输出轴连接,在传 动轴的外表面安装一个被传动结构、被传动结构与离合机构离合式连接、离合机构与副动力机构上的输出 轴相离合式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46是本实用新型在传动轴的一端连接连接结构,连接结构与主动力机构上的输出轴连接,在传 动轴的外表面安装二个被传动结构、二个被传动结构与离合机构离合式连接、离合机构与副动力机构上的 输出轴相离合式连接的结构图。
附图47是现有技术中的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的凹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和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48附图5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的左右2个凹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在 内胎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的左右两端里安装一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49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的左右2个凹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和支撑体, 在内胎和支撑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的左右两端里安装一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50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的左右2个凹型槽结构里安装支撑体,在支撑 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的左右两端里安装一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5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的中间凹型槽结构里和左右2个凹型槽结构里 安装内胎,在内胎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的左右两端里安装一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5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在左右2个凹型 槽结构里安装支撑体,在内胎和支撑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左右两端里安装一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5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安装支撑体,在左右2个凹 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在内胎和支撑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左右两端里安装一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5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一个外胎外圆周中间部位呈凹形槽结构的结构图。 附图5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的中间凹型槽结构里和左右2个凹型槽结构里 安装内胎,在内胎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分别安装三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5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在左右2个凹型 槽结构里安装支撑体,在内胎和支撑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分别安装三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5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安装支撑体,在左右2个 凹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在内胎和支撑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分别安装三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58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教外圆周上的左右2个凹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和支撑体, 在内胎和支撑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分别安装二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59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的左右2个凹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在内胎的 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分别安装二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60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的左右2个凹型槽结构里安装支撑体,在支撑 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分别安装二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6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外圆周上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安装内胎,在左右2个凹 型槽结构里安装支撑体,在内胎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安装一个外胎的结构图。
附图6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的外圃周上有多个凹型槽结构,在凹型槽结构里安装有轮 胎的结构图。
附图6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性能轮胎在轮毂的外圆周上有多个轴面带螺紋的结构及凹型槽结构,在凹 型槽结构里安装有轮胎,在轴面带螺紋的结构上安装有支撑体的结构图。
在图中1、车体件。2、连接头。3、载物机构。4、轮。5、滑移辅助结构。6、滑盖。7,滑移辅助结 构。8、车体。9、座结构。10、壳体。11、进风口。 12、通风道。13、内套。14、功能及作用件。15、出 风口。 16、风流。17、风扇机构。18、蓄水装置。19、通水结构。20、吸水及透气结构。21、防尘结构。 22、动力机构。23、电路结构。24、电机换向机构。25、定位结构。26、螺紋结构。27、防转动结构。28、 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9、连杆结构。30、定位结构。31、功能结构件。32、转轴。33、转动结构。34、电 机换向机构。35、电路结构。36、输出轴。37、换向机构。38、连接结构。39、装物结构。40、传动轮。 41、传动带。42、支撑结构。43、传动轮。44、位移结构。45、货物。46、金属及非金属件。47,气压。 48,传动轴。49,连接及增力机构。50,后桥输入轴。51、方向操纵结构。52,连接及传动机构。53,车 轮转向机构。54、减振器和阻力器。55、连接结构。56、传力结构。57、转动结构。58、开口弹性夹套。59、固定结构。60、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1、固定结构。62、金属板簧,63、非金属板簧。64、板 簧组合。65、传动机构 66,动力机构。67,传动结构。68,车轮及车桥组合机构。69,电路。70,发电 机。71,电路。72,蓄电池。73,电路。74、主动力机构。75、输出轴。76,连接结构。77,传动轴.78, 被传动结构。79,副动力机构。80,输出轴。81,离合结构。82,离合结构。83,被传动结构。84,输出 轴。85,副动力机构。86,副动力机构。87,输出轴。88,离合结构。89,离合结构。90,输出轴。91, 副动力机构。92、轮毂。93,外胎。94,内胎。95,气压。96,内胎。97,支撑体。98,支撑体 99,内 胎。100,支撑体。101,凹形结构。102,外胎。103,外胎。104,外胎。105,支撑体。106,支撑体。107, 支撑体。108,凹型槽结构。109,轮胎。110,轮胎。111,轴面带螺纹的结构。112,螺母。113,轮胎。 114,轮胎.115,轮胎.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l、图2、图5、图6中,载物机构(3)通过孔轴和铰链等结构方式与连接头(2)或车体件(1) 的一端转动式连接,连接头(2)被连接在车体件(1)的一端上,[载物机构(3)转动前后的定位与固定 可用连接头(2)或车体件(1)上的螺紋等紧固结构进行实现,因与本实用新型的主题无直接关联,因此 此结构不详述,以下同。轮(4)被连接在载物机构(3)上的一端。
在图3、图4、图7、图8中,载物机构(3)通过轴孔结构、滑槽结构等结构方式与连接头(2)或车 体件(1)移动式连接,连接头(2)被连接在车体件(1)的一端上,轮(4)被连接在载物机构(3)上 的一端。
在图9
图10中滑移辅助结构(5)滑移辅助结构(7)通过螺钉等结构分别被固定连接在滑盖(6) 和车体(8)上。
在困11图l2中滑盖(6)通过滑移辅助结构(5)与滑移辅助结构(7)的可滑移连接与车体(8) 可滑移式连接;

图14中壳体(10)通过压铸、切削加工等工艺手段被制成内空的结构状态,其颈孔处通过焊接 热套和过盈配合等工艺手段与内套(13)的外周边紧密固定连接,形成在内套U3)的外周边与壳体(IO) 内壁之间有内空的通风道(12)结构,在壳体(10)上通过压铸、切削加工等工艺手段被制成有通孔状的 进风口 (11)和出风口 (15)结构,其进风口 (11)和出风口 (15)结构可以是一个以上,形成与通风道 (12)相贯通的结构状态。

图15中在
图14的结构基础上、在壳体(10)上的进风口 (11)处通过与其它结构件的固定连接 安装有风扇机构(17)。

图16中在图"的结构基础上,在壳体(10)上的进风口 (ll)处通过螺紋连接、粘连接等工艺 手段连接有防尘结构(21),在通风道(12)内通过配合粘接等工艺手段安装有吸水及透气结构(20),在 吸水及透气结构(20)上通过螺紋连接、粘连接等工艺手段连接有通水结构(19),在通水结构(19)上 通过螺紋连接、粘连接等工艺手段连接有蓄水装置(18),蓄水装置(18)通过螺紋连接、焊连接等工艺 手段被固定连接与壳体(10)相近的结构上。

图17中在
图16的结构基础上、在壳体(10)上的进风口 (11)近处,通过与其它结构件的固定 连接安装有风扇机构(17)。

图18
图19图20中在螺紋结构(26)轴向上的两端通过孔轴配合等方式安装有定位结构(25) 和定位结构(30),在螺紋结构(26)的圆周螺紋槽内通过螺紋连接等方式旋装有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 在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上通过圆销等结构转动连接有连杆结构(29),在连杆结构(29)上的远离可 移动式螺紋结构(")的一端通过圆销等结构转动连接有转动结构(33),在转动结构(33)上的远离连 杆结构(29)转动连接点的一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有位置固定不动的转轴(32),在转轴(32)上 通过螺钉及销等结构固定连接有功能结构件(31),在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S)上通过平面滑槽等结构连 接有防转动结构(27)。

图18
图19图中当动力机构(22)是电动机时,在螺紋结构(26)的轴向两侧通过螺紋等结构安 装有电机换向机构(24)和电机换向机构(34),在电机换向机构(24)和电机换向机构(34)上通过螺 紋结构焊接等连接方式分别连接有电路结构(23)和电路结构(35),电路结构(23)电路结构(35)通 过接触等方式与电动机(22)电路连接。
在图20中当动力机构(22)是发动机时在螺紋结构(26)轴向上靠近发动机(22)的一端通过 螺紋等结构安装有换向机构(37),在换向机构(37)上通过键及销等结构连接有输出轴(36),输出轴(36) 通过键及销等结构与发动机(22)连接。
在图21图22中,传动轮(40)、传动轮(43)通过其径向外圆弧上的槽或齿等结构与传动带(41) 连接,在传动带(41)内侧的支撑结构(42)及传动轮(40)传动轮(43)通过轴及螺紋等结构与装物结构(39)等结构相连接,位移结构(44)通过铰链等结构与装物结构(39)的一端转动或移动连接,在传 动轮(40)或传动轮(43)上通过齿结构或槽结构等安装连接结构(38),在连接结构(38)上的一端通 过齿带结构、齿孔带结构、带结构或轴结构等安装动力机构(22)。
在图23中,在金属及非金属件(46)的内空里通过压缩气体等工艺方法填充气压(47)。
在附图25中传动轴(48)的一端通过花键等结构形式与输出轴(36)连接,传动轴(48)的另一 端通过花键等结构形式与连接及增力机构(49)连接,连接及增力机构(49)通过螺钉及花键等结构形式 与后桥及输入轴(50)连接。
在附图27中方向操纵结构(51)通过花键等结构形式与连接及传动机构(52)的一端连接,连接 及传动机构(52)的另一端通过花键等结构形式与车轮转向机构(53)连接。
在图28中,固定结构(59 )通过压装等方式被过盈压装在开口弹性夹套(58)的内孔里(其非过盈配 合的孔外两端被固定连接在其它结构上),转动结构(57)通过焊接等方式被固定在开口弹性夹套(58)的 外表面上,连接结构(55)通过焊接等连接方式被固定连接在减振器和阻力器(54)上,传力结构(56) 通过其上的轴孔结构与连接结构(55)上的孔轴结构配合,与转动结构(57)上的长形槽孔结构可移动式 连接,
在图2、"中,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通过焊连接等连接方式与减振器和阻力器(54)上 的连接结构(55)相连接,并通过夹套、压簧组合结构、板簧组合结构及磁铁结构等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 结构与固定结构(61)相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
在图30、 36中,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通过焊连接等连接方式与固定结构(61)相连接, 并通过夹套、压簧组合结构、板簧组合结构及磁铁结构等弹性夹压和磁力结构结构与连接结构(S5)相弹 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
在图31中,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通过焊连接等连接方式与固定结构(61)相连接,并通过 夹套、压簧组合结构、板簧组合结构及磁铁结构等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与减振器和阻力器(54)相弹 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
在图32中,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通过焊连接等连接方式与减振器和阻力器(54)相连接, 并通过夹套、压簧組合结构、板簧组合结构及磁铁结构等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与固定结构(61)相弹 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
在图33图34图35中,金属板簧(62)与非金属板簧(63)通过螺紋连接铆连接等方式被叠合组成。 在图!58图39图40中,动力机构(22)动力机构(66)通过螺紋及固定架等结构分别被固定于车体件 (1)的前后端,或前端、或后端。
在图41图中,动力机构(22)通过螺紋及固定架等结构被固定于车体件(1)的前端,传动机构(65) 的前后两端通过螺紋万向节及链轮等结构分别被固定于动力机构(22)上的输出轴和车轮及车桥组合机构 (68)上的输入轴上;动力机构(66)通过螺紋及固定架等结构与车体件(1)的后端固定连接,通过螺紋 及键等结构与传动结构(67)连接;传动结构(67)通过齿结构链条结构及带结构等结构与传动机构(65) 传动连接。
在图42图中,动力机构(22)通过螺紋及固定架等结构被固定于车体件(1)的前端,传动机构(65) 的前后两端通过螺紋万向节及链轮等结构分别被固定于动力机构(22)上的输出轴和车轮及车桥组合机构 (68)上的输入轴上;动力机构(66)通过螺紋及固定架等结构与车体件(1)的前端面定连接,通过螺紋 及键等结构与传动结构(67)连接;传动结构(67)通过齿结构链条结构及带结构等结构与车轮及车桥组合 机构(68)传动连接。
在图43中,电动机(22)电动机(66)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电路(69)电路(73)电路连接,电路(69) 电路(73)通过焊接等方式与蓄电池(72)电路连接,蓄电池(72)通过焊接等方式与电路(71)电路连 接,电路(71)通过焊接等方式与发电机(70)电路连接。
在图44-46中,在传动轴(77)的一端,连接结构(76)通过螺紋结构、十字结结构等与传动轴(77 ) 连接;连接结构(76)通过螺紋结构、键结构等与主动力机构(74)上的输出轴(75)连接;在传动轴(77) 的外表面上通过键结构螺紋结构等安装有一个或数个的被传动结构,如被传动结构(78 )被传动结构(83 ) 等及与之相匹配的一个或数个的离合结构(81)离合结构(82)离合结构(88)及离合结构(89)等,这 些离合结构通过拔叉等结构可分别与传动轴(77)上的被传动结构(78)被传动结构(83)等及副动力机 构(")、副动力机构(")、副动力机构(86)和副动力机构Ol)等上的各个输出轴离与合。
在图48中,内胎(94)内胎(96)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 )左右两端的 凹型槽结构里;外胎(93)通过嵌装和内胎(94)内胎(96)的气压胀紧被安装在内胎的外圃周表面及轮 穀凹型槽结构里(参见附图63附图63,以下同不再述)。在图49中,内胎(94)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 —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支撑体(97)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如支撑体为两个半圆体,嵌装在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再用螺 栓将两个半圆体固定在轮毂凹型槽结构里,以下同不再述)被安装在轮毂(92)另一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外胎(93)通过嵌装和内胎(94)的气压胀紧及一端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安装在内胎(94)和支撑体(97) 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92)左右两端的凹型槽结构(108)里。
在图50中,支撑体(97)支撑体(98)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分别安装在轮毂(92)左右两 端的凹型槽结构(108)里,外胎(93)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安装在支撑体(97)支撑体(98) 的外圆周表面及端面上。
在图51中,内胎(M )内胎(99 )内胎(M )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 )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 ) 左中右的凹型槽结构里;外胎(93)通过嵌装和内胎(94)内胎(99)内胎(96)的气压胀紧被安装在内 胎(94) "9) (96)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92)左右两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在图52中,内胎(99)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 支撑体(97)支撑体(98)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安装在轮毂(92)左右两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外胎(93)通过嵌装、螺栓等结构的固定及内胎(99)的气压胀紧被分别安装在支撑体(97)内胎(99) 支撑体(98)的外圆周表面及支撑体(97)支撑体(98)左右的两端面上。
在图53中,内胎(94)内胎(96)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左右两端的 凹型槽结构里;支撑体(100)通过嵌装等方式(如两个半圆体用螺栓固定在轮毂体上)被安装在轮毂(92 ) 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外胎(93)通过嵌装和和内胎(94)内胎(96)的气压胀紧被安装在内胎(94)内 胎(96)及支撑体(100)外圆周表面和轮毂(92)左右两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在图54中,外胎(101)外圆周中间部位通过模具成形等工艺手段被制成凹形结构。
在图55中,内胎(94)内胎09)内胎(96)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 左中右的凹型槽结构里;外胎(102)外胎(103)外胎(104)通过嵌装和内胎(94 )内胎(99 )内胎(96 ) 的气压胀紧被分别安装在内胎(94)内胎(99)内胎(96)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92)左中右的凹型槽结 构里。
在图56中,内胎(99)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 支撑体(97)支撑体(98)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安装在轮毂(92)左右两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外胎(102)外胎(103)外胎(104)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及内胎(99)的气压胀紧被分别安装在 支撑体(97)内胎(99)支撑体(98)的外圃周表面及轮毂(92)左中右的凹型槽结构里。
在图57中,内胎(94)内胎(96)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 )左右两端的 凹型槽结构里;支撑体(105 )通过嵌装等方式(如两个半圆体用螺栓固定在轮毂体上)被安装在轮毂(92 ) 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外胎(102)外胎(103)外胎(104)通过嵌装、及内胎(94)内胎(96)的气压胀 紧被分别安装在内胎(94)支撑体(105)内胎(96)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92)左中右的凹型槽结构里。 在图58中,内胎(94)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 —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支撑体(98)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安装在轮毂(92)另一端的凹型槽结构里,外胎(102)外胎 (104)通过嵌装和内胎(94)的气压胀紧及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分别安装在内胎(94)和支撑体(98)的 外圆周表面及轮毂(92)左右两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在图59中,内胎(94)内胎(96)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左右两端的 凹型槽结构里;外胎(102 )外胎(104 )通过嵌装和内胎(94 )内胎(96 )的气压胀紧被分别安装在内胎(94 ) 内胎(96)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92)左右两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在图60中,支撑体(97)支撑体(98)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分别安装在轮毂(92)左右两 端的凹型槽结构里,外胎(102)外胎(104)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安装在支撑体(97)支撑体 (98)的外圆周表面及端面上。
在图61中,内胎(99)通过嵌装和灌充气压(95)等方式被安装在轮毂(92)中间的凹型槽结构里; 支撑体(97)支撑体(98)通过嵌装和螺栓等结构的固定被安装在轮毂(92)左右两端的凹型槽结构里, 外胎(103)通过嵌装和内胎(99)的气压胀紧被安装在内胎(99)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92)中间的凹型 槽结构里。
在图62中,轮毂(92)上的多个凹型槽结构(108)通过模具成形等工艺手段制成。
在图63中,轮毂(92)上的凹型槽结构(108)通过模具成形等工艺手段制成,轮毂(92)上的轴面
带螺紋的结构(111)通过模具成形及机槭加工等工艺手段制成。

图1—图8中,载物机构(3)有多种不同的结构状态,它们分别是货架结构、箱结构、货架与
包相组合的结构、货架与箱相组合的结构、货架与滑块相组合的结构等等;车体件(1)分别有5种不同
10的结构,分别是a,汽车车体件,b,摩托车车体件,c,自行车车体件,d,农机体件,e,列车体件。
在附图9中,可封闭和敞开车上的滑移辅助结构(7)可以分别是滑槽结构、导轨结构等,车体(S) 可以分别是摩托车系列车体、汽车系列车体等,
在附
图10中,可封闭和敞开车上的滑移辅助结构(5)可以分别是轮结构、滑槽结构等,滑盖(6) 可以分别是全封闭滑盖和非全封闭滑盖等。

图14-
图17中,降温结构中的壳体(10)是发动机及发电机等上的包括缸体外壳、缸头外充及箱盖 外壳在内的外壳体结构,是电动机及变压器等上的外壳体结构;内套(13)是发动机及发电机等上的包括 缸体内套、缸头内套及箱盖内壳在内的内壳体结构,是电动机上的内壳体结构;功能及作用件(14)是发 动机及发电机等上的包括活塞组件、气门组件、传动组件及定转子在内的功能及作用件结构,是电动机等 上的包括定转子及铁芯组件在内的功能及作用件结构;通水结构(19)是包括通水管、吸水材料等在内的 通水结构;吸水及透气结构(20)是包括吸水网、吸水纤维等在内的吸水及透气结构;风扇机构(17)是 包括鼓风机、排风扇、吹风扇等在内的风扇机构;蓄水装置(18)中的水是包括水、水溶液、非水溶液、 挥发性液体等在内的可流动和可被蒸发的液体。

图18-图20中,变速增力机构中的电机换向机构(24)电机换向机构(34)可以分别是行程开关、 传感器等结构;螺紋结构(26)和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可以分别互为螺杆结构或螺母结构;功能结构 件(31)可以分别是齿轮及齿轮组合沐结构、车轮组合体结构、蜗杆蜗轮结构、各种传力机构、统绊体结 构、扇叶组^结构、泵体结构、带轮绳轮叶轮飞轮及链轮结构、螺杆螺母结构等等;转动结构(33)可 以分别是杆及曲柄等结构;电路结构(23)和电路结构(35)是含电源的电路结构;换向机构(37)可以 分别是机械式的换向机构(如电机与凸轮、拔叉、齿轮系的组合体结构等)及电机换向机构等等。
在图21图22中,自卸货物机构中的装物结构(39)可以分别是列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船舰艇,拖 拉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等上的箱拒、凹形体及平面等装物结构;传动轮(40)、传动轮(43)可以分 别是齿轮结构、带轮结构、链轮结构等能传力的轮结构;传动带(41)可以分别是带、具有凸状齿形结构 的带、具有齿孔结构的带等能传力的带结构,其材料可以是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由金属材料与非金属 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和复合层材料;支撑结构(42)可以分别是板结构、是由数个轴线相平行的转动管 套轴所构成的平面结构、是由数个轴线相平行的转动管套管所构成的平面结构、是由数个轴线相平行的转 动管与板接触所构成的平面结构、是由数个轴线相平行的转动轴与板接触所构成的平面结构、是由数个轴 线相平行的转动管所构成的平面结构、是由数个轴线相平行的转动轴所构成的平面结构、是由转动带与有 弧线结构的板相组合的结构等等;位移结构(44)可以是板结构等等;连接结构(38)是包括带结构、链 条结构、传动轴结构等在内的能传力的结构,也是这些传力结构与离合机构相组合的结构;动力机构U2) 可以分别是电动机、发动机、人力机构等能输出动力的机构;装物结构(39)可以分别是箱结构、袋结构、 板结构等能装载货物的结构。由传动带(41)、传动轮(40)、传动轮(43)和支撑结构(42)所构成的平 面结构相对于所处的地面呈等于大于5度倾斜角的状态,或等于小于5度倾斜角的状态;在包括支撑结构 (42)在内的管结构件和内空结构件、其材料可以分别是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或由非金属层与金属层 所组成的复合层材料,在其内空结构里填充有封闭式的气压(47),也可不填充封闭式的气压(47)。
在图23中,金属及非金属件(46)是包括文撑结构(42)等在内的列车汽车摩托车、船舰艇、农业 机械、矿山机械的管结构件及内空结构零部件,其材料可以分别是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或由非金属层 与金属层所组成的复合层材料,在其内空结构里填充有封闭式的气压(47 ),也可不填充封闭式的气压(47 )。
在附图25中连接及增力机构(49)可以分别是齿轮组合机构,链轮链条组合机构,带轮及带的组 合机构等等
在附图27中方向操纵结构(51)可以分别是方向盘结构及方向把结构等,连接及传动机构(52) 可以分别是链条与链轮相组合的机构、带轮与带相组合的机构及摩擦轮组合结构等。
在图28-32中,减振器和阻力器(54)的结构可以分别是金属压簧组合结构、金属拉簧组合结构、金 属板簧与非金属板簧重叠而成的组合结构、由多层非金属板簧与多层金属板簧相互重叠而成的组合结构、 金属板簧组合结构、非金属板簧组合结构、气体压簧组合结构等弹性组合结构;传力结构(56)可以分别 是轴承结构、轴结构、轴套结构及轴和轴套的组合结构等。
在图29—32、 36-37中,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 )可以分别是开口弹性夹套结构、压簧组合结 构、板簧组合结构及磁铁结构等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
在图33—35中,板簧组合(64)可以分别是两个外层为金属板簧、中间夹层为非金属板簧的组合结 构;是两个外层为非金属板簧、中间夹层为金属板簧的组合结构;是由多层金属板簧和多层非金属板簧相 互重叠而成的组合结构。
在图38--42中,动力机构(22 )动力机构(66 )具有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两种结构状态;传动机构(65)传动结构(67)可以分别是传动轴、传动链、传动带、传动齿轮、传动链轮等能传递力矩的组合结构;车 轮及车桥组合机构(68)可以分别是车轮组合机构、车桥组合机构等带有转动机构的结构。
在图43中,发电机(70)是包括多种结构形式的发电机,如内燃发电机、蒸汽发电机、燃汽轮发 电机、液化天然气的冷能发电机、天然气燃烧发电机、燃料电池发电机、氢气燃烧发电机等等。
在图44-46中,主动力机构(74)就是直接与传动轴(77)同轴连接、直接向传动轴(77 )传递动力 的动力机构,副动力机构(79)副动力机构(85)副动力机构(86)及副动力机构(91)等就是不与传动 轴(77)同轴连接、通过离合结构(81)等间接向传动轴(77)传递动力的动力机构,主动力机构(74) 副动力机构(79)副动力机构(85)副动力机构(86)及副动力机构(91)等可以分别是发动机和电动机, 其动力机构的数量可以是两个、叁个及数个;离合结构(81)离合结构(82 )离合结构(88 )离合结构(89 ) 等可以分别是齿离合结构、摩擦片离合结构、电磁离合结构等离合结构;被传动结构(78)被传动结构(83) 等可以分别是齿轮组合结构或链轮组合结构或带轮组合结构等能被传动的结构。
在图47—图63中,支撑体(97)支撑体(98)支撑体(100)支撑体(105)支撑体(106)支撑体 (107)可以是包括塑料体、橡胶体等在内的非金属材料支撑体,也可以是包括铝结构、镁结构、铁结构 等在内的金属材料支撑体,也可以是由非金属体与金属体相组合而成的复合结构支撑体,也可以是充满气 压的材料为金属或非金属或由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相组合的内空结构支撑体;轮毂(92)外圆周上的凹 形槽结构(108)是包括壹个及两个以上的凹形槽结,与之相对应的内胎是是包括壹个及两个以上的内胎; 轮毂(92)外圆周上的轴面带螺紋的结构(111)是包括壹个及两个以上的轴面带螺紋的结构;与之相对 应的支承体是包括壹个及两个以上的支承体。
在图62—图63中,轮胎(113)轮胎(114)轮胎(115)是由内胎及外胎等结构所组成的组合结构。
如图2、图4、图6、图8所示载物机构(3)经翻转(移动)后所形成的张开状态具有增大载货面 积和载货重量的作用。

图11
图12所示,在滑盖(6)与车体(8)相组合后,左右滑移滑盖(6)可使滑盖(6)与车体(8) 呈敞开或封闭的状态;具有搡作简单、同样能达到现有技术中的车门的敞开与封闭车体的作用。
如图9所示,当滑盖(6)与车体(8)相分离后,由车体(8)所组成的滑盖车变成了敞蓬车。

图14所示当风流(16)从进风口 (11)进入通风道(12)、经通风道(12)流出出风口 (15)时, 风流(16)对壳体(10)、内套(13)和功能及作用件(14)都有循环风冷降温的作用。如
图15所示在
图14的基础上,在壳体(10)上的进风口 (11)近处固定连接的风扇机构(17)具有增大风流量、产生 对壳体(10)内套(13)及功能及作用件(14)上的更多散热量,达到更快的降温效果。如
图16所示 当含有水份的吸水及透气结构(20)处在通风道(12)中时,由于其受通风道(12)内的高温作用和受风 流(16)的吹动作用,使吸咐在其上的水份与壳体(10)内套(13)接触和产生蒸发作用,从而产生从壳 体(10)内套(13)及功能及作用件(14)上吸咐热量、更进一步降温的作用;吸水及透气结构(20)上 的被蒸发掉的水份由蒸发后的水汽重新疑结成水滴回流和蓄水装置(18)中的水经通水结构(19)源源不 断地供给补上。如
图17所示在
图16的基础上,在壳体(10)上的进风口 (11)近处固定连接的风扇机 构(17)具有增大风流量、增加吸水及透气结构(20)上的水份蒸发量、产生对壳体(10)内套(13)及 功能及作用件(14)上的更多吸热量,达到更强的降温效果。

图18
图19所示当动力机构(22)是电动机时,通过电动机(22)的转动、可使螺紋结构(26) 转动,造成螺紋连接在其上的不能转动的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 )作直线移动,通过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 ) 作直线移动后与电机换向机构(24)及电机换向机构(34)的各种接触(电接触、光接触、磁接触、机械 接触等等),可使电机换向机构(24)及电机换向机构(34)产生电路动作,使电动机(22)转动方向随可 移动式螺紋结构(28)与电机换向机构(24)及电机换向机构(34)的接触而改变,使螺紋结构(26)作 交替性的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进而形成螺紋连接在其上的不能转动的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作左右直线 移动,通过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的左右直线移动和转动连接在其上的连杆结构(29)的转动与摆动、 可使转动连接在连杆结构(29) —端上的转动结构(33)绕固定连接在其上的转轴(32)的轴线转动,并 带动转轴(32)绕其轴线转动,通过转轴(32)的转动、可使固定连接在其上的功能结构件(31)转动。 如图20所示当动力机构(22)是发动机时,通过发动机(22)的转动,可使输出轴(36)转动,通过 连接在输出轴(36 )上的换向机构(37 )定时的换向动作换向机构(37 )可以是机械式的换向机构,如 电机带动凸轮转动、凸轮转动促使拔叉移动、拔叉移动造成齿轮的轴向移动、齿轮的轴向移动造成连接在 齿轮系中的螺紋结构(26)转向作交替性的改变;也可以是电机换向机构等结构。可使连接在其上的螺 紋结构(26 )作交替性的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进而形成螺紋连接在其上的不能转动的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 ) 作左右直线移动,通过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的左右直线移动和转动连接在其上的连杆结构(29〉的转 动与摆动、可使转动连接在连杆结构(29) —端上的转动结构(33)绕固定连接在其上的转轴(32)的轴
12线转动,并带动转轴(32 )绕其轴线转动,通过转轴(32 )的转动、可使固定连接在其上的功能结构件(31) 转动。由于螺紋结构(26)将电动机或发动机(22)的高速转动转变为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的慢速直 线移动,又通过连杆结构(29)和转动结构(33)的转动与摆动将可移动式螺紋结构(28)慢速的直线移 动转变为转轴(32)和功能结构件(31)的慢速圆周转动,因此从电动机或发动机(22)产生的转速得到 了降低、功率得到了提高。
如图21如图22所示在位移结构(44 )被位移使装物结构(39 )的一端被敞开后,操纵动力机构(22 ) 使连接结构(38)转动、可使传动轮(40)传动轮(43)转动并带动传动带(41)位移,通过传动带(41) 的位移可使接触在其上的货物(45)位移、直至使货物(45)被位移至装物结构(39)的敞开端外而因重 力下滑被卸至装物结构(39)之外的地面上。
如图23所示在金属及非金属件(46)的内空结构里填充封闭式的气压(47)具有增强结构件强度、 节约材料的作用。
如图25所示传动轴(48)与输出轴(36)及输入轴(50)的平行状态,具有使动力机构(22)及 后桥输入轴(50)受力平衡、零部件不易被损坏的作用;传动轴"8)与连接及增力机构(49)的连接, 具有增大输入轴(50)功率的作用。
如图27所示方向操纵结构(51)通过连接及传动机构(52)与车轮转向机构(53)的间接连接, 增大了方向操纵结构(51)的力臂、具有省力的作用,其结构除已知的汽车领域外还可适用于摩托车舰船 等领域。
如图28图所示当减振器和阻力器(54)连接结构(55)向上或向下移动时,会带动连接在连接结 构(55)上的传力结构(56)向上或向下移动,传力结构(56)的向上或向下移动会带动与之移动式连接 的转动结构(57 )的转动,但转动结构(57 )的转动会受连接在其上的开口弹性夹套(58 )与固定结构(59) 的弹性过盈配合作用、而受到持续不断的转动阻力,从而使与之移动式连接的传力结构(56)的上下移动 同样受到持续不断的缓冲阻力,进而使与传力结构(56)相连接的减振器和阻力器(54)、连接结构(55) 的上下移动也受到持续不断的缓冲阻力,从而实现和达到了本实用新型中的辅助机构对减振器和阻力器 (54)的辅助减振和辅助阻力的明显作用。
如图29、 30、 36、 37所示当减振器和阻力器(54)向上或向下移动时,通过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 结构(60)与固定结构(61)或连接结构(55)的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可使减振器和阻力器(54) 的向上或向下移动受到合适的阻力,从而起到辅助减振和辅助阻力的明显作用。
如图31所示当减振器和阻力器(54)向上或向下移动时,通过连接在固定结构(61)上的弹性夹 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与减振器和阻力器(54)的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可使减振器和阻力器(54) 的向上或向下移动受到合适的阻力,从而起到辅助减振和辅助阻力的明显作用。
如图32所示当减振器和阻力器(54)向上或向下移动时,通过连接在减振器和阻力器(54)上的 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与固定结构(61)的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可使减振器和阻力器(54) 的向上或向下移动受到合适的阻力,从而起到辅助减振和辅助阻力的明显作用。
如图33图34图35所示由金属板簧(62)与非金属板簧(63)相互叠合而成的板簧(64)除保持 了原来全钢质板簧的弹性减振性能外,还提高了使用寿命和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38-"所示当车体件(1)上的动力机构(22)或动力机构(66)因单独承载过重而无法运行时、 可同时启动动力机构(22)和动力机构(66),能确保承载过重时的动力供给。尤其重要的是当动力机构 (22)和动力机构(66)是电动机时,还具有减排的重大环保意义。
如图"所示当动力机构是由动力机构(")和动力机构(66)所组成的双电动机时,或是由动力机 构(22)或动力机构(66)所组成的单电动机时,因有发电机(70)可向蓄电池(72)充分补充所耗电能, 所以动力机构(22)或动力机构(66)能确保带动车体件(1)运行较长路程,
如图44—46所示当传动轴(77)负重过大或主动力机构(7"出现故障时,可起动其他副动力机构如 副动力机构(79)及副动力机构(8"等向传动轴(77)输出动力,可长期保证传动轴(77)正常有效有 力的工作。
如图48--图63:当内胎因负重而超允许变形极限时,可由支撑体支撑承担;当内胎因被尖角刺破而 漏气时,可暂由支撑体支撑代替内胎承载运转;当内胎及支撑体是两个以上时,因触地面积增加而提髙了 车轮的运行平稳性及承重能力。
综上,通过以上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实现和达到了本实用新型的增大载货装置的载货面积和重量,载 人装置多用,降温与变速增力的效果明显,货物自卸简便,金属件与非金属件的材料成本得到降低,输入 轴功率增大,方向操纵结构省力,辅助减振和辅助阻力且成本低,动力机构力量大、速度快、长期不损坏 及动力强劲又减排环保,车轮运行平稳、承载能力及抗刺破能力得到大大提高的目的作用。
权利要求1、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有缸体缸头(1)、螺纹结构(17)、装物结构(30)及金属及非金属件(37),其特征是A,在载货装置的组成结构中,在车体件(1)或车体件(1)上的连接头(2)上连接有载物机构(3),在载物机构(3)上连接有轮(4);B,在可封闭和敞开的车中,在车体(8)上连接有滑移辅助结构(7),在滑盖(6)上连接有滑移辅助结构(5),滑盖(6)与车体(8)通过滑移辅助结构(5)与滑移辅助结构(7)的可滑移式连接、相互间可滑移和分离;C,降温结构由壳体(10)、进风口(11)、通风道(12)、内套(13)、出风口(15)相组合而成,其中在壳体(10)的颈孔处紧密固定连接有内套(13),在壳体(10)的内壁与内套(13)的外周边之间存在内空的通风道(12)结构,在壳体(10)上有通孔状的进风口(11)结构和出风口(15)结构,在内套(13)的内空结构里安装有功能及作用件(14);在以上降温结构中的补充装置有三种,分别是a,在进风口(11)处安装有风扇机构(17);b,在进风口(11)处安装有风扇机构(17)和防尘结构(21),在通风道(12)内安装有吸水及透气结构(20),在吸水及透气结构(20)上连接有通水结构(19),在通水结构(19)的一端连接有蓄水装置(18);c,在通风道(12)内安装有吸水及透气结构(20),在吸水及透气结构(20)上连接有通水结构(19),在通水结构(19)的一端连接有蓄水装置(18);D,变速增力机构由输出轴(36)、换向结构(37)、定位结构(25)、定位结构(30)、螺纹结构(26)、可移动式螺纹结构(28)、连杆结构(29)、防转动结构(27)、转动结构(33)、转轴(32)、功能结构件(31)相组合而成,其中在螺纹结构(26)上的轴向两端安装有定位结构(25)、定位结构(30),在螺纹结构(26)上的圆周螺纹槽内旋装有可移动式螺纹结构(28),可移动式螺纹结构(28)上转动连接有连杆结构(29),连杆结构(29)上的远离可移动式螺纹结构(28)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转动结构(33),转动结构(33)上的远离连杆结构(29)转动连接点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可转动的转轴(32),转轴(32)上固定连接有功能结构件(31),在可移动式螺纹结构(28)上连接有防转动结构(27);在动力机构(22)是电动机时在螺纹结构(26)上的轴向两侧安装有电机换向机构(24)、电机换向机构(34),电机换向机构(24)电机换向机构(34)上分别连接有电路结构(23)和电路结构(35),电路结构(23)和电路结构(35)分别与电动机(22)电路连接;在动力机构(22)是发动机时在螺纹结构(26)轴向上靠近发动机(22)的一端安装有换向机构(37),换向机构(37)与输出轴(36)连接,输出轴(36)连接在发动机(22)上;E,自卸货物机构由动力机构(22)、连接结构(38)、装物结构(39)、传动轮(40)、传动轮(43)、传动带(41)、支撑结构(42)、位移结构(44)相组合而成,其中在传动轮(40)传动轮(43)的径向圆弧上连接有传动带(41),在传动带(41)非接触货物(45)的一侧安装有支撑结构(42),在传动轮(40)传动轮(43)传动带(41)及支撑结构(42)的外侧周围安装有装物结构(39),在装物结构(39)上的一侧安装有位移结构(44),在传动轮(40)上安装有连接结构(38),在连接结构(38)的一端连接有动力机构(22);F,在金属及非金属件(46)的内空结构里填充有封闭式的气压(47);G,传动轴(48)的一端与输出轴(36)同轴线连接,传动轴(48)的另一端保持传动轴(48)与后桥输入轴(50)平行并与连接及增力机构(49)连接,连接及增力机构(49)与后桥输入轴(50)连接;或者传动轴(48)的一端与后桥输入轴(50)同轴线连接,传动轴(48)的另一端保持传动轴(48)与输出轴(36)平行并与连接及增力机构(49)连接,连接及增力机构(49)与动力机构(22)连接;H,方向操纵结构(51)与连接及传动机构(52)的一端连接,连接及传动机构(52)的另一端与车轮转向机构(53)连接,车轮转向机构(53)随方向操纵结构(51)的转动而转动;I,辅助机构的组成结构有叁种形式,分别是a,由转动结构(57)、开口弹性夹套(58)和固定结构(59)组成,b,由连接结构(55)、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和固定结构(61)组成,c,由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和固定结构(61)组成;在a结构形式中,开口弹性夹套(58)的内表面弹性夹住在固定结构(59)的外表面上,开口弹性夹套(58)的外表面连接有转动结构(57);在减振器和阻力器(54)上连接有连接结构(55),在连接结构(55)上有孔轴结构,在转动结构(57)上有长形槽孔结构,辅助机构通过传力结构(56)与连接结构(55)上的孔轴结构的配合连接和与转动结构(57)上的长形槽孔结构的可移动式连接与减振器和阻力器(54)转动连接;在b结构形式中,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可分别连接在减振器和阻力器(54)上的连接结构(55)上或与减振器和阻力器(54)相分离的固定结构(61)上,前者的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与固定结构(61)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相互间可移动,后者的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与连接结构(55)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相互间可移动;在c结构形式中,弹性夹压结构和磁力结构(60)连接在固定结构(61)上,并与减振器和阻力器(54)弹性夹压连接或磁力连接、相互间可移动;J,板簧(64)的材料结构由金属板簧(62)与非金属板簧(63)两种材料重叠组成;K,动力机构由动力机构(22)动力机构(66)组合而成,分别置于车体件(1)的前后端,或同置于前端,或同置于后端;L,在电动机(22)上连接有电路(69),电路(69)与蓄电池(72)电路连接,在电动机(66)上连接有电路(73),电路(73)与蓄电池(72)电路连接,在蓄电池(72)上连接有电路(71),电路(71)与发电机(70)电路连接;M,传动轴(77)与包括主动力机构(74)在内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动力机构相组合连接,其中在传动轴(77)的一端连接有连接结构(76),连接结构(76)与主动力机构(74)上的输出轴(75)连接,在传动轴(77)的外表面上安装有包括被传动结构(78)在内的一个或数个被传动结构,被传动结构与包括离合机构(81)在内的相对应的离合机构离合式连接,包括离合机构(81)在内的离合机构分别与包括副动力机构(79)在内的相对应的副动力机构上的输出轴离合式连接;N,在轮毂(92)的外圆周上有多个安装轮胎、支撑体和外胎的凹型槽结构(108)或轴面带螺纹的结构(111),在凹型槽结构(108)里分别安装有包括轮胎(113)在内的轮胎或包括支撑体(97)在内的支撑体,在轴面带螺纹的结构(111)上分别安装包括有支撑体(97)在内的支撑体,在支撑体的侧面安装有螺母(112),在包括内胎(94)在内的内胎、或包括支撑体(97)在内的支撑体的外圆周表面及轮毂凹型槽结构里安装有外胎,在内胎里充满有气压(95)。
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其特征是降温结构中 的壳体(10)是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上的包括缸体外壳、缸头外壳、箱盖外壳及电动机 外壳体在内的外壳体结构;内套(13)是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上的包括缸体内套、缸头 内套、箱盖内壳及电动机内壳体在内的内壳体结构;功能及作用件U4)是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上的包括活塞组件、气门组件、传动组件及定转子在内的功能及作用件结构;风扇机构(17)是鼓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其特征是主动力机构 (74)是发动机,副动力机构(79)是电动机。
4,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其特征是主动力机构 (74)是发动机,副动力机构(79)是发动机。
5,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其特征是主动力机构 (74)是电动机,副动力机构(79)是电动机。
6,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其特征是主动力机构 (74)是电动机,副动力机构(")是发动机。
7,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其特征是减振器和阻 力器(54)是由金属板簧与非金属板簧相重叠的组合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其特征是动力机构U2) 被固定于车体件(1)的前端,传动机构(65 )的前后两端分别被固定于动力机构(22 )上的输 出轴和车轮及车桥组合机构(68)上的输入轴上;动力机构(66)与车体件(1)的后端固定连 接,与传动结构(67 )连接;传动结构(67 )与传动机构(65 )传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其特征是动力机构(22) 被固定于车体件(1)的前端,传动机构(65)的前后两端分别被固定于动力机构(22)上的输 出轴和车轮及车桥组合机构(68)上的输入轴上;动力机构(66)与车体件(1)的前端固定连 接,与传动结构(67)连接;传动结构(67)与车轮及车桥组合机构(68)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其特征是电动机(22) 与电路(W)电路连接,电路(69)与蓄电池(")电路连接,蓄电池(72)与电路(n) 电路连接,电路(71)与发电机(70)电路连接。
专利摘要改进后的功能结构件及材料组成结构,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功能结构件如降温装置、变速增力机构及自卸货物机构中的种种结构缺陷;其特征是在壳体(10)上的颈孔处紧密固定连接有内套(13),在壳体(10)的内壁与内套(13)的外周边之间存在内空的通风道(12)结构,在壳体(10)上有进风口(11)结构和出风口(15)结构,在内套(13)的内空结构里安装有功能及作用件(14)。当风流(16)从进风口(11)进入通风道(15)、经通风道(12)流出出风口(15)时,风流(16)对壳体(10)、内套(13)及功能及作用件(14)都有循环风冷降温的作用。
文档编号B62J9/00GK201249835SQ20082012549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3日
发明者毛立荣 申请人:毛立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