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尾灯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9865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尾灯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尾灯总成。
背景技术
摩托车尾灯是摩托车的重要安全部件,具有显示整车位置,提示刹车等作 用,可使后行车辆、行人、交警知其行驶方向和行驶意图。现有技术中, 尾灯设置在尾灯罩内,尾灯罩普遍釆用尾灯支架安装在车架上,尾灯支架 与车架和车架护板均有连接,由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安装,而
且安装都是采用螺钉固定和卡合的方式,尾灯支架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 使得车体、尾灯罩和后尾盖三者之间的配合间隙不均匀,造成整车尾部的外观
效果不好,并且尾灯罩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振动大,行驶时噪声较大,易于损 坏尾灯,降低尾灯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尾灯的损坏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需要对摩托车尾灯总成进行改进,减小尾灯在摩托车行驶时的振动, 降低行驶噪音,降低尾灯损坏频率,延长尾灯的使用寿命,减少由于尾灯损坏 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尾灯安装后能够保证整车尾部的外观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尾灯总成,尾灯支架结构合理,各连接点 安装后有较强的适应性,安装后间隙小,减小尾灯在摩托车行驶时的振动,降低 行驶噪音,降低尾灯损坏频率,延长尾灯的使用寿命,减少由于尾灯损坏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尾灯安装后能够保证整车尾部的外观效果。
本发明的摩托车尾灯总成,包括尾灯支架、尾灯护罩和固定设置在尾灯护 罩上的尾灯,所述尾灯护罩通过尾灯支架固定设置在车架上,所述尾灯支架包 括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所述前连接部与车架之间上下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 性缓冲垫I后固定连接,后连接部与尾灯护罩上部表面之间上下叠合并在叠合
部设置弹性缓冲垫n后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尾灯支架下部还设置向下延伸的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与
尾灯护罩前部表面之间前后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II后固定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固定设置在车架护板上的上尾板和下尾板,所述上尾板位 于尾灯护罩上缘,下尾板位于尾灯护罩下缘,所述尾灯支架前连接部左右两侧 分别设置前连接翼,所述前连接翼与车架护板内侧设置的前支座和上尾板的前
部叠合后固定连接,所述上尾板的后部与车架护板固定连接;尾灯支架后连接
部左右两侧设置后连接翼,所述后连接翼与车架护板内侧设置的后支座叠合后
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前连接翼向前下方延伸,后连接翼向后下方延伸;
进一步,所述下连接部为向下延伸的人字形结构,人字形结构的两脚分别
与尾灯护罩前部表面之间前后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m后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前连接部上下表面均设置弹性缓冲垫I ,后连接部的上下表 面均设置弹性缓冲垫II ,下连接部前后表面均设置弹性缓冲垫III;
进一步,所述尾灯护罩上部表面沿前后方向设置开口槽,所述后连接部嵌 在开口槽内与尾灯护罩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摩托车尾灯总成,尾灯支架设置前后连接部, 并设置弹性缓冲垫,通过弹性缓冲垫的弹性补偿使各连接点安装后有较强的适 应性,结构合理,安装后牢固且间隙小,减小尾灯在摩托车行驶时的共振效应, 降低行驶噪音,降低尾灯损坏频率,延长尾灯的使用寿命,减少由于尾灯损坏 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尾灯安装后能够保证整车尾部的外观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尾灯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沿A向视图; 图4为图2沿B向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l为本发明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尾灯支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 沿A向视图,图4为图2沿B向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摩托车尾灯总成, 包括尾灯支架4、尾灯护罩1和固定设置在尾灯护罩1上的尾灯2,尾灯护罩1 通过尾灯支架4固定设置在车架8上,尾灯支架4包括前连接部42和后连接部 41,本申请中的前后分别对应摩托车的头尾;前连接部42与车架8之间上下叠 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 6后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前连接部42上下表面 均设置弹性缓冲垫6 I ,后连接部41与尾灯护罩1上部表面之间上下叠合并在 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I5后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尾灯护罩l上部 表面沿前后方向设置开口槽la,后连接部41嵌在开口槽内与尾灯护罩1固定连 接,并且后连接部41的上下表面均设置弹性缓冲垫II5;采用开口槽结构,可 进一步限定尾灯罩1的上下自由度,保证连接强度和稳定性;采用两个弹性缓 冲垫夹在尾灯支架相关安装部位的结构,可以保证最大限度的减振作用,有效 保护尾灯不因行车时的共振而损坏;
本实施例中,尾灯支架4下部还设置向下延伸的下连接部43,所述下连接 部43与尾灯护罩1前部表面之间前后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117后通 过螺钉固定连接,进一步限制尾灯罩1的前后方向的自由度,使尾灯罩1牢固 的连接在尾灯支架4上,并通过弹性缓冲垫达到减振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下连接部43为向下延伸的人字形结构,人字形结构的两脚43a
5和43b分别与尾灯护罩1前部表面之间前后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117 后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利用人字形结构可保证支架的安装稳定性和与尾灯罩之 间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下连接部43前后表面均设置弹性缓冲垫ni7,可 以保证最大限度的减振作用,有效保护尾灯不因行车时的共振而损坏。
还包括固定设置在车架护板上的上尾板3和下尾板9,上尾板3和下尾板9 可以通过卡合或螺钉连接设置在车架护板上,也可以是卡合和螺钉结合固定(图 中没有标出连接方式);
上尾板3位于尾灯护罩1上缘,下尾板9位于尾灯护罩1下缘,所述尾灯 支架4前连接部42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前连接翼(图中分别为前连接翼45和前 连接翼45a),前连接翼45与车架护板内侧设置的前支座8和上尾板3的前部叠 合后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当然,也可采用其它固定连接方式,都能达到发明 目的;同样,前连接翼45a与车架护板内侧设置的另一个前支座和上尾板3的 前部叠合后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设置前连接翼45和前连接翼45a,能够有效 保证连接强度和稳定性,控制连接间隙,进一步降低行驶时的噪声;所述上尾 板3的后部与车架护板采用卡合形式固定连接;尾灯支架4后连接部41左右两 侧设置后连接翼(图中分别为后连接翼44和后连接翼44a),所述后连接翼44 与车架护板内侧设置的后支座10叠合后固定连接;同样,后连接翼44a与车架 护板内侧设置的另一个后支座叠合后固定连接;与前连接翼45和前连接翼45a 的连接结构一起更能有效保证连接强度和稳定性,控制连接间隙,进一步降低 行驶时的噪声;
本实施例中,前连接翼45和前连接翼45a向前下方延伸,后连接翼44和 后连接翼44a向后下方延伸,可以将连接部所受惯性力很好的分解,保证连接 处的使用寿命,可以很好的适应车架护板和尾灯罩的形状,减小装配间隙,使 外观美观。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 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 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摩托车尾灯总成,包括尾灯支架、尾灯护罩和固定设置在尾灯护罩上的尾灯,所述尾灯护罩通过尾灯支架固定设置在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灯支架包括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所述前连接部与车架之间上下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后固定连接,后连接部与尾灯护罩上部表面之间上下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I后固定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尾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灯支架下 部还设置向下延伸的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与尾灯护罩前部表面之间前后叠 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II后固定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尾灯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 在车架护板上的上尾板和下尾板,所述上尾板位于尾灯护罩上缘,下尾板位于 尾灯护罩下缘,所述尾灯支架前连接部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前连接翼,所述前连 接翼与车架护板内侧设置的前支座和上尾板的前部叠合后固定连接,所述上尾板的后部与车架护板固定连接;尾灯支架后连接部左右两侧设置后连接翼,所 述后连接翼与车架护板内侧设置的后支座叠合后固定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尾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翼向 前下方延伸,后连接翼向后下方延伸。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尾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部为向下延伸的人字形结构,人字形结构的两脚分别与尾灯护罩前部表面之间前后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m后固定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尾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部上下表面均设置弹性缓冲垫I ,后连接部的上下表面均设置弹性缓冲垫n,下连接部前后表面均设置弹性缓冲垫m。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尾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灯护罩上 部表面沿前后方向设置开口槽,后连接部嵌在开口槽内与尾灯护罩固定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尾灯总成,包括尾灯支架、尾灯护罩和固定设置在尾灯护罩上的尾灯,尾灯护罩通过尾灯支架固定设置在车架上,尾灯支架包括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前连接部与车架之间上下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后固定连接,后连接部与尾灯护罩上部表面之间上下叠合并在叠合部设置弹性缓冲垫II后固定连接,本发明尾灯支架设置前后连接部,并设置弹性缓冲垫,通过弹性缓冲垫的弹性补偿使各连接点安装后有较强的适应性,结构合理,安装后牢固且间隙小,减小尾灯在摩托车行驶时的共振效应,降低行驶噪音,降低尾灯损坏频率,延长尾灯的使用寿命,减少由于尾灯损坏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尾灯安装后能够保证整车尾部的外观效果。
文档编号B62J6/04GK101497355SQ200910103330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6日
发明者姜东恩, 李小红, 杨关海, 覃永川, 斌 颜, 黄远勇 申请人: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