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997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结构,S卩、将机动二轮车的前围上部的遮挡屏作为仪表罩,使该仪 表罩(遮挡屏)前端侧(顶端侧)的内表面和仪表装置上侧(仪表罩侧)的外表面靠近, 在它们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以防止杂物等滞留于它们之间,并且,分别在仪表罩的内表面 和仪表装置的外表面设置凸部以防止自所述间隙看到前围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2-7033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结构中,虽然自所述间隙不能直接看到前围内部,但来自配置于 前围内的头灯的光有可能自所述间隙朝乘员侧露出,为了提高外观性也期待改善如上的不 良情况。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在该仪表罩结构中, 可以防止异物滞留于仪表罩和仪表装置之间,并且可以防止自仪表罩和仪表装置之间的间 隙露出光。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在第一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中,该鞍乘型 车辆具有配置于车辆(例如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1)前方的照明装置(例如实施例的头灯 31)、配设于该照明装置后方的仪表装置(例如实施例的仪表装置33)、以及相比所述照明 装置向后方延伸且覆盖所述仪表装置上方的仪表罩(例如实施例中的仪表罩55),该仪表 罩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罩的内表面和所述仪表装置的外表面之间设置间隙(例如 实施例的间隙Si),并且,利用所述仪表罩中的靠近所述仪表装置的罩端部(例如实施例中 的前端缘部81c)和所述仪表装置中的靠近所述罩端部的仪表端部(例如实施例的罩后端 壁78b),形成防止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露出的光露出防止结构(例如实施例的迷宫式结 构 85)。另外,所述鞍乘型车辆指的是跨在车体而乘坐的所有车辆,不仅包含机动二轮车 (包含带动力装置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而且也包含三轮(除前面一个轮后面两个轮之 外,也包含前面两个轮后面一个轮的车辆)或四轮车辆,第二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使所述仪表罩相比所述 仪表装置的显示面(例如实施例的显示面61)更向乘员侧延伸,在其延伸端部形成朝所述 显示面侧折返的折返部(例如实施例的折返部81),并且将该折返部的前端侧作为所述罩 端部而使其靠近所述仪表装置的仪表端部,利用罩端部和仪表端部形成所述光露出防止结 构。第三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仪表罩分割为覆 盖所述仪表装置前侧且其后端部位于所述仪表装置的后方的第一罩(例如实施例的前侧罩56)和覆盖所述显示面周围的第二罩(例如实施例的后侧罩57),在所述第二罩设置有所 述折返部。第四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以覆盖所述照明装 置周围的方式设置的基罩(例如实施例的基罩46),并且,在该基罩上安装所述第一罩及第
一置
--*-[-*. ο第五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罩的左右侧部 具有自车辆前方指向后方的侧罩(例如实施例的侧罩47)。第六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端部设置朝 乘员侧突出的突起部(例如实施例的突起部84),利用该突起部和所述罩端部,形成作为所 述光露出防止结构的迷宫式结构。根据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通过在仪表罩和仪表装置之间设置间隙,可以防止异 物滞留于它们之间,并且即便照明装置的光欲自所述间隙到达乘员侧,由于利用仪表罩的 端部和仪表装置的端部形成光露出防止结构,因此,也可以防止所述光向乘员侧露出,可以 谋求提高外观性。根据第二方面记载的发明,利用自仪表罩的延伸端部向显示面侧折返的折返部自 乘员侧覆盖所述间隙,并且,利用所述折返部前端侧的罩端部和仪表装置的仪表端部形成 光露出防止结构,由此,可以有效防止自所述间隙露出光。根据第三方面记载的发明,可以容易地形成具有折返部的仪表罩,并且也可以提 高仪表罩及仪表装置的组装性。根据第四方面记载的发明,可以提高被分割而构成的仪表罩的安装性。根据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可以使其难以受到照明装置周边的行进风的影响。根据第六方面记载的发明,可以容易地形成作为光露出防止结构的迷宫式结构, 并且利用该迷宫式结构也可以抑制雨水等侵入仪表罩内。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前围周围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上述前围的仪表罩周围的左侧视图; 图4是上述前围周围的前视图;图5是上述前围的仪表罩周围的前视图; 图6是上述前围周围的俯视图;图7 (a)是图4的A-A剖面图,图7(b)是(a)的B部放大图; 图8是从乘员视点看上述仪表罩周围的向视图; 图9是配置于上述仪表罩内侧的仪表装置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31头灯(照明装置) 56前侧罩(第一罩) 57后侧罩(第二罩)
61显示面77外壳罩78b罩后端壁81折返部81c前端缘部(罩端部)84突起部85迷宫式结构(光露出防止结构)46 基罩47 侧罩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若 没有特别记载,则其与车辆的朝向相同。而且,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 辆左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在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1中,其前轮2轴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叉3 的下端部。各前叉3的上部经由转向杆4可转向地枢支于车架5前端的头管6。在转向杆 4的上部,安装有前轮转向用手柄7。—并参照图3,转向杆4具有插通于头管6内的柱管、H L^ U ) 4c、固定于 该柱管4c下端部的底桥接部4a、安装于柱管4c的朝向头管6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分的顶桥 接部4b。另外,图3中附图标记4d表示将顶桥接部4b与柱管4c的上端部联接的联接螺栓。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8轴支承于摇臂9的后端部。摇臂9的前端部能够 上下摇动地枢支于车体前后中间部的枢轴板11。车架5以主架12为主,该主架12自头管6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后向下方弯曲。在主 架12的后部下侧一体地设有所述枢轴板11。底架13自头管6的下部朝向斜后下方延伸。 在一体地设置于底架13下部的悬吊板13a上,支承有搭载于车架5内侧的发动机14的曲 轴箱15的前端部。另一方面,曲轴箱15的后端部支承于所述枢轴板11。发动机14具有在曲轴箱15上竖立设置处于稍稍前倾姿势的缸体16的基本结构。 在缸体16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17,该排气管17以通过曲轴箱15的前方及下方的方式弯曲 并与配设于车体后部右侧的消音器17a连接。在缸体16的后部连接有汽化器或节气门本 体等燃料供给装置18。在该燃料供给装置18的后方连接有空气滤清器箱18a。另外,图中附图标记19表示与车架5后方连接的座位架,附图标记21表示支承于 座位架19上的乘员乘坐用的鞍乘座位,附图标记22表示在座位21的前方支承于车架5上 的燃料箱,附图标记23表示介于车架5和摇臂9之间而设置的后缓冲装置,附图标记24表 示安装于车体前部两侧的前侧罩,附图标记25表示安装于车体前后中间部两侧的中央侧 罩,附图标记26表示安组于车体后部两侧的后侧罩。参照图2 图6,在转向杆4上,经由支承柱35安装有头灯31、左右前侧方向指示 灯32、仪表装置33及前围34,这些部件能够与转向杆4 一并以头管6为中心进行转动。一并参照图7(a),头灯31具有形成其前面(前方照射面)的透镜罩36、安装于该透镜罩36后方的灯架37。透镜罩36的前面部36a形成朝前方凸出的鼓出形状,从其前面 看,上部两侧形成朝斜上方外侧吊起的大致方形。上壁部38及两侧壁部39自该前面部36a 的上缘及两侧缘朝后方延伸出。 另一方面,灯架37形成朝前方开口的碗状反射装置41,在该反射装置41的底部配 设头灯31的光源即灯泡42。在此,灯架37由黑色等不透明的合成树脂构成,至少在反射装置41的内表面实施 铝蒸镀。另一方面,灯架37由无色透明的合成树脂构成。前侧方向指示灯32设置成在头灯31的上部两侧的后方朝左右外侧突出。前侧 方向指示灯32 —体地具有收纳光源的灯体32a、与该灯体32a的左右内侧相连的支承轴部 32b。支承轴部32b的基端部(左右内侧端部)联接固定于所述支承柱35上部两侧的方向 指示灯支柱35b。支承柱35将多种钢材焊接接合而构成格子状,其上端部联接固定于顶桥接部4b 的前表面,并且,下端部嵌合支承于底桥接部4a的上表面,由此,支承柱35 —体地保持于转 向杆4。在支承柱35的上部两侧,设置有对前围34的上部后侧的左右两侧部进行支承的 左右罩支柱35a,并且设置有对左右前侧方向指示灯32的基端部进行支承的左右方向指示 灯支柱35b。而且,在支承柱35的上端部设置有对仪表装置33进行支承的仪表支柱35c。 另外,图中附图标记35d表示朝支承柱35的下部前侧延伸出的车牌照支柱。参照图2 图6,前围34主要具有覆盖头灯31周边的罩本体45、与该罩本体45 的上方相连地构成前围34的上部的仪表罩55。前围34是由合成树脂构成的模具成形件。罩本体45具有覆盖头灯31周围的基罩46、与该基罩46另行设置且安装于该基 罩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侧罩47。基罩46的上端部后侧的左右两侧与仪表罩55的后侧罩57的后部两侧一并联接 固定于支承柱35的左右罩支柱35a的上端部82a。而且,基罩46的上下中间部的左右两侧 联接固定于与左右方向指示灯支柱35b的下方相连的罩支柱35e的下端部82b,基罩46的 下端部联接固定于支承柱35的下端部82c。在该基罩46的两侧部,分别安装有左右侧罩47。左右侧罩47构成以如下方式弯 曲(倾斜)的鼓出形状,即在头灯31的左右外侧,越到后侧越朝外侧伸出。从基罩46侧面 的内侧利用未图示的三个螺钉与基罩46的侧面联接并且将下端部与基罩46的下表面卡 合,由此,左右侧罩47 —体地固定于基罩46。在侧罩47的前缘部,在车宽方向外侧形成有对行进风进行整流的第一整流部91, 该第一整流部91从侧面看形成为以车辆后方为顶点的大致V字形。并且,在基罩46的下 部后缘部,在车宽方向外侧形成有对行进风进行整流的第二整流部92,该第二整流部92从 侧面看相比侧罩47向车宽方向更外侧突出。在基罩46的内侧,能够上下摇动地支承有头灯31,并且该头灯31的下端部能够前 后滑动地联接固定于基罩46的下端部。通过松开该联接,能够上下调整头灯31的光轴。在前围34的上部内侧(仪表罩55的内侧)且在头灯31的斜后上方,配设有向驾 驶员显示各种信息的所述仪表装置33。仪表装置33配设成使平面状的显示面61朝向乘坐于座位的乘员的视点(乘员视点J,参照图1),该显示面61以越向上侧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通过该显示面61,使乘员 能够识别各种信息。以下,有时将与显示面61正交的方向(图中的向视方向)作为仪表面 垂直方向,在该仪表面垂直方向,将乘员视点J侧(罩外侧)称为仪表后侧、将其相反侧(罩 内侧)称为仪表前侧。一并参照图8、图9,仪表装置33具有在所述仪表面垂直方向具有规定厚度的箱状 外壳62。外壳62形成仪表装置33的外形,在沿着仪表面垂直方向的向视方向(从仪表面 垂直方向看)构成横向长的多边形状。具体而言,外壳62具有与仪表面垂直方向大致正交 的前后壁,并且其外周壁具有从仪表面垂直方向看构成向上方凸出的山形的上缘壁65、 自该上缘壁65的两侧端向下方延伸的侧缘壁66、自该侧缘壁66的下端向下方且向左右内 侧倾斜地延伸的侧部下缘壁67、跨在该侧部下缘壁67的左右内侧端之间的下缘壁68。外壳62的前壁联接固定于支承柱35的仪表支柱35c,由此,仪表装置33与前围 34等一并被转向杆4支承。另外,图中附图标记69表示将配置于仪表装置33斜后下方的 点火锁芯(未图示)的周围覆盖的点火锁芯罩。在仪表装置33的显示面61的大致中央配置有模拟式转速表71,在该转速表71的 右侧,与其部分重叠地配置有信息显示部72,在转速表71的左侧邻接配置有指示灯组73, 在转速表71的右侧邻接配置有右方向指示灯74,在转速表71的左右下侧分别配置有左右 开关75。信息显示部72使用液晶显示器显示各种信息,在其大致中央配置有数字式速度 计72a,在该速度计72a的上方配置有数字式时钟72b,在速度计72a的下方配置有数字式 里程表72c,在速度计72a的左侧配置有条线图式燃料计72d。所述时钟72b的时刻调整和 里程表72c的显示切换等通过操作所述左右开关75来进行。指示灯组73具有与右方向指示灯74左右对称配置的左方向指示灯73a、分别配 置于该左方向指示灯73a右侧的上下的远光灯73b及空档指示灯73c。参照图7(a),外壳62构成为被分割为形成其仪表前侧的壳本体76和形成仪表 后侧的壳罩77,在该外壳62内的密闭空间收纳有所述转速表71和信息显示部72。外壳 62(壳罩77)的后壁除其外周部之外,由无色透明合成树脂或玻璃构成,该透明部分构成所 述显示面61,由此,乘员能够识别其内侧的转速表71和信息显示部72等。另外,外壳62除 所述显示面61之外形成由黑色等不透明的合成树脂构成的模具成形件。一并参照图7(b),壳罩77中的除所述显示面61之外的部位(以下有时称为罩额 部78)具有罩外周壁78a、自该罩外周壁78a的后缘折返到内周侧的罩后端壁78b、自该罩 后端壁78b的内周缘折返到罩前侧的罩内周壁78c。S卩,罩额部78具有朝前方敞开的大致 U字形截面形状且沿仪表装置33的外周形状延伸。在罩额部78 (罩内周壁78c)的内周侧 自所述罩后端壁78b朝罩前侧以规定量位移的部位,保持并固定有形成所述显示面61的透 明板部件。参照图2 图6,覆盖仪表装置33周围的仪表罩55构成为被分割为自仪表装置 33的前方至侧方覆盖该仪表装置33上部的前侧罩56、与该前侧罩56的后方连续地相连并 覆盖仪表装置33的显示面61周围的额状后侧罩57。前侧罩56从侧面看形成朝后上方倾斜的板状,并被设置成从前方看,自基罩46的 上缘部鼓出为朝上方凸出的圆弧状。在前侧罩56的左右中央部形成有凹部58,该凹部58朝该前侧罩56的内侧以越向后侧深度越增加的方式凹陷。该前侧罩56设置成沿着仪表装 置33的外壳62的上缘壁65及两侧缘壁66自上方将它们覆盖。前侧罩56的后端部(上 部后缘部)相比仪表装置33的显示面61位于更后方(罩后侧)。另一方面,后侧罩57 —体地具有与前侧罩56的后方相连的上额部57a、与该上 额部57a的下方相连的下额部57b。上额部57a设置成沿着仪表装置33的外壳62的上缘 壁65及两侧缘壁66自罩后侧将它们覆盖,下颚部57b设置成沿着外壳62的两侧部下缘壁 67及下缘壁68自罩后侧将它们覆盖。在上额部57a的左右中央部形成有与所述凹部58的 后方相连的凹形状。在此,仪表罩55的特别是上部后端侧,相比仪表装置33的显示面61向罩更后侧 (乘员视点J侧)延伸,如图7(a)、7(b)所示,在形成该延伸部的后侧罩57的后端缘,形成 有向仪表装置33的内周侧弯曲并延伸的后端壁81a,并且在该后端壁81a的内周缘,形成有 向仪表前侧(显示面61侧)弯曲并延伸的内周壁81b。即,后侧罩57具有朝前方敞开的大 致U字形的截面形状且沿仪表装置33的外周形状延伸。以下,有时将由后端壁81a及内周 壁81b构成的部位称为仪表罩55中的朝向显示面61侧折返的折返部81。后端壁81a及内周壁81b在仪表罩55(后侧罩57)的后端缘遍及整周而设置,但后 端壁81a在仪表内外周方向上的宽度根据后侧罩57的周向位置而变化(参照图8)。另一 方面,内周壁81b在仪表面垂直方向上的宽度(深度),在仪表装置33的上端附近最大,越 向仪表装置33的两侧,所述宽度越减小,在仪表装置33的下侧,所述宽度最小且一定(参 照图7、图8)。参照图8,在朝后侧罩57两侧部的左右外侧伸出的罩部83,设置有用于将后侧罩 57与罩支柱35a的上端部82a联接的左右联接孔82。该左右联接孔82与基罩46的上部 两侧一并联接固定于所述支承柱35的左右罩支柱35a的上端部82a。罩部83设置成自上 方覆盖左右前侧方向指示灯32与方向指示灯支柱35b的联接部分。另外,后侧罩57中的 沿着所述外壳62的下缘壁68的部位的下侧形成为凹状,以避开所述点火锁芯罩69。另一方面,前侧罩56中的形成于其背面的被支承部(未图示)卡合支承于基罩46 的上缘部,并且,后缘部卡合支承于后侧罩57的前缘部。由此,仪表罩55及基罩46 —体地 支承于支承柱35。参照图7、图9,在仪表罩55(前侧罩56)的内表面(背面),靠近配置有沿着该内 表面的仪表装置33的上部外表面(外壳62的上缘壁65)。由于头灯31的透镜罩36的上 壁部38等面临仪表罩55的内侧,因此,透过该上壁部38等的一部分光进入仪表罩55内。 此时,因仪表罩55的内表面和仪表装置33的上部外表面靠近配置,因此,进入仪表罩55内 的来自头灯31的光难以到达乘员侧(后侧罩57侧)。另一方面,在仪表罩55的内表面和 仪表装置33的上部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少量的间隙Si,杂物等难以滞留于仪表罩55和仪表 装置33之间。在此,参照图7、图9,仪表罩55 (后侧罩57)的折返部81 (内周壁81b)使其顶端 缘部(前端缘部)81c靠近仪表装置33的外壳罩77 (罩额部78)的外周后端部(罩后端壁 78b)。而且,在仪表装置33的外壳罩77外周后端部的除所述下缘壁68的后缘部之外的部 位,在相比后侧罩57的内周壁81b的前端缘部81c更靠外周侧的部位,设置有以进入后侧 罩57内侧的方式朝仪表后侧(乘员视点J侧)突出的凸缘状(e — K状)突起部84。
突起部84以与外壳罩77的外周壁后方相连的方式突出,该突起部84沿着外壳罩77的外周部连续设置。突起部84具有与外壳罩77的外周面大致共面的突起外周面84a、 朝外壳罩77的外周侧且朝仪表前侧构成凸出的截面圆弧状的突起内周面84b。该突起部 84构成为前端稍细的截面形状且向仪表后侧突出。内周壁81b的前端缘部81c与该突起 部84的突起内周面84b靠近且两者在仪表面垂直方向以规定量S2重叠,由此,在仪表罩 55(后侧罩57)的内侧和外侧(显示面61侧)之间形成有迷宫式结构85(参照图7(b))。而且,即便进入仪表罩55内的头灯31射出的光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间隙S 1而到 达后侧罩57内,由于在该后侧罩57的内侧和外侧(显示面61侧)之间形成有所述迷宫式 结构85,因此,也可以防止到达后侧罩57内的光朝显示面61侧露出。而且,与在内周壁81b的前端缘部81c和外壳罩77的外周部之间另行设置密封部 件等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部件数量而构成简单的结构。并且,由于所述迷宫式结构85隔 着仪表装置33而设置于与头灯31相反的一侧,因此,该迷宫式结构85不会被来自头灯31 的光直接照射,可以防止光在该迷宫式结构85内漫反射,可以切实地防止来自头灯31的光 向显示面61侧露出。如以上说明所述,上述实施例中的仪表罩结构是适用于如下的机动二轮车1的结 构,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配置于前围34内的头灯31、与所述前围34相连的仪表罩55、配 设于该仪表罩55内侧的仪表装置33,该仪表罩结构构成为在所述仪表罩55的内表面和所 述仪表装置33的外表面之间设置间隙Si,并且,利用所述仪表罩55中的与所述仪表装置 33靠近的罩端部(折返部81的前端缘部81c)和所述仪表装置33中的与所述罩端部靠近 的仪表端部(外壳罩77的外周后端部(罩后端壁78b)),形成防止来自所述头灯31的光露 出的光露出防止结构(迷宫式结构85)。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仪表罩55和仪表装置33之间设置间隙Si,可以防止异物滞留 于它们之间,并且即便头灯31的光欲自所述间隙Sl到达乘员侧,由于利用仪表罩55的端 部和仪表装置33的端部形成光露出防止结构(迷宫式结构85),因此,也可以防止所述光向 乘员侧露出,可以谋求提高外观性。而且,上述仪表罩结构构成为,使所述仪表罩55相比所述仪表装置33的显示面61 更靠乘员侧延伸,在其延伸端部形成朝所述显示面61侧折返的折返部81,并将该折返部81 的前端侧作为所述罩端部使其靠近所述仪表装置33的仪表端部,利用罩端部和仪表端部 形成所述光露出防止结构。根据该结构,利用自仪表罩55的延伸端部延伸的折返部81自乘员侧覆盖所述间 隙Sl,并且,利用所述折返部81前端侧的罩端部和仪表装置33的仪表端部形成光露出防止 结构,由此,可以有效防止自所述间隙Sl露出光。而且,上述仪表罩结构构成为将所述仪表罩55分割为覆盖所述仪表装置33前侧 的前侧罩56和覆盖所述显示面61周围的后侧罩57,并在所述后侧罩57设置所述折返部 81。根据该结构,可以容易地形成具有折返部81的仪表罩55,并且,也可以提高仪表 罩55和仪表装置33的组装性。而且,上述仪表罩结构构成为,在所述仪表装置33的仪表端部的、比所述仪表罩 55的罩端部更靠外周侧的部位,设置朝乘员侧突出的突起部84,利用该突起部84和所述罩端部,作为所述光露出防止结构而形成迷宫式结构85。根据该结构,可以容易地形成作为光露出防止结构的迷宫式结构85,并且,利用该 迷宫式结构85也可以抑制雨水等侵入仪表罩55内。另外,该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也可以将突起部设置于仪表装置33的仪 表端部的、比仪表罩55的罩端部更靠内周侧的部位,并利用该突起部和罩端部形成光露出 防止结构(迷宫式结构)。而且,也可以采用迷宫式结构之外的光露出防止结构(追加密封 部件等)。而且,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不言而喻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 于机动二轮车(包含带动力装置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而且也能够适用于三轮(除前面 一个轮后面两个轮之外,也包含前面两个轮后面一个轮的车辆)或四轮鞍乘型车辆,在不 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具有配置于车辆前方的照明装置、配设于该照明装置后方的仪表装置、以及相比所述照明装置向后方延伸且覆盖所述仪表装置上方的仪表罩,该仪表罩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罩的内表面和所述仪表装置的外表面之间设置间隙,并且,利用所述仪表罩中的靠近所述仪表装置的罩端部和所述仪表装置中的靠近所述罩端部的仪表端部,形成防止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露出的光露出防止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使所述仪表罩相比所 述仪表装置的显示面更向乘员侧延伸,在其延伸端部形成朝所述显示面侧折返的折返部, 并且将该折返部的前端侧作为所述罩端部而使其靠近所述仪表装置的仪表端部,利用罩端 部和仪表端部形成所述光露出防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仪表罩分割 为覆盖所述仪表装置前侧且其后端部位于所述仪表装置的后方的第一罩和覆盖所述显示 面周围的第二罩,在所述第二罩设置所述折返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以覆盖所述照明 装置周围的方式设置的基罩,并且,在该基罩上安装所述第一罩及第二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罩的左右侧 部具有自车辆前方指向后方的侧罩。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仪 表端部设置朝乘员侧突出的突起部,利用该突起部和所述罩端部,形成作为所述光露出防 止结构的迷宫式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在该仪表罩结构中,可以防止异物滞留于仪表罩和仪表装置之间,并且可以防止自仪表罩和仪表装置之间的间隙露出光。该仪表罩结构构成为,在仪表罩(55)的内表面和仪表装置(33)的外表面之间设置间隙(S1),并且,利用仪表罩(55)中的靠近仪表装置(33)的罩端部(折返部(81)的前端缘部(81c))和仪表装置(33)中的靠近所述罩端部的仪表端部(外壳罩(77)的罩后端壁(78b)),形成防止来自头灯(31)的光露出的光露出防止结构(迷宫式结构(85))。
文档编号B62J17/00GK101987577SQ20101023955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9日
发明者松崎哲平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