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如下一种二轮摩托车,燃料箱配置在从头管向后延伸的 车架的上部,炭罐配置在该燃料箱的附近的仪表罩和前罩之间。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 有如下一种二轮摩托车,燃料箱配置在从头管向后延伸的车架的上部,炭罐配置在发动机 和该燃料箱之间,炭罐的侧方被保护罩覆盖。上述两种二轮摩托车中,炭罐都呈圆筒状且配 置成炭罐的轴线顺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另外,炭罐经支承件固定在车身一侧上。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32939号
专利文献2 :国际公开第09/110573号的说明书
如上述车辆,炭罐配置在燃料箱的附近且配置成炭罐的轴线顺着车辆前后方向的 状态时,无法将连接在炭罐上的配管控制得较短,因此人们期待着一种炭罐配置结构,采用 该结构能够尽量将配管控制得较短。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在将炭罐 配置在燃料箱的附近时,采用该结构能够尽量将炭罐的配管控制得较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I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具有 燃料箱(10),其配置在车架(4)上;燃料箱保护罩(80L),由其覆盖该燃料箱(10)的前部侧 方,该燃料箱保护罩(80L)呈既向车宽方向鼓出而且其下端又延伸到比上述燃料箱(10)的 下端还靠下的形状。用于积存来自上述燃料箱(10)的蒸发燃料的炭罐(55)配置在上述燃 料箱保护罩(80L)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所述炭罐(55)呈圆筒状,该炭罐(55)的轴线(C2) 顺着车辆上下方向。
在技术方案I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上 述燃料箱保护罩(80L)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横截面上具有向车宽方向鼓出的圆弧形形状, 上述炭罐(55)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连接上述燃料箱保护罩(80L)的前端和后端的 直线还靠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状态。
在技术方案I或者2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 结构,上述燃料箱保护罩(80L)具有外保护罩(81L),其从车宽方向上的外侧覆盖上述燃 料箱(10);内保护罩(82L),其从前方覆盖上述外保护罩(81L)和上述燃料箱(10)之间的空 间,上述炭罐(55)配置在由上述外保护罩(81L)和上述内保护罩(82L)围起的空间内。
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4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上 述燃料箱保护罩(80L)具有与之成一体并且从该燃料箱保护罩(80L)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 面突出出来的肋部(88),上述炭罐(55)的外周具有带有嵌合孔(89)的弹性罩(90),通过 上述肋部(88)与上述嵌合孔(89)的嵌合,能由上述燃料箱保护罩(80L)来支承上述炭罐(55)。
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5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发动机(12)配置在上述燃料箱(10)的下方,上述炭罐(55)配置在上述发动机(12)的气缸 (27)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
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6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侧视时,上述炭罐(55 )的下端配置在比上述气缸(27 )的上端还靠下的位置,上述炭罐(55 )的上端配置在比上述燃料箱(10)的下端还靠上的位置。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第I技术方案时,圆筒状炭罐的轴线顺着车辆上下方向并且该炭罐配置在靠近燃料箱的位置,这样能够尽量减少对通常情况下连接在炭罐的轴线方向上的端部的配管进行的弯曲,从而易于将该配管配置在燃料箱一侧或车辆下方,因此能够尽量将炭罐的配管控制得较短。
采用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时,能在向车宽方向鼓出的圆弧形形状的燃料箱保护罩的内侧确保较为宽敞的空间,通过利用该空间能容易地将炭罐配置在燃料箱保护罩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
采用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时,能从前方和侧方来覆盖炭罐,源自直射阳光、排气热、因行驶而产生的风等外部热量难以传递给炭罐,因此能确保炭罐具有良好的吸排性能, 并且能有效地保护炭罐。
采用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时,通过利用与燃料箱保护罩成一体的肋部来支承炭罐,因而能实现用单个燃料箱保护罩来支承炭罐的结构,这样有利于简化结构。
采用本发明第5技术方案时,不会因炭罐的存在而妨碍因行驶而产生的风吹到发动机,所以能够保持对发动机的良好的冷却效果。
采用本发明第6技术方案时,能可靠地防止因炭罐的存在而妨碍因行驶而产生的风吹到发动机,所以能够保持对发动机的良好的冷却效果。
图1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的二轮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为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3为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4为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5为从图2所示状态取下外保护罩时的状态的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6为从图3所示状态取 下外保护罩时的状态的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7为从图3所示状态取下外保护罩时的状态的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8为沿图2中的剖切线A-A剖切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I,二轮摩托车(跨骑式车辆);2,车架;4,主车架(车架);10,燃料箱;12,发动机;27,气缸盖;55,炭罐;80L,燃料箱保护罩;81L,外保护罩;82L,内保护罩;88,肋部;89,嵌 合孔;90,弹性罩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下面说明时所用的附图中,箭头FR 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图1所示的二轮摩托车I的车架2包括头管3,其构成车架2的前端;主车架4, 其从头管3向后下方斜向延伸后产生弯曲而向下延伸;车座支架5L、5R,其为左右一对,从 主车架4的弯曲部向后延伸;枢轴板7L、7R,其为左右一对,安装在主车架4的下部;后车架 8L、8R,其为左右一对,从枢轴板7L、7R向后上方斜向延伸并连接在车座支架5L、5R的车辆 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部。
侧视时,由车座支架5L和5R、主车架4的向下延伸的后侧部位、后车架8L和8R围 起的区域呈三角形。另外,为方便说明,将上述部件中无法在图中表示的部件(例如车座支 架5R等)用括号中的符号来表示。在以下说明中,对于无法在图中表示的部件也采用同样 方法。
其下部支承有前轮WF的前叉9安装在头管3上且能转动,燃料箱10安装在主车 架4上。另外,摆臂15支承在枢轴板7L、7R上且能上下摆动。还有,车座16和设在后部左 侧方的后部侧方防护部件17支承在车座支架5L、5R上。
前叉9是将左右一对的单件叉体18L、18R用上梁19和配置在该上梁19的下方的 下梁20连接而成的,车把21安装在上梁19上。与车灯等形成一体的前罩24支承在上梁 19和下梁20的前方。另外,从上方覆盖前轮WF的前挡泥板18f支承在前叉9的下部。
摆臂15由左右一对的臂部件34L、34R构成,后轮WR支承在该摆臂15的后端部且 能转动。后减震器单元36的下端安装在左侧臂部件34L的前部,该后减震器单元36的上 端在主车架4和车座支架5L、5R连接部附近安装在跨接它们而得以固定的板部件23上。
发动机吊装件22固定在下行支架6的下部,由该发动机吊装件22和枢轴板7L、7R 来支承有发动机12和变速器13构成的动力单元14。发动机12具有曲轴箱25,其用于收 装曲轴;气缸部26,其设置在曲轴箱25的上部;气缸盖27,其设置在气缸部26上,该发动机 12位于主车架4的下方。
活塞收装在气缸部26的内部且能与之相对滑动,气缸部26安装在曲轴箱25上, 其气缸轴线Cl指向为倾斜的前上方。另外,曲轴箱25的前部固定在发动机吊装件22上, 曲轴箱25的后部固定在枢轴板7L、7R上。
进气装置40和排气装置41连接在发动机12的气缸盖27上,进气装置40具有 节气门体43,作为燃料供应装置,其经进气管42连接在气缸盖27的后表面上;空气滤清器 45,其经连接管44连接在上述节气门体43上。
另外,排气装置41具有排气管46,其连接在气缸盖27的前表面上;消音器47,其 安装在上述排气管46的后端。
由上述空气滤清器45收装相应的部件(未图示),该空气滤清器45收装在由树脂 材料形成的作为箱体的空气滤清器壳体内,上述空气滤清器45配置在侧视时由车座支架 5L和5R、主车架4的向下延伸的后侧部位、后车架8L和8R围起的呈三角形的区域内。该空气滤清器45经未图示的支架安装在主车架4和车座支架5L、5R等上。
空气滤清器45的左右两侧被左右一对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车身罩38L、38R所覆盖,车身罩38L、38R从燃料箱10的下方向后延伸直至车座支架5L、5R的后端。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后挡泥板29安装在车座支架5L、5R的后端。燃料箱10的前部侧方被左右一对的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燃料箱保护罩80L、80R所覆盖,侧视时,燃料箱保护罩80L、80R形成L形,其拐角部配置在前方。参照图疒图4、图 5 图7,燃料箱保护罩80L、80R具有外保护罩81L、81R,其从车宽方向上的外侧覆盖燃料箱10 ;内保护罩82L、82R,其分别配置在外保护罩81L、81R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而且分别与外保护罩81L、81R的前端相连,分别用来从前方覆盖燃料箱10与外保护罩81L、81R之间的空间。
如图5 图7所示,内保护罩82L、82R的上部穿插有螺钉83,该螺钉83与固定在燃料箱10的前部的支承件84紧固在一起时能将该内保护罩82L、82R固定在燃料箱10上。 从内保护罩82L、82R的前端部朝向下部依次形成有3个卡止孔85,而且在该内保护罩82L、 82R的上部形成有向下突出的支承部87,该支承部87的顶端具有卡止孔86。外保护罩81L、 81R卡止在穿过内保护罩82L、82R的各卡止孔的未图示的销上而能安装在内保护罩82L、 82R 上。
参照图4,外保护罩81L、81R在沿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水平横截面)上具有向车宽方向鼓出的圆弧形形状,如图2所示,相比燃料箱10的下端,外保护罩81L、81R的下端还向下延伸得较长,直至气缸盖27的侧方。
如图2 图4所示,用于积存来自燃料箱10的蒸发燃料的炭罐55配置在左侧的燃料箱保护罩80L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炭罐55与燃料箱10连通,通过吸附剂来吸附从燃料箱10导出的蒸发燃料并将该吸附剂所吸附的燃料提供给由进气系构成的节气门体43。
炭罐55呈圆筒状,其长轴方向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即、炭罐55配置成其轴线C2顺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状态。这里,所说的使炭罐55的轴线C2顺着车辆上下方向,意为相对于铅垂方向,轴线C2倾斜O度 30度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铅垂方向,轴线C2倾斜 25度左右,轴线C2顺着从头管3向下延伸的下行支架6。
炭罐55具有用于收装吸附剂的筒状部56、用于覆盖筒状部56的上端部的上端防护部57、用于覆盖筒状部的下端部的下端防护部58,炭罐55支承在外保护罩81L上。这里, 如图8所示,外保护罩81L具有与之成一体并且从该外保护罩81L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面突出出来的肋部88,炭罐55的外周具有带有嵌合孔89的弹性罩90,通过肋部88与嵌合孔 89的嵌合,能够由外保护罩81L来支承炭罐55。嵌合孔89形成在弹性罩90的向径向方向上的外侧突出出来的突起部100上。另外,支承在肋部88上的炭罐55位于对应于外保护罩81L的配置在L形的下侧的边的部位的内侧。
参照图4,炭罐55配置成其位于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一部分位于比连接外保护罩 81L的前端X和后端Y的直线LI还靠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状态。另外,如该图所示,炭罐 55配置在比气缸盖27和气缸部26还靠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还有,如图2所示,炭罐55支承在外保护罩81L上,侧视时,炭罐55的下端配置在比气缸盖27的上端还靠下的位置,炭罐55的上端配置在比燃料箱10的下端IOB还靠上的位置。
这里,如图2所示,侧视时,炭罐55的上端位于节气门体43的大致正前方。还有,如图5所示,包括炭罐55的前方,由内保护罩82L从车宽方向上的内侧覆盖该炭罐55。
下面参照图2 图4说明炭罐55的配管情况。排放管64和吸附管65连接在炭罐 55的上端防护部57上,该炭罐55经排放管64与节气门体43连接,该炭罐55经吸附管65 与燃料箱10连接。排放管64从炭罐55向后引出,以呈大致水平的状态通过主车架4的下 方并且横穿该主车架4,之后连接在节气门体43上。
另一方面,吸附管65从炭罐55向上引出并且插入燃料箱10的内部。吸附管65 与配置在燃料箱10中的上方的气液分离部67 (参照图2)相连。气液分离部67采用的结 构为例如具有密封部件而不将液体燃料提供给吸附管65。另外,这里的气液分离部67配置 在燃料箱10的供油口 110的后方并靠近该供油口 110。供油口 110为筒状部件并且配置成 从燃料箱10的上部插入该燃料箱10的内部的状态,供油口 110的上部被供油盖111覆盖 且该供油盖111能开闭。
另外,与大气连通的新气导入管68和将燃料或水滴排到外部的外排管69连接在 炭罐55的下端防护部58上。新气导入管68从炭罐55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向下引出, 外排管69从炭罐55向下引出,其下端向下敞口。
如上所述,二轮摩托车I具有下述结构用于积存来自燃料箱10的蒸发燃料的炭 罐55配置在燃料箱保护罩80L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炭罐55呈圆筒状,炭罐55的轴线C2 顺着车辆上下方向。该结构中,使圆筒状炭罐55的轴线C2顺着车辆上下方向,将炭罐55 配置在靠近燃料箱10的位置,这样能够尽量减少对通常情况下连接在炭罐55的轴线C2方 向上的端部的配管进行的弯曲,从而易于将该配管配置在燃料箱10 —侧或车辆下方,因此 能够尽量将炭罐55的配管控制得较短。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 其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对其进行适当的变型。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采用由左侧 的燃料箱保护罩80L来覆盖炭罐55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由右侧的燃料箱保护罩80R来 覆盖炭罐55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具有燃料箱(10),其配置在车架(4)上;燃料箱保护罩(80L),由其覆盖该燃料箱(10)的前部侧方,该燃料箱保护罩(80L)的形状为既向车宽方向鼓出且其下端又延伸到比上述燃料箱(10)的下端还靠下,其特征在于,用于积存来自上述燃料箱(10)的蒸发燃料的炭罐(55)配置在上述燃料箱保护罩 (80L)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所述炭罐(55 )呈圆筒状,该炭罐(55 )的轴线(C2 )顺着车辆上下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箱保护罩(80L)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横截面、即水平横截面上具有向车宽方向鼓出的圆弧形形状,上述炭罐(55)配置成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连接上述燃料箱保护罩(80L)的前端和后端的直线还靠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箱保护罩(80L)具有外保护罩(81L),其从车宽方向上的外侧覆盖上述燃料箱(10);内保护罩(82L),其从前方覆盖上述外保护罩(81L)和上述燃料箱(10)之间的空间,上述炭罐(55)配置在由上述外保护罩(81L)和上述内保护罩(82L)围起的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广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燃料箱保护罩(80L)具有与之成一体且从该燃料箱保护罩(80L)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面突出出来的肋部(88),上述炭罐(55)的外周具有带有嵌合孔(89)的弹性罩(90),通过上述肋部(88)与上述嵌合孔(89)的嵌合,由上述燃料箱保护罩(80L)来支承上述炭罐(55)。
5.根据权利要求广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发动机(12)配置在上述燃料箱(10)的下方,上述炭罐(55)配置在上述发动机(12)的气缸(27)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侧视时,上述炭罐(55)的下端配置在比上述气缸(27)的上端还靠下的位置,上述炭罐 (55)的上端配置在比上述燃料箱(10)的下端还靠上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在将炭罐配置在燃料箱的附近时,采用该结构能尽量将炭罐的配管控制得较短。该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具有燃料箱(10),其配置在车架(4)上;燃料箱保护罩(80L),由其覆盖该燃料箱(10)的前部侧方,该燃料箱保护罩(80L)呈既向车宽方向鼓出且其下端又延伸到比燃料箱(10)的下端还靠下的形状。用于积存来自燃料箱(10)的蒸发燃料的炭罐(55)配置在燃料箱保护罩(80L)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该炭罐(55)呈圆筒状,该炭罐(55)的轴线(C2)顺着车辆上下方向。
文档编号B62J37/00GK103029780SQ20121033259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8日
发明者芦田直裕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