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双撑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1857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双撑脚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或摩托车用支撑装置,具体是一种电动双撑脚。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车或摩托车用支撑装置,一般为带拉紧弹簧的斜撑或双撑脚,其中,双撑脚使用时需要将电动车或摩托车的后端部抬起,然后用脚将双撑脚推至下摆位置。上述传统双撑脚的不足之处在于使用时费时费力,尤其是重型电动车或摩托车,一般单个用户无法抬起车辆的后端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简便且无需费力的电动双撑脚。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双撑脚,其包括丝杆I、与该丝杆I传动连接的电机2、与该丝杆I螺纹配合的横梁3、分别与该横梁3的两端固定连接的一对撑杆4、与各撑杆4的底端铰接的撑脚杆6 ;各撑脚杆6顶端的外侧面为齿面;邻近各撑脚杆6的齿面外侧固定设有适于与该齿面啮合的齿条5。在所述横梁3邻近所述丝杆I的顶部时,所述的一对撑杆4处于水平状态,且该对撑杆4的底端处于相邻状态;在所述横梁3位移至邻近所述丝杆I的底部时,所述的一对撑杆4呈撑开状态,即呈八字形。所述撑脚杆6的顶端固定有轴套6-1,撑杆4的底端为U形叉头4-1 ;所述齿面分布在所述轴套6-1上;所述轴套6-1通过一销轴7铰接在所述U形叉头4-1上;在所述轴套6-1内且于销轴7上套设有扭簧8,该扭簧8的一端与所述轴套6-1相连,扭簧8的另一端与所述U形叉头4-1相连。扭簧8适于确保所述撑脚杆6在下摆后,适于保持较大的撑开角度,利于确保被撑的电动车或摩托车的稳定性。所述电机2通过一蜗轮蜗杆减速机与所述丝杆I传动连接。为节约空间,所述横梁3呈弓形,且横梁3的中央与所述丝杆I螺纹配合;所述横梁3与丝杆I处于同一平面上,且横梁3的两端高于其中央。所述横梁3、各撑杆4设于罩壳10内,所述齿条5固定在该罩壳10上。所述的各撑杆4的底端延伸出所述罩壳10的底板1-1上的通孔。所述通孔上设有活动套设于所述撑杆4上的轴套9,轴套利于稳定撑杆,利于其上下位移。所述轴套6-1的两端设有垫片12,各垫片12上设有小孔,所述扭簧8的端部穿过该小孔后伸入所述U形叉头4-1上的限位孔4-2中。垫片12可防止污垢进入所述轴套6-1中,避免所述轴套6-1和扭簧受污垢腐蚀。所述齿条5通过固定板11连接在所述罩壳10上。为节约空间,所述电机2通过一减速机与所述丝杆I传动连接,呈弓形的横梁3的中央与所述丝杆I螺纹配合;所述横梁3与丝杆I处于同一平面上,且横梁3的两端高于其中央,所述减速机设于其横梁的中央上端。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发明的电动双撑脚使用时,通过控制电机,就能控 制丝杆转动,进而通过横梁控制各撑杆上下同步位移;在各撑杆向下同步位移时,在所述齿条、齿面的配合作用下,各撑脚杆下摆到位,并基本呈八字形;然后各撑杆继续向下同步位移,直至接触地面并撑起所述电动车或摩托车的后端部,进而固定车辆。整个过程可电动控制完成,无需人工费力,完成支撑的速度较快(一般5秒内),适于撑起200Kg的负重,方便了用户使用。当用户需要使用电动车或摩托车时,只要控制所述电机反向动作,所述的撑脚可自动收起。(2 )本发明的电动双撑脚在装配时,需要控制装配位置的高度,具体是该确保在各撑脚杆下摆到位并基本呈八字形时,各撑脚的底部即将或尚未触到地面。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I为实施例中的电动双撑脚的结构示意图2为图I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3为图I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见图1-3,本实施例的电动双撑脚包括丝杆I、通过一蜗轮蜗杆减速机与所述丝杆I传动连接的电机2、横梁3、与该横梁3的两端固定连接的撑杆4、与各撑杆4的底端铰接的撑脚杆6。所述横梁3、各撑杆4设于罩壳10内,该罩壳10的底部两侧通过固定板11连接有齿条5。所述撑脚杆6的顶端固定有轴套6-1,轴套6-1的外侧面为齿面;彼此邻近的所述齿面与齿条5啮合。所述撑杆4的底端为U形叉头4-1,所述轴套6-1通过一销轴7铰接在所述U形叉头4-1上;在所述轴套6-1内且于销轴7上套设有扭簧8,该扭簧8的一端与所述轴套6-1相连,扭簧8的另一端与所述U形叉头4-1相连。扭簧8适于确保所述撑脚杆6在下摆后,适于保持较大的撑开角度(一般为八字形),利于确保被撑的电动车或摩托车的稳定性。为节约空间,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横梁3呈弓形,且横梁3的中央与所述丝杆I螺纹配合;所述横梁3与丝杆I处于同一平面上,且横梁3的两端高于其中央,所述减速机设于其横梁3的中央上端。所述的各撑杆4的底端延伸出所述罩壳10的底板1-1上的通孔。所述通孔上设有活动套设于所述撑杆4上的轴套9,轴套利于稳定撑杆,利于其上下位移。所述轴套6-1的两端设有垫片12,各垫片12上设有小孔,所述扭簧8的端部穿过该小孔后伸入所述U形叉头4-1上的限位孔4-2中。垫片12可防止污垢进入所述轴套6-1中,避免所述轴套6-1和扭簧受污垢腐蚀。所述齿面与齿条5的配合,适于在所述横梁3邻近所述丝杆I的顶部时,所述的一对撑杆4处于水平状态,且该对撑杆4的底端处于相邻状态;并适于在所述横梁3位移至邻近所述丝杆I的底部时,所述的一对撑杆4呈撑开状态,即呈八字形。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杆(I)、与该丝杆(I)传动连接的电机(2)、与该丝杆(I)螺纹配合的横梁(3)、分别与该横梁(3)的两端固定连接的一对撑杆(4)、与各撑杆(4)的底端铰接的撑脚杆(6);各撑脚杆(6)顶端的外侧面为齿面;邻近各撑脚杆(6)的齿面外侧固定设有适于与该齿面啮合的齿条(5);在所述横梁(3)邻近所述丝杆(I)的顶部时,所述的一对撑杆(4)处于水平状态,且该对撑杆(4)的底端处于相邻状态;在所述横梁(3)位移至邻近所述丝杆(I)的底部时,所述的一对撑杆(4)呈撑开状态,即对撑杆(4)呈垂直分布或呈八字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脚杆(6)的顶端固定有轴套(6-1),撑杆(4)的底端为U形叉头(4-1);所述齿面分布在所述轴套(6-1)上;所述轴套(6-1)通过一销轴(7)铰接在所述U形叉头(4-1)上;在所述轴套(6-1)内且于销轴(7)上套设有扭簧(8),该扭簧(8)的一端与所述轴套(6-1)相连,扭簧(8)的另一端与所述U形叉头(4-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通过一蜗轮蜗杆减速机与所述丝杆(I)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3)呈弓形,且横梁(3)的中央与所述丝杆(I)螺纹配合;所述横梁(3)与丝杆(I)处于同一平面上,且横梁(3)的两端高于其中央。
5.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3)、各撑杆(4)设于罩壳(10)内,所述齿条(5)固定在该罩壳(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撑杆(4)的底端延伸出所述罩壳(10)的底板(1-1)上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上设有活动套设于所述撑杆(4)上的轴套(9)。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6-1)的两端设有垫片(12),各垫片(12)上设有小孔,所述扭簧(8)的端部穿过该小孔后伸入所述U形叉头(4-1)上的限位孔(4-2)中。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5)通过固定板(11)连接在所述罩壳(1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动双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通过一减速机与所述丝杆(I)传动连接,呈弓形的横梁(3)的中央与所述丝杆(I)螺纹配合;所述横梁(3)与丝杆(I)处于同一平面上,且横梁(3)的两端高于其中央,所述减速机设于其横梁(3)的中央上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双撑脚,其包括丝杆、与该丝杆传动连接的电机、与该丝杆螺纹配合的横梁、与该横梁的两端固定连接的撑杆、与各撑杆的底端铰接的撑脚杆;各撑脚杆顶端的外侧面为齿面;邻近各撑脚杆的齿面外侧固定设有适于与该齿面啮合的齿条。使用时,通过控制电机,就能控制丝杆转动,进而通过横梁控制各撑杆上下同步位移;在各撑杆向下同步位移时,在齿条、齿面的配合作用下,各撑脚杆下摆到位,并基本呈八字形;然后各撑杆继续向下同步位移,直至接触地面并撑起电动车或摩托车的后端部,进而固定车辆。整个过程可电动控制完成,无需人工费力,方便了用户使用。当用户需要使用电动车或摩托车时,只要控制电机反向动作,撑脚可自动收起。
文档编号B62H1/02GK102923210SQ20121047608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1日
发明者刘云鹤, 蔡华勇, 孙云鹏, 孙道清 申请人:常州市爱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