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前减震器,特别是一种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属于力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摩托车前减震器均为左右各一根独立的减震器,在高速行驶时易出现减震器左右发摆、单边跑偏等情况,且在转弯过程中容易因左右减震器受力不均,导致转向稳定性差,会出现侧翻等安全隐患。同时因左右只有一根单独的减震器而造成载货能力不足、防撞性能差等缺陷。现有三轮摩托车前减震器由前叉伸缩管组件、底筒组件、内外弹簧组件等部件组成。现有摩托车前减震器是纯机械式上下运动。且前减震器内加注了少量的液压油,只能起到一定的润滑效果,而无复原阻尼效果。且无法根据其自身受力情况自行调整减震效果,并防撞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减震平衡性能稳定、转向稳定性好、载货能力好、防撞性能强,可根据其自身受力情况自行调整减震效果的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一组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通过上连板和下连板将所述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连接一体,并由方向柱连通所述上连板上的中孔I和下连板上的中孔II固定,所述方向柱与所述下连板焊接为一体,其特征在于上连板的中孔I两边和下连板的中孔II两边分别纵向设置了至少两个边孔,对应所述上连板和下连板上所有所述边孔装入所述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构成一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底部分别由左减震器连接座和右减震器连接座固定。为了便于装入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所述上连板的中孔I两边相邻边孔之间分别通过上下相通的直通槽I和直通槽II相连通;所述下连板的中孔II两边相邻边孔之间分别通过上下相通的直通槽III和直通槽IV相连通。为了使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能固定在所述边孔内,所述上连板上靠近所述直通槽I和直通槽II外侧面均设置有螺纹孔I和螺纹孔II,下连板上靠近所述直通槽III和直通槽IV外侧面均设置有螺纹孔III和螺纹孔IV且每个螺纹孔与靠近的直通槽垂直并穿过所述直通槽。为了便于装入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在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的中部各设置有左支撑固定孔和右支撑固定孔,且所述左、右支撑固定孔通过支撑连杆将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固定支撑。为了加强所述支撑连杆连接牢固,减少所述左支撑固定孔的受力强度,所述左支撑固定孔端设置有带孔的凸台,该凸台包覆在所述支撑连杆上。[0010]为了保证将所述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底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的所述孔座上,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上均设置有固定孔座,所述固定孔座下面对应设置有固定孔,且所述固定孔座和固定孔相通。为了保证所述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在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上固定牢靠,在左、右减震器组件上装入耐磨润滑套和油封。为了使整个框架结构结实牢固,所述左减震器组件、右减震器组件和方向柱与所述上连板之间连接、固定孔处连接通过螺母固定,螺纹孔1、I1、II1、IV处连接装入螺栓固定。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I)本实用新型通过多组液压减震器组件组合,采用两边分别纵向对称设置边孔的上连板和下连板,将所述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连接成一框架结构,其底部通过左、右减震器连接座固定;由此构成整体框架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该框架式结构加强了车体的防撞能力、防侧翻能力及行驶稳定性;加强了减震性能,延长了减震器使用性命。(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稳定性强,经济适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中俯视图;图4为图1中仰视图;图5为图2中左减震器连接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参见图1、2、3、4 :一种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上连板3的中孔I 6两边和下连板4的中孔II 7两边分别纵向设置了两个边孔,对应所述上连板3和下连板4上所有所述边孔装入两件所述左减震器组件I和两件右减震器组件2构成一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底部分别由左减震器连接座8和右减震器连接座9固定。进一步参见图3、4 :所述上连板3的中孔I 6两边相邻边孔之间分别通过上下相通的直通槽I 14a和直通槽II 14b相连通;所述下连板4的中孔II 7两边相邻边孔之间分别通过上下相通的直通槽III 15a和直通槽IV 15b相连通。进一步参见图2、3、4 :所述上连板3上靠近所述直通槽I 14a和直通槽II 14b外侧面均设置有两个螺纹孔I 16a和两个螺纹孔II 16b,下连板4上靠近所述直通槽III 15a和直通槽IV 15b外侧面均设置有两个螺纹孔III 17a和两个螺纹孔IV 17b且每个螺纹孔与靠近的直通槽垂直并穿过所述直通槽。进一步参见图1、2、5 :在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8、9的中部各设置有左支撑固定孔10和右支撑固定孔11,且所述左、右支撑固定孔10、11通过支撑连杆13将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8、9固定支撑。进一步参见图1 :所述左支撑固定孔10—孔端设置有带孔的凸台18,该凸台18包覆在所述支撑连杆13上。进一步参见图5 :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8、9上均设置有两个固定孔座12,所述固定孔座12下面对应设置有固定孔19,且所述固定孔座12和固定孔相通19。参见图1、2、3、4、5 :所述左减震器组件1、右减震器组件2和方向柱5与所述上连板3之间通过盖形螺母固定连接、固定孔19连接处通过螺母固定,螺纹孔I 16a、螺纹孔II 16b、16a III 17a、16a IV 17b连接处装入柱形螺栓固定。在装入所述固定孔座12前,在左、右减震器组件底部连接部位装入耐磨润滑套和油封。
权利要求1.一种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一组左减震器组件(I)和右减震器组件(2),通过上连板(3 )和下连板(4 )将所述左减震器组件(I)和右减震器组件(2 )连接一体,并由方向柱(5)连通所述上连板(3)上的中孔I (6)和下连板(4)上的中孔II (7)固定,所述方向柱(5 )与所述下连板(4 )焊接为一体,其特征在于:上连板(3 )的中孔I (6 )两边和下连板(4 )的中孔II (7 )两边分别纵向设置了至少两个边孔,对应所述上连板(3 )和下连板(4 )上所有所述边孔装入所述左减震器组件(I)和右减震器组件(2)构成一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底部分别由左减震器连接座(8 )和右减震器连接座(9 )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板(3)的中孔I(6)两边相邻边孔之间分别通过上下相通的直通槽I (14a)和直通槽II (14b)相连通;所述下连板(4)的中孔II (7)两边相邻边孔之间分别通过上下相通的直通槽III(15a)和直通槽IV (15b)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板(3)上靠近所述直通槽I (14a)和直通槽II (14b)外侧面均设置有螺纹孔I (16a)和螺纹孔II (16b),下连板(4)上靠近所述直通槽III(15a)和直通槽IV (15b)外侧面均设置有螺纹孔III(17a)和螺纹孔IV (17b)且每个螺纹孔与靠近的直通槽垂直并穿过所述直通槽。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8、9)的中部各设置有左支撑固定孔(10)和右支撑固定孔(11),且所述左、右支撑固定孔(10、11)通过支撑连杆(13)将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8、9)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固定孔(10)端设置有带孔的凸台(18),该凸台(18)包覆在所述支撑连杆(13)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8、9)上均设置有固定孔座(12),所述固定孔座(12)下面对应设置有固定孔(19),且所述固定孔座(12)和固定孔(19)相通。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8、9)上均设置有固定孔座(12),所述固定孔座(12)下面设置有固定孔(19),且所述固定孔座(12)和固定孔(19)相通。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减震器连接座(8、9)上均设置有固定孔座(12),所述固定孔座(12)下面设置有固定孔(19),且所述固定孔座(12)和固定孔(19)相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稳定式摩托车前减震器,为提供一种减震平衡性能稳定、转向稳定性好、载货能力好、防撞性能强,可根据其自身受力情况自行调整减震效果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其特征是上连板的中孔Ⅰ两边和下连板的中孔Ⅱ两边分别纵向设置了至少两个边孔,对应所述上连板和下连板上所有所述边孔装入所述左减震器组件和右减震器组件构成一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底部分别由左减震器连接座和右减震器连接座固定。本实用新型加强了车体的防撞能力、防侧翻能力及行驶稳定性;加强了减震性能,延长了减震器使用性命;其结构简单,安全稳定性强,经济适用。
文档编号B62K25/08GK202911892SQ20122055889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9日
发明者罗成虎 申请人:重庆利城减震器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