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3921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包括:副车架,设置在所述副车架上的车厢底架,所述车厢底架的中部为承载部,其上辅设有车厢底板,两侧边形成相互平行且低于所述承载部的开槽,车厢壁板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开槽,与所述车厢底架和车厢底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将车厢底架切割除去一部分以腾出一定的下沉空间,既方便了外包边的固定安装,又加强了厢板与车厢底架的安装强度。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强用的弯板固定在车厢底架上,不但增大了车厢壁板与车厢底架的接触空间,而且对车厢底架的整体性能也进行了加强,并有效地降低了车厢的整体高度。
【专利说明】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尤其是一种厢式车辆的厢底板与车厢壁板的连接结构,其特别适用于车厢厢板较重以及车厢副车架需承受较大作用力的厢板连接。
【背景技术】
[0002]对于重型车辆,由于车厢厢板较重,车厢副车架需承受较大作用力。对于这类载重量较大的大型厢式车辆,当车厢很大,或者为了平衡整车的质量分配而在厢板上增加配重时,通常需要增加车厢副车架的高度,以提高副车架的承载能力,而将车厢壁板与车厢底固定连接的外包边型材一般为80X80的标准角钢型材,当车厢副车架过高时,固定连接车厢壁板与底板的外包边与壁板的接触面会减少,从而降低了壁板与底板之间连接强度,大大影响了车厢的整体性能,降低了车辆的使用安全性。另外,如果通过制造非标准的型材,来解决上述问题,则会大幅度增加车辆的制造成本。
[0003]有鉴于上述公知技术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根据多年从事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经验,研制出本实用新型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以在增加副车架承载性能的同时,保证车厢壁板与底板之间具有固定的连接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尤其是一种在增加副车架高度的情况下,采用标准的外包边型材仍能够保证车厢底板与车厢壁板的连接强度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
[000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包括:副车架,设置在所述副车架上的车厢底架,所述车 厢底架的中部为承载部,其上辅设有车厢底板,两侧边形成相互平行且低于所述承载部的开槽,车厢壁板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开槽,与所述车厢底架和车厢底板固定连接。
[0006]如上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开槽处设有弯板,所述弯板至少与所述开槽的形状相配合,能覆盖顶抵于所述车厢壁板的开槽底面、与所述承载部之间形成的竖直面。
[0007]如上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弯板还具有自所述开槽底面向下延伸,能覆盖所述车厢底架侧壁的延伸部。
[0008]如上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车厢壁板与所述车厢底板之间设有将二者固定连接的内包边,该内包边为角钢。
[0009]如上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车厢壁板与所述车厢底架之间设有将二者固定连接的外包边,该外包边为角钢。
[0010]如上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中,所述车厢壁板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
[0011]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是:[0012]本实用新型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利用车厢壁板下沉式安装结构,即在车厢底架的两侧边分别切割去一部分构成开槽,在车厢底架的侧边形成能设置车厢壁板的下沉空间,并在车厢底架上焊接一个弯板以增加底架强度,然后将车厢壁板安装在底架的下沉空间处,进行固定,并在车厢成型后安装外包边。
[0013]本实用新型将车厢底架切割除去一部分以腾出一定的下沉空间,既方便了外包边的固定安装,又加强了厢板与车厢底架的安装强度。
[0014]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强用的弯板固定在车厢底架上,不但增大了车厢壁板与车厢底架的接触空间,而且对车厢底架的整体性能也进行了加强。
[0015]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克服了公知技术存在的缺陷,且有效地降低了车厢的整体高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未安装车厢底板和车厢壁板的俯视局部不意图;
[0019]图3为沿图2中 A-A的剖视示意图。
[0020]附图标号说明:
[0021]1、车厢底板2、车厢底架21、承载部22、开槽
[0022]221、开槽底面222、竖直面223、侧壁3、外包边
[0023]4、弯板41、延伸部5、铆钉6、车厢壁板
[0024]7、内包边8、铆钉9、副车架【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未安装车厢底板和车厢壁板的俯视局部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的剖视示意图。
[0027]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包括:副车架9,设置在所述副车架9上的车厢底架2,所述车厢底架2的中部为承载部21,其上辅设有车厢底板1,两侧边形成相互平行且低于所述承载部21的开槽22,车厢壁板6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开槽22,与所述车厢底架2和车厢底板I固定连接。
[0028]进一步地,在所述开槽22处设有弯板4,所述弯板4至少与所述开槽的形状相配合,能覆盖顶抵于所述车厢壁板的开槽底面221、与所述承载部21之间形成的竖直面222,所述弯板4形成为近似直角形,与所述车厢底架2固定连接。
[0029]在一个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弯板4还具有自所述开槽底面向下延伸,能覆盖所述车厢底架侧壁223的延伸部41,且所述延伸部41与车厢底架2固定连接。
[0030]进一步地,所述车厢壁板6与所述车厢底板I之间设有将二者固定连接的内包边7,该内包边7为角钢,所述角钢的两外侧边分别顶抵于所述车厢底板I和车厢壁板6的内侧面,通过铆钉8将车厢壁板6、车厢底板I与所述内包边7固定连接。
[0031]所述车厢壁板6与所述车厢底架2之间设有将二者固定连接的外包边3,该外包边3为角钢,所述外包边3的两内侧边分别顶抵于所述车厢壁板6的外侧面和弯板4的延伸部41,通过铆钉5将车厢壁板6、弯板4与所述外包边3固定连接。
[0032]在一个可行的方案中,所述车厢壁板6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61。
[0033]下面结合图1-图3,描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将车厢底架2的两侧边分别切割除去一部分构成开槽22,从而形成能设置车厢壁板6的下沉空间,将弯板4通过焊接与车厢底架2固定牢靠,将车厢底架2固定在副车架9之上,并将车厢底板I固定在车厢底架2上,之后将车厢壁板6固定在车厢底架2的开槽(下沉空间)22处,并进行焊接固定,将内包边7用铆钉8固定在车厢壁板6和车厢底板I上,最后将外包边3用铆钉5固定在车厢壁板6和车厢底架2上。
[0034]本实用新型由于将车厢底架2的两侧边切割除去一部分以形成开槽22,即形成一定的下沉空间,因此既方便了外包边3的固定安装,又加强了车厢壁板6与车厢底架2的安装强度。
[0035]此外,本实用新型使用加强用的弯板4固定在车厢底架2上,不但增大了车厢壁板6与车厢底架2的接触空间,而且对车厢底架2的整体性能也进行了加强。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包括:副车架,设置在所述副车架上的车厢底架,所述车厢底架的中部为承载部,其上辅设有车厢底板,两侧边形成相互平行且低于所述承载部的开槽,车厢壁板的底部设置于所述开槽,与所述车厢底架和车厢底板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处设有弯板,所述弯板至少与所述开槽的形状相配合,能覆盖顶抵于所述车厢壁板的开槽底面、与所述承载部之间形成的竖直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板还具有自所述开槽底面向下延伸,能覆盖所述车厢底架侧壁的延伸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壁板与所述车厢底板之间设有将二者固定连接的内包边,该内包边为角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壁板与所述车厢底架之间设有将二者固定连接的外包边,该外包边为角钢。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厢式车辆的厢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壁板内填充有保温隔热层。`
【文档编号】B62D33/04GK203419189SQ201320374354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7日
【发明者】张海永, 孟宪林, 林红吉, 付大海, 曹京宜, 俞翔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91872部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