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舱的框架结构及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6546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舱的框架结构及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农地等中使用的拖拉机已众所周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像这样的拖拉机包括司机座椅,操作者以坐在该司机座椅上的状态进行操控。这种拖拉机被称为乘用型拖拉机。

但是,由座舱覆盖司机座椅的拖拉机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座舱是柱或梁组合而成的框架结构。而且,像这样的座舱通过柱或梁来确保需要的强度。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强度,必须增加柱或梁或者使柱或梁变粗,这样会产生操作者的视野变窄或者操作者不易坐进座舱的问题。因此,要求结构简单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的技术。另外,要求操作者容易坐进座舱的技术。

应予说明,如果对操作者容易坐进座舱的技术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座舱的侧面设有门。这种门被用作操作者的乘降口。因此,操作者在乘上拖拉机时或从拖拉机上下车时必须进行开门的动作。因此,要求使门的操作性得到改善的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27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145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提高座舱强度的技术。此外,目的是提供一种使门的操作性得到改善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座舱的框架结构,其包括挡泥板和安装在所述挡泥板上的后柱,

其具备固定在所述挡泥板上的密封板,

所述密封板随着向所述后柱的接近,高度尺寸逐渐增大,并固定在该后柱上。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所涉及的座舱的框架结构的基础上,

所述密封板的上边缘形状垂直或者大致垂直于所述后柱的前边缘形状。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一种座舱的框架结构,其包括底板和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侧板,

其具备固定在所述侧板上的梯子,

所述梯子朝斜后方配置。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第三方案所涉及的座舱的框架结构的基础上,

在所述底板的后方配置有司机座椅的情况下,所述梯子配置成该梯子的人行路线朝向所述司机座椅或者朝向所述司机座椅的前侧近旁。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是一种座舱的框架结构,其包括前柱、后柱、连接所述前柱和所述后柱的侧梁,

所述侧梁以该侧梁的中央部分向上方翘曲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是一种座舱的框架结构,其包括前柱和阻流板,

在所述前柱上固定有前挡风玻璃的情况下,所述阻流板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的室内侧重叠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第六方案所涉及的座舱的框架结构的基础上,

所述阻流板上设有所述前挡风玻璃的粘贴部亦即加强筋。

本发明的第八方案是一种座舱的门结构,其包括安装在后柱上的铰链、安装在所述铰链上的门板、安装在所述门板上的门锁组件,

所述门锁组件包括室外手柄,如果该室外手柄的活动端侧转向远离所述门板的方向,则解除锁定。

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第八方案所涉及的座舱的门结构的基础上,

所述室外手柄配置在梯子的上方,

所述室外手柄以其活动端侧相对于其基端侧靠上的方式安装。

本发明的第十方案是一种座舱的门结构,其包括安装在后柱上的铰链、安装在所述铰链上的门板、安装在所述门板上的门锁组件,

所述门锁组件包括室内手柄,如果该室内手柄的活动端侧转向远离所述门板的方向,则解除锁定。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在第十方案所涉及的座舱的门结构的基础上,

所述室内手柄配置在比司机座椅靠前的位置,

所述室内手柄以其活动端侧相对于其基端侧靠后的方式安装。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在第八~第十一方案所涉及的座舱的门结构的基础上,

包括与所述门锁组件连接的侧框架和覆盖所述侧框架的框架盖板,

在所述框架盖板上形成有手握部,

所述手握部的高度至少从司机座椅的近旁部分至所述门锁组件逐渐降低。

本发明起到如下所示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具备固定在挡泥板上的密封板。而且,密封板随着向后柱的接近,高度尺寸逐渐增大,并固定在该后柱上。由此,密封板起到作为加强筋的功能。因此,能够增加后柱的倒伏强度。进而能够提高座舱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密封板的上边缘形状垂直或者大致垂直于后柱的前边缘形状。由此,因为密封板有效地发挥作为加强筋的功能,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座舱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具备固定在侧板上的梯子。而且,梯子朝斜后方配置。由此,操作者乘车时的移动方向为斜后方。因此,能够引导操作者进入内部深处。进而能够成为容易坐进的座舱。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底板的后方配置司机座椅。而且,梯子以该梯子的人行路线朝向司机座椅或者朝向司机座椅的前侧近旁的方式配置。由此,因为能够引导操作者进入司机座椅,所以能够成为更容易坐进的座舱。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侧梁以该侧梁的中央部分向上方翘曲的方式形成。由此,侧玻璃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扩大操作者的视野。进而能够使舒适性得到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阻流板以与前挡风玻璃的室内侧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充分地屏蔽发动机的热及噪音。因此,能够减少隔热材料及隔音材料,也可实现成本的降低及生产率的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阻流板上设有前挡风玻璃的粘贴部亦即加强筋。由此,使得座舱在左右方向的强度得到改善。另外,能够牢固地固定前挡风玻璃。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门锁组件包括室外手柄,如果该室外手柄的活动端侧转向远离门板的方向,则解除锁定。由此,因为容易实施开门的动作,所以能够使操作性得到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室外手柄配置在梯子的上方。而且,室外手柄以其活动端侧相对于其基端侧靠上的方式安装。由此,在拖拉机的车高较高的情况下,操作者能够抓住室外手柄提升身体。另外,因为操作者只要从下方抓住室外手柄并拉下活动端侧就能解除锁定,所以容易实施开门的动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案,门锁组件包括室内手柄,如果该室内手柄的活动端侧转向远离门板的方向,则解除锁定。由此,因为容易实施开门的动作,所以能够使操作性得到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室内手柄配置在比司机座椅靠前的位置。而且,室内手柄以其活动端侧相对于其基端侧靠后的方式安装。由此,在前面打开的门结构中,因为操作者只要从后方用手指勾住室内手柄,并拉起活动端侧就会解除锁定,所以容易实施开门的动作。另外,操作者还可以通过按压室内手柄来开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具备与门锁组件连接的侧框架。另外,具备覆盖侧框架的框架盖板。进而,在框架盖板上形成有手握部。而且,手握部的高度至少从司机座椅的近旁部分至门锁组件逐渐降低。由此,因为框架盖板顺着操作者的视线并且与门锁组件重叠,所以能够确保视野较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拖拉机的图。

图2是表示座舱的图。

图3是表示座舱的框架结构的图。

图4是从图3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观察得到的图。

图5是从图3所示的箭头Y的方向观察得到的图。

图6是从图3所示的箭头Z的方向观察得到的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区域Ra、Rb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吊起框架结构体时的载荷施加的方向的图。

图9是舱顶的俯视图。

图10是舱顶的仰视图。

图11是舱顶的侧视图。

图12是舱顶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舱顶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4是空调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表示右分流部的流路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左分流部的流路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前挡风玻璃的粘贴部的图。

图18是表示门的外侧的图。

图19是表示门的内侧的图。

图20是表示门锁组件的动作模式的图。

图21是表示门锁组件的动作模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拖拉机1简单地进行说明。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可应用于其它农业机械车辆、建筑机械车辆等。

图1表示拖拉机1。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

拖拉机1主要由框架11、发动机12、变速器13、前轴14、后轴15构成。另外,拖拉机1上设有座舱2。

框架11形成拖拉机1的骨架。以下说明的发动机12等安装在框架11上。

发动机12将燃烧燃料得到的能量转换为旋转运动。如果操作者操作油门踏板16,则发动机12根据该操作改变运行状态。另外,即使负载变化,发动机12也维持转速恒定。

变速器13进行拖拉机1的前进和后退的切换及变速。如果操作者操作换档杆17,则变速器13根据该操作改变工作状态。变速器13包括油压-机械式的无级变速装置(HMT或者iHMT)作为变速装置。

前轴14将发动机12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前轮胎141。通过变速器13将发动机12的旋转动力输入到前轴14。应予说明,前轴14上并列设置有操舵装置。如果操作者操作方向盘18,则操舵装置根据该操作改变前轮胎141的舵角。

后轴15将发动机12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后轮胎151。通过变速器13将发动机12的旋转动力输入到后轴15。应予说明,后轴15上设有PTO输出机构。PTO输出机构将旋转动力输入到牵引的作业机械。

座舱2构成拖拉机1的操控室。座舱2除覆盖油门踏板16、换档杆17、方向盘18以外还覆盖多个操控工具。另外,座舱2覆盖司机座椅19。操作者进入座舱2的内侧,以坐在司机座椅19上的状态进行操控。

应予说明,本拖拉机1具有将操作者操作的杆类配置在扶手110上的特征。由此,本拖拉机1的操作性得到改善。进而,本拖拉机1能够自由调节方向盘18的角度及高度(参照箭头a及箭头h)。由此,本拖拉机1的舒适性得到改善。

接着,对座舱2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表示座舱2。图3表示座舱2的框架结构。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座舱2主要由底板21、挡泥板22、前柱23、后柱24构成。另外,座舱2包括舱顶3。

底板21为座舱2的底面的一部分。左侧的底板21安装在下框架25的上表面。另外,右侧的底板21也安装在下框架25的上表面。而且,左右的这些底板21通过阻流板26等互相连接。应予说明,前板27被形成为直线状且沿各底板21的前表面固定。另外,侧板28被形成为直线状且沿各底板21的侧面固定。侧板28构成门框架(收纳门4的侧玻璃53的框架)的一部分。本拖拉机1中,梯子29固定在侧板28上。

挡泥板22为座舱2的侧面的一部分。左侧的挡泥板22的下端部安装在下框架25上。另外,右侧的挡泥板22的下端部也安装在下框架25上。而且,左右的这些挡泥板22通过后框架210等互相连接。应予说明,密封板211被形成为圆弧状且沿各挡泥板22的上表面固定。密封板211构成门框架(收纳门4的侧玻璃53的框架)的一部分。本拖拉机1中,气体阻尼器(未图示)固定在密封板211上。

前柱23支撑顶面亦即舱顶3的前端部分。左侧的前柱23的下端部安装在底板21上。另外,右侧的前柱23的下端部也安装在底板21上。而且,左右的这些前柱23通过前梁212互相连接。进而,各前柱23通过侧梁213还与后柱24连接。前柱23构成门框架(收纳门4的侧玻璃53的框架)的一部分。应予说明,前挡风玻璃51的两端部分固定在左右的前柱23上。本拖拉机1中,侧镜214通过撑条214S固定在前柱23上。另外,工作灯215、方向指示灯216也固定在前柱23上。

后柱24支撑顶面亦即舱顶3的后端部分。左侧的后柱24的下端部安装在挡泥板22上。另外,右侧的后柱24的下端部也安装在挡泥板22上。而且,左右的这些后柱24通过后梁217互相连接。进而,各后柱24通过侧梁213还与前柱23连接。后柱24构成门框架(收纳门4的侧玻璃53的框架)的一部分。应予说明,后玻璃52的两端部分固定在左右的后柱24上。本拖拉机1中,门4的铰链41也固定在后柱24上。

此处,对本框架结构的第一特征进行说明。

图4是从图3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

作为本框架结构的第一特征,挡泥板22上固定有密封板211。而且,密封板211随着朝向后方的延伸,从下边缘至上边缘的高度尺寸H逐渐增大。另外,密封板211的后端部焊接在后柱24上。简言之,密封板211随着向后柱24的靠近,高度尺寸H逐渐增大,并固定在该后柱24上。由此,密封板211起到作为加强筋的功能。因此,能够增加后柱24的倒伏强度。进而能够提高座舱2的强度。

此外,密封板211的上边缘形状(参照双点划线U)垂直或者大致垂直于后柱24的前边缘形状(参照双点划线F)。由此,因为密封板211有效地发挥作为加强筋的功能,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座舱2的强度。

接着,对本框架结构的第二特征进行说明。

图5是从图3所示的箭头Y的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

作为本框架结构的第二特征,侧板28上固定有梯子29。而且,梯子29以操作者能够朝斜后方上去的方式配置。简言之,梯子29朝着斜后方配置。由此,操作者乘车时的移动方向为斜后方。因此,能够引导操作者进入内部深处。进而能够成为容易坐进的座舱2。

此外,梯子29以该梯子29的人行路线L朝向司机座椅19或者朝向司机座椅19的前侧近旁的方式配置。由此,因为能够引导操作者进入司机座椅19,所以能够成为更容易坐进的座舱2。

就此点而言,也可以说梯子29以该梯子29的人行路线L朝向方向盘18和司机座椅19之间的方式配置。由此,操作者容易躲开方向盘18,从而能够引导操作者进入司机座椅19。

接着,对本框架结构的第三~第五特征进行说明。

图6是从图3所示的箭头Z的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

作为本框架结构的第三特征,前柱23和后柱24通过侧梁213连接。而且,侧梁213被形成为弧线形。简言之,侧梁213以该侧梁213的中央部分向上方翘曲的方式形成。由此,侧玻璃53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扩大操作者的视野。进而能够使舒适性得到改善。

作为本框架结构的第四特征,前柱23向比侧梁213靠上的位置突出(参照箭头J)。而且,前梁212焊接在前柱23的上端部。由此,前挡风玻璃51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扩大操作者的视野。进而能够使舒适性得到改善。

作为本框架结构的第五特征,后梁217焊接在比后柱24的上端部稍微低一点的部分。这是为了在后梁217的上方搭载空调单元61(参照图13)。由此,座舱2内的空间扩大。因此,能够降低操作者的压迫感。进而能够使舒适性得到改善。

接着,对本框架结构的第六特征进行说明。

图7是图3所示的区域Ra、Rb的放大图。图8表示吊起框架结构体时的载荷施加的方向。应予说明,箭头Pl表示吊起框架结构体时施加在吊环螺栓Be上的载荷。箭头Pa表示从侧梁213传向前柱23的载荷。另外,箭头Pb表示从侧梁213传向后柱24的载荷。

作为本框架结构的第六特征,侧梁213上固定有螺栓底座218。更详细而言,在侧梁21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固定有螺栓底座218。简言之,螺栓底座218配置在侧梁213的顶部或者顶部近旁。而且,螺栓底座218上设有螺孔218h,吊环螺栓Be能够在该螺孔218h上自由装卸。由此,在吊起该框架结构体时,载荷不集中在前柱23或者后柱24的任一处。简言之,能够使载荷分散在前柱23和后柱24上。

进而,螺栓底座218配置在比框架结构体的重心稍微靠后的位置。由此,因为在吊起框架结构体时成为前倾姿势(前侧下降的姿势),所以容易进行将该框架结构体安装在车体上的作业。详细而言,在成为底板21支撑前柱23的状态之后,又成为挡泥板22支撑后柱24的状态,由此,容易进行安装作业。应予说明,即使在预先对框架结构体实施装配(装配部件的安装作业)的状态下也能够得到该特征。

接着,对舱顶3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9表示舱顶3的上表面。图10表示舱顶3的下面。图11表示舱顶3的侧面。另外,图12表示舱顶3的截面。而且,图13表示舱顶3的内部结构。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舱顶3由外板31、内板32、侧面板33构成。另外,舱顶3的内部收纳有音频设备34等。进而,舱顶3的内部收纳有空调系统6。

外板31上设有开口部31a、31b。开口部31a根据天窗3S的形状设置,在打开该天窗3S时成为外部空气或内部空气的通路。简言之,开口部31a能够更换座舱2内的空气。另外,开口部31b设在螺栓底座218的正上方,能够将吊环螺栓Be安装在该螺栓底座218上。

应予说明,在外板31上,在开口部31a的前侧形成有圆锥状的凸起。而且,在该凸起的内侧嵌入有工作灯31L。工作灯31L照亮前方,由此能够进行夜间作业等。

在内板32上设有开口部32a、32b。开口部32a设在天窗3S的正下方,在打开该天窗3S时成为外部空气或内部空气的通路。简言之,开口部32a能够更换座舱2内的空气。另外,开口部32b设在隔音材料(聚氨酯)35的正下方,成为能够看到部分该隔音材料35的状态。

应予说明,在内板32上,在开口部32b的右侧配置有空调系统6的控制器6C。另外,在开口部32b的左侧配置有音频设备34。进而,在开口部32a的前侧和开口部32b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出风口32c、32d。为了除雾等,出风口32c以朝前挡风玻璃51、侧玻璃53吹空气的方式设置。为了提高舒适性,出风口32d以朝操作者吹空气的方式设置。

侧面板33上设有吸入口33a。吸入口33a上连接有管道(未图示)而成为供给到空调系统6中的外部空气的通路。简言之,吸入口33a为空调系统6的外部空气引入口。

此处,对空调系统6详细地进行说明。

空调系统6由空调单元61和空调管道62构成。

空调单元61由多叶片式风扇、蒸发器、加热器等构成。空调单元61的前端侧被后梁217支撑,后端部被托架219支撑。应予说明,托架219固定在后梁217上。

如果具体说明,则托架219固定在后梁217上且自该后梁217向后方突出。而且,空调单元61被后梁217和托架219支撑。此时,空调单元61以跨在后梁217上的方式配置。即,空调单元61载置在后梁217上,以一部分伸出到比该后梁217靠前的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4中的La)且一部分伸出到比该后梁217靠后的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4中的Lb)配置。

空调单元61收纳在壳体63中。壳体63的左上部设有吸气部63a,前部设有排气部63b。另外,空调单元61的右方配置有隔板64,空调单元61的左方配置有切换装置65。这些部件被下盖板覆盖。

切换装置65由电动机66、臂67、棒68、挡板69等构成。即,切换装置65以电动机66能够通过臂67或棒68使挡板69转动的方式构成。这样切换装置65能够对向空调单元61引入外部空气的状态和向空调单元61引入内部空气的状态进行切换。另外,切换装置65能够调节向空调单元61引入的外部空气和内部空气的比例。

空调管道62引导经空调单元61调整了温度等而得到的调整空气。空调管道62以包围音频设备34等的方式向两个方向岔开。以下对空调管道62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4是空调系统6的局部放大图。应予说明,图中的箭头A表示调整空气的流动方向。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

空调管道62由向右侧的出风口32c、32d引导调整空气的右通风管道62R和向左侧的出风口32c、32d引导调整空气的左通风管道62L构成。另外,空调管道62包括从壳体63的排气部63b向各通风管道62L、62R引导调整空气的连接管道62C。

连接管道62C是向左右岔开的俯视呈T字状的分支管。连接管道62C是在与左右方向平行的长管部62Ca上连接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短管部62Cb而形成的。应予说明,长管部62Ca及短管部62Cb均为矩形截面。

利用像这样的构成,由空调单元61送出的调整空气通过短管部62Cb流入长管部62Ca。而且,调整空气碰到长管部62Ca的前壁62Cw而分为两股。这样一股调整空气流入右通风管道62R,另一股调整空气流入左通风管道62L。

另外,长管部62Ca的前壁62Cw上设有朝向后方突起的截面为楔形的凸起部62Cp。凸起部62Cp以与流入长管部62Ca的调整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对的方式配置。因此,流入长管部62Ca的调整空气被可靠地分配到右通风管道62R和左通风管道62L中。应予说明,只要改变凸起部62Cp的突出高度、开度角、位置等就能够容易地调整左右的风量分配。

进而,如果对右通风管道62R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右通风管道62R沿调整空气的流动方向由后弯曲管部62Ra、右分流部62Rb、前弯曲管部62Rc构成(参照图13)。后弯曲管部62Ra将在连接管道62C中分流的调整空气引入右分流部62Rb。应予说明,右分流部62Rb中设有上述出风口32d。另外,在前弯曲管部62Rc上设有上述出风口32c。在出风口32c、32d上设有能够自由改变调整空气的风量及风向的翅片32cf、32df(参照图10、图13、图15)。

同样地如果对左通风管道62L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左通风管道62L沿调整空气的流动方向由后弯曲管部62La、左分流部62Lb、前弯曲管部62Lc构成(参照图13)。后弯曲管部62La将在连接管道62C中分流的调整空气引入左分流部62Lb。应予说明,左分流部62Lb上设有上述出风口32d。另外,前弯曲管部62Lc上设有上述出风口32c。出风口32c、32d上设有能够自由改变调整空气的风量及风向的翅片32cf、32df(参照图10、图13、图16)。

以下对右分流部62Rb及左分流部62Lb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5表示右分流部62Rb的流路结构。图15的(A)表示右分流部62Rb的上表面,图15的(B)表示右分流部62Rb的内部结构。另外,图16表示左分流部62Lb的流路结构。图16的(A)表示左分流部62Lb的上表面,图16的(B)表示左分流部62Lb的内部结构。应予说明,图中的箭头A表示调整空气的流动方向。

右分流部62Rb由支撑板71和盖板部件72构成。支撑板71构成右分流部62Rb的右侧面。另外,盖板部件72以从内侧夹持支撑板71的方式构成右分流部62Rb的上下表面和左侧面。

盖板部件72由顶板部721、底板部722、倾斜板部723构成。顶板部721和底板部722均水平设置。倾斜板部723将顶板部721和底板部722的内侧之间连接起来并且向右斜下方倾斜。而且,倾斜板部723上设有出风口32d。

如果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将顶板部721的右边缘部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安装部通过螺栓B1紧固在支撑板71的上边缘部。另外,将支撑板71的下边缘部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的安装部通过螺栓B2紧固在底板部722的右边缘部。这样组装了筒状的右分流部62Rb。

利用像这样的结构,只要卸下各螺栓B1、B2就能够分解右分流部62Rb。进而能够将右分流部62Rb从构成右通风管道62R的后弯曲管部62Ra及前弯曲管部62Rc上容易地卸下。反之,只要安装各螺栓B1、B2就能够组装右分流部62Rb。进而能够将右分流部62Rb容易地安装在构成右通风管道62R的后弯曲管部62Ra及前弯曲管部62Rc上。

另外,在支撑板71的上边缘部上朝内侧设有撑条711、712。撑条711上安装有吊件,该吊件上留有在顶板部721和撑条711之间穿过的金属丝91。另一方面,撑条712以覆盖固定在顶板部721上的致动器(以下本实施方式中称为电动机)92的方式形成。

电动机92的驱动轴92S穿过撑条712的缺口而突出出来。而且,驱动轴92S上安装有臂板931。进而,臂板931上连接有连杆932。

在右分流部62Rb上,通过顶板部721和底板部722支撑有转动轴933。转动轴933上安装有阀板934。另外,转动轴933的上端部分从顶板部721突出出来。而且,转动轴933上固定有连接板935。应予说明,上述金属丝91与连接板935的一端连接。上述连杆932与连接板935的另一端连接。

利用像这样的结构,如果电动机92的驱动轴92S转动,则通过臂板931及连杆932带动连接板935转动。而且,转动轴933转动使得阀板934活动。应予说明,金属丝91因连接板935的转动而被推拉。

左分流部62Lb由支撑板81和盖板部件82构成。支撑板81构成左分流部62Lb的左侧面。另外,盖板部件82以从内侧夹持支撑板81的方式构成左分流部62Lb的上下表面和右侧面。

盖板部件82由顶板部821、底板部822、倾斜板部823构成。顶板部821和底板部822均水平设置。倾斜板部823连接在顶板部821和底板部822的内侧之间并且向左斜下方倾斜。而且,倾斜板部823上设有出风口32d。

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则将顶板部821的左边缘部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安装部通过螺栓B3紧固在支撑板81的上边缘部。另外,将支撑板81的下边缘部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的安装部通过螺栓B4紧固在底板部822的左边缘部。这样组装了筒状的左分流部62Lb。

利用像这样的结构,只要卸下各螺栓B3、B4就能够分解左分流部62Lb。进而能够将左分流部62Lb从构成左通风管道62L的后弯曲管部62La及前弯曲管部62Lc上容易地卸下。反之,只要安装各螺栓B3、B4就能够组装左分流部62Lb。进而能够将左分流部62Lb容易地安装在构成左通风管道62L的后弯曲管部62La及前弯曲管部62Lc上。

在左分流部62Lb上,通过顶板部821和底板部822支撑转动轴943。转动轴943上安装有阀板944。另外,转动轴943的上端部分从顶板部821突出出来。而且,转动轴943上固定有连接板945。进而,连接板945上连接有臂杆946。上述金属丝91与臂杆946的一端连接。

利用像这样的结构,只要推拉金属丝91,连接板945就会转动。而且,转动轴943转动使得阀板944活动。

如上所述,本拖拉机1中,右分流部62Rb的阀板934和左分流部62Lb的阀板944联动。更详细而言,因电动机92而直接活动的阀板934相对于阀板944,作为驱动侧部件工作。另一方面,因金属丝91而间接活动的阀板944相对于阀板934,作为从动侧部件工作。

如上所述,本拖拉机1中,由连接板935、金属丝91、臂杆946及连接板945构成联动机构95。另外,由联动机构95以及电动机92、臂板931、连杆932、转动轴933、阀板934、转动轴943及阀板944构成流路切换装置96。

应予说明,作为另一个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各阀板934、944均包括电动机92,通过使各电动机92同步,一个阀板934(944)和另一个阀板944(934)联动。或者,也可以是,在不包括电动机92的情况下,将各阀板934、944机械连接并且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联动。简言之,阀板934和阀板944只要联动即可,并不限定于它的构成。

以下对右分流部62Rb内的流路和左分流部62Lb内的流路进行说明,对上述流路切换装置96的动作模式进行叙述。

右分流部62Rb内的流路有将调整空气从后方直接送至前方的主流路Fm和从主流路Fm分到左方的支流路Fb。主流路Fm由通过支撑板71、盖板部件72的顶板部721及底板部722的右半部围成的空间构成。另外,支流路Fb由通过盖板部件72的左半部的袋状部分围成的空间构成。

进而,转动轴933配置在前弯曲管部62Rc的左壁62Rw的近旁,该转动轴933和左壁62Rw的间隙设计得较小。因此,防止了主流路Fm内的调整空气混入到支流路Fb。反之,防止了支流路Fb内的调整空气混入到主流路Fm。

同样地,左分流部62Lb内的流路有将调整空气从后方直接送至前方的主流路Fm和从主流路Fm分到右方的支流路Fb。主流路Fm由通过支撑板81、盖板部件82的顶板部821及底板部822的左半部围成的空间构成。另外,支流路Fb由通过盖板部件82的右半部的袋状部分围成的空间构成。

进而,转动轴943配置在前弯曲管部62Lc的右壁62Lw的近旁,该转动轴943和右壁62Lw的间隙设计得较小。因此,防止了主流路Fm内的调整空气混入到支流路Fb。反之,防止了支流路Fb内的调整空气混入到主流路Fm。

像这样的构成中,如果电动机92的驱动轴92S旋转,则臂板931沿箭头R1的方向从位置Ra转至位置Rb。而且,连杆932被拉向后方,由此,连接板935沿箭头R2的方向从位置Rc转至位置Rd。因此,转动轴933也与连接板935一同转动,所以安装在该转动轴933上的阀板934活动。简言之,阀板934沿箭头R3的方向从位置Re转至位置Rf。应予说明,在阀板934处于位置Re时,打开主流路Fm,封堵支流路Fb。另外,在阀板934处于位置Rf时,封堵主流路Fm,打开支流路Fb。

由此,在右分流部62Rb内通过并流向前弯曲管部62Rc的调整空气沿着阀板934改变方向而流入支流路Fb内(参照箭头Fx)。而且,调整空气仅从出风口32d吹到座舱2内。

同时,连接板935将金属丝91推向前方。因此,在左分流部62Lb中,金属丝91被向后方推出,由此,连接板945沿箭头R4的方向从位置Rg转至位置Rh。因此,转动轴943也与连接板945一同转动,所以安装在该转动轴943上的阀板944活动。简言之,阀板944沿箭头R5的方向从位置Ri转至位置Rj。应予说明,在阀板944处于位置Ri时,打开主流路Fm,封堵支流路Fb。另外,在阀板934处于位置Rj时,封堵主流路Fm,打开支流路Fb。

由此,在左分流部62Lb内通过并流向前弯曲管部62Lc的调整空气沿着阀板944改变方向而流入支流路Fb内(参照箭头Fy)。而且,调整空气仅从出风口32d吹到座舱2内。

应予说明,为了使调整空气仅从出风口32c吹到座舱2内,只要使阀板934处于位置Re并使阀板944处于位置Ri即可。简言之,只要使电动机92的驱动轴92S向逆向旋转而使各阀板934、944向逆向活动即可。由此,调整空气因为流向前弯曲管部62Rc,所以仅从出风口32c吹到座舱2内。

进而,为了使调整空气从出风口32c和出风口32d这两者吹到座舱2内,只要使阀板934处于任意的位置Rm并使阀板944处于任意的位置Rn即可。简言之,只要使电动机92的驱动轴92S转至规定的相位并使各阀板934、944以任意的角度停止即可。由此,调整空气从出风口32c和出风口32d这两者吹到座舱2内。应予说明,通过调节各阀板934、944的角度,能够改变从出风口32c吹出的风量和从出风口32d吹出的风量。

由以上可知,通过以电动机92为动力源来带动阀板934、944,能够改变调整空气吹出的出风口32c、32d。另外,也能够改变从各出风口32c、32d吹出的风量。

由此,能够迅速应对前挡风玻璃51的朦胧等。进而,也能够使座舱2的舒适性得到改善。特别是因为能够仅从期望的出风口32c、32d吹出调整空气或者完全停止吹出调整空气,所以无需操作翅片32cf、32df,从而能够大大减轻操作者的工作强度。进而,因为通过一个电动机92使阀板934、944活动,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及座舱2的小型化、轻量化。

应予说明,如上所述,右分流部62Rb和左分流部62Lb能够从各通风管道62R、62L的中途拆装。右分流部62Rb因为包括驱动侧部件亦即阀板934等,所以能够将阀板934等与右分流部62Rb一同相对于右通风管道62R进行拆装。另外,左分流部62Lb因为包括从动侧部件亦即阀板944等,所以能够将阀板944等与左分流部62Lb一同相对于左通风管道62L进行拆装。

由此,容易修理、更换而改善了可维护性。另外,能够更换为不同结构的分流部(右分流部62Rb和左分流部62Lb),可实现各种规格的空调管道62。进而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通用性。

另外,这种结构设在外板31和内板32之间,所以只要卸下外板31就可容易地接触该结构。而且,因为在一个虚拟平面Ps上传递电动机92的驱动力(以主要的零件类配置在平面上,动力在大致二维的空间内传递的方式设计:参照图13),所以结构容易把握。

由此,更容易修理、更换而改善了可维护性。另外,因为动力传递效率提高,所以可实现电动机92等的小型化。进而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

进而,如上所述,在长管部62Ca的前壁62Cw上设有朝向后方突起的截面为楔形的凸起部62Cp。而且,凸起部62Cp以与流入长管部62Ca的调整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对的方式配置。

由此,使调整空气岔开而可靠地分配到各通风管道(右通风管道62R和左通风管道62L)中。

接着,对与天窗(以下称为活动车顶)3S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以下使用图9~图12进行说明。

活动车顶3S嵌入在外板31的开口部31a中。活动车顶3S由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板构成。应予说明,活动车顶3S以前端侧为支点,后端侧能够自由开闭(参照箭头A)。

本拖拉机1中,在活动车顶3S的前方设有遮阳板36。遮阳板36用于防止太阳直射操作者的眼睛,确保该操作者的视野。遮阳板36以前端侧为支点,后端侧能够自由转动(参照箭头B)。

进而,本拖拉机1中,在活动车顶3S的后方设有遮光部件37。遮光部件(以下称为卷帘)37被卷在活动车顶3S的一侧进行收纳。卷帘37覆盖活动车顶3S,由此用于防止太阳直射操作者。应予说明,卷帘37通过操作者拉拽而旋转,能够自由抽出布料(参照箭头C)。

以下对设置活动车顶3S并具备覆盖该活动车顶3S的卷帘37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拖拉机1的座舱2,因为能够从活动车顶3S放进阳光,所以可使座舱2内的舒适性得到改善。另外,活动车顶3S因为能够自由开闭,所以可更换座舱2内的空气。而且,因为具备能够自由抽出布料的卷帘37,所以也可以防止太阳直射操作者。

进而,本拖拉机1的座舱2为在内板32上设有开口部32b而能看到部分隔音材料35的状态。简言之,在操作者的头上露出有隔音材料35。因此,仅该部分的质感不同,有助于改善座舱2的外观。另外,在操作者的头上近旁露出有隔音材料35的结构能够减弱头上周围噪音的反射。进而能够使座舱2内的舒适性得到改善。

就此点而言,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则本拖拉机1在舱顶3的后端侧配置有空调单元61。另外,由空调单元61送出的调整空气被右通风管道62R和左通风管道62L引导。通过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活动车顶3S和空调单元61之间及右通风管道62R和左通风管道62L之间配置隔音材料35。而且,因为该位置处于操作者的头上,所以通过使隔音材料35部分地露出,减弱了噪音的反射。

接着,对与前挡风玻璃51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7表示前挡风玻璃51的粘贴部M。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

前挡风玻璃51由对座舱2的下端至上端且对左端至右端进行覆盖的一块玻璃板构成。简言之,前挡风玻璃51由对前板27至前梁212且对一个前柱23至另一个前柱23进行覆盖的一块玻璃板构成。

本拖拉机1中,前挡风玻璃51配置在阻流板26的外侧,与该阻流板26重叠。简言之,前挡风玻璃51与阻流板26的外侧面重叠。换言之,阻流板26与前挡风玻璃51的内侧面重叠。

阻流板26是在左右形成有脚部261、261的半椭圆形状的结构体。阻流板26将发动机室和座舱2隔开,防止发动机2的热及噪音传递到座舱2内。

阻流板26在其上下方向的下端部至上部且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26d。而且,在凹部26d的下端,与左右方向平行地设有加强筋26R。

利用像这样的结构,前挡风玻璃51的下端的中央部分粘贴在加强筋26R上(参照由斜线表示的粘贴部M)。另外,前挡风玻璃51的下端的左右部分从脚部261、261粘贴至前板27(参照由斜线表示的粘贴部M)。应予说明,前挡风玻璃51的左端及右端粘贴在左右的前柱23上,前挡风玻璃51的上端粘贴在前梁212上(参照由斜线表示的粘贴部M)。

以下对这种结构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目前的拖拉机中的座舱的前表面被框架区划为多个部分,各分区嵌入有前挡风玻璃。因此,具有框架缩小了操作者的视野的问题。

但是,根据本拖拉机1的座舱2,前挡风玻璃51由对下端至上端且对左端至右端进行覆盖的一块玻璃板构成。因此,能够确保操作者的视野较大。进而能够使座舱2内的舒适性得到改善。

另外,根据本拖拉机1的座舱2,因为前挡风玻璃51由一块玻璃板构成,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可实现成本的降低及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能够缩短粘贴部M的长度,能够削减用于安装该前挡风玻璃51的作业工时。

此外,根据本拖拉机1的座舱2,因为通过前挡风玻璃51和阻流板26将发动机室和座舱2隔开,所以能够充分地屏蔽发动机2的热及噪音。因此,能够减少隔热材料及隔音材料,也可实现成本的降低及生产率的提高。

另外,通过在阻流板26的凹部26d与左右方向平行地设置加强筋26R,使得座舱2在左右方向的强度得到改善。进而,因为加强筋26R上粘贴有前挡风玻璃51,所以能够牢固地固定该前挡风玻璃51。

接着,对与门4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门4为操作者的乘降口。而且,左侧的门4(详细而言,门板42)的后端部安装在铰链41上。另外,右侧的门4(详细而言,门板42)的后端部也安装在铰链41上。而且,左右的这些门4(详细而言,门板42)为以铰链41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的结构。即,左右的门4采用前面打开的门结构。应予说明,以下对门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以下对门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处例示左侧的门4进行说明。

图18表示门4的外侧。另外,图19表示门4的内侧。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

门4主要由铰链41、门板42、门锁组件43构成。

铰链41以门板42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门板42。铰链41的基端侧安装在后柱24上。另外,其活动端侧固定有门板42。详细而言,以被铰链41的活动端侧和紧固在该活动端侧上的板41P夹持的状态固定门板42。这样铰链41以门板42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门板42。

门板42构成座舱2的侧面。门板42的前边缘以顺着前柱23的形状的方式形成。另外,其后边缘以顺着后柱24的形状的方式形成。因此,门板42嵌入在前柱23和后柱24之间,从而构成座舱2的侧面。应予说明,本拖拉机1中,门板42由一块侧玻璃53构成。

门锁组件43构成限制门板42转动的锁定机构和允许转动的锁定解除机构。门锁组件43设计成通过操作其室外手柄431来解除锁定。另外,设计成通过操作其室内手柄438来解除锁定。由此,门锁组件43构成通过操作者的操作而允许转动的锁定解除机构。

以下对门锁组件4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但是,省略了与本申请的发明无关的部分。

图20及图21表示门锁组件43的动作模式。图中示出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应予说明,图中所示的箭头表示构成门锁组件43的各零件的动作方向。

门锁组件43由室外手柄431、室内手柄438以及许多零件构成。

室外手柄431设在门板42的外侧。另外,室外手柄431以其活动端侧431d相对于基端侧431s靠上的方式安装。而且,门锁组件43设计成:如果室外手柄431的活动端侧431d以转动轴(未图示)为中心向远离门板42的方向转动,则解除锁定。

如果具体地说明,则室外手柄431能够以设在基端侧431s的转动轴为中心自由转动。因此,操作者抓住室外手柄431能够将其活动端侧431d转向远离门板42的方向(像拉出活动端侧431d那样的动作:参照箭头A)。因此,板432会随着室外手柄431的转动而转动,将安装在该板432上的棒433推向上方。接着,当控制臂434向上方转动时,连杆臂435也随着它转动。最后,因连杆臂435的转动,门栓436也转动,该门栓436脱离锁扣板437。

由此,本拖拉机1的门锁组件43包括室外手柄431,如果该室外手柄431的活动端侧431d转向远离门板42的方向,则解除锁定。由此,因为容易实施打开门4的动作,所以能够使操作性得到改善。

此外,本拖拉机1中,在梯子29的上方配置室外手柄431(参照图18)。而且,室外手柄431以其活动端侧431d相对于其基端侧431s靠上的方式安装。由此,在拖拉机1的车高较高的情况下,操作者能够抓住室外手柄431来提升身体。另外,因为操作者只要从下方抓住室外手柄431并拉下活动端侧431d就能解除锁定,所以容易实施打开门4的动作。

室内手柄438设在门板42的内侧。另外,室内手柄438以其活动端侧438d相对于其基端侧438s靠后的方式安装。而且,门锁组件43设计成:如果室内手柄438的活动端侧438d以转动轴438A为中心转向远离门板42的方向,则解除锁定。

如果具体地说明,则室内手柄438能够以设在基端侧438s的转动轴为中心自由转动。因此,操作者可以用手指勾住室内手柄438,使其活动端侧438d转向远离门板42的方向(像拉出活动端侧438d那样的动作:参照箭头B)。因此,棒439随着室内手柄438的转动而被拉向后方,使控制臂434向上方转动。接着,当控制臂434向上方转动时,连杆臂435也随着它转动。最后,因连杆臂435的转动而使得门栓436也转动,该门栓436脱离锁扣板437。

这样,本拖拉机1的门锁组件43包括室内手柄438,如果该室内手柄438的活动端侧438d转向远离门板42的方向,则解除锁定。由此,因为容易实施打开门4的动作,所以能够使操作性得到改善。

此外,本拖拉机1中,室内手柄438配置在比司机座椅19靠前的位置(参照图19)。而且,室内手柄以其活动端侧相对于其基端侧靠后的方式安装。由此,在前面打开的门结构中,因为操作者如果从后方用手指勾住室内手柄438,并拉起活动端侧431d,则解除锁定,所以容易实施打开门4的动作。另外,操作者还可以通过按压室内手柄438来打开门4。

接着,对上述门结构的另一个特征点进行说明。

本门结构包括侧框架44和框架盖板45。

侧框架44与门锁组件43连接。如果详细地说明,则侧框架44的一端与门锁组件43连接,其另一端与铰链41连接。这样,侧框架44以横穿门板42的方式配置(参照图18、图19)。应予说明,侧框架44是弯曲碳素钢钢管而形成的。

框架盖板45覆盖侧框架44。如果详细地说明,则框架盖板45以顺着侧框架44的方式形成,覆盖该侧框架44的周围。这样,框架盖板45以与侧框架44成为一体的方式配置。应予说明,框架盖板45是将树脂材料固化而形成的。框架盖板45上设有手柄保护部件。手柄保护部件是用于包围室内手柄438的凹部45d。

这样,本拖拉机1的门结构具备与门锁组件43连接的侧框架44。另外,具备覆盖侧框架44的框架盖板45。而且,框架盖板45具有用于包围室内手柄438的凹部45d。由此,因为金属零件很少露出,所以能够使高级感得到改善。另外,因为通过框架盖板包围室内手柄438,所以能够防止该室内手柄438的误操作。

此外,本拖拉机1中,在框架盖板45上形成有手握部45g(参照图18、图19)。而且,手握部45g的高度至少从司机座椅19的近旁部分至门锁组件43逐渐降低(参照图18、图19中的箭头S)。由此,因为框架盖板45顺着操作者的视线(操作者坐在司机座椅19上进行操控时的稍微朝下的视线:参照图18、图19中的箭头E),并且与门锁组件43重叠,所以能够确保视野较大。

本发明可利用于拖拉机的技术。

符号说明

1拖拉机11框架

12发动机13变速器

14前轴15后轴

19司机座椅2座舱

21底板22挡泥板

23前柱24后柱

26阻流板26R加强筋

27前板28侧板

29梯子211密封板

212前梁213侧梁

217后梁218螺栓底座

3舱顶3S天窗(活动车顶)

31外板32内板

33侧面板32a开口部

32b开口部32c出风口

32d出风口36遮阳板

37遮光部件(卷帘)4门

41铰链42门板

43门锁组件431室外手柄

438室内手柄44侧框架

45框架盖板45d凹部

45g手握部51前挡风玻璃

52后玻璃53侧玻璃

6空调系统61空调单元

62空调管道62R右通风管道(通风管道)

62Rb右分流部(分流部)62L左通风管道(通风管道)

62Lb左分流部(分流部)62C连接管道

62Cp凸起部92电动机(致动器)

934阀板944阀板

95联动机构96流路切换装置

Fm主流路Fb支流路

Ps虚拟平面H高度尺寸

L人行路线M粘贴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