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08199阅读:929来源:国知局
车辆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已知如下的车身结构(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0-188973号):朝向车辆前侧延伸的后侧上构件的前端部布置在相应的后车轮拱板的后部上侧处,且朝向车辆前下侧延伸的后侧下构件的前端部布置在相应的后车轮拱板的后部下侧处。
[0003]然而,对如下结构仍然存在改善空间:在所述结构中,通过使用输入至上构件(如后侧上构件)的负荷来抵消输入至下构件(如后侧下构件)的负荷中的至少一些,来减小输入至下构件的负荷。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因此提供了一种如下的车辆框架结构:能够通过使用输入到上构件和下构件中的一个的负荷抵消输入到所述上构件和所述下构件中的另一个的负荷中的至少一些,来减小输入到上构件和下构件中的所述另一个的负荷。
[0005]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车辆框架结构,所述车辆框架结构包含:左右一对上构件,其具有与构成车厢的面板的上部接合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延伸;左右一对下构件,其具有与所述面板的下部接合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且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向上延伸;以及左右一对接合构件,其将所述上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接合至所述下构件的相应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
[0006]在本方案中,左右一对上构件(其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与构成车厢的面板的上部侧接合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延伸)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以及左右一对下构件(其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与面板的下部侧接合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向上延伸)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由左右一对接合构件接合在一起。因此,输入到上构件和下构件中的一个的负荷中的至少一些可由输入到上构件和下构件中的另一个的负荷抵消,从而减小输入到所述上构件和所述下构件中的所述一个的负荷。
[0007]本方案可进一步包含横向构件,所述横向构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左右一对接合构件联接在一起。
[0008]在上述构造中,接合构件由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构件联接在一起。因此,输入到左上构件和右上构件中的一个的负荷,或输入到左下构件和右下构件中的一个的负荷也可分别被传递至且被分散至所述左上构件和所述右上构件中的另一个,或所述左下构件和右下构件中的另一个。
[0009]在本方案中,所述左右一对上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包括支撑悬架的悬架支撑部。
[0010]在上述构造中,支撑悬架的悬架支撑部设置到上构件。因此,从悬架输入到上构件的负荷中的至少一些可被输入到下构件的负荷抵消而减小。
[0011]在本方案中,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包括支撑动力单元的动力单元支撑部。
[0012]在上述构造中,支撑动力单元的动力单元支撑部设置到下构件。因此,从动力单元输入到下构件的负荷中的至少一些可被输入到上构件的负荷抵消而减小。因此,动力单元能够被下构件稳定地支撑。
[0013]本方案可进一步包含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其中所述支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附接在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中的一个的设置所述动力单元支撑部的部位处。
[0014]在上述构造中,支撑保险杠加强件的支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附接在下构件的设置动力单元支撑部的部位处。因此,下构件的设置动力单元支撑部的部位可被有效地加强。
[0015]在本方案中,所述左右一对上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包括在其面对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壁部处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沟槽。
[0016]在上述构造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沟槽形成在上构件的面对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壁部处。因此,上构件能够在设置滑动门的情况下被用作滑轨,从而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0017]本方案可进一步包含左右一对联接构件,所述左右一对联接构件各自具有比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中的每一个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更靠车辆上侧与所述面板接合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且各自具有与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中的每一个接合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
[0018]在上述构造中,每一个联接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接合至面板,且每一个联接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接合至相应的下构件。因此,面板和下构件被联接构件更牢固地接合,且可防止下构件在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压曲。
[0019]本方案可进一步包含第一下横向构件,其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联接在一起;以及第二下横向构件,其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将所述左右一对联接构件联接在一起。
[0020]在上述构造中,下构件由第一下横向构件联接在一起,且联接构件由第二下横向构件联接在一起。这防止下构件和联接构件在车辆的碰撞期间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或内侧倾斜。
[0021 ] 在本方案中,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所述左右一对联接构件、所述第一下横向构件以及所述第二下横向构件可以被构造成将燃料罐容纳在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和所述左右一对联接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且在所述第一下横向构件和所述第二下横向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处。
[0022]在上述构造中,燃料罐比下构件和联接构件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布置,且比第一下横向构件和第二下横向构件更靠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布置。即,燃料罐布置在被多个构件围成的坚固区域内。因此,燃料罐可在车辆碰撞期间得到保护。
[0023]在本方案中,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包括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向下凸出的第一弯形部;并且所述车辆框架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包含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向上凸出的第二弯形部的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联接至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中的一个的在所述第一弯形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处的部位处,且所述安装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联接至所述左右一对下构件中的所述一个的在所述第一弯形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处的部位处。
[0024]在上述构造中,包含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向下凸出的第一弯形部的下构件中的每一个均联接至如下的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包含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向上凸出的第二弯形部且所述安装构件面对所述第一弯形部。因而,下构件的第一弯形部可由安装构件加强。
[0025]在本方案中,所述安装构件的所述第二弯形部可以被构造成使动力单元的侧部直接或间接地附接至所述第二弯形部。
[0026]在上述构造中,动力单元的侧部直接地或间接地附接至安装构件的第二弯形部。因此,当负荷因动力单元而从车辆上侧输入到安装构件的第二弯形部时,用于负荷的抵消力矩在安装构件处产生。因而,动力单元可被安装构件更加稳定地支撑。
【附图说明】
[0027]基于以下附图,将详细地描述示范性实施例,其中:
[0028]图1是图示出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0029]图2是图示出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0030]图3是图示出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俯视图;
[0031]图4是构成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下构件的剖视图;
[0032]图5是图示出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0033]图6是图示出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侧视图;
[0034]图7是图示出依照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0035]图8是图示出依照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放大部分的立体图;
[0036]图9是图示出依照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后视图;
[0037]图10是图示出依照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0038]图11是图示出依照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0039]图12是图示出依照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以及
[0040]图13是图示出依照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基于附图,以下作出关于示范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注意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每个附图中,箭头“上”(UP)指示车辆向上方向,箭头“前”(FR)指示车辆前方向,且箭头“左”(LH)指示车辆左方向。此外,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所用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可被理解成指示车辆前后方向、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依照本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可应用到车辆12的前部或后部,且以下作出关于作为实例的应用到车辆12的后部的说明。
[0042]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0043]首先,以下作出关于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的说明。如图1至图3所图示,各自朝向车辆后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直地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构件上部(以下称作“上构件”)14布置在车辆12的后部处。通过将具有相同横截面的轻量金属材料(如铝)挤压成型,每一个上构件14形成为矩形闭合横截面轮廓,从而构成具有高刚性和高强度的车辆框架构件。
[0044]平板状的凸缘16固定(焊接)至每一个上构件14的前端部(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且凸缘16通过使用螺栓紧固而分别附接至在后面板20的上部处的左右两侧。后面板20为构成车厢(图中未图示出)的后壁的具有高刚性和高强度的车辆框架构件,且由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金属等形成。
[0045]如下的上支架18 (参见图1)布置在每一个上构件1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