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力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5334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力车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力车架。



背景技术:

目前,车架有完整纵梁结构,利用空间大、重量较重,车架一般采用非半承载式车架结构或者是承载式车身结构,非半承载式车架结构前大梁、中大梁和后大梁三者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而承载式车身结构前大梁和后大梁之间无搭接,前大梁、中、后大梁贯通重量较重;贯穿纵梁结构,占用空间;纵梁贯通结构,离地间隙小;无结点结构,过渡非常急剧;a/b/c柱搭接结构简单,传递力途径单一,结构强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传力车架,优化承载车式车架各项力的传递,可以将碰撞中能量左右很好的传递分散及前后大梁无法对接的条件实现良好传递。

本发明的一种传力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延伸件、第一横梁、后地板横梁、两条第二横梁、两条前大梁、两条后大梁加强板和两条后大梁,两条所述前大梁平行设置,两条所述前大梁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前横梁左右两端,两条所述前大梁另一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两条所述第二横梁,所述前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有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前大梁垂直固定连接,两条所述后大梁加强板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后大梁上,两条所述后大梁一端通过延伸件与两条所述后大梁加强板连接,两条所述后大梁另一端与所述后横梁垂直连接,所述后地板横梁两端分别垂直于两条所述后大梁中部。

本发明的一种传力车架还可以是:

所述后大梁加强板门槛处设有贯穿门洞。

所述前大梁端部、延伸件、第二横梁端部和后大梁加强板端部形成“回”形。

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后地板横梁和后大梁加强板构成电池安装区域。

所述后大梁为前端向外弯曲,所述弯曲部分与所述后地板横梁两端搭接。

所述后地板横梁两端为y形叉口。

所述后大梁加强板与所述后地板横梁连接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摆臂的摆臂安装座。

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传力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延伸件、第一横梁、后地板横梁、两条第二横梁、两条前大梁、两条后大梁加强板和两条后大梁,两条所述前大梁平行设置,两条所述前大梁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前横梁左右两端,两条所述前大梁另一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两条所述第二横梁,所述前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有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前大梁垂直固定连接,两条所述后大梁加强板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后大梁上,两条所述后大梁一端通过延伸件与两条所述后大梁加强板连接,两条所述后大梁另一端与所述后横梁垂直连接,所述后地板横梁两端分别垂直于两条所述后大梁中部。这样,根据各部件之间的搭接关系可知,在承受外力时,一端所受到的外力无法直接传递至另一端,其外力需经过多条传递路线,而传递到另一端的外力多数均被分散,受到一方外力时,主要传递外力的部件不会发生变形,而且在后大梁上设置有后大梁加强板,后大梁在安装后大梁加强板的局部强度更高,由于后大梁加强板所在的位置是整车受力相对较大的区域,所以在后大梁上增加后大梁加强板,是对车身结构的强度进一步保证,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能够很好的分散车身所受的外力,从而承受更大的力,保证车体结构强度,提升车身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传力车架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传力车架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传力车架的电池包围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传力车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传力车架的摆臂安装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传力车架的摆臂安装后视图。

图中:1:前横梁;2:前大梁;3:延伸件;4:第一横梁;5:第二横梁;6:后大梁加强板;7:后地板横梁;8:后大梁;9:后横梁;10:摆臂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传力车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传力车架,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9、延伸件3、第一横梁4、后地板横梁7、两条第二横梁5、两条前大梁2、两条后大梁加强板6和两条后大梁,两条所述前大梁2平行设置,两条所述前大梁2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前横梁1左右两端,两条所述前大梁2另一端分别垂直固定连接两条所述第二横梁5,所述前横梁1与所述第二横梁5之间设有第一横梁4,所述第一横梁4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前大梁2垂直固定连接,两条所述后大梁加强板6分别设置在两条所述后大梁上,两条所述后大梁一端通过延伸件3与两条所述后大梁加强板6连接,两条所述后大梁另一端与所述后横梁9垂直连接,所述后地板横梁7两端分别垂直于两条所述后大梁中部。这样,根据各部件之间的搭接关系可知,在承受外力时,一端所受到的外力无法直接传递至另一端,其外力需经过多条传递路线,而传递到另一端的外力多数均被分散,受到一方外力时,主要传递外力的部件不会发生变形,而且在后大梁上设置有后大梁加强板6,后大梁在安装后大梁加强板6的局部强度更高,由于后大梁加强板6所在的位置是整车受力相对较大的区域,所以在后大梁上增加后大梁加强板6,是对车身结构的强度进一步保证,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能够很好的分散车身所受的外力,从而承受更大的力,保证车体结构强度,提升车身结构稳定性。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传力车架,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大梁加强板6门槛处设有贯穿门洞。这样,在车身受到撞击时,车身的中间位置强度相对薄弱,很容易发生变形,一般车辆的车门位置均设置在车身的中部,一旦车身中部发生变形,车门就很难再打开,在紧急情况下,很容是发生危险,通过在后大梁加强板6门槛处设置贯穿门洞,当车身受到外力时,外力传递至车身中部,经过贯穿门洞时,贯穿门洞优先发生变形,贯穿门洞何以有效的分散所受到的大部分外力,降低碰撞过程中门槛变形量,提高门在碰撞后正常开启的概率,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且有助于门槛位置受力的分散。

本发明的一种传力车架,如图1至图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前大梁2端部、延伸件3、第二横梁5端部和后大梁加强板6端部形成“回”形。这样,在前端发生碰撞时,外力从前横梁1传递至前大梁2,当前大梁2将外力分散至延伸件3和第一横梁4,延伸件3部分的外力将在前大梁2、延伸件3、第二横梁5和后大梁加强板6之间相互传递;当受到侧面撞击时,外力由后大梁加强板6传递至延伸件3、第二横梁5、后地板横梁7及后大梁,延伸件3部分的外力一部分在同侧的回形结构中传递,另一部分传递至第一横梁4,第一横梁4中的外力将外力分散至另一侧的回形结构中;当后端发生碰撞时,后横梁9将外力传递至后大梁,由结构搭接关系,后大梁中的外力一部分传递至后大梁加强板6,另一部分传递至后地板横梁7,后大梁加强板6部分的外力继续传递至回形结构中,所以在发生碰撞时,不论从哪个角度受到撞击,所受到的力在回形结构内分散,为正面及侧面碰撞提供多条路径,在回字型结构中得到有效缓冲,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更有效的分散撞击力,大大提升结构稳定性,提高安全性。

本发明的一种传力车架,如图1至图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横梁4、第二横梁5、后地板横梁7和后大梁加 强板6构成电池安装区域。这样,根据机构搭接关系,电池安装区域处在车身两侧回形结构的后端,当车身受到撞击时,回形结构可以很好的吸收大量的撞击力,保证电池安装区域的结构稳定性,而且第一横梁4、第二横梁5、后地板横梁7和后大梁加强板6构成电池安装区域,其空间较大,增加电池的安装空间,同时增高离地间隙,电池设置在其内部,当发生碰撞时,即使这部分某些部件发生变形,也不会导致电池破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在电池安装区域处形成结点,提高安装点刚度。

本发明的一种传力车架,如图1至图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大梁为前端向外弯曲,所述弯曲部分与所述后地板横梁7两端搭接。这样,后大梁的结构为前端向外弯曲这种形状,当与后地板横梁7连接时,两者连接位置形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具有很强的结构稳定性,可以增加局部结构强度,独立后悬无副车架结构安装在这个位置时,局部强度大大提升,并且在受外力撞击时,一个方向受力,三方向分散外力,更高效的分散车身所受到的外力,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不但提升车架局部刚性,而且有效分散车身所受的外力。

本发明的一种传力车架,如图1至图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地板横梁7两端为y形叉口。这样,后地板横梁7与后大梁连接处形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增强后地板横梁7与后大梁连接处的强度,由于后地板横梁7与后大梁连接处为y形叉口,后地板横梁7与后大梁连接处的横截面积远大于后地板横梁7中部横截面积,增大后地板横梁7与后大梁之间的焊接面积,增强后地板横梁7与后大梁的局部强度,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结构更加稳定,强度更高。

本发明的一种传力车架,如图1至图6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大梁加强板6与所述后地板横梁7连接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摆臂的摆臂安装座10。这样,由于后大梁的结构是前端向外弯曲,且后地板横梁7y形叉口的外侧与后大梁弯曲部位连接,所以后地板横梁7与后大梁连接位置的连接区域较大,方便摆臂安装座10的安装,以及 摆臂安装座10安装区域的结构强度较高,而且摆臂安装座10与后大梁加强板6构成三角形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结构强度更高,摆臂安装座10安装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