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后座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0449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后座扶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配件装置,特别是一种摩托车后座扶手。



背景技术:

女士摩托车或者现在的助力车是人们特别喜爱的交通工具,由于其购买便宜,而且使用方便,同时开销也小,得到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和家庭妇女的喜爱,家庭妇女经常买菜或者出行也会经常使用这种交通工具,但是,目前由于这种女士摩托车经常出现事故,比如后面载小孩时候,由于后座是光滑的,后面的人坐在车上,没有地方可以抓,就会在车子加速或者转弯时,出现后面的小孩或者老人抓不稳掉落的情况,这样是非常危险的,设计一种可以减少这方面的事故的装置,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后座扶手,该后座扶手主要由后座框架,安装支耳和连接架三部分组成。后座框架是根据摩托车后座的形状尺寸适应设计框架后端结构,前端则根据摩托坐垫来设计其结构,所述后座框架通过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平垫圈、弹性垫圈将坐垫与摩托车后座连接固定住。连接架则采用细圆管,两端管处各开了一个孔,用来连接住后座框架,而且为了适应摩托后座的倾斜角,它与后座框架的连接也成一定的角度,同时管中间处开了个扁平的孔,用来固定后座框架与摩托后座。该后座扶手设计尺寸合理,结构刚度满足日常所需,同时其结构能使乘客坐着舒服、扶着方便,基本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摩托车后座扶手,包括后座框架,安装支耳,连接架,所述连接架采用细圆管,两端管处各开了一个孔,用来连接所述后座框架。

所述后座框架为圆弧型结构,所述后座框架为铝型材压膜成型加工而成。所述安装支耳焊接在所述后座框架上,所述安装支耳为对称结构,所述安装支耳上方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安装支耳安装固定在摩托车上的螺纹安装孔。所述后座框架通过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平垫圈、弹性垫圈将坐垫与摩托车后座连接,通过所述安装支耳固定在摩托车上。

进一步,所述连接架采用细圆管,两端管处各开了一个孔,所述连接架上的一个孔用与将所述后座框架固定。

进一步,所述连接架的管中间处开了个扁平的孔,用来将后座框架固定在摩托车后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一种摩托车后座扶手,该装置是根据摩托车后座的形状尺寸设计相应的后座框架结构,该摩托车后座扶手的前端的结构则是根据摩托坐垫的形状和大小来设计的,该装置能使得坐在摩托车后排的人有地方可以抓,能有效减少后面的小孩或者老人抓不稳掉落的事故发生,同时该装置设计美观,能有效增加摩托车的整体美观性,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摩托车后座扶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摩托车后座扶手的俯视图。

图中:1、后座框架;2、安装支耳;3、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摩托车后座扶手,包括后座框架1,安装支耳2,连接架3,连接架3采用细圆管,连接架3两端管处各开了一个孔,用来将连接架3与后座框架1连接。

后座框架1为圆弧型结构,后座框架1为铝型材压膜成型加工而成。安装支耳2焊接在后座框架1上,安装支耳2为对称结构,安装支耳2上方设置有用于将安装支耳2安装固定在摩托车上的螺纹安装孔。后座框架1通过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平垫圈、弹性垫圈将坐垫与摩托车后座连接,通过安装支耳2固定在摩托车上。

连接架3采用细圆管结构制作而成,连接架3两端管处各开了一个孔,连接架3上的一个孔用与将后座框架1固定。连接架3的管中间处开了个扁平的孔,用来将后座框架1固定在摩托车后座上。

本发明的整个工作过程是,该摩托车后座扶手前端的结构是根据摩托坐垫的形状和大小来设计的,通过内六角圆柱头螺钉、平垫圈、弹性垫圈将连接架3与摩托车后座连接固定,为保证该装置安装的牢固性,该装置分别在后座框架1上设计了一对安装支耳2,该安装支耳2分别有螺纹安装孔,通过螺纹锁紧在摩托车的两端,同时在后座框架1下方还设计了由钢管制作而成的连接架3,将后座框架1锁紧在摩托车的尾端,该装置能使得坐在摩托车后排的人有地方可以抓,能有效减少后面的小孩或者老人抓不稳掉落的事故发生,同时该装置设计美观,能有效增加摩托车的整体美观性,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