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4042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婴儿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驱动源而驱动车轮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带电动机的婴儿车。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婴儿车中,当按压手柄时,会驱动连接于车轮的电动机。特别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婴儿车通过连接于电源的电动机自行行进。也就是说,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婴儿车即使操作者不推,也能够仅通过电动机的驱动力而独立地行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83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婴儿车中,由于长时间的利用等,也能够设想电源充的电被用完的情况。当电源充的电被用完时,欲使应推进婴儿车的车轮旋转时,电动机会作为负载而作用,因此不容易推进婴儿车。特别地,在越过行驶面上的高低差时,需要使前轮浮起而用后轮使婴儿车行驶,当电动机作为负载作用于后轮时,导致婴儿车的操作性大大降低。

本发明是考虑到以上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改善由驱动源驱动车轮时的婴儿车的操作性。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婴儿车具备:车轮,存在多个;

座位部件;

婴儿车主体,具有支撑多个上述车轮的基框和连结于上述基框并支撑上述座位部件的上部框;以及

驱动源,被上述婴儿车主体所支撑,并向多个上述车轮中的至少一个车轮提供驱动力,

其中,上述基框具有比位于最后方的车轮的旋转轴线更向后方突出的倾斜杆。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还可以具备:检测元件,检测输入至上述婴儿车主体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以及控制装置,基于上述检测元件所检测的信息来控制上述驱动源,以此调整该驱动源提供给上述车轮的驱动力。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婴儿车主体可以还具有连接于上述上部框的把手,上述检测元件可以设置于上述把手,并检测与施加于该把手的负重相关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多个上述车轮中的由上述驱动源提供驱动力的车轮可以是后轮,多个上述车轮中的前轮可以经由脚轮被上述基框所支撑。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驱动源可以具有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其中,第一驱动元件向多个上述车轮中的至少一个车轮提供驱动力,第二驱动元件向多个上述车轮中的、与由上述第一驱动元件提供驱动力的车轮不同的车轮提供驱动力,并独立于上述第一驱动元件而设置。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可以配置在比上述倾斜杆更前方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基框可以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距离配置的一对侧基框,上述倾斜杆可以将上述一对侧基框的各自后端相互连结。

在本发明的婴儿车中,上述上部框经由连杆部件连接于上述基框,并通过相对于上述连杆部件旋转而相对于该基框能进行折叠,在上述上部框相对于上述基框处于折叠的状态下,连接于上述上部框的上述婴儿车主体的把手可以插入于由上述一对侧基框和上述倾斜杆包围的空间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利用向后方突出的倾斜杆,能够改善婴儿车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从正面以展开状态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的图。

图2为从侧面示出拆除座位部件状态下的、处于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的婴儿车的图。

图3为从侧面示出的、图2所示的婴儿车处于折叠状态的图。

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结构的框图。

图5为从后方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驱动元件以及车轮的立体图。

图6为示出构成驱动元件的直流电动机的连接关系的电路图。

图7为示出连接于驱动元件和控制装置的电源的立体图。

图8为扩大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的俯视图。

图9为用于对设置于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的检测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检测元件的电路图。

图11为示出基于来自检测元件的信息对驱动元件的驱动力进行调整的例子的图表

图12为用于对向前方推进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3为用于对向下方按下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4为用于对向后方拉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把手时以及下坡道时的检测元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5为用于对使图1所示的婴儿车转向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6为示出用脚操作倾斜杆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7为扩大示出基框的后方部分的侧面图。

图18为示意性地扩大示出基框的后方部分的后视图。

符号说明

1婴儿车

2婴儿车主体

10框主体

11基框

11a、11b侧基框

11c倾斜杆

12上部框

13前方连杆部件

14中间连杆部件

20把手

21操作部件

21a、21b握柄部

22把手主体

3脚轮

4车轮

41前轮

42后轮

5驱动源

51第一驱动元件

52第二驱动元件

51a、52a驱动轴

51b、52b直流电动机

6检测元件

61应变仪

7控制装置

70收容箱

75电源

76电池座

76e电池座端子

d1前后方向

d2左右方向

d3上下方向

c1连结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18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进行说明的图。其中,图1为从正面方向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的立体图。在图1所示的婴儿车1中,在婴儿车主体2支撑有第一座位部件8a以及第二座位部件8b。第一座位部件8a以及第二座位部件8b是婴幼儿就座的位置,是左右并排配置的部件。为了保护就座于座位部件8a、8b的婴幼儿避免被日照和/或风吹,在各座位部件8a、8b设置有车篷9a、9b。

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婴儿车1以及其构成元件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用语在没有特别指示时,是指以握住并操作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的把手20的操作者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进一步地具体来说,“前后方向d1”相当于相对图1的纸面而言的表里方向。并且,如果没有特别指示,“前”是指推把手的操作者朝向的一侧,在图1的纸面上的表面侧为前。另一方面,“上下方向d3”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与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当接地面为水平面时,“上下方向d3”是指竖直方向。另外,“左右方向d2”是指宽度方向,是与“前后方向d1”和“上下方向d3”都正交的方向。

图2从侧面示出了拆除座位部件8a、8b的状态下的婴儿车1。图2所示的婴儿车主体2由框本体10和与框本体10连接的把手20构成。

在框本体10,支撑了多个车轮4的基框11上连接有支撑两个座位部件8a、8b的上部框12。上部框12相对于基框11以倾斜的状态被支撑。上部框12的前方部分与基框11的前方部分经由前方连杆部件13而连接,上部框12的中间部分与基框11的后方部分经由中间连杆部件14而连接。前方连杆部件13以及中间连杆部件14起到连杆的作用,从而能够使上部框12相对于基框11旋转。

特别地,在基框11设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隔开距离配置的左右的侧基框11a、11b。左右的侧基框11a、11b沿前后方向d1延伸,在该左右的侧基框11a、11b的后端连结有倾斜杆(tippingbar)11c。

在各侧基框11a、11b安装有前轮41以及后轮42。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前轮41经由脚轮3以能够旋转且能够转向的方式被侧基框11a、11b所支撑。脚轮3以前轮41能够以旋转轴线ar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撑前轮41,并且脚轮3能够以与旋转轴线ar1非平行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以与旋转轴线ar1正交的方向平行的转向轴线as1为中心进行转向。也就是说,前轮41以自转自如并且能够改变自转方向的方式被脚轮3支撑。

另一方面,位于前轮41后方的各后轮42不是以转向自如的方式被脚轮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后轮42以能够旋转自如但不能转向自如的方式被后述的驱动源5的驱动轴51a、52a(参考图5)支撑。

倾斜杆11c又称为后方连结框。倾斜杆11c是操作者用脚辅助操纵婴儿车1时所使用的的部分。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杆11c构成基框11的骨架的一部分,从而提高了基框11的刚性。如图2所示,作为构成倾斜杆11c的元件,在左右的侧基框11a、11b的后端连接有左右的弯曲部11d、11e,左右的弯曲部11d、11e之间由中间部11f连结。

弯曲部11d、11e构成连接沿前后方向d1而设的侧基框11a、11b和沿左右方向d2而设的中间部11f的部分。图2所示的各弯曲部11d、11e以越靠向沿前后方向d1的后方越接近左右方向d2的中央的方式弯曲。

中间部11f构成倾斜杆11c中的、供操作者放置脚的部分。图2所示的中间部11f在比后轮42更后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d2以直线状延伸。

构成该倾斜杆11c的左右的弯曲部11d、11e以及中间部11f为一体成形。进一步地,倾斜杆11c与左右的侧基框11a、11b也为一体成形,从而构成基框11。该情况对于维持基框11的强度并削减部件数量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当然,倾斜杆11c也可以连结分别成形的管件而构成,对其具体方式不做特别限定。

在上部框12设置有在左右方向d2上隔开距离配置的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在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之间,配置有中间框12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的侧上部框12a和中间框12c之间配置有第一座位部件8a,在右侧的侧上部框12b和中间框12c之间配置有第二座位部件8b。

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和中间框12c的后端通过后方上部框12d而连结。在后方上部框12d安装有把手20。把手20是供操作者用手操作的部分。对于把手20,参考图8至图15在后文中进行说明。

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中,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与后方上部框12d是弯曲单一的管件而成形,从而形成为一体。但是,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与后方上部框12d也可以作为独立的部件而形成。

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的前端通过横连结杆12e和上部侧连杆框13a而连结。其中,横连结杆12e沿左右方向d2形成为直线状,在横连结杆12e的中间部分连接有中间框12c的前方部分。

上部侧连杆框13a起到连杆的作用,具有朝向比横连结杆12e更前方的区域突出的弯曲的形状。并且,在上部侧连杆框13a的前方部分和左右的侧基框11a、11b的前端架设有基侧连杆框13b。基侧连杆框13b的前端固定连接于上部侧连杆框13a,基侧连杆框13b的左右的后端经由横连结连杆13c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左右的侧基框11a、11b。横连结连杆13c沿左右方向d2形成为直线状,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于左右的侧基框11a、11b的前端。通过上部侧连杆框13a、基侧连杆框13b和横连结连杆13c构成起到连杆作用的前方连杆部件13。

应予说明,左右的中间连杆部件14架设在左右的侧上部框12a、12b的中间部分和左右的侧基框11a、11b的后方部分。各中间连杆部件14起到连杆的作用,相对于侧上部框12a、12b和侧基框11a、11b能进行旋转。

具有以上框结构的婴儿车1能够从图1和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折叠为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图3为从侧面示出的、图2所示的婴儿车1处于折叠状态的图。

首先,解除侧上部框12a、12b与上部侧连杆框13a的锁定,利用自重向下方放下把手20。通过该动作,上部侧连杆框13a、基侧连杆框13b和中间连杆部件14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上部框12逐渐被折叠直至与基框11重叠。

以上折叠动作的结果为,如图3所示,从婴儿车1的侧面观察时基框11与上部框12接近并大致平行。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把手20收纳于由一对侧基框11a、11b和倾斜杆11c包围的空间s内(参考图2)。也就是说,通过折叠动作,把手20被插入到由一对侧基框11a、11b和倾斜杆11c包围的空间s内。

应予说明,将婴儿车1从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恢复成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只要按照与上述的折叠操作相反的顺序操作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中,为了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在车轮4连接有驱动源5。但是,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说明的那样,现有的婴儿车构成为所谓的自行进式的婴儿车,从而难以按操作者的意图操作婴儿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构成为能根据操作者的行驶操作而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的辅助驱动式的手推婴儿车。

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辅助车轮4的驱动的结构的框图。如图4所示,多个车轮4中的几个车轮与驱动元件51、52连接。驱动元件51、52是驱动车轮4的构成元件,换言之,是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的构成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两个驱动元件,即第一驱动元件51和第二驱动元件52,第一驱动元件51用于驱动左侧的后轮42,第二驱动元件52用于驱动右侧的后轮42。

在图5中示出了驱动元件51、52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驱动元件51由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的驱动轴51a和用于驱动驱动轴51a的直流电动机51b构成,驱动元件52由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的驱动轴52a和用于驱动驱动轴52a的直流电动机52b构成。驱动轴51a、52a的一端与各自对应的一侧的后轮42连接,且支撑该后轮42使其能够以旋转轴线ar2为中心自如地旋转但不能自如地转向。驱动轴51a、52a的另一端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达元件(例如齿轮)与直流电动机51b、52b的主轴连结。应予说明,驱动轴51a、52a可以与直流电动机51b、52b的主轴一体构成,也可以作为独立的部件构成。

直流电动机51b、52b配置在架设于一对侧基框11a、11b的收容箱70内,在该收容箱70内被倾斜杆11c所支撑。在图6以电路图示出直流电动机51b、52b的连接关系。如图6所示,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串联连接于作为电池的电源75。通过两个直流电动机51b、52b串联连接,有助于根据来自接地面的负载而调整驱动力,关于这点在之后进行描述。

返回至图4,各驱动元件51、52连接于收容在收容箱70的控制装置7,并由该控制装置7控制。该控制装置7还与检测元件6连接,并将来自检测元件6的信息作为输入信息来收取。并且,控制装置7基于来自检测元件6的信息来控制各驱动元件51、52,以此调整从各驱动元件51、52提供到车轮4的驱动力。这样的控制装置7可以是例如具备中央处理装置(cpu)和寄存器(register)的微控制器,或者可编程控制器(plc)。

控制装置7与电源75电连接。电源75为用于向控制装置7和驱动源5供给电流的部件。典型的是,电源75可以充电,并且,能够在脱离婴儿车主体2的状态下进行充电。

在图7扩大示出电源75。如图7所示,电源75可插拔自如地安装于电池座76。电池座76安装于收容箱70,并经由收容箱70被基框11所支撑(参考图5)。电池座76具有收容电源75的收容空间76a,电源75能够沿上下方向d3进入(access)收容空间76a。

在电池座76的底部设有电池座端子76e,电池座端子76e经由布线77与控制装置7和驱动源5连接。在电源75收容于电池座76的状态下,电池座端子76e与设置在电源75的电池端子75e电连接。因此,在电源75收容于电池座76的状态下,来自电源75的电流经由电池座端子76e被输送至控制装置7和驱动源5。

检测元件6是用于检测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的元件。检测元件6所检测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只要是由操作者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信息即可,不做特别限定。作为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的一个例子,可以是与来自于操作把手20的手的负重相关的信息,或者是与操作者操作婴儿车1行驶时的速度相关的、涉及车轮4的旋转数的信息。

返回图2,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元件6设置在把手20,且可以检测关于施加到该把手20的负重的信息,换言之,检测元件6可以检测能够对施加到把手20的负重进行特定的信息。下面,首先对把手20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对设置于把手20的检测元件6进行说明。

在图8扩大示出了把手20。如图8所示,在把手20配置有供操作者放置手的操作部件21,把手主体22将操作部件21与婴儿车主体2连结。把手主体22在与上部框12的连结部c1紧固于该上部框12。

特别地,作为构成把手主体22的元件,有从后方上部框12d延伸出的柱体(column)22a,配置于柱体22a的两侧的侧杆22b、22c。操作部件21(例如,握柄(grip))构成为在左右方向d2上隔开间隔排列的两个握柄部21a、21b,左侧的握柄部21a架设在左侧的侧杆22b和柱体22a之间,右侧的握柄部21b架设在右侧的侧杆22c和柱体22a之间。

图9扩大示出了设置于柱体22a的检测元件6,图10示出了检测元件6的电路图。如图9和图10所示,作为检测元件6的多个应变仪(straingauge)61粘贴在柱体22a内的内部方材22d。多个应变仪61构成桥接电路以测量把手主体22的形变。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在方形的内部方材22d的上侧的面配置有两个应变仪61,在内部方材22d的下侧的面配置有两个应变仪61,这四个应变仪61的结构相同。应予说明,图示的内部方材22d是中空的部件,但也可以为实心的部件。

在图11以图表形式示出了根据应变仪61检测到的形变来决定由驱动元件51、52提供的驱动力的控制的一个例子。在图11的图表中,横轴表示应变仪61检测到的形变,将粘贴在内部方材22d的上侧的面的应变仪61伸长的情况或者粘贴在内部方材22d的下侧的面的应变仪61缩短的情况设为正值,将粘贴在内部方材22d的上侧的面的应变仪61缩短的情况或者粘贴在内部方材22d的下侧的面的应变仪61伸长的情况设为负值。纵轴表示驱动车轮4的驱动力,将使车轮4向前进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设为正值,将使车轮4向后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设为负值。

如图11所示,当应变仪61所检测的形变的大小小于下限值α1时,控制装置7以不向车轮4提供驱动元件51、52的驱动力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即使向婴儿车1施加干扰或非预期的操作,也能够防止婴儿车1未按意图移动的现象。

当应变仪61所检测的形变的大小大于下限值α1时,控制装置7以与应变仪61检测到的形变的大小成比例地向车轮4提供驱动元件51、52的驱动力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图11的图表中,在成为对象的应变仪61伸长的情况下,提供使车轮4向前进方向旋转的驱动力,在成为对象的应变仪61缩短的情况下,提供使车轮4向后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当施加于把手20的形变的大小大于上限値α2时,控制装置7以将驱动元件51、52的驱动力作为上限驱动力f提供给车轮4的方式进行控制。

接下来,对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特别地,从图2了解到,构成检测元件6的四个应变仪61在上下方向d3上位于比操作部件21更上方的位置,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部c1更后方且更下方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置,应变仪61按以下的图12至图15所示的方式作用。图12至图15是用于说明在对把手20进行操作时的应变仪61的作用的图。应予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内部方材22d在与其长边方向平行的平面区划成两部分时的、成为上侧的部分设为上区域a1,成为下侧的部分设为下区域a2(参考图9)。

如图12所示,在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将婴儿车1向前后方向d1上的前方推进的情况下,内部方材22d的上区域a1伸长,下区域a2缩短。上区域a1伸长且下区域a2缩短的信息被四个应变仪61测量。被应变仪61测量的信息被传送至控制部装置7。接收到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进或被向下方按下,并向串联连接了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的电路提供与应变仪61所测量的值相对应的电流。由此,直流电动机51b、52b旋转,连接于直流电动机51b、52b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由此,通过驱动轴51a、52a对后轮42的旋转进行辅助,减轻了操作者向前方推婴儿车1时的负担。

在行驶面有高低差的情况下,操作者会向上下方向d3的下方按下操作部件21,以使前轮41浮起。如图13所示,在操作者向下方按下操作部件21的情况下,与图12的情况相同,内部方材22d的上区域a1伸长,下区域a2缩短。上区域a1伸长且下区域a2缩短的信息被四个应变仪61测量并被传送至控制装置7。接收到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进或被向下方按下,并向串联连接了两个直流电动机51b、52b的电路提供与应变仪61所检测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由此,直流电动机51b、52b旋转,与直流电动机51b、52b连接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也就是说,操作部件21被向下方按下的情况与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进的情况相同,使后轮42向前进方向旋转。其结果,即使在进行越过高低差的动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接受驱动源5的驱动力的辅助,并能够无过度负担地推进婴儿车1。

另一方面,在下坡道推进婴儿车1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操作者握住操作部件21向前后方向d1的后方拉婴儿车1。这时,与图12和图13的情况相反,内部方材22d的上区域a1缩短,下区域a2伸长。上区域a1缩短且下区域a2伸长的信息被四个应变仪61测量,并被传送至控制装置7。接收到信息的控制装置7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并向串联连接了两个直流电动机51b、52b的电路以与图12和图13的情况相反的方向提供与应变仪61所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由此,直流电动机51b、52b旋转,与直流电动机51b、52b连接的驱动轴51a、52a使后轮42向后退方向旋转。由此,通过驱动轴51a、52a对后轮42的旋转进行辅助,减轻了操作者向后方拉婴儿车1时的负担。

接下来,在使婴儿车1转向时,如图15所示,通过使向前方推两个握柄部21a、21b的力产生差异,能够使婴儿车1转向。在图15的示例中,通过使施加于右侧的握柄部21b的力大于施加于左侧的握柄部21a的力,能够使婴儿车1向左转向。即使向两个握柄部21a、21b施加不同的力,也与图12的情况相同,内部方材22d的上区域a1伸长,下区域a2缩短。上区域a1伸长且下区域a2缩短的信息被四个应变仪61测量,并被传送至控制装置7。接收到应变仪61检测到的情报的控制装置7识别出操作部件21被向前方推进或者被向下方按下,并向串联连接了两个直流电动机51b、52b的电路提供与应变仪61所测量到的值相对应的电流。在图6所示的串联电路中,当两个直流电动机51b、52b为相同构成时,流过两个直流电动机51b、52b的电流的大小也相等,因此认为两个直流电动机51b、52b向车轮4提供的驱动力也相等。

但是,当使婴儿车1向左转向时,与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相比,成为内轮的左侧的车轮4受到更大的来自接地面的阻力,使得连接于成为内轮的左侧的车轮4的直流电动机51b难以旋转。当连接于成为内轮的左侧的车轮4的直流电动机51b的旋转数降低时,在该直流电动机51b产生的反电动势降低,从而在串联电路容易流过更多的电流。其结果,在连接于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的直流电动机52b中流过的电流相对变多,能够向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提供更大的驱动力。由此,容易使成为外轮的右侧的车轮4旋转,使得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向动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具备:婴儿车主体2;多个车轮4,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驱动源5,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并向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车轮提供驱动力;检测元件6,检测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以及控制装置7,基于检测元件6所检测的信息来控制驱动源5,以此对驱动源5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进行调整。根据以这样的方式,能够配合婴儿车1的行驶操作对驱动源5提供给车轮4的驱动力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按照意图操作婴儿车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多个车轮4之中,由驱动源5提供驱动力的车轮是后轮42,多个车轮4中的前轮41经由脚轮3被基框11支撑。通过经由脚轮3由基框11支撑前轮41,能够顺利地进行婴儿车1的转向操作。另外,考虑到操作者操作的把手20位于后方和/或乘坐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重心,后轮42容易负重,从而能够稳定地接地于接地面。通过向稳定地接地的后轮42提供来自驱动源5的驱动力,能够稳定地实现由驱动源5进行的驱动辅助。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源5具有第一驱动元件51和第二驱动元件52,其中,第一驱动元件51向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车轮提供驱动力,第二驱动元件52向与多个车轮4中的、由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不同的车轮4提供驱动力,第二驱动元件52与第一驱动元件51独立设置。根据这样的方式,通过向不同的车轮4提供不同的驱动力,能够有助于实现对应婴儿车1的行驶状态进行的驱动力的恰当分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第一驱动元件51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与由第二驱动元件52提供驱动力的车轮4在左右方向d2上的位置不同,第一驱动元件51以及第二驱动元件52分别包含直流电动机,第一驱动元件51的直流电动机51b与第二驱动元件52的直流电动机52b相对于作为电池的电源75是串联连接。在使婴儿车1转向的情况下,与成为外轮的车轮4相比,成为内轮的车轮4受到来自接地面的更大的阻力。因此,在将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串联连接的情况下,连接于成为内轮的车轮4的直流电动机51b难以旋转。当连接于成为内轮的车轮4的直流电动机51b的旋转数降低时,在直流电动机51b产生的反电动势降低,在串联电路容易流过更多的电流。其结果,连接于成为外轮的车轮4的直流电动机52b中流过的电流相对变多,能够为成为外轮的车轮4提供更大的驱动力。根据以上情况,当将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串联连接时,在转向动作中容易使成为外轮的车轮4旋转,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向动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婴儿车主体2具有支撑多个车轮4的框本体10和连接于框本体10的把手20,检测元件6设置于把手20,检测元件6可检测与施加于该把手20的负重有关的信息。作为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与行驶操作有关的信息,可选择与施加于把手20的负重有关的信息,由此能够根据操作者的关于行驶操作的意图,从驱动源5向车轮4提供驱动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把手20具有供操作者放置手的操作部件21和连结操作部件21与婴儿车主体2的把手主体22,当检测元件6检测到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的信息或者被按向下方的信息时,控制装置7使驱动源5提供使车轮4前进的驱动力,当检测元件6检测到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的信息时,控制装置7使驱动源5提供使车轮4向后退的驱动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配合操作者对操作部件21的操作来调整驱动源5驱动车轮4时的朝向。特别地,即使在为了越过接地面的高低差等而向下方按下操作部件21使得前轮41浮起的情况下,驱动源5也能够驱动车轮4使其前进。因此,即使在进行越过高低差的动作过程中,也能够接受来自驱动源5的驱动力的辅助,同时能无过度负担地推进婴儿车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检测元件6包括安装于把手20的把手主体22的多个应变仪61,就至少一个应变仪61而言,其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时伸长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时缩短,或者,其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时缩短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时伸长。根据这种方式,检测元件6的功能可通过应变仪61所实现,因此能够避免复杂的结构,并能对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信息进行稳定的检测。从进一步地对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信息稳定地进行检测的观点出发,优选操作部件21位于比把手主体22和框主体10的连结部c1更后方且更下方的位置或更前方且更上方的位置。

特别地,根据本实施方式,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处部c1更后方且更下方的位置,应变仪61安装于把手主体22中的、其与操作部件21的连接处和连结部c1之间的部位。在该情况下,把手主体22中的粘贴了应变仪61的部分与操作者施加于操作部件21的负重联动而灵敏地伸缩。因此,通过应变仪61能够对操作者操作操作部件21的信息进行高精度的检测。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提供一种婴儿车1,具备:多个车轮4;座位部件8a、8b;婴儿车主体2,具有支撑多个车轮4的基框11,和连结于基框11并支撑座位部件8a、8b的上部框12;驱动源5,被婴儿车主体2支撑,并向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车轮提供驱动力;电源75,向驱动源5供给电流并能够进行充电;以及电池座76,被基框11支撑,并能使电源75插拔自如地被安装,其中,来自电源75的电流经由设置在电池座76的电池座端子76e被输送至驱动源5。通过这种方式,只要从电池座76取下电源75并充电,之后再将电源75插入电池座76,就能够从电源75向驱动源5供给电流。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源75的充电以及安装。

然后,由于长时间的利用等,也能够设想电源充的电被用完的情况。当电源75充的电被用完时,欲使应推进婴儿车1的车轮4旋转时,由于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作为负载而作用,因此,与不具备直流电动机的婴儿车相比,不容易推进婴儿车1。特别地,在越过行驶面上的高低差时,需要使前轮41浮起而用后轮42使婴儿车1行驶。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6所示,利用倾斜杆11c使前轮41浮起是很方便的。图16是示出用脚操作倾斜杆11c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在图16所示的情况下,操作者用手向下方按下把手20的操作部件21,同时用脚踩住倾斜杆11c。通过该操作,能够在婴儿车1上的两处加载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反向的一对力。该相互反向的一对力构成的偶力,能产生使婴儿车1整体旋转的力矩。其结果,能够以后轮42为基准,使婴儿车1整体向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后方倾斜,使前轮41容易浮起。

在使前轮41浮起后,操作者接下来用手向前方推把手20的操作部件21,同时用脚向前方推倾斜杆11c。由此,还能够同时利用脚的力量,使婴儿车1比较容易地向前方推进。

特别地,在操作者把持把手20,同时推进婴儿车1时,在倾斜杆11c比脚稍位于前方的情况下,容易用脚向前方推倾斜杆11c。考虑到这一点,在婴儿车1的展开状态下,倾斜杆11c的后端11g配置在比把手20的后端20a的更前方的位置。

进一步地,参考图17对倾斜杆11c的配置进行说明。图17是扩大示出基框11的后方部分的侧面图。

如图17所示,倾斜杆11c比后轮42的旋转轴线ar2,甚至比后轮42的后端42a更向后方突出。也就是说,倾斜杆11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后轮42的后端42a更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操作者握住把手20并推进婴儿车1的状态下,有助于操作者无需以勉强的姿势将脚放置于倾斜杆11c。但是,倾斜杆11c也可以不比后轮42的旋转轴线ar2更向后方突出。

另外,在图17中,倾斜杆11c位于上下方向d3上的在后轮42的旋转轴线ar2与后轮42的上端42b之间的高度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倾斜杆11c配置在后轮42的旋转轴线ar2上方且后轮42的上端42b下方的位置。通过使倾斜杆11c位于比后轮42的旋转轴线ar2更上方的位置,,在婴儿车1行驶过程中,利用高度差使脚尖难以接触到倾斜杆11c。另一方面,通过使倾斜杆11c位于比后轮42的上端42b更下方的位置,在婴儿车1行驶过程中,利用高度差使小腿难以接触到倾斜杆11c。

如此,本实施方式所提供一种婴儿车1,具备:多个车轮4;座位部件8a、8b;婴儿车主体2,具有支撑多个车轮4的基框11,和与基框11连结并支撑座位部件8a、8b的上部框12;以及驱动源5,被婴儿车主体2所支撑,且向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车轮提供驱动力,其中,基框11具有比位于最后方的车轮42的旋转轴线ar2更向后方突出的倾斜杆11c。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在驱动源5停止了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用脚操作倾斜杆11c来容易地使前轮41浮起,从而容易地越过行驶面上的高低差。其结果,能够改善用驱动源5驱动车轮4时的婴儿车1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基框11还具有在左右方向d2上隔开距离配置的一对侧基框11a、11b,倾斜杆11c将一对侧基框11a、11b的各自后端相互连结。在该情况下,倾斜杆11c也作为基框11中的在左右方向d2上延伸的骨架结构而起作用,因此有助于有效地提高基框11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部框12经由连杆部件13、14连接于基框11,并通过相对于连杆部件13、14旋转,能够相对于该基框11进行折叠,在上部框12相对于基框11处于折叠的状态下,连接于上部框12的婴儿车主体2的把手20插入于由一对侧基框11a、11b和倾斜杆11c包围的空间s内。通过这种方式,在婴儿车1被折叠的状态下,把手20被收容在由一对侧基框11a、11b和倾斜杆11c包围的空间s内,因此,能够通过一对侧基框11a、11b和倾斜杆11c保护把手20。特别地,当在把手20配置有检测元件6时,通过保护把手20,能够抑制检测元件6受到物理冲击,从而能够避免检测元件6受损。

接下来,对倾斜杆11c与其他的构成元件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两个驱动元件51、52、控制装置7以及电源75配置在前后方向d1上的、比倾斜杆11c更前方的位置。具体来说,两个驱动元件51、52、控制装置7以及电源75被配置在由一对侧基框11a、11b和倾斜杆11c包围的空间s内。在该情况下,通过一对侧基框11a、11b和倾斜杆11c,能够保护两个驱动元件51、52、控制装置7以及电源75。

在此,以两个驱动元件51、52、控制装置7以及电源75所代表的、用于驱动车轮4的部件有一定重量,容易打乱婴儿车1的重量的平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中,为了保持婴儿车1的重量的平衡,进行了如下所述的措施。在图18以后视图示意性地示出基框11的后方部分。

如图18所示,有一定重量的两个驱动元件51、52、控制装置7以及电源75被配置在左右的后轮42之间。通过该配置,这些部件,即驱动元件51、52、控制装置7以及电源75的高度相当于左右的后轮42的高度。因此,能够将有一定重量的这些部件51、52、7、75配置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从而使婴儿车1的重心稳定。进一步地,通过该配置,这些部件51、52、7、75在前后方向d1上的位置相当于后轮42在前后方向d1上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有一定重量的这些部件51、52、7、75的自重主要由左右的后轮42承受。其结果为,能够使左右的后轮42稳定地按压到行驶面上,从而在通过驱动源5驱动后轮42的情况下,有助于稳定地驱动后轮42。

特别地,第一驱动元件51、第二驱动元件52以及控制装置7配置在比后轮42的上端42b更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将这些部件51、52、7配置在更低的位置,使婴儿车1的重心进一步稳定。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7配置在第一驱动元件51和第二驱动元件52之间。在该情况下,在左右方向d2上能够比较平衡地配置两个驱动元件51、52以及控制装置7,有助于提高婴儿车1的重量的平衡。

如此,本实施方式所提供一种婴儿车1,具备:多个车轮4,包含前轮41以及后轮42;座位部件8a、8b;婴儿车主体2,具有支撑多个车轮4的基框11以及与基框11连结并支撑座位部件8a、8b的上部框12;以及驱动源5,被婴儿车主体2所支撑,并向多个车轮4中的至少一个车轮提供驱动力,其中,驱动源5配置在左右的后轮42之间。通过这种方式,驱动源5的高度相当于左右的后轮42的高度,因此能够将有一定重量的驱动源5配置在相对于较低的位置。其结果为,能够使婴儿车1的重心稳定,改善由驱动源5驱动车轮4时的婴儿车1的操作性。除此以外,驱动源5在前后方向d1上的位置相当于后轮42在前后方向d1上的位置,因此有一定重量的驱动源5的自重主要由左右的后轮42承受。其结果为,能够在行驶面上稳定地推左右的后轮42,在通过驱动源5驱动后轮42的情况下,有助于稳定地驱动后轮4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驱动源5,控制装置7以及电源75也配置在左右的后轮42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有一定重量的控制装置7以及电源75也配置在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使婴儿车1的重心进一步稳定。另外,通过将驱动源5、控制装置7以及电源75集中配置在左右的后轮42之间,能够缩短连结它们的配线的长度,有助于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基框11具有在左右方向d2上隔开距离配置的一对侧基框11a、11b,和将一对侧基框11a、11b的各自后端相互连结的作为后方连结框的倾斜杆11c,驱动源5和控制装置7收容在架设在一对侧基框11a、11b的收容箱70中。在该情况下,能够将驱动源5以及控制装置7集中配置在收容箱70内,能够高效地进行组装工作。

应予说明,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以下,对一个变形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左右的方式排列设置的两个座位部件8a、8b的例子,但座位部件8a、8b的数量不限定于该例子。例如,可以设置单一的座位部件,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座位部件,还可以将两个以上的座位部件以前后的方式排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相对于作为电源的电源75串联连接的例子,但关于直流电动机51b、52b的电路设计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两个驱动元件51、52的直流电动机51b、52b也可以相对于电源75并联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应变仪61构成检测元件6的例子,但检测元件6的构成形式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只要检测元件6能够检测输入至婴儿车主体2的与行驶操作相关的信息,就可以任意选用,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作为安装于把手主体22的扭矩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磁致伸缩传感器等而构成。例如,作为压力传感器,也可以是将施加于把手20的负重作为动作流体的压力的变化而进行捕捉,再以感压元件经由隔膜测量该压力的变化,之后以电信号输出的类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单一的支柱构成的柱体22a连结后方上部框12d与操作部件21的例子,但柱体22a的构成形式不限定于上述例子。柱体22a也可以由多个支柱构成,并连结后方上部框12d与操作部件2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部c1更后方且更下方的位置的例子,但操作部件21的配置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只要至少一个应变仪61满足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时伸长,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时缩短,或者,在操作部件21被推向前方或被按向下方时缩短,且在操作部件21被拉向后方时伸长的条件,则操作部件21的配置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使操作部件21位于比连结部c1更前方且更上方的位置,可以使应变仪61在比操作部件21更后方的位置安装于把手主体22。

应予说明,以上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多个变形例的适当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