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轮毂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7690阅读:118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前车轮毂包。

背景技术:
前车轮毂包为适形包于轮毂的曲面结构,并一般可以用来参与支撑前减震器座,利用多块钣金冲压后并焊接而成,为了便于冲压,所用钣金的屈服强度较低,钣金料厚较薄,因此使得前车轮毂包的强度较低,而在车子行驶过程中,由于动载荷的原因,前车轮毂包需要长时间承受减震器的竖直方向的冲击力,而前车轮毂包的曲面结构使得其在某些部位所受应力集中,造成前车轮毂包容易破裂,导致车子的安全性能下降,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强前车轮毂包的抗冲击强度,一般通过外置加强梁,这种结构的轮毂包虽然增加了抗冲击强度,但复杂结构使得安装步骤增多,装配效率较低,并且增加了加强梁使原料成本提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加工与安装、抗冲击强度好、使用寿命长和成本低廉的前车轮毂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车轮毂包,通过合理设置不同的加强筋,提高轮毂包的强度,使得轮毂包的抗冲击能力大大提高,避免了前车轮毂包因长时间承受动载荷的作用下导致破裂的问题,结构整体性强,结构简单、方便加工与安装、抗冲击强度好、使用寿命长。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车轮毂包,包括前车轮毂包本体,所述前车轮毂包为上窄下宽的变曲率曲面壳体,所述曲面壳体周向形成罩设于轮毂上部及以一侧面的半包围结构,对应轮毂侧壁的曲面壳体向内凹陷形成用于支撑前车轮毂包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成网格状分布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高度为2-4mm,所述曲面壳体表面还设置有扇形加强筋,所述扇形加强筋的圆心角为35°,所述扇形加强筋的高度为2-4mm;进一步,所述加强筋为“井”字形加强筋;进一步,所述加强筋的高度为3mm;进一步,所述曲面壳体上部内缩形成与减震器连接的安装部;进一步,所述扇形加强筋的高度为3mm;进一步,对应轮胎前侧的曲面壳体外边缘部沿壳体向外翻折形成折边部,所述折边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曲面壳体的连接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前车轮毂包,通过合理设置不同的加强筋,提高轮毂包的强度,使得轮毂包的抗冲击能力大大提高,避免了前车轮毂包因长时间承受动载荷的作用下导致破裂的问题,结构整体性强,结构简单、方便加工与安装、抗冲击强度好、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前车轮毂包,包括前车轮毂包本体,所述前车轮毂包为上窄下宽的变曲率曲面壳体1,所述曲面壳体1周向形成罩设于轮毂上部及以一侧面的半包围结构(即曲面壳体1罩设于车轮沿行车方向的前侧,后侧以及内侧),对应轮毂侧壁的曲面壳体1向内凹陷形成用于支撑前车轮毂包的支撑面2,所述支撑面2上设置有成网格状分布的加强筋3,所述加强筋3的高度为2-4mm,所述曲面壳体1表面还设置有扇形加强筋4,所述扇形加强筋4的圆心角为35°,所述扇形加强筋4的高度为3mm;变曲率曲面壳体1可分散应力,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与该壳体上的扇形加强筋4和支撑面2上的网格状分布的加强筋3结合整体提高前车轮毂包的强度,避免轮毂包由于长时间的冲击力而导致破裂,扇形加强筋4的圆心角和加强筋3的高度的设置便于于控制悬空区域板料起皱缺陷的产生,网格状分布的加强筋3能大大提升支撑面2横向和纵向的抗压强度,使支撑面2整体的抗压性一致,当车子发生碰撞时,能有效保护前车轮毂包的整体结构,进而增加了前车轮毂包的强度,保证前轮毂包的正常使用,避免局部强度差异引起的变形,提高前车轮毂包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3为“井”字形加强筋;提高支撑面2抗压强度的一致性,避免避免局部强度差异引起的变形,该结果的抗压强度更好,整体性能更好。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3的高度为3mm;能更好的控制悬空区域板料起皱缺陷的产生,使曲面壳体1的极限强度更大,同时又更节约材料,更具有安装空间的适应性。本实施例中,所述曲面壳体1上部内缩形成与减震器连接的安装部。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形加强筋4的高度为3mm;扇形加强筋4的高度太高,影响曲面壳体1的空间位置分布,且不便于加工成型,也不利于节约材料,扇形加强筋4的高度太低,又满足不了曲面壳体1的强度要求,因此,当扇形加强筋4的高度为3mm时,与扇形加强筋4的圆心角的设置相结合,即节约材料,便于加工成型,又能满足壳体的强度要求,充分发挥加强筋的强度性能。本实施例中,对应轮胎前侧(相当于轮胎沿车行方向的前部)的曲面壳体1外边缘部沿壳体向外翻折形成折边部5,所述折边部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曲面壳体1的连接件;折边部不但起到连接曲面壳体1的作用,同时折边部也有利于分散壳体的受力应力,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