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车机器人。
背景技术:
距1962年世界第一个机器人的出现,机器人已走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五十多年来,机器人由工业机器人发展到智能机器人,成功成为了21世纪的高新技术之一,其研究范围广,涉及学科多,主要涵盖机械、电子、生物、传感器、驱动与控制等多个领域。然而拉车机器人即人坐在车上由机器人来拉车的一种娱乐工具,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843959Y,授权公告日2006.12.06,实用新型名称为:拉车机器人;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4095950U,授权公告日2015.01.14,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拉车机器人的双腿行走装置;作为一种娱乐工具,现有的拉车机器人具备同真人一样的行走效果,给娱乐的人们带来了欢乐。但现有的拉车机器人普遍存在结构组成复杂、成本造价高昂,使其很难大范围、大规模的市场化推广。因此,需要一种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车机器人,采用独特的结构设计,动作灵活、成本造价低廉,同时适于大范围、大规模的市场化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拉车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车体,机器人本体身后设置有连接耳,用于机器人本体与车体连接时使用,所述车体位于机器人本体后方,车体的后侧下方设置有两个车轮,前侧下方设置两个万向轮,机器人本体与车体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所述的机器人本体包括左、右行走支腿、设置在箱体上部用于连接左、右行走支腿的曲轴、设置在下部用于支撑左右行走支腿的左右支脚及驱动机构;所述左、右行走支腿包括相互铰接的大腿、大腿拉杆、小腿、小腿拉杆和支脚,所述大腿上端分别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对应曲轴的左端曲柄、右端曲柄;所述小腿通过其上端前铰接支点与大腿下端后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且小腿通过上端后铰接支点与大腿拉杆下端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机器人本体内部的箱体内部,用于曲轴的驱动,从而带动左右支腿配合行走。
所述大腿距其上端1/3全长处,并且与其长度方向轴线呈30°夹角斜向设置有呈长条孔状大腿滑槽,用于箱体上设置的大腿滑槽支点滑动支撑。
所述大腿拉杆上端铰接支点通过箱体上设置的大腿拉杆铰接支点铰接在箱体上,所述大腿下端部通过其下端前铰接支点与小腿拉杆的上端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所述小腿通过其下端铰接支点与支脚上端后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所述小腿拉杆的下端铰接支点与支脚上端前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蜗轮减速机、输入齿轮、过渡齿轮、过渡轮轴、输出齿轮、曲轴,所述电机输出轴与蜗轮减速机输入轴连接在一起,所述蜗轮减速机输入轴固定连接有输入齿轮,所述输入齿轮与固定安装在过渡轮轴上的过渡齿轮啮合在一起;所述曲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伸出箱体外,其两端分别设置有左端曲柄、右端曲柄,所述左端曲柄、右端曲柄的曲轴呈反向180°±2°设置,左端曲柄与曲轴左端连接,右端曲柄与曲轴另一端右端连接,所述左端曲柄、右端曲柄反向设置。
所述左、右行走支腿之间设置有行走轮,用于机器人本体及所拉车体的快速行驶使用;所述行走轮通过轮轴固定安装在轮架上,所述轮架上横梁上安装有液压缸的液压缸活塞杆,并且轮架上横梁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轮架滑块支轴,所述液压缸安装在箱体内的隔板上,所述滑块母版呈长条状固定安装在箱体下端两侧的外侧,且滑块母板下部设置有呈长条状滑槽、用于支撑轮架的轮架滑块支轴的上下滑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车体和机器人本体两部分,可保持平稳的同真人一样逼真的行走效果,保证乘坐由拉车机器人拉车的乘客舒适感,同时结构简单、成本造价低廉,适于大范围市场化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行走抬腿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曲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的A-A剖面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行走抬腿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站立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加装行走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左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加装行走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器人本体、2-车体连接耳、3-电机、4-蜗轮减速机、5-输入齿轮、6-过渡齿轮、7-过渡轮轴、8-输出齿轮、9-曲轴、91-左端曲柄、92-右端曲柄、10-箱体、11-大腿、111-大腿滑槽、12-大腿滑槽支点、13-大腿拉杆铰接支点、14-大腿拉杆、15-小腿、16-小腿拉杆、17-支脚、18-行走轮、19-轮轴、20-轮架、21-轮架滑块支轴、22-滑块母版、23-液压缸活塞杆、24-液压缸、25-隔板、26-车体27-车轮28-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是应该指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见图1-图12,一种拉车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1、车体连接耳2、电机3、蜗轮减速机4、输入齿轮5、过渡齿轮6、过渡轮轴7、输出齿轮8、曲轴9、左端曲柄91、右端曲柄92、箱体10、大腿11、大腿滑槽111、大腿滑槽支点12、大腿拉杆铰接支点13、大腿拉杆14、小腿15、小腿拉杆16、支脚17、行走轮18、轮轴19、轮架20、轮架滑块支轴21、滑块母版22、液压缸活塞杆23、液压缸24、隔板25、车体26。
机器人本体1身后设置有连接耳2,用于机器人本体1与车体连接时使用,所述车体位于机器人本体1后方,车体的后侧下方设置有两个车轮27,前侧下方设置两个万向轮28,机器人本体1与车体26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
如图4-图9所示,拉车机器人本体包括左行走支腿、右行走支腿、设置在箱体10上部用于连接左右行走支腿的曲轴9、设置在下部用于支撑左右行走支腿的左右支脚17及驱动机构,所述行走支腿包括相互铰接的大腿11和小腿15。
大腿11上端部分别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对应曲轴9的左端曲柄91、右端曲柄92,所述小腿15通过其上端前铰接支点与大腿11下端后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且小腿15通过上端后铰接支点与大腿拉杆14下端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
大腿11距其上端1/3全长处,并且与其长度方向轴线呈30°夹角斜向设置有呈长条孔状大腿滑槽111,用于箱体10上设置的大腿滑槽支点12滑动支撑,所述大腿拉杆14上端铰接支点通过箱体10上设置的大腿拉杆铰接支点13铰接在箱体10上。
大腿11下端部通过其下端前铰接支点与小腿拉杆16的上端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所述小腿15通过其下端铰接支点与支脚4上端后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所述小腿拉杆16的下端铰接支点与支脚4上端前铰接支点铰接在一起。
驱动机构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内部的箱体10内部,包括电机3、蜗轮减速机4、输入齿轮5、过渡齿轮6、过渡轮轴7、输出齿轮8、曲轴9,所述电机3输出轴与蜗轮减速机4输入轴连接在一起,所述蜗轮减速机4输入轴固定连接有输入齿轮5,所述输入齿轮5与固定安装在过渡轮轴7上的过渡齿轮6啮合在一起。
过渡齿轮6与固定安装在曲轴9上的输出齿轮8啮合在一起,所述曲轴9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伸出箱体10外,其两端分别设置有左端曲柄91、右端曲柄92,所述左端曲柄91、右端曲柄92的曲轴9呈反向180°±2°设置,左端曲柄91与曲轴9左端连接,右端曲柄92与曲轴9另一端右端连接,所述左端曲柄91、右端曲柄92反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输出齿轮8在电机3的作用下动作,带动曲轴9旋转,从而带动曲轴9两端的左端曲柄91、右端曲柄92动作,在左端曲柄91、右端曲柄92的作用下大腿11上端部呈圆周轨迹往复摆动动作,而大腿11的通过大腿滑槽111在大腿滑槽支点12滑动支撑动作,在大腿11带动下,大腿拉杆14、小腿15、小腿拉杆16、支脚17作向前曲膝、抬起、迈步的动作,之后随着曲轴9旋转支脚17放下落地,机器人本体1的另一条支腿重复上述动作,从而带动左、右支腿配合行走。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3带动输入齿轮5、过渡齿轮6、输出齿轮8驱动,若支腿受到外力动作,可带动曲轴9动作。
如图10-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机器人本体1的左行走支腿、右行走支腿之间设置有行走轮18,用于机器人本体1及所拉车体26的快速行驶使用,所述行走轮18通过轮轴19固定安装在轮架20上,所述轮架20上横梁上安装有液压缸24的液压缸活塞杆23,并且轮架20上横梁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轮架滑块支轴21,所述液压缸24安装在箱体10内的隔板25上,所述滑块母版22呈长条状固定安装在箱体10下端两侧的外侧,且滑块母版22下部设置有呈长条状滑槽、用于支撑轮架20的轮架滑块支轴21的上下滑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