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5284发布日期:2019-01-16 06:5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车身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电动汽车而言,为了增加续航里程,需要使电池托盘与地板面板之间的空间尽可能大,以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

地板面板从前向后依次包括前地板面板、前中地板连接板、中地板面板和后地板面板,前中地板连接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地板面板和中地板面板。由于中地板面板高于前地板面板,因此通常在中地板面板和电池托盘之间布设两层电池模组,在前地板面板与电池托盘之间布设一层电池模组。相关技术中,后座椅安装横梁连接在前中地板连接板上,限制了前中地板连接板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使得中地板面板无法向前加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能够允许在地板面板下方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地板面板、中地板面板、前中地板连接板、以及后座椅安装横梁,所述中地板面板高于所述前地板面板,所述前中地板连接板包括立面部、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从所述立面部的上端向后延伸以连接于所述中地板面板,所述下连接部从所述立面部的下端向前延伸以连接于所述前地板面板,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连接于所述中地板面板且与所述立面部之间具有间隔。

可选地,所述间隔小于150mm。

可选地,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与后车门上的侧碰防撞盒在车辆的横向上对应。

可选地,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位于所述中地板面板的下方,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后纵梁,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的两端连接于所述后纵梁。

可选地,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形成为向上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横梁侧壁和连接两个所述横梁侧壁的横梁底壁,所述横梁侧壁的上边缘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侧壁翻边,所述横梁侧壁翻边与所述中地板面板搭接。

可选地,所述后纵梁具有连接于所述中地板面板的第一后纵梁翻边,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的两端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横梁端部翻边,所述第一后纵梁翻边、所述横梁端部翻边和所述中地板面板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中地板面板上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凸台,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沿其纵向分为主体部分和两个连接部分,其中,所述主体部分连接于所述凸台的顶板,所述两个连接部分分别连接于所述凸台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两个侧碰支撑座,所述两个侧碰支撑座位于所述中地板面板的上方且分别与所述两个连接部分相连,所述两个侧碰支撑座与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侧碰支撑座与设置在后车门上的侧碰防撞盒在车辆的横向上对应。

可选地,所述侧碰支撑座大体形成为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盒状结构,所述侧碰支撑座的斜面端敞开且边缘形成有支撑座翻边,所述支撑座翻边、所述中地板面板和所述横梁侧壁翻边连接在一起。

在本公开的车身结构中,通过将后座椅安装横梁转移到中地板面板上,使得前中地板连接板的位置不再受到后座椅安装横梁的限制,因此可以将前中地板连接板前移,以增加中地板面板的长度,由于中地板面板的高度高于前地板面板的高度,因此可以使整个地板面板与电池托盘之间的空间增大,以允许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可选地,所述中地板面板下方布设有电池模组,所述后座椅安装横梁位于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中地板面板之间。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俯视视角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俯视视角立体图,其中同时示出了后车门内板、侧碰防撞盒和车门防撞梁;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俯视视角立体图,其中前中地板连接板和中地板面板以纵向剖视图示出;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从后座椅安装横梁处截取的断面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中,后座椅安装横梁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中,后座椅安装横梁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中,侧碰支撑座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仰视图;

图10是图9的a-a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具体在附图中,x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也就是车辆的纵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前”,反之为“后”;y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也就是车辆的横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右”,反之为“左”;z方向为车辆的上下方向,也就是车辆的高度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一侧为“上”反之为“下”;“内、外”是以相应部件的轮廓为基准定义的,例如以车辆轮廓为基准定义的车内和车外,靠近车辆中部的一侧为“内”,反之为“外”。以上定义仅用于辅助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限制。

本公开中所有的“横梁”是指大体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梁,所有的“纵梁”是指大体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梁。此外,在没有其他特殊解释的情况下,本公开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前地板面板”、“中地板面板”、“前中地板连接板”、“后纵梁”等名词的含义是其在本领域内公知含义。

另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其可以是通过例如焊接等不可拆卸的方式,螺栓等可拆卸的方式,或者模制等一体成型的方式实现的。

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和具有该车身结构的车辆。如图1至图5、图9、图10所示,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前地板面板(未图示)、中地板面板33、前中地板连接板32、以及后座椅安装横梁26。前中地板连接板32的截面呈“z”形,并且包括立面部321、从立面部321的上端向前延伸的上连接部322、以及从立面部321的下端向后延伸的下连接部323,上连接部322连接于中地板面板33,下连接部323连接于前地板面板,中地板面板33高于前地板面板。后座椅安装横梁26连接于中地板面板33,并且后座椅安装横梁26与前中地板连接板32的立面部321之间具有间隔a。

在本公开的车身结构中,通过将后座椅安装横梁26转移到中地板面板33上,使得前中地板连接板32的位置不再受到后座椅安装横梁26的限制,因此可以将前中地板连接板32前移,以增加中地板面板33的长度,由于中地板面板33的高度高于前地板面板的高度,因此可以使整个地板面板与电池托盘(未图示)之间的空间增大,以允许布置更多的电池模组,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为了不影响就座在后座椅上的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减小对乘员腿部活动的干涉,如图10所示,后座椅安装横梁26与立面部321之间的间隔a可以小于150mm。

在本公开的车身结构中,为了提高碰撞安全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后座椅安装横梁26与后车门上的侧碰防撞盒60在车辆的横向上对应。侧碰防撞盒60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左后车门和右后车门上。侧碰防撞盒60包括位于后车门内板50外侧的侧碰防撞盒外板61和位于后车门内板50内侧的侧碰防撞盒内板62,侧碰防撞盒外板61和侧碰防撞盒内板62均形成为带有翻边的碗状结构,两个碗状结构的开口相对设置,侧碰防撞盒外板61的翻边和侧碰防撞盒内板62的翻边均与后车门内板50搭接。

在这种情况下,当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位于后座椅安装横梁26外侧的侧碰防撞盒60先受到碰撞,然后碰撞力通过侧碰防撞盒60的吸收后又传递给在横向上与侧碰防撞盒60对应的后座椅安装横梁26,使得碰撞力沿图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传递,并逐步衰减。也就是说,在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后座椅安装横梁26与位于该后座椅安装横梁26两侧的侧碰防撞盒60构成了一条横向的传力通道,提高了侧面碰撞的安全性。

后车门内板50的外侧还可以设置有车门防撞梁70,侧碰防撞盒60与车门防撞梁70的中段在车辆的横向上对应,车门防撞梁70倾斜设置在后车门内板50的外侧,车门防撞梁70的前端可以高于车门防撞梁70的后端。

车门防撞梁70、侧碰防撞盒60以及后座椅安装横梁26配合形成一条横向传力通道。侧碰防撞盒60支撑在车门防撞梁70的中段与后座椅安装横梁26之间,从而有效提升了后车门在车辆横向上的刚度。

在本公开中,后座椅安装横梁26可以位于中地板面板33的上方,也可以位于中地板面板33的下方。

在后座椅安装横梁26位于中地板面板33的上方的情况下,后座椅安装点可以设置在后座椅安装横梁26上。在后座椅安装横梁26位于中地板面板33的下方的情况下,后座椅安装点可以设置在中地板面板33上,后座椅安装横梁26用于对中地板面板33上设置有后座椅安装点的区域进行加强。

在本公开中,后座椅安装横梁26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后座椅安装横梁26形成为向上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横梁侧壁262和连接两个横梁侧壁262的横梁底壁261,横梁侧壁262的上边缘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侧壁翻边26a,横梁侧壁翻边26a与中地板面板33的下表面搭接,后座椅安装横梁26与中地板面板33形成横截面为矩形的空腔。

在本公开中,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后纵梁14,后纵梁14位于中地板面板33的下方,后座椅安装横梁26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于左右两侧的后纵梁14。通过这种方式,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利用后座椅安装横梁26可以将碰撞力从一侧的后纵梁14直接传递给另一侧的后纵梁14,使得中地板面板33基本不参与或较少参与碰撞传力与吸能,从而能够显著减小中地板面板33和后纵梁14的横向变形,防止乘员受伤以及电池模组受损。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后纵梁14具有连接于中地板面板33的第一后纵梁翻边14a和连接于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6的第二后纵梁翻边14b,后座椅安装横梁26的两端可以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横梁端部翻边26b,第一后纵梁翻边14a、横梁端部翻边26b和中地板面板33三层叠焊在一起。

在后座椅安装横梁26位于中地板面板33的下方的情况下,为了便于在侧面碰撞时形成横向传力通道,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地板面板33上形成有向上凸起的凸台33a,凸台33a可以与前中地板连接板32相连,如图7所示,后座椅安装横梁26包括主体部分261和两个连接部分262,主体部分261连接于凸台33a的顶板33a1,两个连接部分262分别连接于凸台33a的左侧壁33a2和右侧壁33a3,车身结构还包括两个侧碰支撑座27,两个侧碰支撑座27位于中地板面板33的上方且分别与两个连接部分262相连,两个侧碰支撑座27和后座椅安装横梁26位于同一直线上。这里,两个侧碰支撑座27和后座椅安装横梁26连接成一条传力横梁,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侧碰防撞盒60与侧碰支撑座27接触。

具体地,如图4和图8所示,侧碰支撑座27可以大体形成为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盒状结构,该盒状结构的斜面端敞开,并且该斜面端的边缘形成有支撑座翻边27a,支撑座翻边27a与凸台33a的对应侧壁以及第一安装横梁翻边26a三层叠焊在一起。所述直角三角形盒状结构的一个直面端大体为水平面,另一个直面端与侧碰防撞盒60相对。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如上的车身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