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76452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车辆及其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及其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车辆的普及,人们对车辆的安全性的关注越来越高,不断提高的碰撞法规标准也对车辆车身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车身在碰撞过程中吸收的能量、降低驾驶室位移量和加速度值以及降低乘员伤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3]虽然现有车辆上的车身前部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很多存在碰撞能量的传递路径少的问题,导致车身前部结构的前碰性能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车身前部结构上碰撞能量的传递路径少,导致车身前部结构的前碰性能不佳。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
[0006]框架,包括上横梁、沿车宽方向间隔排列的左、右竖梁,所述左、右竖梁的上端部均与所述上横梁固定连接;
[0007]前缓冲梁,在车长方向上位于所述框架的一侧,所述前缓冲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右竖梁固定连接;
[0008]沿车宽方向间隔排列的左、右内板,在车长方向上位于所述框架的另一侧,所述左内板包括左上纵梁和左立柱,所述右内板包括右上纵梁和右立柱,所述左、右上纵梁的前端部分别与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右立柱的上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上纵梁的后端部固定连接;
[0009]沿车宽方向间隔排列的左、右前纵梁,在车长方向上与所述左、右内板位于所述框架的同一侧,并位于所述左、右内板之间,所述左、右前纵梁的前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竖梁固定连接,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立柱固定连接;
[0010]中横梁和后横梁,所述中横梁位于所述左、右前纵梁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左、右前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左、右立柱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右立柱固定连接,所述框架、中横梁、后横梁沿车长方向依次间隔排列;
[0011]沿车宽方向间隔排列的左、右延伸纵梁,位于所述左、右前纵梁之间并位于所述中横梁、后横梁下方,所述左延伸纵梁的前端部与所述左前纵梁、中横梁固定连接,后端部与所述后横梁在车宽方向上偏离所述左前纵梁后端部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右延伸纵梁的前端部与所述右前纵梁、中横梁固定连接,后端部与所述后横梁在车宽方向上偏离所述右前纵梁后端部的位置固定连接。
[0012]可选地,还包括加强横梁,所述框架、加强横梁、中横梁在车长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列,所述加强横梁位于所述左、右前纵梁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右前纵梁固定连接。
[0013]可选地,在车长方向上,所述加强横梁与中横梁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加强横梁与框架之间的间隔。
[0014]可选地,所述加强横梁为铝合金梁。
[0015]可选地,所述加强横梁与所述左、右前纵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左、右前纵梁的后端部下方。
[0017]可选地,所述中横梁、后横梁均为热成型钢梁。
[0018]可选地,所述左、右延伸纵梁均为高强度钢梁。
[0019]可选地,所述左、右内板为高强度钢板,所述左、右前纵梁为高强度钢梁。
[0020]可选地,所述框架为镁铝合金框架,所述前缓冲梁为铝合金梁。
[0021 ] 可选地,所述左前纵梁、左竖梁、前缓冲梁三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右竖梁、前缓冲梁三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22]可选地,所述上横梁通过螺栓与所述左、右上纵梁固定连接。
[0023]可选地,所述左延伸纵梁通过焊接与所述中横梁、左前纵梁、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右延伸纵梁通过焊接与所述中横梁、右前纵梁、后横梁固定连接。
[0024]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26]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碰撞能量沿着三条传递路径传递到车身的中后部:第一条传递路径为沿着左前纵梁、右前纵梁的路径,第二条传递路径为沿着左延伸纵梁、右延伸纵梁的路径,第三条传递路径为沿着左内板、右内板的路径。在碰撞能量沿着第一条传递路径传递时,左前纵梁、右前纵梁能通过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在碰撞能量沿着第三条传递路径传递时,左内板和右内板能通过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由此可见,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车身前部结构具有三条碰撞能量传递路径,使得碰撞能量能够得到有效地吸收并分散开来,提高了车身前部结构的前碰性能。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0028]图2是图1所示车身前部结构沿自车顶至车底的车高方向看过去的平面视图;
[0029]图3是图1所示车身前部结构沿自车底至车顶的车高方向看过去的平面视图;
[0030]图4是图1所示车身前部结构沿车宽方向看过去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2]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
[0033]横梁是指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梁,纵梁是指大致沿车长方向延伸的梁;竖梁是指大致沿车高方向延伸的梁,立柱是指大致沿车高方向延伸的柱。
[0034]前端部是指在车长方向上远离车尾的端部,后端部是指在车长方向上靠近车尾的端部,上端部是指在车高方向上远离车底的端部,下端部是指在车高方向上靠近车底的端部。
[0035]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框架1、前缓冲梁2、左内板30、右内板40、左前纵梁51、右前纵梁52、中横梁6、后横梁7、左延伸纵梁81和右延伸纵梁82。其中:
[0036]框架1用于安装散热器和冷凝器风扇总成(未图示)。框架1包括沿车高方向Z间隔排列的上横梁10和下横梁13,以及沿车宽方向Y间隔排列的左竖梁11、右竖梁12,左竖梁11、右竖梁12的上端部均与上横梁10固定连接,左竖梁11、右竖梁12的下端部均与下横梁13固定连接,使得四者大致围成一个矩形框架结构。在车高方向Z上,上横梁10比下横梁13远离车底。上横梁10的长度小于左竖梁11与右竖梁12之间的间隔,使得上横梁10的两端(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在车宽方向Y上分别伸出左竖梁11、右竖梁12外。
[0037]前缓冲梁2在车长方向X上位于框架1的一侧,前缓冲梁2的两端(在车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11、右竖梁12固定连接。
[0038]左内板30和右内板40沿车宽方向Y间隔排列,并在车长方向X上位于框架1的另一侦U。左内板30包括左上纵梁31和左立柱41,右内板40包括右上纵梁32和右立柱42。左上纵梁31、右上纵梁32的前端部分别与上横梁10的两端固定连接。左立柱41的上端部与左上纵梁31的后端部固定连接,右立柱42的上端部与右上纵梁32的后端部固定连接。
[0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