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58325阅读:610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尤其涉及具备将车颈板与悬架塔连结的连结支架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自以往,已知有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包括:车颈板,设置在分隔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前围板的上侧而且沿车宽方向延伸;悬架塔,设置在发动机室内而且支撑前悬架。由于悬架塔的顶部支撑前悬架的减振装置,因此,若悬架塔的顶部的刚性不足,则会产生如下问题:因行驶时的上下方向的负荷而会导致悬架塔的倾斜角度易于变化,从而对操纵稳定性带来影响。为此而提出了提高悬架塔的抗歪斜刚性的技术方案。
[0003]日本专利第3480089号公报所公开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揭示了如下的技术:设置有支撑件(连结支架),该支撑件与车轮挡板的上壁、悬架塔的顶部、以及车颈箱(车颈板)的上壁各者接合。根据该前部车身结构,能够使从车轮输入到悬架塔的负荷分散到车颈箱,从而提高悬架塔的抗歪斜刚性。
[0004]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前部车身结构中,虽然能够抑制悬架塔顶部的前后方向的位移,但有可能不能充分地抑制悬架塔顶部的上下方向位移。
[0005]S卩,由于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结构是通过被接合于车颈箱的上壁及车轮挡板的上壁的支撑件从上侧按压悬架塔的顶部的结构,因此,车颈箱的上壁与支撑件的接合力只起到了抑制悬架塔顶部的上下方向位移的作用,但支撑件及车颈构件的刚性不能充分地及有效地用于抑制上下方向位移。
[0006]此外,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中,由于支撑件被接合于车颈箱的上壁,因此存在着该技术可应用的车颈结构受到限制的问题。例如,作为车颈结构的一个技术方案,已知有如下的开放型车颈结构:车颈板和车颈梁一起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开放剖面(槽状),所述车颈板支撑前窗玻璃的下端部,所述车颈梁与该车颈板的前端部相连。这样的开放型车颈结构,由于能够将车颈板的周边作为导入车室内的空调用空气所通过的空气箱来予以利用,因此,近年来被应用于许多的车辆。
[0007]然而,即使将所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支撑件应用到上述那样的开放型(亦即不具备上壁)的车颈结构,由于在支撑件和车颈板之间不能确保充分的接合面,因此有可能导致两者的接合强度不足。
[0008]因此,希望开发出一种能够不拘车颈结构而充分地抑制悬架塔顶部的上下方向位移的技术。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抑制悬架塔顶部的上下方向位移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0010]作为达成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车辆前部车身结构包括:车颈板,设置在分隔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前围板的上方而且沿车宽方向延伸;悬架塔,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而且支撑前悬架;连结支架,将所述悬架塔与所述车颈板连结;其中,所述车颈板具有在比所述悬架塔更后方沿上下方向形成的竖向接合面,在所述悬架塔的顶部的后部形成有以越往后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所述连结支架具有:主体部,以越往后侧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前侧凸缘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前方而且接合于所述倾斜部;后侧凸缘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后方而且接合于所述竖向接合面。
[0011]根据该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由于将悬架塔顶部的倾斜部与车颈板的竖向接合面予以连结的连结支架以越往后侧越上升地倾斜的姿势设置,因此能够由车颈板将作用于悬架塔顶部的上下方向的负荷作为对连结支架的压缩负荷来进行支撑,能够不拘车颈的结构而抑制悬架塔顶部的上下方向位移。
[0012]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车颈板包括:主部,构成该车颈板中的、包含该车颈板的中央部在内的车宽方向的指定范围;侧部,与所述主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地设置,所述主部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剖视下具有第一底壁部和从该第一底壁部的后端向上方立起而且以至少局部向后方凹入的方式弯曲形成的第一竖壁部,所述侧部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剖视下具有第二底壁部和从该第二底壁部的后端向上方立起而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竖壁部更平坦的第二竖壁部,所述第二竖壁部的上部前表面包括所述竖向接合面。所述车颈板例如由所述主部和所述侧部构成。
[0013]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车颈板的主部上充分地确保用于设置辅助机器(例如刮水装置)的空间,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用于接合后侧凸缘部的竖向接合面形成在车颈板的侧部。
[0014]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后侧凸缘部通过被设定在同一高度位置上的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接合点而接合于所述竖向接合面,所述连结支架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后侧凸缘部之间形成的弯曲部上且在与相邻的所述接合点之间对应的位置具有向上方突出的一个或多个凸起。
[0015]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后侧凸缘部的绕前后方向轴的扭转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悬架塔顶部的上下方向位移。
[0016]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车轮挡板,沿着所述发动机室的侧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连结支架在所述主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侧方凸缘部,该侧方凸缘部通过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接合点而接合于所述车轮挡板的上壁部。
[0017]这样,在不仅通过多个接合点而将连结支架接合于车颈板的竖向接合面而且还通过多个接合点而将连结支架接合于朝向与竖向接合面不同的方向的车轮挡板的上壁部的情况下,能够更效率良好地实现经由连结支架的负荷分散,能够进一步抑制悬架塔顶部的上下方向位移。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的立体图。
[0019]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
[0020]图3是连结支架的后侧凸缘部周边的立体图。
[0021]图4是连结支架的立体图。
[0022]图5是图1的V-V线剖视图。
[0023]图6是图1的V1-V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5]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乘用车时的较理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用途并不只限定于下面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内容。
[0026]图1至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箭头F所表示的方向为前方,箭头L所表示的方向为左方。
[0027]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乘用车的车辆V包括:分隔发动机室E与车室的前围板1 ;设置在该前围板1的上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颈板2 ;以从发动机室E的左右的侧壁向车宽方向内侧隆起的方式设置的左右一对悬架塔3 ;将各悬架塔3与车颈板2连结的左右一对连结支架4。
[0028]如图5及图6所示,前围板1包括:在车室的前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竖壁部la ;从竖壁部la的下端向后方且下方(越往后侧越下降)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lb ;安装在竖壁部la的后表面且与该竖壁部la —起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的前围横梁5。左右一对前纵梁(省略图示)的后端部通过左右一对结合部而分别结合于竖壁部la的下部前表面。
[0029]在发动机室E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左右一对车轮挡板6,该左右一对车轮挡板6沿发动机室E的左右的侧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发动机室E的左右的侧壁。该左右一对车轮挡板6协同设置在其下方的左右一对前纵梁而分别支撑左右一对悬架塔3。
[0030]下面,说明车颈板2。
[0031]如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在车颈板2的前方侧设置有车颈梁7及车颈前构件8。基于车颈板2、车颈梁7及车颈前构件8,而形成具有在侧视下向上方开放的开放剖面的开放型车颈结构。
[0032]车颈板2包括:主部2a,构成包含车颈板2的中央部在内的车宽方向的指定范围;侧部2b,与主部2a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地形成。主部2a以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铅垂面的剖面呈大致“S”状的方式形成(参照图5),侧部2b以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铅垂面的剖面呈大致“L”状的方式形成(参照图6)。
[0033]S卩,主部2a具有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剖视(图5)下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底壁部2d (第一底壁部)和从底壁部2d的后端向上方湾曲地立起的湾曲竖壁部2c (第一竖壁部)。更具体而言,湾曲竖壁部2c以具有向后方凹入的凹入部2cl和与凹入部2cl的上侧连续地形成且相对地向前方隆出的隆出部2c2的方式湾曲地形成。
[0034]另一方面,侧部2b具有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剖视(图6)下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底壁部2f (第二底壁部)和从底壁部2f的后端向上方立起的平面状竖壁部2e(第二竖壁部)。平面状竖壁部2e形成为比主部2a的湾曲竖壁部2c更平坦的平面状(大致笔直地向上方立起)。该平面状竖壁部2e的上部前表面为沿铅垂方向的平坦的竖向接合面2el,在该竖向接合面2el上接合后述的连结支架4的后侧凸缘部4c。
[0035]主部2a的隆出部2c2以越往车宽方向外侧向前方的隆出量越小的方式形成。由此,主部2a的湾曲竖壁部2c与侧部2b的平面状竖壁部2e在车宽方向上圆滑地相连形成。
[0036]车颈梁7以从车颈板2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而且协同车颈板2而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凹的槽形状。该车颈梁7构成槽形状的底壁部和前壁部,以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前后幅度大于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前后幅度的方式形成。在该车颈梁7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有用于支撑刮水装置20的支撑部9。
[0037]车颈前构件8以沿着车颈梁7的前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而且从下侧安装于该车颈梁7的前端部,以加强车颈梁7。车颈前构件8的至少车宽方向中央部以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铅垂面的剖面呈大致曲柄状的方式形成。此外,车颈前构件8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左右一对悬架塔3的后部侧壁分别接合。
[0038]下面,说明左右一对悬架塔3。不过,由于左右一对悬架塔3为左右对称结构,因此,以下主要说明左侧的悬架塔3的结构。
[0039]如图1、图2及图6所示,悬架塔3以从车轮挡板6向发动机室E内隆起的方式形成。该悬架塔3包括沿着稍稍倾向于后侧的轴心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状的圆筒部3a和堵塞该圆筒部3a的上端部的碗状的顶部3b。
[0040]在悬架塔3的内部收容有前悬架机构(省略图示)的减振装置10及弹簧的上部等。而且,与减振装置10的上端部结合的弹簧座经由装配橡胶并通过紧固件而被紧固固定于顶部3b。在悬架塔3的顶部3b的后部形成有倾斜部3s。
[0041]如图6所示,该倾斜部3s构成以越往后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越往后越下降)倾斜的倾斜面。而且,倾斜部3s设置在侧视下车颈板2的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