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12936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下边梁的前端部周围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的前面碰撞中,在碰撞体碰撞到与前纵梁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所谓微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无法通过前纵梁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因此,前轮会由于碰撞体而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而前轮会碰撞到车厢前壁等。
[0003]对此,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前轮的后方侧设置有加强面板(连结部件)。该加强面板(连结部件)与下边梁、前柱、车厢前壁、围板上部构件以及扭矩盒接合。由此,在具备此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中发生的微小重叠碰撞中,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了的前轮会碰撞到加强面板。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16334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7-267148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047178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365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1 ]然而,在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如果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前轮碰撞到加强面板,则存在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接合部发生剥离的可能性。即,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在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在前柱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此外,加强面板从前柱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且与外面板一起被接合在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上。而且,一般情况下,由于车厢前壁以及外面板由强度较低(板厚较薄)的板材而构成,因此当前轮碰撞到加强面板时,车厢前壁会与加强面板一起向前柱侧较大程度地发生变形。由此,在前柱的车辆前方侧配置了车厢前壁的上述车身前部结构中,伴随着加强面板以及车厢前壁的变形,存在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接合部发生剥离的可能性。
[0012]此外,如上文所述,由于加强面板与下边梁、前柱、车厢前壁、围板上部构件、以及下边梁接合,因此还存在加强面板大型化的问题。
[0013]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连结部件的大型化的同时,抑制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的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剥离的车身前部结构。
[0014]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5]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一对下边梁,其被设置在车辆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前柱,其从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车厢前壁,其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被接合在所述前柱的前端部上,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一对所述前柱进行连结;扭矩盒,其被设置在所述车厢前壁的车辆下方侧且所述下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被接合在所述下边梁的前端部上;连结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下边梁以及所述扭矩盒的车辆前方侧,且前部被配置在与所述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并且,所述连结部件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对所述下边梁与所述扭矩盒进行连结的宽度方向连结部。
[0016]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边梁被设置在车辆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并且前柱从各下边梁的前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此外,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被接合在前柱的前端部上,车厢前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一对前柱进行连结。即,车厢前壁从前柱的前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车厢前壁的车辆下方侧且下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扭矩盒,并且扭矩盒与下边梁的前端部接合。
[0017]在此,在下边梁以及扭矩盒的车辆前方侧处设置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宽度方向连结部,并且下边梁与扭矩盒通过宽度方向连结部而被连结。由此,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分通过连结部件而被加强。此外,由于如果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前轮向车辆后方侧移动,则前轮会与连结部件碰撞,因此抑制了前轮与下边梁和扭矩盒的接合部分直接碰撞的情况。由此,抑制了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分处的剥离。因此,能够抑制以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分的剥离为起点的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分的剥离。
[0018]并且,连结部件的前部被配置在与车厢前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因此,能够构成为,与车厢前壁相比,前轮会先与连结部件碰撞。而且,由于通过使前轮与连结部件碰撞,从而碰撞载荷会被传递至构成车身的框架的下边梁以及扭矩盒,因此抑制了过大的碰撞载荷向车厢前壁被输入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分的剥尚。
[0019]并且,由于宽度方向连结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对下边梁与扭矩盒进行连结,因此与现有技术的这种加强面板相比,能够抑制连结部件的大型化。
[0020]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连结部件的自身具有封闭截面结构。
[0021]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连结部件具有封闭截面结构,因此能够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通过连结部件而高效地承受来自前轮的碰撞载荷。
[0022]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连结部件具有上下方向连结部,所述上下方向连结部从所述宽度方向连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并对所述下边梁与所述前柱进行连结。
[0023]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连结部件除宽度方向连结部之外还具有上下方向连结部。该上下方向连结部从宽度方向连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并对下边梁与前柱进行连结。因此,能够将上下方向连结部配置在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附近。由此,由于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了的前轮会碰撞到上下方向连结部,因此上下方向连结部会承受该碰撞载荷,并将该碰撞载荷向作为车身的框架部件的前柱进行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合部的剥离。
[0024]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所述上下方向连结部的前部处形成有弯曲部,弯曲部被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凹状。
[0025]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被形成在上下方向连结部的前部处的弯曲部在侧面观察时呈向车辆前方侧开放的凹状。由此,例如能够通过将弯曲部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V字形状,从而使向车辆后方侧进行了移动的前轮碰撞到弯曲部的上部以及下部的两处部位上。由此,能够使从前轮向连结部件被输入的碰撞载荷分散。
[0026]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连结部件被结合固定在对车身进行加强的加强件上。
[0027]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在对车身进行加强的加强件上结合固定有连结部件,因此能够确保连结部件的与车身之间的结合力。
[0028]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所述连结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下边梁以及所述扭矩盒而向车辆前方侧突出且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后方侧开放,所述下边梁与所述扭矩盒的接合部被配置在所述突出部内。
[0029]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连结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突出部,并且突出部在俯视观察时向车辆后方侧开放,且相对于下边梁以及扭矩盒而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因此,由于突出部被构成为如纵突条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突出部对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碰撞载荷的强度。而且,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被配置在突出部内。因此,由于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前轮会碰撞到强度较高的突出部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下边梁与扭矩盒的接合部的剥离,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前柱与车厢前壁的接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