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9899发布日期:2019-04-09 22:51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代步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



背景技术:

人口年龄日渐老化,为照顾行动迟缓或行动不便的长者,电动代步车显然成为行动迟缓或行动不便的长者的必需品;

请参阅图1,市面上电动代步车的结构,主要具有一车体10,该车体10上装设有一组前车轮11及一组后车轮12,而该车体10对应该后车轮12的位置装设有一马达(图未示),该马达(图未示)上方又装设有一驾驶座椅13,该车体10对应该前车轮11的位置则装设有一握把14,该握把14是用以调整该前车轮11的方向,以改变电动代步车的行径方向;

请参阅图2,有鉴于使用电动代步车的使用者常有搭载乘客的需求,故从该车体10延伸一搭载部15,并于该搭载部15上装设一后载区16,该后载区16是供以让乘客搭乘,而使用者则能够坐于驾驶座椅13,并操作该握把14以驾驶电动代步车,此向后延伸的车体结构长度加长,且整体的车辆重心向后移动,极易于满座时有后翘的情形,并造成转向控制的不足,故有改良的必要。

市面上另有一种加长型电动代步车,请参阅图3,其主要是将车体10加长,车体10前端设置转向控制的把手,而于把手后具有该驾驶座椅13及该后载区16,并使该驾驶座椅13与后载区16位于该前车轮组11及该后车轮组12之间,此种电动代步车必须加长该车体10,由于车长加长,于转弯时必须顾及较大的转弯空间,驾驶人必须十分的小心,而一般使用电动代步车的驾驶者多半是高龄的长者,动作已不灵活,故要控制得当实属不易,极易因而有不必要的冲撞危险,形成驾驶使用上的安全问题,且该车体10加长,制作上必然须耗费较多的原料以及时间人力等成本。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以原有单座车轴长即可设置成前后承载结构的形态,以解决前述电动代步车在搭载乘客时,车体过长,导致电动代步车容易倾倒或控制不易造成不当安全问题的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习知的电动代步车在具有前后承载结构,可在不增加整体车体长度的状态下,以确保控制的灵活性及安全性,并解决重心不当偏移导致容易倾倒的问题。

为解决前述缺失,本发明为一种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包含有一车架,该车架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一后轮组,具有至少一后轮,该后轮枢设于该车架的后端;一前轮组,具有至少一前轮,该前轮枢设于该车架的前端,该前轮是以一前轮心枢设于该车架上,并以一连动杆装置连动地接设该前轮组,且该至少一前轮具有一前轮径长,且该前轮延伸至该后轮的方向为一水平方向,而该前轮延伸至该车架的方向为一垂直方向,该垂直方向与该水平方向相垂直,该前轮径长及该后轮径长分别与该水平方向平行;

所述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还包括:一操控把,是组设位于该前轮组的一侧,该操控把的其中一端与该连动杆装置连接,另一端则成形一把手,以操作该把手使该前轮组偏摆;

该车架位于该前轮组上方具有一驾驶座椅区间,一驾驶座椅设于该驾驶座椅区间内,该驾驶座椅区间沿着该垂直方向朝向该前轮组延伸与该前轮径长重叠,该重叠区间大于50%,使该前轮心落于该驾驶座椅区间内;

该车架位于该后轮组上方设有一乘载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驾驶座椅具有一座椅前端及一座椅后端,该座椅前端延伸至该座椅后端为该驾驶座椅区间。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后轮具有一后轮径长,该乘载件具有一乘载前端及一乘载后端,而该乘载件装设于该车架的后端,使该乘载前端能够沿着该水平方向延伸至该乘载后端,该乘载前端延伸至该乘载后端为一乘载区间,该乘载区间沿着该垂直方向朝向该后轮组延伸并将与该后轮径长重叠,该乘载件为一乘客座椅。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乘载件为一货架。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车架的该前轮组上方设有一第一定位孔,该驾驶座椅上设有一第一定位杆,该第一定位杆供以与该第一定位孔插接结合,使该驾驶座椅固定于该车架上。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车架的该后轮组上方设有一第二定位孔,该乘载件上设有一第二定位杆,该第二定位杆供以与该第二定位孔插接结合,使该乘载件固定于该车架上。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车架的该前轮组上方设有一第一导引件及一第一卡制件,该第一导引件具有一第一导槽,而该第一卡制件则具有一卡制本体、一阻块及一扭弹簧,该卡制本体凹设有一卡制沟,且该卡制本体具有二夹壁,该阻块是能够枢转的装设于该二夹壁之间,而该二夹壁之间又设有一抵柱,该扭弹簧是装设于该阻块及该抵柱之间,使该阻块的一阻挡部常态位于该卡制沟内;该驾驶座椅上设有一第一结合管及一第二结合管,该第一结合管架于该卡制沟内,而该第二结合管架于该第一导槽内。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车架的该后轮组上方设有一第二导引件及一第二卡制件,该第二导引件具有一第二导槽,而该第二卡制件则具有一卡制本体、一阻块及一扭弹簧,该卡制本体凹设有一卡制沟,且该卡制本体具有相对的二夹壁,该阻块是能够枢转的装设于该二夹壁之间,而该二夹壁之间又设有一抵柱,该扭弹簧是装设于该阻块及该抵柱之间,使该阻块的一阻挡部常态位于该卡制沟内;该乘载件上设有一第三结合管及一第四结合管,该第三结合管架于该卡制沟内,而该第四结合管架于该第二导槽内。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前轮的数量为二个;该后轮的数量为二个。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另具有一踏件,该踏件具有一延伸柱及一踏板,该延伸柱的其中一端固定结合于该车架前侧的底面,而该延伸柱的另一端与该踏板可枢转的结合。

由于本发明的驾驶座椅是位于该前轮组的上方且该驾驶座椅的驾驶座椅区间与前轮组的前轮径长重叠区间大于50%,使车体上以最短的轴距即能拥有前后承结构以供人或货物的承载,具有前后承载后的控制灵活性以及使用上的安全性;且该乘载件及该马达则是位于该后轮组的上方,使该本发明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的重心落于该前、后轮组间,即便乘载件上乘载重量,而驾驶人从该驾驶座椅离开,亦不会造成电动代步车翻覆,藉此,本发明改变电动代步车的重心分配,进而提高整体驾驶的安全。

更佳的,本发明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更无须增加该车架的长度,即可使电动代步车乘载二个人,进而达成减少制作成本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知单人电动代步车的侧视图。

图2为习知的双人电动代步车的侧视图。

图3为习知的双人电动代步车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于第一实施例中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分解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卡制件的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卡制件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卡制件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于第一实施例中简化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于第二实施例中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于第二实施例中将货架倾斜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发明于第三实施例中另一种货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驾驶座椅或乘客座椅的结合结构。

附图中符号标记说明:

车体10

前车轮11

后车轮12

驾驶座椅13

握把14

搭载底15

后载区16

车架20

顶面201

底面202

前端21

第一定位孔211

车体前端212

后端22

车体后端221

马达23

第一导引件24

第一导引侧壁241

第一导引底壁242

第一导引顶壁243

第一导槽244

第一卡制件25

卡制本体251

卡制沟2511

夹壁2512

抵柱2513

阻块252

阻挡部2521

扭弹簧253

支撑架26

第二导引件27

第二导引侧壁271

第二导引底壁272

第二导引顶壁273

第二导槽274

第二卡制件28

卡制本体281

卡制沟2811

夹壁2812

抵住2813

阻块282

阻挡部2821

牵引部2822

拉伸弹簧284

定位片285

后轮组30

后轮31

后轮径长311

后轮心312

前轮组40

前轮41

前轮径长411

前轮心412

连动杆装置42

操控把50

把手51

踏件60

延伸柱61

踏板62

驾驶座椅70

座椅前端701

座椅后端702

第一结合管71

第二结合管72

第一定位杆73

驾驶座椅区间74

乘载件80

乘载前端801

乘载后端802

乘客座椅80a

货架80b

箱型货架80b1

网型货架80b2

第三结合管81

第四结合管82

架柱84

架槽841

架底85

定位柱851

乘载区间86

水平方向x

垂直方向y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4至图14,本发明为一种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包含:

一车架20,具有衔接的一前端21及一后端22,而该前端21相对该后端22的一端具有一车体前端212,该后端22相对该前端21的一端具有一车体后端221,且该车架20具有一顶面201及一底面202,该车架20的后端22另装设有一马达23,该车体前端212延伸至该车体后端221为一水平方向x;

一后轮组30,具有二个后轮31,该二后轮31可枢转的装设于该车架20的底面202,且该二后轮31分别具有一后轮径长311,而该二后轮31位于该车架20的后端22,该后轮组30延伸至该车架20的方向为一垂直方向y,该垂直方向y与该水平方向x垂直;

一前轮组40,具有二个前轮41,该二前轮41可枢转的装设于该车架20的底面202,并以一连动杆装置42连动地接设该二前轮41,且该二前轮41分别具有一前轮径长411,该前轮径长411及该后轮径长311分别与该水平方向x平行,而该二前轮41位于该车架20的前端21,并于各前轮41的前轮心412与该车架20前端21的轮轴枢接,并使该前轮组40上方的车架20顶面具有供一驾驶座椅70设置的一驾驶座椅区间74;

一操控把50,是组设位于该前轮组40的一侧,该操控把50的其中一端与该连动杆装置42连接,另一端则成形一把手51,藉由操作该把手51使该前轮组40的该二前轮41偏摆;

一踏件60,具有一延伸柱61及一踏板62,该延伸柱61的其中一端固定结合于该车架20前端21的底面202,而该延伸柱61的另一端与该踏板62可枢转的结合。

在第一实施例中,该车架20前端21的顶面201设有一驾驶座椅70,该驾驶座椅70位于该前轮组40上方,该驾驶座椅70具有一座椅前端701及一座椅后端702,该座椅前端701延伸至该座椅后端702为该驾驶座椅区间74,该驾驶座椅区间74沿着该垂直方向y朝向该前轮组40延伸与该前轮径长411重叠,且最佳的实施状态是该驾驶座椅区间74与该前轮径长411投影区域相互重叠的区间大于或等于50%,使该前轮组40的前轮心412落于该驾驶座椅区间74内;

该车架20后端22的顶面201设有一乘载件80,该乘载件80位于该后轮组30上方,而该乘载件80为一乘客座椅80a,该乘载件80具有一乘载前端801及一乘载后端802,该乘载前端801延伸至该乘载后端802为一乘载区间86,该乘载区间86沿着该垂直方向y朝向该后轮组30延伸将与该后轮径长311重叠,藉此使该乘载件80的重心位于该后轮组30。

较佳的,该二前轮41具有一前轮心412,该二后轮31具有一后轮心312,该座椅前端701及该座椅后端702沿着该垂直方向y延伸至该水平方向x上占有该驾驶座椅区间74,而该前轮心412沿着该垂直方向y延伸至该水平方向x上位于该驾驶座椅区间74内;

该乘载前端801及该乘载后端802沿着该垂直方向y延伸至该水平方向x上占有该乘载区间86,而该后轮心312沿着该垂直方向y延伸至该水平方向x上是位于该乘载区间86内。

请参阅图5至图7,该车架20顶面201的前端21设有二第一导引件24及二第一卡制件25,且该二第一导引件24及该二第一卡制件25位于该前轮组40上方,该二第一导引件24分别具有一第一导引侧壁241、一第一导引底壁242、一第一导引顶壁243及一第一导槽244,该第一导引件24是设置于该前端21顶面201的一支撑架26上,而该第一导引底壁242是设置于该支撑架26接近该乘载件80的一侧,该第一导引侧壁241是设置于该支撑架26远离另一个该第一导引件24的一侧,而该第一导引顶壁243则与该第一导引侧壁241及该第一导引底壁242连接,该第一导引侧壁241、该第一导引底壁242及该第一导引顶壁243共同界定出该第一导槽244;

该二第一卡制件25分别具有一卡制本体251、一阻块252及一扭弹簧253,该卡制本体251凹设有一卡制沟2511,且该卡制本体251具有相对的二夹壁2512,该阻块252是能够枢转的装设于该二夹壁2512之间,而该二夹壁2512之间又设有一抵柱2513,该扭弹簧253是装设于该阻块252及该抵柱2513之间,使该阻块252的一阻挡部2521常态位于该卡制沟2511内;

该驾驶座椅70上设有一第一结合管71及一第二结合管72,该第一结合管71供以架于该第一卡制件25的卡制沟2511内,而该第二结合管72与该二第一导引件之间的距离等长,且该第二结合管72供以架于该第一导槽244内。

请参阅图8,该车架20顶面201的后端22设有二第二导引件27及二第二卡制件28,该二第二导引件27分别具有一第二导引侧壁271、一第二导引底壁272、一第二导引顶壁273及一第二导槽274,该第二导引件27是设置位于该后端22顶面201的一支撑架26上,而该第二导引底壁272是设置于该支撑架26远离该驾驶座椅70的一侧,该第二导引侧壁271是设置于该支撑架26远离另一个该第二导引件27的一侧,而该第二导引顶壁273则与该第二导引侧壁271及该第二导引底壁272连接,该第二导引侧壁271、该第二导引底壁272及该第二导引顶壁273共同界定出该第二导槽274;

该二第二卡制件28分别具有一卡制本体281、一阻块282、一扭弹簧及一拉伸弹簧284,该卡制本体281凹设有一卡制沟2811,且该卡制本体281具有相对的二夹壁2812,该阻块282是能够枢转的装设于该二夹壁2812之间,而该二夹壁2812之间又设有一抵柱2813,该扭弹簧是装设于该阻块282及该抵柱2813之间,使该阻块282的一阻挡部2821常态位于该卡制沟2511内,该阻块282相对该阻挡部2521的另一侧延伸一牵引部2822,而该车架20上则设有一定位片285,该拉伸弹簧284的其中一端固定于该牵引部2822上,该拉伸弹簧284的另一端则固定于该定位片285上;

该乘载件80上设有一第三结合管81及一第四结合管82,该第三结合管81架于该第二卡制件28的卡制沟2511内,而该第四结合管82架于该第二导槽274内。

请参阅图9至图11,在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该乘载件80为一货架80b,而该货架80b能够为箱型货架80b1亦得为网型货架80b2。

请参阅图12,在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该车架20顶面201的前端21上设有一第一定位孔211,该第一定位孔211位于该前轮组40上方,而该驾驶座椅70的底面设有一第一定位杆73,该第一定位杆73供以与该第一定位孔211插接结合,使该驾驶座椅70固定于该车架20上;而该车架20顶面201的后端22上设有一第二定位孔,该第二定位孔位于该后轮组30上方,该乘载件80的底面上设有一第二定位杆,该第二定位杆供以与该第二定位孔插接结合,使该乘载件80固定于该车架20上。

再请参阅图12至图14,该货架80b上枢设有一架柱84,该架柱84的其中一端枢设于该货架80b上,而该架柱84的另一端则凹设有一架槽841,该货架80b底部又设有一架底85,该架底85的一侧设有一定位栓851,该定位栓851供该架槽841架设,进而使该货架80b能够固定倾斜。

以上为本发明的结构组态及其连接关系,本发明的使用方式如下所述:

请参阅图5及图7,使用者在组装该驾驶座椅70时,是先将该驾驶座椅70的第二结合管72架卡制于该二第一导槽244内,再将该第一结合管71卡制于该二第一卡制件25的卡制沟2511内,在该第一结合管71进入该卡制沟2511时,该第一结合管71推抵该阻块252使该阻块252枢转,进而让该阻块252的阻挡部2521退出该卡制沟2511,在该第一结合管71进入该卡制沟2511的底部时,该阻块252受到该扭弹簧253推抵使该阻块252枢转,令该阻块252的阻挡部2521进入该卡制沟2511内,进而使该第一结合管71无法脱离该卡制沟2511。

使用者能够选择将该乘客座椅80a或该货架80b阻设于该车架20后端22的顶面201,在组装时,使用者先将该乘载件80的第四结合管82装设于该二第二导槽274内,再将该第三结合管81卡制入该第二卡制件28的卡制沟2811内,在该第三结合管81进入该卡制沟2811内时,该第三结合管81推抵该阻块282使该阻块282枢转,进而让该阻块282的阻挡部2821退出该卡制沟2811,当该第三结合管81进入该卡制沟2811的底部后,该阻块282受到该扭弹簧及该拉伸弹簧284牵引使该阻块252枢转,进而让该阻块252进入该卡制沟2811内卡制该第三结合管81,使该第三结合管81不易脱出该卡制沟2511。

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者在阻设该驾驶座椅70及该乘载件80时,是将该驾驶座椅70的第一定位杆73插入该第一定位孔211,使该驾驶座固定于该车架20上,并将该乘载件80的该第二定位杆插入该第二定位孔,使该乘载件80固定于该车架20上。

再请参阅图4,由于本发明的驾驶座椅70是位于该前轮组40的上方,而该乘载件80及该马达23则是位于该后轮组30的上方,车体10的前后端轴距无需拉长,与传统的单座式的车长相当,可确保较小的回转半径进行回转控制,而可达到控制的灵活性以及安全性,且使该本发明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的重心落于该前、后轮组20、30之间,即便乘载件80上乘载重量,而驾驶人从该驾驶座椅70离开,亦不会造成电动代步车翻覆,藉此,本发明改变电动代步车的重心分配,进而提高整体驾驶的安全。

更佳的,本发明具有前后承载结构的电动代步车更无须增加该车架20的长度,即可使电动代步车乘载二个人,进而达成减少制作成本的功效。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及附图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