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前端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297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前端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防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前端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的前端模块大多存在结构复杂,所需模具数量多,成本高昂以及重量大的缺点,汽车在装配车用前端模块时,新手往往很难上手安装,其体积大结构复杂让人眼花,其重量大让人筋疲力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所述,

本技术:
提供一种车用前端模块,以解决现有重量大,安装困难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前端模块,包括包括一体化注塑成型的前端模块本体和一体化注塑成型下车体,所述前端模块本体包括上梁、下梁,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设置有对称的中空护翼,下梁上设置有缓冲杠,缓冲杠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凸起,所述下车体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拱形凸起,下车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柱形凸起。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端模块本体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槽,连接槽的底部开设有螺栓孔,下车体的前端设置有与连接槽相适配的连接块,连接块的顶端开设有螺栓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梁上设置有”l”形护栏,”l”形护栏的两端将中空护翼分割为中空上护翼和中空下护翼。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空上护翼和前端模块的上梁之间设置有加强筋一,连接槽的上方部位设置有加强筋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采用塑料件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了车用前端模块的一体化、轻量化的目的,通过设置缓冲杠以及凸起来为车身提供双倍的保护,通过下车体的拱形凸起保护车底盘,以及设置柱形凸起保证模块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前端模块本体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前端模块本体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下车体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下车体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前端模块总成图。

图中标记如下:

1-前端模块本体;2-下车体;3-上梁;4-下梁;5-左支架;6-右支架;7-缓冲杠;8-凸起;9-拱形凸起;10-柱形凸起;11-连接槽;12-螺栓孔;13-连接块;14-”l”形护栏;15-中空上护翼;16-中空下护翼;17-加强筋二;18-加强筋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用前端模块,包括一体化注塑成型的前端模块本体1和一体化注塑成型下车体2,当前很多前端模块都不是一体成型,这就使得制造时使用模块过多过于繁复,增大了工作量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实际效果,前端模块本体1包括上梁3、下梁4,左支架5和右支架6,左支架5和右支架6上设置有对称的中空护翼,在现有的前端模块本体1中并没有设置有中空护翼,仅仅在两侧设置了支架,这对车的防护作用基本不存在,二中空护翼则设置成贴合车头的形状,这就咋车头受损是可以保证车头的一体化,下梁4上设置有缓冲杠7,缓冲杠7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凸起8,在这设置缓冲杠7和凸起8的作用是能够进一步的对车头形成防护,下车体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拱形凸起9,下车体2的上表面设置有柱形凸起10,拱形凸起9设置在下表面保证了车头的底部不会触碰到底面,并且拱形的设计理念也在一定程度起到保护作用,前端模块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槽11,连接槽11的底部开设有螺栓孔12,下车体2的前端设置有与连接槽11相适配的连接块13,连接块13的顶端开设有螺栓孔12,连接块13与连接槽11的突破性设计保证连接时能够快速的找准位置,并且在螺栓松动时,由于连接块13和连接槽11二者是插入式连接,因此并不会立刻断裂开来,上梁3上设置有”l”形护栏14,”l”形护栏14的两端将中空护翼分割为中空上护翼15和中空下护翼16,连接槽11的上方部位设置有加强筋二17,前端模块本体1的上梁3和中空上护翼15支架之间设置有加强筋一18。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用前端模块,包括一体化注塑成型的前端模块本体和一体化注塑成型下车体,所述前端模块本体包括上梁、下梁,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上设置有对称的中空护翼,下梁上设置有缓冲杠,缓冲杠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凸起,所述下车体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拱形凸起,下车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柱形凸起。本申请采用塑料件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了车用前端模块的一体化、轻量化的目的,通过设置缓冲杠以及凸起来为车身提供双倍的保护,通过下车体的拱形凸起保护车底盘,以及设置柱形凸起保证模块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之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紫荆清远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0.26
技术公布日:2018.02.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