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的链罩支架。
背景技术:
自行车包括车架、中轴、链罩、链罩支架和用于驱使车轮滚动的链条,其中,中轴依次贯穿车架、链罩支架、链条和链罩,链条位于链罩支架与链罩围成的腔体内。在技术人员更换中轴的过程中,该技术人员需要先将链罩支架和链罩从中轴上拆下。由于现有的链罩支架由1mm左右的不锈钢板制成,因此,技术人员在拆除链罩支架的过程中易被不锈钢板划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用于自行车的链罩支架,增加自行车在维修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自行车的链罩支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具有用于避让中轴的安装孔,所述本体上端设有第一安装段,所述第一安装段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本体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段对应的第二安装段,所述第二安装段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本体左侧背向所述第一安装段一面设有第一手持段,所述第一手持段沿所述安装孔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3mm,所述本体右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手持段对应的第二手持段,所述第二手持段沿所述安装孔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3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手持段包括第一上板体和第一下板体,所述第一上板体和所述第一下板体与所述本体连接,并且二者之间留有第一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板体由所述本体向外折弯形成,所述第一下板体由所述本体向外折弯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手持段包括第二上板体和第二下板体,所述第二上板体和所述第二下板体与所述本体连接,并且二者之间留有第二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上板体由所述本体向外折弯形成,所述第二下板体由所述本体向外折弯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段由所述本体向外折弯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段上设有第一螺纹孔,该第一螺纹孔为所述第一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段由所述本体向外折弯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段上设有第二螺纹孔,该第二螺纹孔为所述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与所述本体边缘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大于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本体左侧背向第一安装段一面设有第一手持段,本体右侧设有与第一手持段对应的第二手持段,技术人员将链罩支架从中轴上拆除的过程中,该技术人员的不同手指作用在第一手持段和第二手持段上,以实现拉动本体相对中轴轴向运动。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手持段沿安装孔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3mm,并且,第二手持段沿安装孔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3mm。如此设计,增加第一手持段和第二手持段与技术人员手指之间的接触面积,以避免技术人员的手指被本体的边缘划伤。
3、此外,当第一手持段沿安装孔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3mm,并且第二手持段沿安装孔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3mm时,第一手持段和所述第二手持段的抗变形能力得以增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链罩支架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链罩支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3,一种用于自行车的链罩支架,包括本体1,本体1上具有用于避让中轴的安装孔11,本体1上端设有第一安装段2,第一安装段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本体1下端设有与第一安装段2对应的第二安装段3,第二安装段3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本体1左侧背向第一安装段2一面设有第一手持段4,第一手持段4沿安装孔11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3mm,本体1右侧设有与第一手持段4对应的第二手持段5,第二手持段5沿安装孔11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3mm。
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第一手持段4包括第一上板体41和第一下板体42,第一上板体41和第一下板体42与本体1连接,并且二者之间留有第一间隙。如此设计,在降低技术人员手指被划伤的前提下,减轻链罩支架的重量。
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第一上板体41由本体1向外折弯形成,第一下板体42由本体1向外折弯形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上板体与本体焊接后连为一体,第一下板体与本体焊接后连为一体。
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第二手持段5包括第二上板体51和第二下板体52,第二上板体51和第二下板体52与本体1连接,并且二者之间留有第二间隙。如此设计,在降低技术人员手指被划伤的前提下,进一步减轻链罩支架的重量。
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第二上板体51由本体1向外折弯形成,第二下板体52由本体1向外折弯形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上板体与本体焊接后连为一体,第二下板体与本体焊接后连为一体。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第一安装段2由本体1向外折弯形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段与本体焊接后连为一体。
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第一安装段2上设有第一螺纹孔21,该第一螺纹孔21为所述第一连接部,螺钉贯穿链罩后,与第一螺纹孔21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为设置在第一安装段上的通孔。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第二安装段3由本体1向外折弯形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段与本体焊接后连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段3上设有第二螺纹孔,该第二螺纹孔为所述第二连接部,螺钉贯穿链罩后,与第二螺纹孔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为设置在第二安装段上的通孔。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安装孔11的孔壁与本体1边缘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大于3mm。如此设计,增加本体1的抗变形能力,以避免本体1位于安装孔11处断开,而导致本体1被轻易拆下。
应当理解,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尽管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通过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形式和细节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