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后走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37084阅读:1029来源:国知局
电动车后走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电动车后走线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车在当下人们生活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其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理念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但传统的电动车,其走线外露,即电机锁与电源外露,当不法分子使用刀片把电源割断后,整台车就不能起到防盗或工作,同时电源线外露不利于外观的整洁和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仪表,取放方便,并且仪表和车灯集合在一体,更加简洁美观。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车后走线结构,包括后轮驱动电机、后勾爪、下平叉和控制器盒,所述后轮驱动电机设于电动车后轮中心,所述后勾爪的一端上设有U形安装槽,其相对的另一端形成下平叉安装端;所述后轮驱动电机的外侧转轴上设有第一走线孔,该第一走线孔的内端位于所述后轮驱动电机的外侧转轴的轴心,该第一走线孔的外端从所述转轴正对所述U形安装槽的侧面引出;所述后勾爪从其U形安装槽的底部至所述下平叉安装端之间的部分内形成第二走线孔,所述下平叉中心设有第三走线孔,所述下平叉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下平叉安装端和控制器盒上;所述后轮驱动电机的电连接线依次从所述第一走线孔进入第二走线孔和第三走线孔后接入所述控制器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勾爪的中部斜向上延伸形成上叉安装端,电动车的上叉的下端固定于该上叉安装端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电动车后走线结构在后轮驱动电机的外侧转轴上设置了第一走线孔,以及在后勾爪的U形安装槽的底部至所述下平叉安装端之间的部分内形成第二走线孔,同时在下平叉中心设有第三走线孔,使后轮驱动电机的电连接线依次从电机的转轴出来经后勾爪进入下平叉后直接接入控制器盒,即将后轮驱动电机的电源或信号线等电连接线形成内置隐藏方式,完全封闭在部件中,这样的走线结构不仅结构简单、合理,而且外人很难破坏,从而提高防盗与破坏作用,另外,隐藏式布线结构提高了整机的外形整洁和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后勾爪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后轮驱动电机;2——后勾爪;

3——上叉;4——下平叉;

5——控制器盒;21——U形安装槽;

22——下平叉安装端;23——上叉安装端;

24——第二走线孔;11——电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即但凡以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后走线结构,包括后轮驱动电机1、后勾爪2、下平叉4和控制器盒5,所述后轮驱动电机设于电动车后轮中心,所述后勾爪的一端上设有U形安装槽21,其相对的另一端形成下平叉安装端22;所述后轮驱动电机的外侧转轴上设有第一走线孔,该第一走线孔的内端位于所述后轮驱动电机的外侧转轴的轴心,该第一走线孔的外端从所述转轴正对所述U形安装槽的侧面引出;所述后勾爪从其U形安装槽的底部至所述下平叉安装端之间的部分内形成第二走线孔24,所述下平叉中心设有第三走线孔,所述下平叉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下平叉安装端和控制器盒上;所述后轮驱动电机的电连接线11依次从所述第一走线孔进入第二走线孔和第三走线孔后接入所述控制器盒。

其中,所述后勾爪的中部斜向上延伸形成上叉安装端23,电动车的上叉3的下端固定于该上叉安装端上。

该电动车后走线结构在后轮驱动电机的外侧转轴上设置了第一走线孔,以及在后勾爪的U形安装槽的底部至所述下平叉安装端之间的部分内形成第二走线孔,同时在下平叉中心设有第三走线孔,使后轮驱动电机的电连接线依次从电机的转轴出来经后勾爪进入下平叉后直接接入控制器盒,即将后轮驱动电机的电源或信号线等电连接线形成内置隐藏方式,完全封闭在部件中,这样的走线结构不仅结构简单、合理,而且外人很难破坏,从而提高防盗与破坏作用,另外,隐藏式布线结构提高了整机的外形整洁和美观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