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带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1953阅读:1880来源:国知局
打包带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车,具体涉及一种打包带推车,用于打包带以及打包工具的存放和搬运。



背景技术:

打包带别名捆扎带,用于纸箱等的封箱捆扎以及捆扎素材,水果等,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尤其广泛应用于工厂的生产车间。

目前,普遍的生产车间对于打包带的储藏方式比较简单,由原先的任意放置于生产车间的一隅,演变成现在的用小推车进行搬运、存放、整理,相对来说更加方便使用,而且改善了车间的生产环境。目前存在“打包带放卷车(专利号:201420079649.2,公开号:CN 203865690 U)”的专利,该专利将打包带卷盘套设在活动转轴上,通过轴承固定安装在推车后面板上,使用时只需拖动线头,打包带卷盘就可在活动转轴上转动,从而实现出线的目的,推车的下面板底部安装有轮子,侧边面板上安装有扶手,可以根据需要移动位置,简单方便。

但是,该专利所说的打包带放卷车无法避免打包时打包带的扭转现象,对后续铲运时出现的挤压打包带造成的打包带破裂或断裂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对车间生产的安全和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有效避免打包带的扭转现象,安全,高效的打包带推车,以此来满足日常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包带推车,所述打包带推车包括一定向轮组件,用于防止工作过程中打包带扭转造成的打包带破裂或断裂,从而达到提高打包带使用率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种打包带推车,包括支架,车轮以及滚轮组件,所述支架包括底面支架以及与底面支架垂直设置的背面支架,所述滚轮组件转动连接于支架上方,所述车轮安装于底面支架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包带推车还包括一定向轮组件,所述定向轮组件包括连接部和导向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支架进行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导向部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导向部平行于滚轮组件的中心轴设置,所述导向部包括U型槽与限位轴,所述限位轴连接U型槽的两端,所述连接部与导向部固定连接的一端穿过U型槽两侧面与限位轴平行设置,所述限位轴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用以穿过打包带的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与打包带的厚度一致;

工作时,将打包带放置于滚轮组件上,打包带头部水平穿过限位轴与连接部之间的间隙,拉动打包带,滚轮组件转动,释放打包带进行物品捆扎。

优选的,所述滚轮组件与背面支架进行转动连接,所述背面支架上固定安装有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沿底面支架延伸的方向固定安装一固定轴,所述滚轮组件套设于固定轴上。

优选的,所述滚轮组件包括两限位面板,两限位面板通过一空心的旋转轴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滚轮组件通过所述旋转轴套设在固定轴上,并通过一对深沟球轴承与固定轴进行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滚轮组件还包括若干个平行于滚轮组件中心轴、用于缠绕打包带的、长度相同的支撑杆,每一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限位面板进行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面支架远离背面支架的一端向下弯曲,形成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上方固定连接一工具盒。

优选的,所述车轮为带刹车的万向轮。

优选的,所述底面支架与背面支架通过一角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角钢下方固定连接有用以安装车轮的垫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打包带推车的优点是:

所述打包带推车包括一定向轮组件,所述定向轮组件包括连接部和导向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导向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导向部平行于滚轮组件的中心轴设置。工作时,将打包带放置于滚轮组件上,打包带头部水平穿过限位轴与连接部之间的间隙,拉动打包带,滚轮组件转动,释放打包带进行物品捆扎,有效避免了打包时打包带扭转的现象,从而提高了打包的使用率,提高了打包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将打包带放置于小推车上进行运输,避免了打包带散放易散乱、丢失、损坏等,同时实现了可以任意地点进行打包,无需搬动大宗货物,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另外,在打包带推车上安装用于存放打包扣和打包工具的工具盒,避免了零部件的乱丢乱放,使用时方便翻找,同时也改善了车间的生产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打包带推车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打包带推车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打包带推车的右视图。

图4为滚轮组件主视图。

图5为图4中滚轮组件A-A向剖面图。

图6为图5中I处放大图。

图7为定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零部件的名称为:

1、角钢;2、背面支架;3、底面支架;4、车轮;5、工具盒;6、垫板;7、支撑板;8、滚轮组件;9、定向轮组件;10、支撑杆;11、连接部;12、限位轴;13、U型槽;14、六角螺母;15、固定轴;16、深沟球轴承;17、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简要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如图所示,一种打包带推车,包括支架,车轮4以及滚轮组件8,支架包括底面支架3以及与底面支架3垂直设置的背面支架2,滚轮组件8转动连接于支架上方,车,4安装于底面支架3的底部,该打包带推车还包括一定向轮组件9,定向轮组件9包括连接部11和导向部,连接部11一端与支架进行焊接,另一端与导向部进行焊接,连接部11与支架以及导向部连接的方式有多种,焊接只是其中较佳的连接方式。

导向部平行于滚轮组件8的中心轴设置,打包带可以水平穿过导向部,避免出现打包带扭转现象。同时,导向部包括U型槽13与限位轴12,限位轴12销接U型槽13的两端,限位轴12与U型槽13连接的方式可多种,销接只是其中较佳的一种,限位轴12与U型槽13销接状态中,打包带穿过导向部时,限位轴12可以跟着打包带一起转动,起到一定的输送打包带的作用,方便打包带的释放,减少释放过程中出现的磨损。

连接部11与导向部固定连接的一端穿过U型槽13两侧面与限位轴12平行设置,限位轴12与连接部11之间形成用以穿过打包带的间隙,间隙的宽度与打包带的厚度一致,间隙的宽度可以是任意的,只要满足打包带可以穿过间隙同时防止打包带在间隙内翻转即可,间隙的宽度设置为与打包带的厚度一致,只是其中较佳的一种选择。

进一步的,滚轮组件8与背面支架2进行转动连接,背面支架2上焊接有一支撑板7,支撑板7上沿底面支架3延伸的方向焊接一固定轴15,滚轮组件8套设于固定轴15上,上述所说的焊接只是固定连接方式的一种,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具体施工中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进一步的,滚轮组件8包括两形状形同的限位面板,限位面板是一种中部空心结构,两限位面板的空心部分通过一个空心的旋转轴17进行固定连接,滚轮组件8通过旋转轴17套设在固定轴15上,同时旋转轴17与固定轴15之间设置一对深沟球轴承16,二者通过深沟球轴承16进行转动连接。固定轴15远离支撑板7的一端的端部成型有螺纹,螺纹上旋有六角螺母14,起到限定滚轮组件8位置的作用。

进一步的,滚轮组件8还包括若干个平行于滚轮组件8中心轴、用于缠绕打包带的、长度相同的支撑杆10,每一支撑杆1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限位面板进行固定连接。所谓的固定连接可以是粘接、焊接或是其他连接方式。

进一步的,底面支架3远离背面支架2的一端向下弯曲,形成支撑部,支撑部的上方固定连接一工具盒5。支撑部接触地面,一方面与车轮配合起到支撑整个打包带推车平衡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承接以及固定工具盒5的作用。

进一步的,车轮4为带刹车的万向轮。车轮4使用带刹车的万向轮,方便打包带推车的推动,以及工作过程中的固定。

进一步的,底面支架3与背面支架2通过一角钢1进行焊接,角钢1下方固定连接有用以安装车轮的垫板6。角钢1的设置,保证了整个支架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稳固性,其与底面支架3和背面支架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多种,焊接只是其中较佳的选择。

具体实施过程:安装固定小车支架,将滚轮组件8以及定向轮组件9安装于支架上,将打包带放置于滚轮组件8上,打包带头部水平穿过导向部,拉动打包带,滚轮组件8转动,释放打包带进行物品捆扎。

综上所述,打包带推车包括一定向轮组件9,定向轮组件9包括连接部11和导向部,连接部11一端与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导向部进行固定连接,导向部平行于滚轮组件8的中心轴设置,工作时,将打包带放置于滚轮组件8上,打包带头部水平穿过导向部,拉动打包带,滚轮组件8转动,释放打包带进行物品捆扎,有效避免了打包时打包带扭转的现象,从而提高了打包的使用率,提高了打包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将打包带放置于小推车上进行运输,避免了打包带散放易散乱、丢失、损坏等,同时实现了可以任意地点进行打包,无需搬动大宗货物,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另外,在打包带推车上安装用于存放打包扣和打包工具的工具盒5,避免了零部件的乱丢乱放,使用时方便翻找,同时也改善了车间的生产环境。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方式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