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9995发布日期:2018-06-15 22:16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支撑汽车前后车桥和悬挂的支架,其能够阻隔进入车厢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乘车的舒适性。

现有技术中副车架与车身钣金之间通过螺纹套管连接,在套管的内部轴向穿设有紧固螺栓,并在车身钣金上焊接有螺母,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实现二者的紧固。

但是,车辆在制动时车身会受到水平方向的冲击力,采用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受到冲击后会在套管上产生较大的局部应力,从而使副车架与车身钣金之间产生微变形,该变形会使车身钣金发出异响,影响驾驶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及汽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装置通过增大水平方向上连接面的面积,有效的减小了车身在受到水平冲击时施加在连接装置上的局部应力,减少了因副车架与车身钣金之间的微变形而引起的异响。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副车架上的副车架安装座,所述副车架安装座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安装槽;用于安装到车身钣金上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包括顶座和设置在所述顶座上的凸起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周侧面形状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相配合,所述连接部插入并固定在所述安装槽中。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四块侧壁,所述四块侧壁拼接围成所述安装槽。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安装槽内还设有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将所述安装槽分隔为互相隔离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应的形状,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卡合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且所述第一凸起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接触,所述第二凸起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接触。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上端设有U型通槽,所述U型通槽内设有U型钢,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通过所述U型钢相连。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螺栓孔;所述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孔相配合的第二螺栓孔,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以将所述安装槽和所述连接部固定相连。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栓孔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上各设有两个所述第一螺栓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上的所述第一螺栓孔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槽的两相对侧壁上、且相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螺栓孔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上各设有两个所述第二螺栓孔;在装配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上的所述第二螺栓孔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栓孔相对应。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优选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为形成在所述安装槽或连接部侧面上的弹性层。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弹性件的外形与所述安装槽或连接部的外形相同。

如上所述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上设有第三螺栓孔,在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三螺栓孔与所述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副车架和车身钣金,所述副车架和车身钣金之间设有如上所述的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及汽车,通过在副车架上设置副车架安装座,在车身钣金上设置与其相应的连接座,且在副车架安装座上设置安装槽,在连接座上设置凸起的连接部,连接部的周侧面形状与安装槽的侧壁相配合,将连接部插入并固定在安装槽中以此来增大二者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的减小了车身在受到水平冲击时施加在连接装置上的局部应力,减少了因副车架与车身钣金之间的微变形而引起的异响,提高了驾车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安装座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的结构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结构简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与副车架安装座的装配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紧固件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

1-副车架安装座; 2-连接座;

3-紧固件; 4-弹性件;

10-底座; 11-安装槽;

20-顶座; 21-连接部;

40-第三螺栓孔; 41-第三凸起;

42-第四凸起; 43-配合凹槽;

110-安装凸起; 111-第一凹槽;

112-第二凹槽; 114-第一螺栓孔;

210-安装凹槽; 211-第一凸起;

212-第二凸起; 213-U型钢;

214-第二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副车架是支撑汽车前后车桥和悬挂的支架,其能够阻隔进入车厢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乘车的舒适性。现有技术中副车架与车身钣金之间通过螺纹套管连接,在套管的内部轴向穿设有紧固螺栓,并在车身钣金上焊接有螺母,通过螺栓与螺母的配合实现二者的紧固。但是,车辆在制动时车身会受到水平方向的冲击力,采用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受到冲击后会在套管上产生较大的局部应力,从而使副车架与车身钣金之间产生微变形,该变形会使车身钣金发出异响,影响驾驶感受;并且由于紧固螺栓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套管,因此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冲击时,紧固螺栓会承受较大的切向力,因此对紧固螺栓的强度要求较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请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副车架上的副车架安装座1,副车架安装座1包括底座10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安装槽11;用于安装到车身钣金上的连接座2,连接座2包括顶座20和设置在顶座20上的凸起的连接部21,连接部21的周侧面形状与安装槽11的侧壁相配合,连接部21插入并固定在安装槽11中。

具体的,副车架安装座1包括底座10和设置在底座上的安装槽11,底座10呈平板状用于与副车架相连,其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下任意适宜的形式,如螺栓连接或焊接等;安装槽11设置在底座10上,安装槽11的截面形状可根据需要设置,如圆形、三角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连接座2包括顶座20和设置在顶座20上的凸起的连接部21,顶座20呈平板状用于与车身钣金相连,顶座20上设有凸起的连接部21,连接部21的周侧面形状与安装槽11的侧壁相配合以使连接部21与安装槽11能够顺利连接。在配合状态下,连接部21插入并固定在安装槽11中,使得副车架安装座1与连接座2相固定,凸起状的连接部21和凹槽状的安装槽11配合后在水平方向上二者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二者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时单位面积上的冲击应力。

本实施例供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通过在副车架上设置副车架安装座1,在车身钣金上设置与其相应的连接座2,且在副车架安装座1上设置安装槽11,在连接座2上设置凸起的连接部21,连接部21的周侧面形状与安装槽11的侧壁相配合,将连接部21插入并固定在安装槽11中以此来增大二者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的减小了车身在受到水平冲击时施加在连接装置上的局部应力,减少了因副车架与车身钣金之间的微变形而引起的异响,提高了驾车的舒适性。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安装座的结构简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的结构简图;请继续参照图3-图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0上固定设置有四块侧壁,四块侧壁首尾相连拼接围成安装槽11,其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安装槽11呈方形,其对应的连接部21也呈方形。

进一步的,安装槽11内还设有安装凸起110,安装凸起110包括顶板和竖直设置在底座10上的两侧板,顶板和侧板均与安装槽11的前后两侧壁(即图3中设有第一螺栓孔114的两侧壁)相连;这样,安装凸起110就将安装槽11分隔为互相隔离的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与其相对的,连接部21包括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12,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12分别具有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相应的形状,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12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形成与安装凸起110形状相适应的安装凹槽210。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12分别卡合在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中,且第一凸起211的侧面与第一凹槽111的侧壁接触,第二凸起212的侧面与第二凹槽112的侧壁接触。根据图3可以看出,此时安装槽11通过第一凹槽111的左、右侧面和底面,第二凹槽112的左、右侧面和底面以及安装凸起110的顶面共计七个面与连接部21相配合,同样的,在连接部21上也设有与此七个面相配合的对应面。采用此种设计方式进一步增大了安装槽11和连接部21的配合面的面积,使水平方向的冲击力的局部应力更小。

具体的,在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12的上端设有U型通槽,U型通槽内设有U型钢213,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12通过U型钢213相连。这样U型钢的底面构成安装凹槽210的底面(即与安装凹槽210的开口相对的面),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12两相对的侧面构成安装凹槽210的侧面。

进一步的,为便于后续维修拆卸的方便,本实施例中安装槽11与连接部21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相连。具体的,在安装槽1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螺栓孔114;在连接部上设有与第一螺栓孔114相配合的第二螺栓孔214,通过紧固件3穿过第一螺栓孔114和第二螺栓孔214以将安装槽11和连接部21固定相连。

更进一步的,第一螺栓孔114的数量为四个,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上各设有两个第一螺栓孔114,位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4上的第一螺栓孔114分别位于安装槽11的两相对侧壁上、且前后相对应设置,以使紧固件3可以水平穿过所述安装槽11;

所述第二螺栓孔214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12上各设有两个所述第二螺栓孔214;在连接装置处于装配状态下时,位于所述第一凸起211和第二凸起212上的所述第二螺栓孔214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栓孔114相对应。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还包括弹性件4,弹性件4为形成在安装槽11或连接部21侧面上的弹性层,以进一步缓冲二者之间的力。弹性件4可选用现有技术下任意适宜的材料,例如硫化橡胶。

进一步的,弹性件4也可以独立设置,此时,弹性件4的外形应与安装槽11或连接部21的外形相同,以使弹性件4可以套设在安装槽11或连接部21上并实现三者之间的装配连接。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结构简图;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与副车架安装座的装配图;请参照图5-图6。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的外形与安装槽11的外形相似,即弹性件4也包括第三凸起41、第四凸起42和配合凹槽43,在装配状态下,第三凸起41与第一凹槽111相配合、第四凸起42与第二凹槽112相配合、配合凹槽43与安装凸起110相配合,以使弹性件4能够设置在安装槽11内。

更进一步的,为便于紧固件3的设置,在弹性件4上设有第三螺栓孔40,在连接装置处于装配状态下时,第三螺栓孔40与第一螺栓孔114和第二螺栓孔214相对应,以使紧固件3可以顺利的将三者紧固连接。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紧固件的结构简图;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中紧固件3采用螺栓和螺母相配合的结构,通过将螺栓穿过对应的螺栓孔,并在螺栓伸出的一端采用螺母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副车架和车身钣金,副车架和车身钣金之间设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装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通过在副车架上设置副车架安装座1,在车身钣金上设置与其相应的连接座2,且在副车架安装座1上设置安装槽11,在连接座2上设置凸起的连接部21,连接部21的周侧面形状与安装槽11的侧壁相配合,将连接部21插入并固定在安装槽11中以此来增大二者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的减小了车身在受到水平冲击时施加在连接装置上的局部应力,减少了因副车架与车身钣金之间的微变形而引起的异响,提高了驾车的舒适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