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人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1585发布日期:2018-07-04 07:4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双人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儿童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人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目前,双人儿童推车的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双人儿童推车包括车架、安装所述车架下方的前轮组件及后轮组件、连接在车架上的座位机构。为了便于双人乘坐,通常座位机构包括一前一后地设置在车架上的前座位机构及后座位机构。现有的双人推车大多数折叠体积都比较大,折叠操作也比较繁琐,通常需要经过多步操作,才能达到折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其简化了折叠操作步骤,折叠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车架、前轮组件、后轮组件、前座位机构及后座位机构以及用于将所述车架锁定在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所述车架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侧支架;

每个所述侧支架分别包括:

前支架,所述前支架的下部安装有所述前轮组件,所述前座位机构设于所述前支架上,所述后座位机构设于所述车架的位于所述前座位机构之后的位置上;

后支架,所述后支架的下部安装有所述后轮组件;

上连杆,所述前支架的上端部、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及所述上连杆的下端部中的两个部件相转动连接,第三个部件和前述两个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相转动连接;

上推杆,所述上推杆的下部和所述上连杆的上端部通过第一枢轴相转动连接;

下推杆,所述下推杆的上端部和所述上推杆的下端部通过第二枢轴相转动连接,所述下推杆的下部和所述后支架通过第三枢轴相转动连接;以及

连杆组件,连接于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之间,所述连杆组件包括前端部和所述前支架通过第四枢轴相转动连接的前连杆、及后端部和所述后支架通过第五枢轴相转动连接的后连杆,所述前连杆的后端部和所述后连杆的前端部通过第六枢轴相转动连接;所述下推杆的下端部和所述连杆组件相连以带动所述前连杆、所述后连杆相互靠拢或展开;

其中所述前座位机构包括前座杆及前座杆连接件,所述前座杆和所述前支架通过第十一枢轴相转动连接,所述前座杆连接件的上端部和所述前座杆的后端部通过第十二枢轴相转动连接,所述前座杆连接件的下端部和所述连杆组件通过第十三枢轴相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座杆连接件的下端部和所述前连杆通过所述第十三枢轴相转动连接,所述前支架、所述前座杆、所述前座杆连接件、所述前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下推杆的下端部通过一推杆连接件和所述后连杆相连,所述后支架、所述下推杆、所述推杆连接件、所述后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杆连接件的一端部和所述后连杆通过第七枢轴相转动连接,另一端部和所述下推杆的下端部通过第八枢轴相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枢轴位于所述第二枢轴和所述第八枢轴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七枢轴位于所述第八枢轴之前。更优选地,当所述车架在展开状态时,所述前连杆的中心线、所述后连杆的中心线以及所述推杆连接件的中心线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并相互平行,所述下推杆、后连杆、后支架之间构成三角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推杆的下端部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后连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车架在折叠状态时,所述前连杆的后端部、所述后连杆的前端部、所述下推杆的下端部、所述上推杆的上端部和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相互靠拢;所述前支架的下端部、所述前连杆的前端部、所述后连杆的后端部、所述上连杆的上端部、所述下推杆的上端部、所述上推杆的下端部和所述后支架的下端部相互靠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具有后支架连接件,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连接件的前部通过第九枢轴相转动连接,当所述车架在展开状态时,同一所述侧支架的所述第四枢轴和所述第九枢轴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构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小于4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包括倾斜延伸的前部和自所述前部向后弯折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前轮组件设于所述前部上,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后支架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九枢轴相转动连接,当所述车架在展开状态时,所述延伸部沿车架的前后方向水平延伸;当所述车架在折叠状态时,所述后支架连接件呈水平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侧的所述前轮组件的间距大于两侧的所述后轮组件的间距,当所述车架在折叠状态时,两侧的所述后轮组件收容在两侧的所述前轮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轴、第二枢轴、第三枢轴、第四枢轴、第五枢轴、第六枢轴、第十一枢轴、第十二枢轴及第十三枢轴的轴心线相互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座位机构包括第一后座杆、可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后座杆的第二后座杆,所述第一后座杆与所述后支架通过第十枢轴相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后座杆与所述下推杆通过第十四枢轴相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后座杆可沿前后方向滑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一后座杆内而能够随所述车架的折叠、展开而伸缩。

结合上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简化了折叠的操作步骤,在解锁后向前下方压上推杆,能够将侧支架折叠,前座杆也能够随着侧支架折叠而收拢,实现整车折叠,能够快速完成折叠,折叠方便;且双人儿童推车折叠后体积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在展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在展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在折叠过程中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立体图。

其中,

1、侧支架;11、前支架;11a、前部;11b、延伸段;12、后支架;120、后支架连接件;13、上连杆;130、上连杆连接件;14、上推杆;15、下推杆;16、推杆连接件;17、后连杆;18、前连杆;

101、第一枢轴;102、第二枢轴;103、第三枢轴;104、第四枢轴;105、第五枢轴;106、第六枢轴;107、第七枢轴;108、第八枢轴;109、第九枢轴;110、第十枢轴;111、第十一枢轴;112、第十二枢轴;113、第十三枢轴;114、第十四枢轴;

2、前轮组件;

3、后轮组件;

4、前座位机构;41、前座杆;42、前座杆连接件;

5、后座位机构;51、第一后座杆;52、第二后座杆;

6、锁定机构;61、锁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本文中述及的方位词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儿童餐椅所处方位的惯常观察视角而定义的。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参照附图1-6所示,它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车架、前轮组件2、后轮组件3、前后设置的前座位机构4及后座位机构5以及用于将车架锁定在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6。车架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侧支架1。每个侧支架1分别包括前支架11、后支架12、上连杆13、上推杆14、下推杆15以及连杆组件。下面对每个侧支架1的各个部件逐一进行描述。

前支架11的下部安装有所述的前轮组件2,所述的前座位机构4设于前支架11上,后座位机构5设于车架的位于前座位机构4之后的位置上。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前支架11包括倾斜延伸的前部11a和自所述前部11a的上端向后弯折延伸的延伸部11b,所述的前轮组件2具体设于前部11a上。延伸部11b沿车架的前后方向水平延伸,也就是说,延伸部11b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大体呈水平设置。所述的前座位机构4具体设于前支架11的前部11a上。

后支架12的下部安装有后轮组件3。本实施例中两侧的后轮组件3的间距小于两侧的前轮组件2的间距,从而在折叠后两侧的后轮组件3能够被收容在两侧的前轮组件2之间,减小了折叠后的体积。因而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后支架12的下端部朝向另一侧的侧支架1(向内)弯折延伸,使得车架左右两侧的后支架12下端部的间距小于其上端部的间距。

前支架11的上端部、后支架12的上端部及上连杆13的下端部中的两个部件相转动连接,第三个部件和前述两个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相转动连接。也就是说,前支架11的上端部、后支架12的上端部及上连杆13的下端部三者同轴转动连接或两两相对转动地连接;如前支架11的上端部、后支架12的上端部及上连杆13的下端部三者中的两个通过一个枢轴相转动连接,剩余的一个则和这两个中的一个通过另一个枢轴相转动连接,如图1-6所示的设置方式。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后支架12的上端部形成有一个后支架连接件120,该后支架连接件120与后支架12的其它部分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前支架11的延伸部11b和后支架连接件120的前部通过第九枢轴109相转动连接,上连杆13和后支架连接件120的后部通过第十枢轴110相转动连接。

上推杆14的下部和上连杆13的上端部通过第一枢轴101相转动连接。

下推杆15的上端部和上推杆14的下端部通过第二枢轴102相转动连接,第二枢轴102位于第一枢轴101下方,下推杆15的下部和后支架12通过第三枢轴103相转动连接。

连杆组件可相互靠拢或展开地连接于前支架11和后支架12之间。连杆组件由前端部和前支架11的前部11a通过第四枢轴104相转动连接的前连杆18、后端部和后支架12通过第五枢轴105相转动连接的后连杆17组成,前连杆18的后端部和后连杆17的前端部通过第六枢轴106相转动连接。后支架12上的第三枢轴103位于第十枢轴110和第五枢轴105之间。下推杆15的下端部和连杆组件相连以带动前连杆18、后连杆17相互靠拢或展开,且该连接处位于第三枢轴103的下方。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下推杆15的下端部通过一推杆连接件16和连杆组件相连,推杆连接件16的一端部和连杆组件通过第七枢轴107相转动连接,另一端部和下推杆15的下端部通过第八枢轴108相转动连接。下推杆15上的第三枢轴103位于第二枢轴102和第八枢轴108之间。具体如图1所示,推杆连接件16的所述一端部具体为和后连杆17通过所述第七枢轴107相转动连接,第七枢轴107位于第八枢轴108之前。也就是说,通过形成在下推杆15、推杆连接件16、后连杆17以及后支架12之间的四连杆机构带动连杆组件相互靠拢或展开,前支架11和后支架12随之相互靠拢或展开。

对于下推杆15与连杆组件的连接方式,在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下推杆15的下端部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连接于后连杆17。例如,下推杆15的下端部通过一滑套可转动且可滑动地连接于后连杆17,滑套可沿后连杆17的延伸方向滑动地设置于后连杆17上,滑套还和下推杆15的下端部相转动连接,从而构成曲柄滑块机构来替代上述四连杆机构。折叠时,下推杆15翻转带动滑套移动,后连杆17在滑套的作用下向上翻转和前连杆18相靠拢。

还需要说明的是,后连杆17和后支架12之间连接有下推杆15和推杆连接件16还具有增加车架稳固性的作用。在一个优选的方式中,当车架在展开状态时,前连杆18的中心线、后连杆17的中心线以及推杆连接件16的中心线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并相互平行。也就是说,当车架展开后,推杆连接件16和后连杆17相重叠,使得在下推杆15、后连杆17、后支架12之间构成三角形结构,增强了车架在展开状态时的稳固性,有助于车架稳定处于展开状态。

如图1所示,当车架在展开状态时,同一侧支架1的第四枢轴104和第九枢轴109的连线与水平面之间构成夹角α,第四枢轴104和第九枢轴109的连线与第九枢轴109和第五枢轴105的连线之间构成夹角β,夹角α小于45°,夹角β大于90°,使得前支架11和后支架12在前后方向上尺寸较大,从而为设置前座位机构4和后座位机构5提供足够的空间。

如图5和6所示,当车架在折叠状态时,后支架连接件120呈水平状态,上推杆14的上端部和后支架连接件120大体持平,前连杆18的后端部、后连杆17的前端部、下推杆15的下端部和后支架连接件120靠拢;前支架11的前部11a呈竖直状态,上连杆13、上推杆14以及下推杆15也大体竖直地靠拢在后支架12之后;两侧的后轮组件3则收容在两侧的前轮组件2之间;上连杆13的上端部、下推杆15的上端部、下推杆15的下端部和后轮组件3相靠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前座位机构4能够随侧支架1折叠而收拢,简化了折叠步骤。其中,前座位机构4包括用于形成前座位的前座杆41,前座杆41和前支架11通过第十一枢轴111相转动连接,且前座杆41的后端部和连杆组件相连以由连杆组件带动转动。具体地,前座位机构4还包括前座杆连接件42,前座杆连接件42的上端部和前座杆41的后端部通过第十二枢轴112相转动连接,前座杆连接件42的下端部和前连杆18通过第十三枢轴113相转动连接,构成四连杆机构。车架同一侧的第四枢轴104、第十三枢轴113、第六枢轴106、第七枢轴107、第八枢轴108、第五枢轴105沿与前连杆18、后连杆17的中心线平行的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前支架11上的第十一枢轴111位于第九枢轴109和第四枢轴104之间。

后座位机构5包括用于形成后座位的第一后座杆51及可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后座杆51的第二后座杆52,第一后座杆51与后支架12通过第十枢轴110相转动连接,第二后座杆52与下推杆15通过第十四枢轴114相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二后座杆52可沿前后方向滑动地插设于第一后座杆51内,当车架在折叠状态时,第二后座杆52的滑出至第二后座杆52外的长度增加。当车架折叠、展开时,第一后座杆51、第二后座杆52之间相对滑动而伸缩。

本实施例中的锁定机构6设于上连杆13的上端部和上推杆14的下端部之间。锁定机构6具体包括设于上推杆14下端部上的锁定件61,锁定件61和上连杆13的上端部可拆卸地连接。当锁定件61脱离上连杆13,锁定机构6解锁,车架可折叠;当锁定件61连接于上连杆13,锁定机构6将车架锁定在展开状态。

两个侧支架1的前支架11下端部直接相接而构成U形结构;两个侧支架1的后支架12下端部通过横杆组件连接;两个侧支架1的上推杆14的上端部直接相接或通过中间部件相接而构成半框形结构。前座位机构4的分别设于两侧前支架11上的两个前座杆41的前端部直接相接或通过中间部件相接而构成半框形结构。后座位机构5的分别设于两侧后支架12上的两个第一后座杆51的前端部直接相接或通过中间部件相接而构成半框形结构,后座位机构5的分别设于两侧下推杆15上的两个第二后座杆52的后端部直接相接或通过中间部件相接而构成半框形结构。

每个侧支架1的第一枢轴101、第二枢轴102、第三枢轴103、第四枢轴104、第五枢轴105、第六枢轴106、第七枢轴107、第八枢轴108、第九枢轴109、第十枢轴110、第十一枢轴111、第十二枢轴112、第十三枢轴113、第十四枢轴114各自的轴心线相互平行并分别沿车架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而两个侧支架1的相对应的枢轴的轴心线优选为相互重合,如两侧的第一枢轴101的轴心线相互重合;两侧的第二枢轴102的轴心线相互重合等。这使得双人儿童推车在折叠后的体积进一步减小。

上述双人儿童推车的折叠原理如下:

每个侧支架1中,上推杆14、下推杆15、后支架12、上连杆13在第一枢轴101、第二枢轴102、第三枢轴103及第十枢轴110之间构成第一四连杆机构;后支架12、下推杆15在第十枢轴110、第三枢轴103、第五枢轴105以及第一后座杆51和第二后座杆52之间构成连杆滑套机构;前支架11、后支架12、后连杆17、前连杆18在第九枢轴109、第五枢轴105、第六枢轴106及第四枢轴104之间构成第二四连杆机构;后支架12、后连杆17、推杆连接件16、下推杆15在第三枢轴103、第五枢轴105、第七枢轴107及第八枢轴108之间构成第三四连杆机构;前支架11、前座杆41、前座杆连接件42、前连杆18在第十一枢轴111、第十二枢轴112、第十三枢轴113及第四枢轴104之间构成第四四连杆机构;在折叠时,解锁上连杆13和上推杆14,向前下方推动上推杆14,第一四连杆机构开始折叠,带动第二四连杆机构折叠,同时,第二后座杆52伸出至第一后座杆51外的长度随之增加,第三四连杆机构和第四四连杆机构也随之折叠。

如图1和2所示,当车架在展开状态时,锁定机构6将上连杆13和上推杆14锁定,前支架11的延伸部11b大体水平,前连杆18的中心线、后连杆17的中心线以及推杆连接件16的中心线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并相互平行,车架同一侧的第四枢轴104、第十三枢轴113、第六枢轴106、第七枢轴107、第八枢轴108、第五枢轴105沿与前连杆18、后连杆17的中心线平行的方向依次间隔排列。

如图3和4所示,双人儿童推车的折叠过程如下:

锁定机构6解锁;沿图3箭头所示方向,向前下方推动上推杆14,使得下推杆15绕第三枢轴103翻转;随着上推杆14的下端部绕第三枢轴103向上翻转,推杆连接件16先被带动绕第七枢轴107翻转,接着后连杆17在推杆连接件16带动下绕第五枢轴105向上翻转,使得前连杆18的后端部、后连杆17的前端部向后支架连接件120靠拢,前连杆18的前端部和后连杆17的后端部随之相互靠近,从而带动前支架11和后支架12相互靠拢、前轮组件2和后轮组件3相互靠拢;同时,随着前连杆18的前端部和后连杆17的后端部的相互靠近,前支架11和前连杆18也相互靠拢,从而前座杆41和前座杆连接件42也相互靠拢使得前座杆41的后端部靠向后支架连接件120,前座杆41绕第十一枢轴111翻转靠向前支架11;随着下推杆15绕第三枢轴103翻转,第二后座杆52被拉伸使得滑出第一后座杆51的长度增加。

如图5和6所示,当车架在折叠状态时,后支架连接件120大体水平,前座杆41的后端部、前连杆18的后端部、后连杆17的前端部、推杆连接件16的后端部、下推杆15的下端部、上推杆14的上端部和后支架连接件120相互靠拢,其中上推杆14的上端部和后支架连接件120大体持平;前支架11的下端部和后支架12的下端部相互靠拢使前轮组件2和后轮组件3相互靠拢,且两侧的后轮组件3收容在两侧的前轮组件2之间,前座杆41的前端部、前连杆18的前端部、后连杆17的后端部、上推杆14的下端部、上连杆13的上端部、下推杆15的上端部和前轮组件2、后轮组件3相互靠拢,其中,前轮组件2和后轮组件3都能够接触地面;前支架11的前部11a、上连杆13及上推杆14大体呈竖直状态。

从上述描述可知,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人儿童推车简化了折叠的操作步骤,在解锁后向前下方压上推杆14就能够使侧支架、前座位机构折叠收拢,实现整车折叠,能够快速完成折叠;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人儿童推车折叠后体积小。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人儿童推车在展开状态下具有较好的稳固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是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目的在于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