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1568发布日期:2018-07-04 07:4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推车,尤其涉及一种推杆可换向的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为满足操作者正向推行与反向推行的不同需要,儿童推车的推杆通常设置为可换向的结构,在推杆换向后,需要再对前轮与后轮分别进行定向解锁与锁定,以使得推车推行方向上前方的车轮可自由转向而后方的车轮为定向状态,以确保推车的正常行驶。现有技术中,虽然也有一些儿童推车上设置有前轮定向组件与后轮定向组件,并通过在推杆换向操作时自动地来驱使前轮定向组件与后轮定向组件自动地在定向锁定与定向解锁状态之间发生转换,但其结构多种多样,有些结构在设置上较为复杂,有些则存在操作稳定性等问题,影响了推车的整体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推杆架能够换向且在换向的过程中能够自动地对前、后轮组件进行定向锁定或定向解锁的儿童推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推车车架,所述推车车架包括推杆架、前支架及后支架,所述前支架的底部设有前轮组件,所述后支架的底部设有后轮组件,所述前支架的上端部、后支架的上端部及所述推杆架的下端部之间通过转动关节彼此相互转动地连接在一起,所述前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前支架绕前转向轴转动连接的前轮接头,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前轮接头之间设有前轮定向组件,所述后轮组件包括与所述后支架绕后转向轴转动连接的后轮接头,所述后支架与所述后轮接头之间设有后轮定向组件,所述前轮定向组件与后轮定向组件分别具有可自由转向的定向解锁状态与转向锁定的定向锁定状态,

所述转动关节中设有由所述推杆架旋转时驱使滑动的驱动滑块,所述驱动滑块滑动地设于所述前支架的上端部或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当所述推车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推杆架在其转动行程上具有自前向后上倾延伸的正向工作位置与自后向前上倾延伸的反向工作位置,

当所述推杆架处于所述正向工作位置时,所述驱动滑块与所述后轮定向组件相配合而使所述后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此时所述后轮组件处于定向状态,所述前轮定向组件与所述驱动滑块脱离配合而处于定向解锁状态,此时所述前轮组件处于万向状态;当所述推杆架处于所述反向工作位置时,所述驱动滑块与所述前轮定向组件相配合而使所述前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此时所述前轮组件处于定向状态,所述后轮定向组件与所述驱动滑块脱离配合而处于定向解锁状态,此时所述后轮组件处于万向状态。

优选地,当所述推车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且所述推杆架位于所述正向工作位置与反向工作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时,所述前轮定向组件、后轮定向组件分别与所述驱动滑块相脱离而分别地处于定向解锁状态,所述前轮定向组件、后轮定向组件均处于万向状态。

优选地,所述前轮定向组件包括能够朝向或远离所述前轮接头运动地设置在所述前支架底部的前定向件、用于提供所述前定向件朝向所述前轮接头运动趋势的前定向弹性件、沿所述前支架的长度延伸方向上下运动地设于所述前支架上的前滑块、用于提供所述前滑块向上运动趋势的前锁定弹性件,以及连接在所述前定向件与所述前滑块之间的前连接件,所述前轮接头上设有供所述前定向件配合地插入的前定向槽;

所述后轮定向组件包括能够朝向或远离所述后轮接头运动地设置在所述后支架底部的后定向件、用于提供所述后定向件朝向所述后轮接头运动趋势的后定向弹性件、沿所述后支架的长度延伸方向上下运动地设于所述后支架上的后滑块、用于提供所述后滑块向上运动趋势的后锁定弹性件,以及连接在所述后定向件与所述后滑块之间的后连接件,所述后轮接头上设有供所述后定向件配合地插入的后定向槽,

当所述推杆架处于所述正向工作位置时,所述驱动滑块抵靠在所述后滑块上而使其下行,所述后定向件配合地插设在所述后定向槽中而使所述后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所述驱动滑块与所述前滑块相脱离;当所述推杆架处于所述反向工作位置时,所述驱动滑块抵靠在所述前滑块上而使其下行,所述前定向件配合地插设在所述前定向槽中而使所述前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所述驱动滑块与所述后滑块相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架的上端部上设有前凸部,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设有后凸部,当所述前支架与后支架相互靠拢时,所述前凸部抵压在所述后滑块上、所述后凸部抵压在所述前滑块上,分别使得所述后轮定向组件、前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

优选地,所述推杆架的下端部与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之间绕第一转动中心线相转动连接,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与所述前支架的上端部之间绕第二转动中心线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第二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或共线延伸,所述驱动滑块绕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旋转地设于所述前支架的上端部或所述后支架的上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滑块在其滑动路径上具有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二限位位置,当所述推杆架处于所述正向工作位置时,所述驱动滑块处于所述第一限位位置;当所述推杆架处于所述反向工作位置时,所述驱动滑块处于所述第二限位位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推杆架的下端部还设有能够随其旋转且能够与所述驱动滑块相配合的换向限位件,当所述推杆架在所述正向工作位置与所述反向工作位置之间时,所述换向限位件与所述驱动滑块相配合且在所述推杆架旋转时驱使所述驱动滑块在所述第一限位位置与所述第二限位位置之间滑动;当所述推杆架由所述正向工作位置向所述后支架的后侧转动收拢时,以及所述推杆架由所述反向工作位置向所述前支架的前侧转动收拢时,所述换向限位件与所述驱动滑块之间脱离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换向限位件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的方向滑动地设于所述推杆架上,所述换向限位件朝向所述驱动滑块的端部上设有限位凸块,所述驱动滑块上具有供所述限位凸块滑动配合地插入的导向滑槽,所述限位凸块能够配合地插设在所述导向滑槽中并且能够沿所述导向滑槽滑动。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转动关节中设有用于将所述推杆架与所述后支架相互锁定的第一锁结构和用于将所述第一锁结构解锁的解锁件,所述解锁件包括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推杆架上的解锁滑块,所述解锁滑块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所述解锁滑块上设有驱动斜面,所述换向限位件上设有配合斜面,当所述解锁滑块沿其滑动方向运动而使所述第一锁结构解锁后继续滑动时,所述驱动斜面与所述配合斜面相配合并驱使所述换向限位件远离所述驱动滑块运动。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转动关节中还设有用于将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相锁定的第二锁结构,当所述推车车架展开且所述推杆架在所述正向工作位置与反向工作位置之间旋转时,所述第二锁结构保持锁定;当所述推杆架由所述正向工作位置向所述后支架旋转时,以及所述推杆架由所述反向工作位置向所述前支架旋转时,所述推杆架旋转时驱动所述第二锁结构解锁。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其结构简洁,推杆架的换向操作方便简单,推杆架在换向操作时还可以自动地实现对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的定向锁定与定向解锁状态的转换,换向与前、后轮定向锁定或定向解锁的操作都很方便。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在换向操作时,将推杆架旋转至正向工作位置与反向工作位置之间的位置时,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均处于万向状态,这使得用户在换向操作时可以站立在原地而将推车车架整体旋转,而不需要走到另一侧而实现换向操作,更便于用户的日常换向操作,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正向展开状态一下的立体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侧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正向展开状态二下的侧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正向展开状态三下的侧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反向展开状态一下的侧视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反向展开状态二下的侧视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反向展开状态三下的侧视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换向过程中的立体图;

附图9为附图8的侧视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正向折叠时半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正向折叠时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反向折叠时半折叠状态一的侧视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反向折叠时半折叠状态二的侧视图;

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反向折叠时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反向折叠时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反向折叠时折叠状态下的后视图;

附图17为沿附图16中M-M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上采用的转动关节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附图19为附图18的转动关节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附图20为附图18的转动关节中解锁滑块的立体图;

附图21为附图18的转动关节中第一解锁驱动件的立体图一;

附图22为附图18的转动关节中第一解锁驱动件的立体图二;

附图23为附图18的转动关节中基座部与解锁滑块及换向限位件的配接示意图;

附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推车的推车车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25为附图24中P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26为推车车架正向打开时转动关节的侧视图;

附图27为沿附图26中A-A向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28为附图26的横向剖切放大示意图;

附图29为附图28中驱动滑块与前滑块及后滑块的配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30为推车车架处于换向中间位置时转动关节的侧视图;

附图31为沿附图30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2为附图30的横向剖切示意图;

附图33为推车车架反向打开时转动关节的侧视图;

附图34为沿附图33中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5为沿附图34中D-D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6为沿附图34中E-E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7为推车车架处于正向折叠位置时转动关节的侧视图;

附图38为沿附图37的F-F向剖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39为附图37的横向剖切示意图;

附图40为推车车架处于反向折叠位置时转动关节的侧视图;

附图41为附图40的横向剖切示意图;

其中:100、推车车架;10、后支架(第一杆);101、第一连接部;101a、后凸部;10a、第二锁槽;10b、第三锁槽;10c、穿孔;20、前支架(第二杆);201、第二连接部;201a、前凸部;20a、第四锁槽;202、基架;30、推杆架(基座杆);301、基座部;30a、第一锁槽;40、前轮组件;401、前滑块;402、前锁定弹性件;403、前连接件;50、后轮组件;501、后滑块;502、后锁定弹性件;503、后连接件;504、后转向轴;505、后轮接头;506、后定向件(后定向销);507、后定向弹性件;200、转动关节;300、座兜架;3001、第一围杆;3002、第二围杆;3003、扶手杆;3004、连接架;400、座兜转动关节;123、转轴;1、第一锁定齿盘;1a、第一锁齿;1b、穿孔;2、第一锁弹性件;3、第一解锁驱动件;31、滑动配合部;32、导向斜面;33、第二解锁斜面;4、第二锁定齿盘;41、第二锁齿;5、第二锁弹性件;6、第二解锁驱动件;61、解锁凸部;7、驱动滑块;71、导向滑槽;72、驱动端;73、限位销槽;8、换向限位件;81、限位凸块;82、配合斜面;9、解锁滑块;91、第一解锁斜面;92、限位滑槽;93、驱动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至图16所示的儿童推车,其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推车车架100和可折叠的座兜架300,推车车架100包括推杆架30、前支架20及后支架10,前支架20的底部设有前轮组件40,后支架10的底部设有后轮组件50,推车车架100左右两侧的每一侧上,前支架20的上端部、后支架10的上端部及推杆架30的下端部之间通过转动关节200彼此相互转动地连接在一起。

当推车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推杆架30在其转动行程上具有自前向后逐渐上倾延伸的正向工作位置,如图1至图4所示,和自后向前延伸的反向工作位置,如图5至图7所示。该推车车架100在折叠状态时,具有推杆架30收拢于后支架10后侧的正向折叠位置(如图11、12所示)和推杆架30收拢于前支架20前侧的反向折叠位置(如图12至图16所示)。

参见图1至图16所示,两组前轮组件40与两组后轮组件50均为万向轮组件,其中,参见图17所示,后轮组件50包括与后支架10绕后转向轴504转动连接的后轮接头505,后支架10与后轮接头505之间设有后轮定向组件,该后轮定向组件具有可自由转向的定向解锁状态与转向锁定的定向锁定状态。类似地,无图示,前轮组件40包括与前支架20绕前转向轴转动连接的前轮接头,前支架20与前轮接头之间设有前轮定向组件,该前轮定向组件也具有可自由转向的定向解锁状态与转向锁定的定向锁定状态。

参见图18、图19所示,转动关节200中设有由推杆架30旋转时驱使滑动的驱动滑块7,该驱动滑块7滑动地设于前支架20的上端部或后支架10的上端部,当推杆架30处于正向工作位置时,驱动滑块7与后轮定向组件相配合而使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此时驱动滑块7与前轮定向组件脱离配合而使其处于定向解锁状态;而当推杆架30处于反向工作位置时,驱动滑块7与前轮定向组件相配合而使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此时驱动滑块7与后轮定向组件脱离配合而使其处于定向解锁状态。

以下具体阐述前轮定向组件、后轮定向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与驱动滑块7相配合而实现定向锁定与定向解锁的工作原理: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7所示,该后轮定向组件包括能够朝向或远离后轮接头505运动地设置在后支架10底部的后定向件506、用于提供后定向件506朝向后轮接头505运动趋势的后定向弹性件507,后轮接头505上开设有供后定向件506配合地插入的后定向槽。在这里,后定向件506采用的为定位销,后定向弹性件507采用的为弹簧。参见图32所示,后轮定向组件还包括沿后支架10的长度延伸方向上下运动地设于后支架10上的后滑块501、用于提供后滑块501向上运动趋势的后锁定弹性件502,以及连接在后定向件506与后滑块501之间的后连接件503,此处,后连接件503为牵引索,后锁定弹性件502也为弹簧,且后锁定弹性件502的弹性力大于后定向弹性件507的弹性力。这样,在无外力作用时,后滑块501在后锁定弹性件502的作用下有沿后支架10上行的趋势,并通过后连接件503将后定向件506提拉,使得后定向件506脱离后定向槽,从而使得后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解锁状态,后轮组件50可自由转向;而当有外力作用于后滑块501使其沿后支架10向下运动时,后连接件503释放对后定向件506的牵拉,后定向件506则在后定向弹性件50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下配合地插入后定向槽中,使得后轮定向组件转为定向锁定状态,此时后轮组件50不可转向而仅能沿单一方向旋转前进。

类似地,无图示,前轮定向组件包括能够朝向或远离前轮接头运动地设置在前支架20底部的前定向件、用于提供前定向件朝向前轮接头运动趋势的前定向弹性件,前轮接头上开设有供前定向件配合地插入的前定向槽。在这里,前定向件采用的也为定位销,前定向弹性件采用的为弹簧。参见图28、32、36所示,前轮定向组件还包括沿前支架20的长度延伸方向上下运动地设于前支架20上的前滑块401、用于提供前滑块401向上运动趋势的前锁定弹性件402,以及连接在前定向件与前滑块401之间的前连接件403,此处,前连接件403也为牵引索,前锁定弹性件402也为弹簧,且前锁定弹性件502的弹性力大于前定向弹性件的弹性力。同样类似地,当无外力作用于前滑块401时,前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解锁状态;当有外力向下压持前滑块401时,前轮定向组件转为定向锁定状态。

参各附图所示,本实施例中,推杆架30的下端部与后支架10的上端部之间绕第一转动中心线相转动地连接,后支架10的上端部与前支架20的上端部之间绕第二转动中心线相转动地连接,上述第一转动中心线与第二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或共线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动中心线与第二转动中心线为共线延伸,即推杆架30的下端部、后支架10的上端部及前支架20的上端部之间绕同一转动中心线相互转动地连接在一起,三者之间通过转动关节200予以转动连接。驱动滑块7绕第二转动中心线旋转地设于后支架10的上端部或前支架20的上端部,此处驱动滑块7设置在后支架10的上端部上。

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滑块7在后支架10上沿其滑动路径上具有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二限位位置,当推杆架30处于正向工作位置时,驱动滑块7位于第一限位位置;当推杆架30处于反向工作位置时,驱动滑块7位于第二限位位置。

参见图18、19及28、29所示,驱动滑块7的两端为分别与前滑块401和后滑块501相配合的两个驱动端72,驱动滑块7在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二限位位置之间滑动时,驱动滑块7的两个驱动端72能够分别地与后支架10中的后滑块501或前支架20中的前滑块401予以配合,从而施加后滑块501或前滑块401向下的作用力。

在这里,参见图1至4,及图26、28、图29所示,当推杆架30处于正向工作位置时,驱动滑块7上其中一个驱动端72抵靠在后滑块501上而使其下行,使得后定向件506配合地插设在后定向槽中而使得后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此时驱动滑块7上另一个驱动端72与前滑块401相脱离,使得前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解锁状态,亦即,推杆架30处于正向工作位置时,前轮组件40可自由转向,后轮组件50则被定向锁定而不可转向。

相反地,参见图5、6、7及图33、36所示,当推杆架30处于反向工作位置时,驱动滑块7的上述另一个驱动端72抵靠在前滑块401上而使其下行,使得前定向件配合地插设在前定向槽中而使得前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此时驱动滑块7与后滑块501相脱离,使得后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解锁状态,亦即,推杆架30处于反向工作位置时,后轮组件50可自由转向,前轮组件40则被定向锁定而不可转向。

而当推杆架30位于正向工作位置与反向工作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参见图8、9、30、32所示,驱动滑块7位于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二限位位置之间,且该驱动滑块7与前滑块401、后滑块501分别脱离,使得前轮定向组件与后轮定向组件分别处于定向解锁状态,相应地前轮组件40与后轮组件50均为自由转向的状态。这样,在进行换向操作的过程中,将推杆架30旋转至正向工作位置与反向工作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前轮组件40与后轮组件50均处于万向状态,用户可以站立在原地而将推车车架100整体旋转,而不需要走到另一侧而实现换向操作,更便于用户的日常换向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滑块7在后支架10的上端部上的滑动以及由推杆架30旋转时的驱动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参见图18、19所示,推杆架30的下端部还设有能够随其旋转且能够与驱动滑块7相配合的换向限位件8。推车车架100展开状态下,当推杆架30在正向工作位置与反向工作位置之间时,该换向限位件8与驱动滑块7相配合,且在推杆架30旋转时换向限位件8驱使驱动滑块7在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二限位位置之间滑动;当推杆架30处于正向工作位置时,驱动滑块7处于第一限位位置,如图28所示;当推杆架30处于反向工作位置时,驱动滑块7则处于第二限位位置,如图32所示。

具体地,参见图18、19及29所示,驱动滑块7上设有两个限位销槽73,两个限位销槽73中分别设有限位销(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部101在对应第一限位位置与第二限位位置处也设置有两个销槽,驱动滑块7在第一连接部101上滑动时带动限位销一起滑动,当限位销沿单一方向落入第一连接部101上的销槽中时,驱动滑块7即对应地在相应位置进行限位。

上述换向限位件8与驱动滑块7之间的配合同时还形成了对推杆架30旋转换向时进行限位的推杆限位组件,这样可有效地对推杆架30换向时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以防止其越位,保证推车正反向推行时的舒适性及操作的便利性。

转动关节200中还设有用于驱使换向限位件8与驱动滑块7脱离配合的限位解锁结构,当推车车架100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时,即推杆架30由正向工作位置向后支架10的后侧转动收拢时,以及推杆架30由反向工作位置向前支架20的前侧转动收拢时,上述的限位解锁结构驱使换向限位件8与驱动滑块7之间脱离配合,以使得推杆架30能够与前支架20或后支架10转动收拢而实现推车车架100的折叠。为进一步说明上述的限位解锁结构的具体结构及推杆架30换向及折叠等工作过程的工作原理,以下详细介绍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转动关节200的结构:

该转动关节200用于包括具有基座部的基座杆、具有第一连接部的第一杆及具有第二连接部的第二杆这三根支架杆的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8至图41所示,基座杆对应地为推杆架30,第一杆为后支架10,第二杆为前支架20。相应地,推杆架30的下端部为基座部301,后支架10的上端部为第一连接部101,前支架20的上端部为第二连接部201,上述的基座部301、第一连接部101及第二连接部201通过转轴123转动连接,其共同围绕转轴123的轴心线旋转地连接在一起。

该转动关节200中设有用于将基座部301、第一连接部101及第二连接部201相互锁定的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包括用于将基座部301与第一连接部101相互锁定的第一锁结构和用于将第一连接部101与第二连接部201相互锁定的第二锁结构。当推杆架30在正向工作位置与反向工作位置之间旋转时,第一锁结构解锁且第二锁结构保持锁定,即保持推车车架100处于展开及稳定承载的状态下进行推杆架30的换向操作;而当推杆架30由正向工作位置向后支架10旋转时,以及推杆架30由反向工作位置向前支架10旋转时,推杆架30驱动第二锁结构解锁,从而实现推车车架100的正向折叠与反向折叠,其中,换向限位件8与驱动滑块7之间脱离配合先于第二锁结构的解锁。

具体地,参见图18、图19,图26至图41所示,第一锁结构包括沿转轴123的轴心线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基座部301与第一连接部101之间的第一锁定齿盘1、用于提供第一锁定齿盘1朝向基座部301滑动趋势所需弹性力的第一锁弹性件2,第一锁定齿盘1的外侧周部上具有多个第一锁齿1a,基座部301上设有与上述多个第一锁齿1a相配合的多个第一锁槽30a,第一连接部101上设有与多个第一锁齿1a相配合的多个第二锁槽10a,第一锁结构锁定时,多个第一锁齿1a同时与多个第一锁槽30a、第二锁槽10a相配合,即多个第一锁齿1a的两端分别配合地嵌设在多个第一锁槽30a与第二锁槽10a中,使得推杆架30相对后支架10锁定;而当第一锁结构解锁时,多个第一锁齿1a与多个第一锁槽30a脱离配合,此时推杆架30可绕转轴123相对后支架10转动。

第二锁结构包括沿转轴123的轴心线延伸方向滑动地设于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201之间的第二锁定齿盘4、用于提供第二锁定齿盘4朝向第一连接部101滑动趋势所需弹性力的第二锁弹性件5,第二锁定齿盘4的外侧周部上具有多个第二锁齿41,第一连接部101上设有与多个第二锁齿41相配合的多个第三锁槽10b,第二连接部201上设有多个与第二锁齿41相配合的多个第四锁槽20a,第二锁结构锁定时,第二锁齿41同时与多个第三锁槽10b、第四锁槽20a相配合,使得前支架20与后支架10之间相对锁定;当第二锁结构解锁时,多个第二锁齿41与多个第三锁槽10b脱离配合,使得前支架20与后支架10之间可相对旋转。

参见图18、图19所示,转动关节200中设有第一解锁驱动件3和第二解锁驱动件6,第一解锁驱动件3沿转轴123的轴心线滑动且可绕转轴123的轴心线旋转地设于基座部301上,第一锁定齿盘1抵靠在第一解锁驱动件3上。转动关节200中还设有用于驱使第一解锁驱动件3滑动的解锁滑块9,该解锁滑块9滑动地设于基座部301上,解锁滑块9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转轴123的轴心线,参见图18、19、20、23所示,解锁滑块9上设有第一解锁斜面91,第一解锁驱动件3上设有与第一解锁斜面91相配合的第二解锁斜面33,解锁滑块9运动时第一解锁斜面91与第二解锁斜面33相配合而驱使第一解锁驱动件3沿转轴123的轴心线滑动,从而驱使第一锁定齿盘1克服第一锁弹性件2的弹性力而远离基座部301运动而实现第一锁结构的解锁。

第二解锁驱动件6沿转轴123的轴心线滑动且可绕转轴123的轴心线旋转地设于第一连接部101上,第二锁定齿盘4抵靠在第二解锁驱动件6上,第二解锁驱动件6上设有至少一个解锁凸部61,此处设置的为沿180°间隔分布的两个解锁凸部61。如图21、22、35所示,第一解锁驱动件3上朝向第一连接部101的侧部上设有与解锁凸部61相滑动配合的滑动配合部31和导向斜面32,相应地,滑动配合部31与导向斜面32也设置为两组。当第二锁结构处于解锁状态时,解锁凸部61位于对应的滑动配合部31中;当解锁凸部61由滑动配合部31滑动至导向斜面32时,第二解锁驱动件6滑动并驱使第二锁定齿盘4远离第一连接部101运动而使得第二锁结构解锁。

参见图18、图19所示,上述用于驱使换向限位件8与驱动滑块7脱离配合的限位解锁结构设于解锁滑块9与换向限位件8之间,且通过解锁滑块9的滑动而驱使换向限位件8脱离驱动滑块7。

具体地,参见各附图所示,尤其是图18、19及图23所示,换向限位件8沿平行于转轴123的轴心线的方向滑动地设于基座部301上,换向限位件8朝向驱动滑块7的端部上设有限位凸块81,驱动滑块7上具有供限位凸块81滑动配合地插入的导向滑槽71,限位凸块81能够配合地插设在导向滑槽71中并能够沿导向滑槽71滑动,推杆架30旋转时,当限位凸块81抵挡至导向滑槽71的一侧槽壁后便带动驱动滑块7一起继续旋转,直至驱动滑块7到达第一限位位置或第二限位位置。

上述的限位解锁结构包括设于解锁滑块9上的驱动斜面93和设于换向限位件8上的配合斜面82,当解锁滑块9沿其滑动方向运动而使第一锁结构解锁后继续滑动时,驱动斜面93与配合斜面82相配合而驱使换向限位件8远离驱动滑块7运动,从而使得驱动滑块7上的限位凸块81从导向滑槽71中脱离,此时再旋转推杆架30,换向限位件8不再驱使驱动滑块7滑动。该折叠解锁操作用于推车车架100正向折叠时推杆架30越过正向工作位置到达后支架10后侧,或者用于推车车架反向折叠时推杆架30越过反向工作位置到达前支架20前侧。

参见图28、32、36、39、41所示,第二连接部201上还设有前凸部201a,第一连接部301上相应地设有后凸部(图中未示出),当推车车架100折叠时,前支架20与后支架10之间相对旋转靠拢的过程中,前凸部201a逐渐抵压在后滑块501上而使后滑块501沿后支架10下行,同时后凸部逐渐抵压在前滑块401上而使前滑块401沿前支架20下行,分别使得后轮定向组件与前轮定向组件处于定向锁定状态,这使得推车车架100折叠时,前轮组件40与后轮组件50分别被定向锁定而不可转向,且推车车架100依靠前轮组件40与后轮组件50自立于地面,同时,前轮组件40与后轮组件50在万向的任意状态时,前后轮组件锁定时都会朝着设定的方向进行摆动,并使得推车车架100折叠后前轮组件40与后轮组件50的轮体均呈前后方向的延伸,以使得折叠后的车架更加美观与平整。

综上,该儿童推车的推车车架100在展开状态时,推杆架30具有正向工作位置与反向工作位置,使得儿童推车能够实现正向推行与反向推行使用,推杆架30在换向操作时操作方便,且在推杆架30换向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前轮组件40与后轮组件50在定向锁定与定向解锁状态之间的自动切换,从而使得位于推行方向前侧的轮组件始终为万向状态而位于推行方向后侧的轮组件是都为定向状态,以满足推车推行时的需要。该儿童推车的推车车架100在折叠时具有正向折叠位置与反向折叠位置,这样无论推杆架处于正向工作位置或是反向工作位置,都可以将推杆架朝向使用者所在侧进行翻转而进行推车车架的收折,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该推车车架100在折叠操作时仅需操作解锁操作件来驱使解锁滑块9滑动,便可使得推杆架30解锁,推杆架30解锁后继续旋转便会自动地驱使前支架20与后支架10之间被解锁,然后将推车车架100整体提起便可使得前支架20与后支架10自动地相对转动靠拢实现推车车架100的折叠,且同时前轮组件40与后轮组件50自动地被转换为定向锁定状态。折叠后的儿童推车结构十分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方便携带与收纳。

此外,该推车车架100在展开状态下使用时可以嫁接座兜架300使用,座兜架300通过座兜托架安装在推车车架100上,其在折叠时收拢于前支架20的前侧,如图10至图16所示。该座兜架300具有至少包括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围杆3001与第二围杆3002的围框架,此处围框架还包括扶手杆3003。座兜托架包括可相互配合拆装的基架202和连接架3004,基架202固定地设于前支架20的上端部上,且该基架202向上延伸并与连接架3004的下端部可拆卸地配接;连接架3004的上端部、第一围杆3001的一端部、第二围杆3002的一端部及扶手杆3003的一端部通过座兜转动关节400相转动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可相对旋转打开与收拢,以及多工作状态的转换。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