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横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6426发布日期:2018-07-31 19:51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横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电动汽车,通常在车身地板下方布置动力电池,为了给电池提供较大的布置空间,就会引起车身地板相对于传统汽车地板向上的凸起。另一方面为了提升侧面碰撞的吸能空间,电池又不能太靠近边纵梁,电池的布置区域主要位于车身地板中部区域。这样,在地板中部凸起区域与边纵梁之间就可以留出一段相对低洼的地方,以增大乘客舱内空间。但是,如何设计座椅横梁,达到有较高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电动车身与传统车身零件的通用,就成为面临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座椅横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前座椅后横梁,所述前座椅后横梁贴合在地板中部凸起区域上方,所述前座椅后横梁一端连接地板中通道,另一端向下弯转贴合到边部地板上后连接到边纵梁上,所述前座椅后横梁的弯转部位与边部地板、地板中部凸起区域的侧壁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地板中部凸起区域与边纵梁之间设有低洼区域,所述边部地板位于低洼区域。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前座椅后横梁包括三段,内侧平直段、中间过渡段和外侧平直段,所述内侧平直段端部设有前座椅内侧安装点,其中,内侧平直段顶面低于前座椅内侧安装点,外侧平直段低于内侧平直段。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中间过渡段上设有前座椅固定点支架。

本实用新型采用压扁的Z字型主断面结构形式,内侧贴合地板中部凸起区域上方,外侧贴合在低洼的边部地板上方,外端连接边纵梁,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不仅能提供可靠的座椅固定点,能提升车身抗侧面碰撞性能,同时又能保持电动汽车侧围中支柱下护板、安全带下固定点端片预紧装置与基础车的共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前座椅后横梁周边环境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前座椅后横梁与周边环境件搭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前座椅后横梁与地板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前座椅后横梁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5是前座椅后横梁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6是前座椅后横梁与中支柱下护板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7是前座椅后横梁与安全带下固定点端片预紧装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

如图1所示,电动汽车车身地板结构形状,地板中部凸起区域1包括前座椅下方凸起区域11和后排乘员踏脚位置凸起区域12,中间连接位置为过渡区域13。在地板中部凸起区域1和边纵梁4之间有一段低洼区域,即边部地板3位置,低洼区域基本上与传统车地板处于同一高度。

如图2所示,前座椅后横梁2贴合在地板中部凸起区域1上方,内侧连接地板中通道5,外侧段向下弯转贴合到边部地板3上,即贴合到地板中部凸起区域1与边纵梁4之间的低洼区域上,前座椅后横梁2的外端连接边纵梁4。在前座椅后横梁2的外侧段上增设有前座椅固定点支架21。对应着前座椅后横梁2的侧围位置是侧围中支柱6。前座椅后横梁2对提升车身抗侧面碰撞性能有较大作用。

如图3所示,前座椅后横梁2与车身地板的搭接结构,前座椅后横梁2主要贴合焊接到地板中部凸起区域1上,外侧段向下弯转贴合到边部地板3上。前座椅后横梁2的弯转部位与边部地板3和地板中部凸起区域1的侧壁14构成封闭的三角形,形成稳定的结构。达到前座椅后横梁2即使局部发生弯折,也能保证载荷传递路径的连续性,有力地提升车身抗侧面碰撞性能。前座椅后横梁2位于前座椅下方凸起区域11和后排乘员踏脚位置凸起区域12之间的过渡区域13,以尽可能地增大后排乘员踏脚空间。前座椅后横梁2的前方是前座椅前横梁7。

如图4所示,前座椅后横梁2主要分为三段,内侧平直段22、中间过渡段23和外侧平直段24,近似于压扁的Z字型。在中间过渡段23上设有前座椅固定点支架21。内侧平直段22顶面比前座椅内侧安装点221略低,也是为增大后排踏脚空间的目的。

如图5所示,为前座椅后横梁2的结构原理,前座椅后横梁2的外侧平直段24比内侧平直段22高度低,基本上保持与传统车座椅梁等高,可实现与传统车侧围中支柱下护板不干涉,达到在传统车上开发电动车共用中支柱下护板的效果。中间过渡段23与边部地板3和地板中部凸起区域1的侧壁14构成封闭的三角形,达到结构的稳定性,以提升车身抗侧面碰撞性能。

如图6所示,前座椅后横梁2的外侧与传统车侧围中支柱下护板8不干涉,实现基于传统车开发电动汽车,共用侧围中支柱下护板,减少模具成本的效果。

如图7所示,同样的,即使前排安全带下固定点配备有端片预紧装置9的功能,也不会与前座椅后横梁2发生干涉,不会带来安全带固定点端片预紧装置的新设计,从而节省了重新开模的成本。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