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踩踏驱动的自行车踏杆连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5104发布日期:2018-11-24 10:48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新型涉及一种驱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单向踩踏驱动的自行车踏杆连杆机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的轮盘通过曲柄带动,骑行过程中,双脚踩踏曲柄做圆周运动从而带动轮盘转动,传统的自行车骑行过程中,单侧曲柄需要完成一个完成圆周运动才能实现对轮盘的带动。

本申请人在申请号为2017114872004,专利名称为:一种轮盘的曲柄驱动机构中记载了一种新型驱动方式的轮盘,仅需完成部分圆周的旋转就能够驱动轮盘旋转从而带动整车的运动。但是现在曲柄机构显然无法实现对该轮盘的带动。

发明新型内容

本发明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单向踩踏驱动的自行车踏杆连杆机构,用于配合驱动轮盘,仅完成部分圆周的旋转就能够驱动轮盘旋转带动整车的运动。

本发明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单向踩踏驱动的自行车踏杆连杆机构,包括第一固定轴,远离第一固定轴设置的第二固定轴,连接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之间的车架杆,中部铰接于第二固定轴的摇臂,分别铰接连接于第一固定轴两侧的第一踏杆、第二踏杆,铰接连接于第一踏杆与摇臂、第二踏杆与摇臂之间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铰接于第一踏杆中下部,另一端铰接于摇臂顶端,所述第二连杆一端铰接于第二踏杆中下部,另一端铰接于摇臂底端,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均包括两个单杆,两个单杆对称设置且分居踏杆两侧。

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两片单杆两端通过螺栓穿孔固定,摇臂及第一踏杆分别铰接于第一连杆的两个单杆之间;摇臂及第二踏杆分别铰接于第二连杆的两个单杆之间;

所述第一固定轴位于自行车车架的五通位置。

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靠近第一固定轴一端具有弯头。

踏杆顶端设有脚踏板,所述弯头与踏杆的铰接连接处不位于踏杆的中心轴线上。

所述第一踏杆、第二踏杆长度为350mm,第一连杆与第一踏杆铰接处距第一固定轴60mm,第二连杆与第二踏杆铰接处距第一固定轴60mm。

本发明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例中的机构能够驱动仅需完成部分圆周移动就可被带动旋转的轮盘,工作过程中踩踏一侧踏杆,而另一侧踏板复位,由此循环,对自行车的驱动。实现了通过新的骑行方式驱动自行车,减少骑行者腿部的无效运动距离,增加有效蹬踏行程,也能够在蹬踏中调动大腿肌肉群,更加便于骑乘。还具有结构紧凑、耐用、可靠、高效率、发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发明新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踏杆与单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固定轴,2.第二固定轴,3.车架杆,4.摇臂,5.第一踏杆,6.第二踏杆,7.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踏板,10.单杆,11.弯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及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新型包括第一固定轴1,远离第一固定轴设置的第二固定轴2,连接于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之间的车架杆3,中部铰接于第二固定轴的摇臂4,分别铰接连接于第一固定轴两侧的第一踏杆5、第二踏杆6,铰接连接于第一踏杆与摇臂、第二踏杆与摇臂之间的第一连杆7及第二连杆8,所述第一连杆一端铰接于第一踏杆中下部,另一端铰接于摇臂顶端,所述第二连杆一端铰接于第二踏杆中下部,另一端铰接于摇臂底端,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均包括两个单杆,两个单杆10对称设置且分居踏杆两侧。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两片单杆两端通过螺栓穿孔固定,摇臂及第一踏杆分别铰接于第一连杆的两个单杆之间;摇臂及第二踏杆分别铰接于第二连杆的两个单杆之间。

踏杆及摇臂位于连杆的两个单杆之间,并被两个单杆夹住,能够增强连接,强度高,防止踏杆侧向扭动,可靠性好,也能实现径向转动润滑。

本例中的驱动机构可用于自行车,当然也可用于脚踏船等通过人力蹬踏驱动的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轴位于自行车车架的五通位置,本例中的踏杆下部可以连接轮盘。

所述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靠近第一固定轴一端具有弯头11,弯头可以为弧形,也可以使得连杆为l型连杆,由于连杆在做局部圆周运动时,有上提的姿态表现,使其偏离踏杆中心线一侧的连接点运动轨迹出现上下运动与前后水平摆动结合的运动,这种运动能围绕踏杆轴工作,可使得摇臂动作变缓,摆动变小。

优选的,第一踏杆、第二踏杆顶端连接有踏板9。所述弯头与踏杆的铰接连接处不位于踏杆的中心轴线上。踏杆的中心轴线是指第一固定轴与踏杆顶部踏板轴之间的连线。

优选的,第一踏杆、第二踏杆长度为350mm,第一连杆与第一踏杆铰接处距第一固定轴60mm,第二连杆与第二踏杆铰接处距第一固定轴60mm。

具体实施中,第一踏杆、第二踏杆分居自行车两侧,向前踩踏第一踏杆,带动第一连杆带动摇臂沿第二固定轴旋转,摇臂上端向前摆动,下端向后摆动,摇臂后端推动第二连杆后移,第二连杆而后带动第二踏杆后摆;而后向前踩踏第二踏杆,上述过程中各杆发生移动并复位。骑行时,一只脚单向踩踏一个踏杆,移动至底端位置时,另一踏杆复位,而后踩踏另一踏杆,第一个踏杆继续复位,而此过程中,第一固定轴始终处于旋转状态,可以带动轮盘旋转,由此循环实现仅需单向踩踏即可配合曲柄仅需完成部分圆周移动就可被带动旋转的轮盘,进而实现带动整车的运动。

本申请中踏杆连杆机构带动轮盘运动,如采用将踏杆与连杆的连接点设于轮盘后侧,那么该连接点向前移动时会移动至轮盘边缘,轮盘容易造成阻挡,导致整体联动受到影响,故可采用将直接将踏杆与连杆的连接点设于轮盘的上侧,这时需要将连杆、踏杆整体均抬高,因此必须将连杆的整体长度加长才能实现,这便导致机构整体的体积、重量均增加,增加车的负重,尤其是应用在自行车这种轻质型要求较高的车型上时。另外,由于连接点位置较高,该连接点只能设置在踏杆上部,这会导致第二固定轴会必须固定于车上一个特定位置,使得车架的设计中受到较大限制。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使用弯头结构克服上述问题,具体而言,使用弯头的连接杆替换直杆,弯头部分设置连接点与踏杆处连接;弯头的连接杆具有垂直的分量,因此使得连杆带动摇臂摆动的幅度减小,动作变缓,由于弯头顶端沿轮盘的弧度弯曲,使得弯头部分绕过轮盘,因而不会与轮盘发生碰撞;连杆的弯头可以直接连接在轮盘的任意位置,这样便使得连杆的安装位置灵活,进而使得第二固定轴在车架上的位置选择更加灵活,使得整套机构重量轻,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强度好,易于设计安装,也便于推广至其他的多种车型。

本申请与其他的往复摆动常用的方法。如差动齿轮组、弹簧复位组,链条、钢丝绳、滑轮组、偏心轮、曲轴组等相比较,其优点表现为更加紧凑、耐用、可靠、高效率、发明。

另外,为保证两侧踩踏的相同驱动效果,安装在两侧的踏杆上的两个连杆需要相同的安装角度,由于左右连杆位于摇臂的上下两端,有位置偏差,因此在两个踏杆的连接点位置设置有所不同,观感上是不对等的。

本申请中的踏杆连杆机构与多棘爪飞轮、单向超越离合器在共轴还可以分轴的配合下,适用于各类自行车、三轮车、四轮车、童车、残障车、健身娱乐车及船,以及其他需要将圆周运动变为摆动的器械或工具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