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婴儿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8545发布日期:2019-01-14 20:0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折叠婴儿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婴儿推车。



背景技术:

折叠婴儿推车作为婴儿代步工具而被广泛地使用。折叠方便,折叠后体积小,使其易存放,方便携带,是消费者对于折叠儿童推车的使用需求。现有技术中的折叠儿童推车,一般包括可折叠的车架、安装在所述车架下方的车轮、能够将所述车架锁定在打开状态的锁定装置、安装在车架上的供婴儿乘坐的座兜。现有的折叠儿童推车一般在折叠后体积都较大,携带和存放都比较占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婴儿推车,能够使儿童推车整车折叠后更加扁平,体积更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折叠婴儿推车,它包括能够折叠和打开的车架、连接在车架底部的前车轮和后车轮、将车架锁定在打开状态的锁定装置,车架包括

上推杆;

下推杆,其上部与上推杆相转动连接;

上连杆,其上部与上推杆的下部相转动连接;

前支架,其上部与下推杆的下部相转动连接,且前车轮连接在该前支架的底部;

后支架,其上部与前支架的上部或下推杆的下部相转动连接,该后支架与上连杆相转动连接,且后车轮连接在该后支架的底部;

前连杆,其前部与前支架相转动连接;

后连杆,其前部与前连杆相转动连接,且该后连杆的后部与后支架相转动连接;

下滑套,其可沿后连杆长度方向滑动地连接在后连杆上,且上连杆的下部与该下滑套相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下推杆与上推杆的连接处位于上连杆与上推杆的连接处的上方。

进一步地,后支架、前支架、下推杆通过同一转轴相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后支架与上连杆的连接处位于上推杆与上连杆的连接处和下滑套与上连杆的连接处之间。

进一步地,后支架与上连杆的连接处位于后支架与前支架的连接处和后支架与后连杆的连接处之间。

进一步地,前连杆与前支架的连接处位于后支架与前支架的连接处和前车轮之间。

进一步地,后连杆与后支架的连接处位于上连杆与后支架的连接处和后车轮之间。

进一步地,车架还包括后部与上连杆相转动连接的座杆、能够沿座杆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连接在座杆上并与下推杆相转动连接的上滑套。

更进一步地,座杆与上连杆的连接处位于上推杆与上连杆的连接处和后支架与上连杆的连接处之间。

进一步地,车架还包括连接在下推杆下部的座兜接头、与座兜接头相转动连接的座兜。

更进一步地,座兜接头连接在下推杆的下部且位于下推杆的内侧。

更进一步地,座兜包括下部与座兜接头相转动连接的座兜上围框、上部与座兜接头相转动连接的座兜下围框,座兜上围框及座兜下围框在左右方向上均位于下推杆的内侧。

进一步地,当所述车架在折叠状态时,座兜接头位于折叠后车架的上部且位于上推杆和下推杆的内侧,座兜上围框和座兜下围框均靠在折叠后车架上且与折叠后车架的延伸方向相同。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折叠婴儿推车,简化了折叠操作步骤,能够快速完成折叠,整车在完成折叠后,扁平,体积非常小,而且可以自立。本折叠婴儿推车还可以嫁接座兜,且在嫁接座兜后基本不影响其折叠操作和折叠后体积。本折叠婴儿推车,结构简单,构思精巧,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打开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折叠过程中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折叠过程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相较图3进一步折叠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相较图4进一步折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的车轮翻转结构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婴儿推车的车轮翻转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此时的折叠婴儿推车处于打开状态,车轮翻转机构被锁定,车轮未翻转;

附图11为附图10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为实施例一中的车轮翻转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此时的折叠婴儿推车处于折叠状态,车轮翻转机构解锁,车轮翻转。

附图13为实施例二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打开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14为实施例二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15为实施例二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16为实施例二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上推杆;2、下推杆;3、上连杆;4、前支架;5、后支架;6、前连杆;7、后连杆;8、下滑套;9、前车轮;10、后车轮;11、座杆;12、上滑套;13、上横杆;14、前横杆;15、后横杆;16、座兜接头;17、座兜上围框;18、座兜下围框;19、旋转座;191、第二台阶;192、第二螺旋面;20、滑动座;201、第一台阶;202、第一螺旋面;203、凸块;21、锁定部;22、弹簧;23、扭簧;24、内塞;25、扭簧固定座;26、铆钉;27、腰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实施例一

从附图1至附图8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折叠婴儿推车,它包括能够折叠和打开的车架、连接在车架底部的前车轮9和后车轮10、将车架锁定在打开状态的锁定装置。

车架包括上推杆1、下推杆2、上连杆3、前支架4、后支架5、前连杆6、后连杆7、下滑套8。

上推杆1与下推杆2的上部通过转轴a相转动连接。

上连杆3的上部与上推杆1的下部通过转轴b相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转轴b位于转轴a的下方。

前支架4的上部与下推杆2的下部通过转轴d相转动连接,并且前车轮9连接在该前支架4的底部。

后支架5的上部与前支架4的上部或下推杆2的下部相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后支架5的上部、前支架4的上部、下推杆2的下部通过同一转轴d相转动连接。后支架5与上连杆3通过转轴c相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转轴c位于转轴b和转轴d的下方。后车轮10连接在该后支架5的底部;

前连杆6的前部与前支架4通过转轴h相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转轴h位于转轴d和前车轮9之间。

后连杆7的前部与前连杆6通过转轴g相转动连接,且该后连杆7的后部与后支架5通过转轴e相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转轴e位于转轴c和后车轮1之间,即转轴c位于转轴d和转轴e之间。

下滑套8可沿后连杆7长度方向滑动地连接在后连杆7上,本实施例中,下滑套8在转轴g和转轴e之间滑动,当车架在打开状态时,下滑套8靠近转轴e,当车架在折叠状态时,下滑套8靠近转轴g。上连杆3的下部与该下滑套8通过转轴f相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转轴f位于转轴c的下方,即转轴c位于转轴d和转轴f之间。

上述的上推杆1、下推杆2、上连杆3、后支架5形成第一四连杆机构;后支架5、上连杆3、后连杆7、下滑套8形成与上述第一四连杆机构联动的曲柄滑块机构;后支架5、后连杆7、前支架4、前连杆6形成与上述第一四连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联动的第二四连杆机构。

本实施例中,当车架在打开状态时,上推杆1、下推杆2、前支架4的延伸方向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车架还包括后部与上连杆3相转动连接的座杆11、能够沿座杆11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连接在座杆11上并与下推杆2相转动连接的上滑套12。优选地,座杆11与上连杆3的连接处位于转轴b和转轴d之间。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车架的左右两侧均对称地设置有上述的上推杆1、下推杆2、上连杆3、前支架4、后支架5、前连杆6、后连杆7、下滑套8。在左右两侧的下推杆2下部之间连接有上横杆13,上述的转轴d与该上横杆13轴心线重合,前支架4的上部和后支架5的上部均转动连接在该上横杆13上。在左右两侧的前支架4之间连接有前横杆14,在左右两侧的后支架5之间连接有后横杆15。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上述的上推杆1、下推杆2、上连杆3、前支架4、后支架5的长度接近,以使车架在折叠后更为方正、扁平。

锁定装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锁定装置的解锁操作件设置在上推杆1上方的推把上,由于锁定装置不是本申请的发明点,故在附图中未标示出,这里也不再做具体描述。

推车折叠工作原理:

在推车折叠时,解锁锁定装置,向前向下转动上推杆1,带动下推杆2、上连杆3向下运动而向后支架5靠拢,第一四连杆机构进行折叠,上推杆1和下推杆2一同自后支架5的后方向后支架5靠拢。在第一四连杆机构折叠的同时,带动座杆11转动,上滑套12沿着座杆11向前滑动,同时上滑套12相对下推杆2转动。由于上推杆1的下端向后转动,带动上连杆3的上端向后转动,从而上连杆3的下端向前转动,使下滑套8沿着后连杆7向前滑动,进而使后连杆7的前部向上转动而向后支架5靠拢,曲柄滑块机构因此而联动折叠。由于下推杆2和后连杆7的带动,使前支架4和前连杆6转动而向后支架5靠拢,第二四连杆机构因此而联动折叠。直至所有部件相互靠拢,完成整车折叠。

本实施例中,车架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车轮翻转结构,使车架在折叠时,前车轮9和后车轮10能够同时进行翻转,使整个车架在折叠后更加扁平。下文中的车轮为前车轮9/后车轮10,相应地,支架为前支架4/后支架5,连杆为前连杆6/后连杆7。而附图9至附图12以前车轮9、前支架4、前连杆6为例进行说明。

如附图9至附图12所示,车轮翻转结构还包括能够沿支架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连接在支架上的滑动座20、对滑动座20直接或间接施加力而使其滑动的弹簧22、对旋转座19施加力而使其相对支架枢转的扭簧23,连杆具有与滑动座20可脱离地相抵接的锁定部21,当锁定部21与滑动座20相抵接时,其对滑动座20施加的力与弹簧22所施加的力的方向相反,具体地,弹簧22对滑动座20施加沿支架长度方向向上的力。滑动座20与旋转座19可脱离地相接,当滑动座20与旋转座19相接时,其对旋转座19施加的力与扭簧23所施加的力的方向相反。

折叠婴儿推车具有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在其在打开状态时,锁定部21与滑动座20相抵接,滑动座20与旋转座19相接,车轮的轮轴沿左右方向延伸;当折叠婴儿推车在折叠状态时,连杆转动使锁定部21与滑动座20相脱离,滑动座20被弹簧22驱动而与旋转座19相脱离,旋转座19被扭簧23驱动转动,从而使车轮翻转至车轮的轮轴沿前后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支架为管状结构,支架内部连接有扭簧固定座25,扭簧23也设置在支架的内部,扭簧23的一端与扭簧固定座25相连接,且扭簧23的另一端与旋转座19相连接。滑动座20可滑动地套接在支架的外侧。进一步地,支架的内侧滑动连接有内塞24,且支架上开设有腰型孔27,内塞24与滑动座20通过铆钉26相连接,该铆钉26可移动地位于穿设在腰型孔27内。弹簧22的一端与内塞24相抵,另一端与扭簧固定座25相抵。滑动座20具有第一台阶201,旋转座19具有第二台阶191,当滑动座20与旋转座19相接时,第一台阶201和第二台阶191相配合并抵紧,当滑动座20与旋转座19相脱离时,第一台阶201和第二台阶191相互分离。滑动座20具有第一螺旋面202,旋转座19具有第二螺旋面192,当折叠婴儿推车的车架在打开过程中,第一螺旋面202和第二螺旋面192相互滑动接触,当滑动座20与旋转座19相脱离时,第一螺旋面202和第二螺旋面192相互分离。滑动座20具有凸块203,当锁定部21与滑动座20相抵接时,锁定部21抵在凸块203的上方。锁定部21设置在支架的一端部。

车轮翻转结构工作原理:

当推车进行折叠时,前连杆6/后连杆7相对前支架4/后支架5转动,锁定部21与滑动座20的凸块203脱离,失去了锁定部21的抵挡作用,在弹簧22的推动下,内塞24带动滑动座20向上移动,而与旋转座19相脱离;失去了滑动座20的抵挡作用,在扭簧23的驱动下,旋转座19相对前支架4/后支架5枢转,从而带动前车轮9/后车轮10翻转;当推车进行打开时,前连杆6/后连杆7相对前支架4/后支架5转动,锁定部21与滑动座20的凸块203相接触并推动其向下移动,滑动座20克服弹簧22的力而向下移动,第一螺旋面202与第二螺旋面192相滑动接触,并在二者的作用下,使滑动座20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推动旋转座19克服扭簧23的力,而相对前支架4/后支架5枢转,从而带动前车轮9/后车轮10翻转至轮轴沿左右方向延伸,至第一台阶201与第二台阶191相接,完成车轮的翻转打开。

实施例二

从附图13至附图16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折叠婴儿推车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车架未设置座杆11和上滑套12,而是设置了连接在下推杆2下部的座兜接头16、与座兜接头16相转动连接的座兜。座兜接头16连接在下推杆2的下部且位于下推杆2的内侧。座兜接头16可以通过插口与下推杆2可脱离地相插接,也可以与下推杆2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座兜包括下部与座兜接头16相转动连接的座兜上围框17、上部与座兜接头16相转动连接的座兜下围框18,座兜上围框17及座兜下围框18在左右方向上均位于下推杆2的内侧。更为优选地,座兜上围框17和座兜下围框18连接在座兜接头16的内侧。座兜上围框17和座兜下围框18均为u形,二者共同组成一闭合形状。

当所述车架在折叠状态时,座兜接头16位于折叠后车架的上部且位于上推杆1和下推杆2的内侧,座兜上围框17和座兜下围框18均靠在折叠后车架上且与折叠后车架的延伸方向相同。座兜接头16的长度和角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使车架在折叠后,座兜上围框17和座兜下围框18与车架更为贴近。本实施例中,当车架在打开状态时,座兜接头16竖直地设置,座兜上围框17和座兜下围框18位于下推杆2、前支架4的上前方,并且座兜上围框17和下围框18与上推杆1、下推杆2、前支架4的延伸方向相同。

座兜上围框17和座兜下围框18的长度与上述的上推杆1、下推杆2、上连杆3、前支架4、后支架5的长度接近,以使车架在折叠后更为方正、扁平。

推车折叠工作原理:

与实施例一中的折叠原理基本相同,在车架折叠的过程中,下推杆2的转动带动座兜接头16向后翻转,而使座兜上围框17和座兜下围框18向后转动而向后支架5靠拢。直至所有部件相互靠拢,完成整车折叠。

本发明折叠婴儿推车,简化了折叠操作步骤,能够快速完成折叠,整车在完成折叠后,扁平,体积非常小,而且可以自立。本折叠婴儿推车还可以嫁接座兜,且在嫁接座兜后基本不影响其折叠操作和折叠后体积。本折叠婴儿推车,结构简单,构思精巧,操作方便。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