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3884发布日期:2019-03-08 23:3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系统的管路,尤其涉及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具体适用于增强散热效果,且总管路结构简单。



背景技术:

目前,工程车通常采用液压助力转向管路系统,实现转向助力功能,其中,电动工程车采用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管路系统,实现转向助力功能,但是,上述工程车大多在转向管路系统中未设计油温散热器。长时间工作时,尤其是应用在工况恶劣工地上的工程车上长时间工作时,会使转向液压油的温度迅速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后,转向液压油会变稀,性能变差,另外,转向油泵在高温液压油工作状态下会发生输出压力下降、流量减少、甚至不供油的现象,导致该转向管路的系统助力效能减弱,甚至失效,引发行车安全隐患,此外,液压油温度过高不仅会使电动工程车的电动转向泵损坏,而且会使转向系统中各个橡胶密封件快速老化,降低密封性能,缩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授权公告号为cn203666762u,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6月25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重型卡车转向系统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由多个散热片组成,所述散热装置一端设有泄油口、第一回油口和第一合流管,另一端设有分流管、第二合流管、吸油管和第二回油口。虽然该设计能降低转向液压系统的油温,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

首先,该设计对于散热器在总管路中的安装位置没有公开,而在现有比较完备的转向系统的总管路中,管路上的安装空间非常有限,因而,当需要额外增设一个散热器时,不仅要考虑利于发挥其散热效果,还要考虑不能对现有的零部件造成干扰,故,散热器的安装位置直接影响其应用价值;

其次,该设计中增设的散热装置会复杂转向系统的整个管路,该散热装置上设置有多个涉油管道,如吸油管、第一回油胶管、第二回油胶管等,如此,不仅增加了散热管路的连接难度,不易安装,而且会增加整个转向总管路的长度,尤其是会增加回转或弯曲路径的数量,降低散热效果,增加操作难度。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安装位置不佳、散热效果较差、涉油管路较多、总管路结构复杂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安装位置较佳、散热效果较好、涉油管路较少、总管路结构简单的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包括一号管路、二号管路与三号管路,所述一号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转向油罐出油口、转向泵进油口相通,所述二号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转向泵出油口、转向机进油口相通,所述三号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转向机出油口、转向油罐进油口相通;

所述转向总管路系统还包括近转向机总成设置的转向油温散热器,所述三号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管路与三号后管路,所述转向机出油口经三号前管路与转向油温散热器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出油口经三号后管路与转向油罐进油口相通。

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前、后侧面均为散热面,该散热面相对于车架的走向呈横向设置,且散热面朝向车辆前进方向。

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包括进油端、散热本体与出油端,所述散热本体包括进油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与出油柱,所述进油柱的底端与进油端的顶端相连接,进油柱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经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与出油柱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进行对应连接,出油柱的外侧面与出油端相连接,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该散热层板的两端分别与进油柱的内侧面、出油柱的内侧面相连接,所有的散热层板的前侧面或后侧面构成散热面;

所述散热层板的内部开设有散热油道,进油端内开设有进端油腔,出油端内开设有出端油腔,进油柱内开设有进油柱腔,出油柱内开设有出油柱腔,所述三号前管路经进端油腔与进油柱腔的底部相通,进油柱腔的侧部经散热油道与出油柱腔的一侧相通,出油柱腔的另一侧经出端油腔与三号后管路相通。

所述散热油道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散热子油道,散热子油道与散热油道的走向相同,且散热油道的宽度小于散热层板的宽度。

所述上连接板与相邻的散热层板之间,下连接板与相邻的散热层板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该散热片的两端与其相接触的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或散热层板进行垂直连接。

所述二号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二号前管路与二号后管路,所述转向泵出油口依次经二号前管路、二号后管路后与转向机进油口相通;

所述三号前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一管路与三号前二管路,所述转向机出油口依次经三号前一管路、三号前二管路后与转向油温散热器的进油口相通;

所述三号后管路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后一管路与三号后二管路,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出油口依次经三号后一管路、三号后二管路后与转向油罐进油口相通;

所述一号管路、二号前管路、三号前二管路、三号后一管路都为橡胶软管,所述二号后管路、三号前一管路、三号后二管路都为金属管。

所述三号后二管路包括后二直管段与后二曲管段,所述三号后一管路依次经后二直管段、后二曲管段与转向油罐进油口相通,所述后二直管段上近后二直管段、后二曲管段交接处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竖向固定管路夹;

所述二号后管路包括二号曲管段、二号前折管段、二号斜直管段与二号后折管段,所述二号曲管段的一端与二号前管路相通,二号曲管段的另一端与二号前折管段上远离转向油温散热器的一端相连接,二号前折管段的另一端经二号斜直管段与二号后折管段上近转向油温散热器的一端相连接,二号后折管段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直至与转向机进油口相通;所述二号曲管段上近二号前管路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横向固定管路夹,二号曲管段上近二号前折管段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竖向固定管路夹。

所述竖向固定管路夹包括竖上夹块、竖下夹块、竖螺栓与竖螺帽,所述竖上夹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竖上弧部与竖上连部,竖上弧部的底部开设有竖上凹管槽,竖上连部的内部开设有贯通的上竖栓腔,所述竖下夹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竖下弧部与竖下连部,竖下弧部的顶部开设有与竖上凹管槽相对应的竖下凹管槽,竖下连部的内部开设有贯通的下竖栓腔,所述竖螺栓依次穿经上竖栓腔、下竖栓腔后与竖螺帽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竖上凹管槽、竖下凹管槽上下拼接成竖向固定管腔。

所述竖下夹块为l型结构,竖下连部的长度大于竖下弧部的长度,竖下弧部的侧部与竖下连部侧围上近其顶端的部位垂直连接。

所述横向固定管路夹包括横左夹块、横右夹块、横螺栓、横螺帽与l型板,所述l型板的两个折板上分别开设有折板横孔与折板竖孔,所述横左夹块包括上下设置的横左连部与横左弧部,横左连部的内部开设有横左栓孔,横左弧部的右侧部上开设有横左凹管槽,所述横右夹块包括上下设置的横右连部与横右弧部,横右连部的内部开设有横右栓孔,横右弧部的左侧部上开设有与横左凹管槽相对应的横右凹管槽,所述横螺栓依次穿经横右栓孔、横左栓孔、折板横孔后与横螺帽进行螺纹连接,所述横右凹管槽、横左凹管槽左右拼接成横向固定管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中,包括近转向机总成设置的转向油温散热器,该转向油温散热器只有进油口、出油口两个接口与外来涉油管路连接,即三号前管路与转向油温散热器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出油口与三号后管路相通,该设计的优点包括:首先,该安装位置使得油液一从转向机总成出来即可散热,延长了散热时间,利于提高散热效率,而且相对于转向油罐、转向泵,转向机总成附近更利于布置增设的转向油温散热器,既不会妨碍散热器散热,也不会干扰其余零部件的正常运转;其次,本发明采用的转向油温散热器上只连接一个进油管路与一个出油管路,结构简单,既不会额外的增加总管路的长度,也不会增加额外的回转或弯曲路径,既利于安装,也利于散热,尤其是在油罐、转向机总成之间的转向低压管路(即三号管路)上直接引入,管路走向简单顺畅,便于装配,散热效果较好。因此,本发明不仅安装位置较佳、散热效果较好,而且涉油管路较少、总管路结构简单。

2、本发明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中,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前、后侧面均为散热面,该散热面相对于车架的走向呈横向设置,散热面朝向车辆前进方向,该设计的优点包括:首先,散热器为风力散热,相对于液体散热,更适合于行进中的商用车,散热效率较高;其次,横向布置的迎风散热,更利于散热器自身散热效果的发挥,进而提高液压油的散热效果。因此,本发明的散热效果较佳。

3、本发明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中,转向油温散热器中的散热本体包括进油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与出油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应用时,液压油依次从进油柱、散热层板、出油柱中流经而过,液压油直接经散热层板散发热量以降低油温,不仅散热效果较佳,而且流动通畅,不会妨碍液压油的正常流动,同时,相邻的散热层板之间存在层板空隙以便于热量的散发,也利于行车时风力在散热面上的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此外,当上连接板与相近的散热层板之间,下连接板与相近的散热层板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时,散热效果更佳。因此,本发明的散热效果较好。

4、本发明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中,对管路采用橡胶软管、金属管兼具的应用策略,其中,转向油温散热器上直接进行连接的三号前二管路、三号后一管路都为橡胶软管,该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避振,避免车辆振动或扭曲变形对转向散热器造成破坏,提高使用寿命,还能弥补生产装配误差,在此基础之上,本发明还将二号后管路、三号前一管路、三号后二管路都限定为金属管,以增强散热效果。因此,本发明不仅避振效果较好,能弥补装配误差,而且可调性较强,散热效果较好。

5、本发明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中,三号后二管路包括后二直管段与后二曲管段,二号后管路包括二号曲管段、二号前折管段、二号斜直管段与二号后折管段,该设计对管路的铺设结构作出进一步的限定,不仅利于管路及其周边零部件的布置,而且利于管中液压油的散热,在此基础之上,为了确保管路在应用中的稳定,降低振动,还在后二直管段上增设有一个竖向固定管路夹,在二号曲管段上增设有一个横向固定管路夹与一个竖向固定管路夹。因此,本发明不仅利于布置管路及其余零部件,散热效果较好,而且稳定性较强。

6、本发明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中,对管路进行固定的管路夹,按使用位置的不同,对管路夹分别设计为两种结构,即竖向固定管路夹与横向固定管路夹,可调性较强,利于扩大应用范围,而且每种管路夹所含组成部件的数量较少,协作关系清晰,利于操作,如此,不仅能对管路起较强的固定、支撑作用,而且结构清晰,占用空间较小,易于操作。因此,本发明不仅稳定性较强,而且易于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转向油温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在纵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2在横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增设有散热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应用于转向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是图6后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散热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散热器支架、转向机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图9侧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竖向固定管路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6中横向固定管路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车架1、转向机总成2、转向机进油口21、转向机出油口22、转向油罐3、转向油罐进油口31、转向油罐出油口32、转向泵4、转向泵进油口41、转向泵出油口42、转向油温散热器5、散热面50、进油端51、进端油腔511、散热本体52、进油支架521、出油支架522、出油端53、出端油腔531、进油柱54、进油柱腔541、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出油柱57、出油柱腔571、散热层板58、散热油道581、散热子油道582、层板空隙583、板板空隙584、散热片59、散热器支架6、散热器固定板61、支架固定板62、斜承加强筋63、筋顶边631、筋侧边632、支架缺口64、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转向机支架7、支架内板面71、支架外板面72、支架侧弧面73、支架横板74、三号管路8、一号管路81、二号管路82、二号前管路821、二号后管路822、二号曲管段823、二号前折管段824、二号斜直管段825、二号后折管段826、三号前管路83、三号前一管路831、三号前二管路832、三号后管路84、三号后一管路841、三号后二管路842、后二直管段843、后二曲管段844、竖向固定管路夹9、竖上夹块91、竖上弧部911、竖上连部912、竖上凹管槽913、上竖栓腔914、竖下夹块92、竖下弧部921、竖下连部922、竖下凹管槽923、下竖栓腔924、竖螺栓93、竖螺帽94、竖向固定管腔95、横向固定管路夹10、横左夹块11、横左连部111、横左弧部112、横左栓孔113、横左凹管槽114、横右夹块12、横右连部121、横右弧部122、横右栓孔123、横右凹管槽124、横螺栓13、横螺帽14、l型板15、折板横孔151、折板竖孔152、横向固定管腔1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包括一号管路81、二号管路82与三号管路8,所述一号管路81的两端分别与转向油罐出油口32、转向泵进油口41相通,所述二号管路82的两端分别与转向泵出油口42、转向机进油口21相通,所述三号管路8的两端分别与转向机出油口22、转向油罐进油口31相通;

所述转向总管路系统还包括近转向机总成2设置的转向油温散热器5,所述三号管路8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管路83与三号后管路84,所述转向机出油口22经三号前管路83与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出油口经三号后管路84与转向油罐进油口31相通。

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前、后侧面均为散热面50,该散热面50相对于车架1的走向呈横向设置,且散热面50朝向车辆前进方向。

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包括进油端51、散热本体52与出油端53,所述散热本体52包括进油柱54、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所述进油柱54的底端与进油端51的顶端相连接,进油柱54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经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进行对应连接,出油柱57的外侧面与出油端53相连接,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58,该散热层板58的两端分别与进油柱54的内侧面、出油柱57的内侧面相连接,所有的散热层板58的前侧面或后侧面构成散热面50;

所述散热层板58的内部开设有散热油道581,进油端51内开设有进端油腔511,出油端53内开设有出端油腔531,进油柱54内开设有进油柱腔541,出油柱57内开设有出油柱腔571,所述三号前管路83经进端油腔511与进油柱腔541的底部相通,进油柱腔541的侧部经散热油道581与出油柱腔571的一侧相通,出油柱腔571的另一侧经出端油腔531与三号后管路84相通。

所述散热油道581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散热子油道582,散热子油道582与散热油道581的走向相同,且散热油道581的宽度小于散热层板58的宽度。

所述上连接板55与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下连接板56与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59,该散热片59的两端与其相接触的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或散热层板58进行垂直连接。

所述二号管路82包括相互连接的二号前管路821与二号后管路822,所述转向泵出油口42依次经二号前管路821、二号后管路822后与转向机进油口21相通;

所述三号前管路83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一管路831与三号前二管路832,所述转向机出油口22依次经三号前一管路831、三号前二管路832后与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进油口相通;

所述三号后管路84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后一管路841与三号后二管路842,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出油口依次经三号后一管路841、三号后二管路842后与转向油罐进油口31相通;

所述一号管路81、二号前管路821、三号前二管路832、三号后一管路841都为橡胶软管,所述二号后管路822、三号前一管路831、三号后二管路842都为金属管。

所述三号后二管路842包括后二直管段843与后二曲管段844,所述三号后一管路841依次经后二直管段843、后二曲管段844与转向油罐进油口31相通,所述后二直管段843上近后二直管段843、后二曲管段844交接处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竖向固定管路夹9;

所述二号后管路822包括二号曲管段823、二号前折管段824、二号斜直管段825与二号后折管段826,所述二号曲管段823的一端与二号前管路821相通,二号曲管段823的另一端与二号前折管段824上远离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一端相连接,二号前折管段824的另一端经二号斜直管段825与二号后折管段826上近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一端相连接,二号后折管段826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直至与转向机进油口21相通;所述二号曲管段823上近二号前管路821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横向固定管路夹10,二号曲管段823上近二号前折管段824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竖向固定管路夹9。

所述竖向固定管路夹9包括竖上夹块91、竖下夹块92、竖螺栓93与竖螺帽94,所述竖上夹块91包括相互连接的竖上弧部911与竖上连部912,竖上弧部911的底部开设有竖上凹管槽913,竖上连部912的内部开设有贯通的上竖栓腔914,所述竖下夹块92包括相互连接的竖下弧部921与竖下连部922,竖下弧部921的顶部开设有与竖上凹管槽913相对应的竖下凹管槽923,竖下连部922的内部开设有贯通的下竖栓腔924,所述竖螺栓93依次穿经上竖栓腔914、下竖栓腔924后与竖螺帽94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竖上凹管槽913、竖下凹管槽923上下拼接成竖向固定管腔95。

所述竖下夹块92为l型结构,竖下连部922的长度大于竖下弧部921的长度,竖下弧部921的侧部与竖下连部922侧围上近其顶端的部位垂直连接。

所述横向固定管路夹10包括横左夹块11、横右夹块12、横螺栓13、横螺帽14与l型板15,所述l型板15的两个折板上分别开设有折板横孔151与折板竖孔152,所述横左夹块11包括上下设置的横左连部111与横左弧部112,横左连部111的内部开设有横左栓孔113,横左弧部112的右侧部上开设有横左凹管槽114,所述横右夹块12包括上下设置的横右连部121与横右弧部122,横右连部121的内部开设有横右栓孔123,横右弧部122的左侧部上开设有与横左凹管槽114相对应的横右凹管槽124,所述横螺栓13依次穿经横右栓孔123、横左栓孔113、折板横孔151后与横螺帽14进行螺纹连接,所述横右凹管槽124、横左凹管槽114左右拼接成横向固定管腔16。

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

参见图1至图12,本发明在工作时,转向系统中的液压油从转向机总成2流出,经过风冷式的转向油温散热器5冷却后回到转向油罐3,再供给转向泵4,可以防止和控制液压油温度的过度升高,延长各零件的寿命,同时可以减少转向沉重出现的概率,提高转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保证行车安全。本发明采用的转向油温散热器5为风冷式散热(制作材料优选为铝),其结构简单,重量轻,能有效控制液压油温度的过度升高,散热效果明显。此外,采用的散热器支架6结构独特,便于安装固定,以将转向油温散热器5、散热器支架6一并安装固定在转向机总成2附近,整个系统中的连接管路走向简单顺畅,便于装配。本发明中的二号管路82为转向高压管路,三号管路8(即三号前管路83+三号后管路84)为转向低压管路。

参见图4与图5,本发明中“上连接板55与相近的散热层板58之间,下连接板56与相近的散热层板58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59”是指:在上连接板55与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以及下连接板56与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均间隔一定的距离以构成板板空隙584,同时,在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也间隔一定的距离以构成层板空隙583,板板空隙584、层板空隙583的存在利于风力的流动,以增强散热。在此基础之上,还可在板板空隙584、层板空隙583内设置有竖立的散热片59,以增强散热效果。

参见图6―图10,本发明中,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底面上近转向油温散热器5进油口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进油支架521相连接,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底面上近转向油温散热器5出油口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出油支架522相连接,进油支架521、出油支架522经散热器支架6与转向机支架7相连接。所述散热器支架6包括散热器固定板61、支架固定板62与斜承加强筋63,所述支架固定板62的一端设置有向下开口的支架缺口64及位于支架缺口64两侧的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均与转向机支架7相连接,支架固定板62的另一端与散热器固定板61的一端垂直连接,散热器固定板61的另一端的顶面与进油支架521相连接,散热器固定板61上近支架固定板62、散热器固定板61交接处的部位的顶面与出油支架522相连接;所述斜承加强筋63的筋顶边631与散热器固定板61的底面相连接,斜承加强筋63的筋侧边632与支架固定板62的内侧面相连接,筋侧边632、支架固定板62的交接处高于支架缺口64设置。所述转向机支架7包括支架内板面71、支架外板面72与支架侧弧面73,所述支架内板面71的一面与车架1相连接,支架内板面71的另一面经支架横板74与支架外板面72的内侧面相连接,支架外板面72的外侧面与转向机总成2相连接,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与支架内板面71的连接处分别位于支架横板74的两侧,支架横板74的顶边上延至支架缺口64的内部;所述支架内板面71上近支架腿二板642的一端经支架侧弧面73与支架外板面72上近散热器固定板61的一端相连接,且支架腿二板642位于支架腿一板641、支架侧弧面73之间。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联通散热器的转向总管路系统,包括一号管路81、二号管路82与三号管路8,所述一号管路81的两端分别与转向油罐出油口32、转向泵进油口41相通,所述二号管路82的两端分别与转向泵出油口42、转向机进油口21相通,所述三号管路8的两端分别与转向机出油口22、转向油罐进油口31相通;所述转向总管路系统还包括近转向机总成2设置的转向油温散热器5,所述三号管路8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管路83与三号后管路84,所述转向机出油口22经三号前管路83与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出油口经三号后管路84与转向油罐进油口31相通。优选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前、后侧面均为散热面50,该散热面50相对于车架1的走向呈横向设置,且散热面50朝向车辆前进方向。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包括进油端51、散热本体52与出油端53,所述散热本体52包括进油柱54、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所述进油柱54的底端与进油端51的顶端相连接,进油柱54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经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进行对应连接,出油柱57的外侧面与出油端53相连接,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58,该散热层板58的两端分别与进油柱54的内侧面、出油柱57的内侧面相连接,所有的散热层板58的前侧面或后侧面构成散热面50;所述散热层板58的内部开设有散热油道581,进油端51内开设有进端油腔511,出油端53内开设有出端油腔531,进油柱54内开设有进油柱腔541,出油柱57内开设有出油柱腔571,所述三号前管路83经进端油腔511与进油柱腔541的底部相通,进油柱腔541的侧部经散热油道581与出油柱腔571的一侧相通,出油柱腔571的另一侧经出端油腔531与三号后管路84相通。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二号管路82包括相互连接的二号前管路821与二号后管路822,所述转向泵出油口42依次经二号前管路821、二号后管路822后与转向机进油口21相通;所述三号前管路83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一管路831与三号前二管路832,所述转向机出油口22依次经三号前一管路831、三号前二管路832后与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进油口相通;所述三号后管路84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后一管路841与三号后二管路842,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出油口依次经三号后一管路841、三号后二管路842后与转向油罐进油口31相通;所述一号管路81、二号前管路821、三号前二管路832、三号后一管路841都为橡胶软管,所述二号后管路822、三号前一管路831、三号后二管路842都为金属管。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三号后二管路842包括后二直管段843与后二曲管段844,所述三号后一管路841依次经后二直管段843、后二曲管段844与转向油罐进油口31相通,所述后二直管段843上近后二直管段843、后二曲管段844交接处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竖向固定管路夹9;所述二号后管路822包括二号曲管段823、二号前折管段824、二号斜直管段825与二号后折管段826,所述二号曲管段823的一端与二号前管路821相通,二号曲管段823的另一端与二号前折管段824上远离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一端相连接,二号前折管段824的另一端经二号斜直管段825与二号后折管段826上近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一端相连接,二号后折管段826的另一端向下延伸,直至与转向机进油口21相通;所述二号曲管段823上近二号前管路821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横向固定管路夹10,二号曲管段823上近二号前折管段824的部位上套设有一个竖向固定管路夹9。

实施例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竖向固定管路夹9包括竖上夹块91、竖下夹块92、竖螺栓93与竖螺帽94,所述竖上夹块91包括相互连接的竖上弧部911与竖上连部912,竖上弧部911的底部开设有竖上凹管槽913,竖上连部912的内部开设有贯通的上竖栓腔914,所述竖下夹块92包括相互连接的竖下弧部921与竖下连部922,竖下弧部921的顶部开设有与竖上凹管槽913相对应的竖下凹管槽923,竖下连部922的内部开设有贯通的下竖栓腔924,所述竖螺栓93依次穿经上竖栓腔914、下竖栓腔924后与竖螺帽94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竖上凹管槽913、竖下凹管槽923上下拼接成竖向固定管腔95。

实施例6: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横向固定管路夹10包括横左夹块11、横右夹块12、横螺栓13、横螺帽14与l型板15,所述l型板15的两个折板上分别开设有折板横孔151与折板竖孔152,所述横左夹块11包括上下设置的横左连部111与横左弧部112,横左连部111的内部开设有横左栓孔113,横左弧部112的右侧部上开设有横左凹管槽114,所述横右夹块12包括上下设置的横右连部121与横右弧部122,横右连部121的内部开设有横右栓孔123,横右弧部122的左侧部上开设有与横左凹管槽114相对应的横右凹管槽124,所述横螺栓13依次穿经横右栓孔123、横左栓孔113、折板横孔151后与横螺帽14进行螺纹连接,所述横右凹管槽124、横左凹管槽114左右拼接成横向固定管腔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