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动三轮车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479发布日期:2018-11-02 23:39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三轮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动三轮车的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三轮车技术飞速发展,现有的市场对电动休闲三轮车的款式、性能和结构等指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作为客货运输用的电动休闲三轮车,而现有技术中,电动三轮车的车座多为固定的直板结构,在载货运输时,车座会占用大量的空间,不方便运输,而且现有车座的用户体验舒适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电动三轮车的座椅,该座椅方便运输,节省整车空间,而且提高用于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所述座椅包括基座、连接于所述基座上端的底座和与所述底座相连接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座椅还包括: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于所述底座与所述靠背之间,包括:上旋架,所述上旋架与所述靠背固定连接;下旋架,所述下旋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下旋架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旋架通过枢转孔可枢转连接;稳定板,所述稳定板位于枢转孔处,并与所述下旋架固定连接;棘轮,所述棘轮设于所述枢转孔处,并与所述上旋架固定连接;径向弹簧,所述径向弹簧的一端与所述上旋架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下旋架固定连接;卡齿,所述卡齿的一端铰接连接于所述稳定板上,所述卡齿的另一端与所述棘轮相啮合;以及把手,所述把手铰接连接于所述稳定板上,且所述把手与所述卡齿相连接;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调节所述靠背在所述底座与所述靠背的连接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当所述靠背处在第一位置时,所述靠背与所述底座呈90度;当所述靠背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靠背与所述底座呈180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靠背与所述底座之间呈90度时,该状态为乘用状态,这样可以方便骑乘者的乘用;当靠背与所述底座之间呈180度时,靠背与底座之间呈水平展开状态,这样可以方便骑乘者躺着休息,提高了用户体验,而且水平展开状态也可以方便货物的运输。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动三轮车的座椅,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与所述卡齿扣合连接,所述卡齿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凸起,所述把手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相互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角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旋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旋架上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径向弹簧的一端设有卡钩,所述卡钩与所述卡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二连接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沿着所述枢转孔方向向背离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与所述基座之间通过滑道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滑道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基座上的滑道和连接与所述底座上的滑块,且所述滑块设于所述滑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滑道为上端设有开口的槽状结构,所述滑块设于所述开口内,且其下端设有向所述滑块两侧延伸的滑板。

优选地,所述滑道与所述滑块均通过紧固件分别连接于所述基座和所述底座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之间相互扣合可以方便把手推动卡齿运动,使卡齿与棘轮之间实现啮合与脱离,进行方便操作靠背运动与定位;通过设置拉伸弹簧可以使卡齿与棘轮之间更加紧密的啮合,不会发生脱离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电动三轮车的座椅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其中所述靠背处于第一位置处;

图3为用于电动三轮车的座椅的左视图,其中所述靠背处于第二位置处;

图4为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角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基座1;底座2;靠背3;角度调节机构4;上旋架41;下旋架42;稳定板43;棘轮44;径向弹簧45;卡钩451;卡齿46;第一凸起461;把手47;第二凸起471;拉伸弹簧48;卡板49;第一连接板491;第二连接板492;滑道组件5;滑道51;开口511;滑块52;滑板521;紧固件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电动三轮车的座椅,如图1~图5所示,所述座椅包括基座1、连接于所述基座1上端的底座2和与所述底座2相连接的靠背3,所述底座2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基座1上,所述座椅还包括角度调节机构4。

角度调节机构4,所述角度调节机构4包括:上旋架41,所述上旋架41与所述靠背3固定连接;下旋架42,所述下旋架42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固定连接,所述下旋架42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旋架41通过枢转孔可枢转连接;稳定板43,所述稳定板43位于枢转孔处,并与所述下旋架42固定连接;棘轮44,所述棘轮44设于所述枢转孔处,并与所述上旋架41固定连接;径向弹簧45,所述径向弹簧45的一端与所述上旋架41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下旋架42固定连接;也就是说,径向弹簧45使所述上旋架41具有恢复原始位置的趋势,即当靠背3与底座2之间由90度向180度运动时,即作顺时针运动时,径向弹簧45会在此过程中发生拉伸并产生拉伸恢复力,该拉伸恢复力会使靠背3有作逆时针运动的趋势,即靠背3恢复到与底座2呈90度状态;卡齿46,所述卡齿46的一端铰接连接于所述稳定板43上,所述卡齿46的另一端与所述棘轮44相配合以与所述棘轮44相啮合;以及把手47,所述把手47铰接连接于所述稳定板43上,且所述把手47与所述卡齿46相连接;也就是说,乘用状态时,靠背3与底座2之间依靠卡齿46与棘轮44之间的啮合实现将靠背3固定,使靠背3与底座2之间呈90度;当需要将靠背3水平放倒时,向上抬起把手47,把手47顺时针旋转,此时卡齿46逆时针旋转并与棘轮44脱离,推动靠背3顺时针旋转,使所述靠背3旋转至指定的位置并向下按压把手47,使把手47逆时针旋转,从而带动与之相连接的卡齿46作顺时针运动,使卡齿46与棘轮44相互啮合,并将靠背3的位置固定;当需要将靠背3由水平位置逆时针转向垂直于底板位置时,向上抬起把手47,把手47顺时针旋转,此时卡齿46逆时针旋转并与棘轮44脱离,推动靠背3逆时针旋转,使所述靠背3旋转至垂直位置并向下按压把手47,使把手47逆时针旋转,从而带动与之相连接的卡齿46作顺时针运动,使卡齿46与棘轮44相互啮合,并将靠背3的位置固定。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位置”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位置”如图3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底座2与所述靠背3之间,以调节所述靠背3在所述底座2与所述靠背3的连接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当所述靠背3处在第一位置时,所述靠背3与所述底座2呈90度;当所述靠背3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靠背3与所述底座2呈180度。也就是说,当靠背3与所述底座2之间呈90度时,该状态为乘用状态,这样可以方便骑乘者的乘用;当靠背3与所述底座2之间呈180度时,靠背3与底座2之间呈水平展开状态,这样可以方便骑乘者躺着休息,提高了用户体验,而且水平展开状态也可以方便货物的运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把手47与所述卡齿46扣合连接,所述卡齿46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凸起461,所述把手47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凸起471,所述第一凸起461与所述第二凸起471相互扣合,通过第一凸起461与第二凸起471之间相互扣合可以方便把手47推动卡齿46运动,使卡齿46与棘轮44之间实现啮合与脱离,进行方便操作靠背3运动与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角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拉伸弹簧48,所述拉伸弹簧48的一端与所述把手47固定连接,所述拉伸弹簧48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旋架42固定连接,具体来说,在把手47没有作顺时针运动时,即处于正常状态,拉伸弹簧48会拉紧把手47,此时把手47会有逆时针运动的趋势,从而使与之相连接的卡齿46具有作顺时针运动的趋势,进而使得卡齿46与棘轮44之间紧密啮合,避免卡齿46与棘轮44之间发生脱离,通过设置拉伸弹簧48可以使卡齿46与棘轮44之间更加紧密的啮合,不会发生脱离的危险。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拉伸弹簧48与所述把手47的固定位置与所述第二凸起471的位置相对设置,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相对设置”即第二凸起471和固定位置相对于所述把手47的铰接连接处而言,也就是说分别设于所述铰接连接处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节装置还包括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固定在与所述第二凸起471同侧设置,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旋架42固定连接,具体来说,在把手47没有作顺时针运动时,即处于正常状态,压缩弹簧会向上推动把手47,此时把手47会有逆时针运动的趋势,从而使与之相连接的卡齿46具有作顺时针运动的趋势,进而使得卡齿46与棘轮44之间紧密啮合,避免卡齿46与棘轮44之间发生脱离,通过设置压缩弹簧可以使卡齿46与棘轮44之间更加紧密的啮合,不会发生脱离的危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上旋架41上固定连接有卡板49,所述径向弹簧45的一端设有卡钩451,所述卡钩451与所述卡板49相连接,具体地,所述卡板49包括第一连接板491和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91的第二连接板492,且所述第二连接板492沿着所述枢转孔方向向背离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延伸。也就是说,在靠背3作顺时针旋转运动时,卡板49与靠背3同时旋转,此时通过卡钩451与卡板49相连的径向弹簧45也作顺时针旋转,在此过程中径向弹簧45会产生一个逆时针方向的拉伸恢复力,通过在上旋架41上设置卡板49可以方便径向弹簧45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所述底座2与所述基座1之间通过滑道组件5连接,具体地,所述滑道组件5包括连接于所述基座1上的滑道51和连接与所述底座2上的滑块52,且所述滑块52设于所述滑道51内,通过在底座2与基座1之间设置滑道组件5可以方便底座2在基座1上滑动,进而可以实现座椅在基座1上的滑动。

值得说明的是,在底座2与基座1之间还设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凸轮和与所述定位凸轮相连接的定位杆,所述定位凸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基座1上,且所述定位凸轮的外周面适于与所述滑块52相靠近,当转动定位杆向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定位凸轮与所述滑块52相接触,从而将滑块52的位置固定;当转动定位杆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定位凸轮与所述滑块52相互分离,从而滑块52可以在滑道51内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滑道51为上端设有开口511的槽状结构,所述滑块52设于所述开口511内,且其下端设有向所述滑块52两侧延伸的滑板521,具体地,所述滑道51为方形管状结构,所述开口511设置在方形管的上端面上,开口511的宽度小于上端面的宽度,这样可以对滑块52的位置起到限定的作用,使滑块52避免发生晃动,所述滑块52的两侧设有滑板521,这样可以使滑块52在滑道51内滑动时避免滑块52由滑道51内脱离。

优选地,如图1、图4所示,所述滑道51与所述滑块52均通过紧固件53分别连接于所述基座1和所述底座2上。也就是说,这里以滑块52与底板连接为例,所述滑块52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滑块52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底座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定位孔,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所述螺母旋拧于螺栓上,这样连接方式可靠性高,便于安装。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底板与滑块52之间还可以通过螺钉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上端”、“下”、“下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示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者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者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者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者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