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5057发布日期:2018-11-27 23:2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运输车。



背景技术:

箱式变电站,又叫预装式变电所或预装式变电站,是一种高压开关设备、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按一定接线方案排成一体的工厂预制户内、户外紧凑式配电设备,即将变压器降压、低压配电等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安装在一个防潮、防锈、防尘、防鼠、防火、防盗、隔热、全封闭结构箱,特别适用于城网建设与改造,是继土建变电站之后崛起的一种崭新的变电站。随着环保水泥的产生,由其制作的水泥箱式变电站因外观多样且与周围环境协调,深得用户喜爱。

水泥箱式变电站的底板、顶盖以及侧板都是通过模具成型,传统的生产过程为:使用斗车从混凝土搅拌机盛接混合好的混凝土,然后运送到模具位置,再把斗车内的混凝土倾倒到模具中,工人用工具将堆起的混凝土铺设在模具中并抹平,待混凝土硬化后脱模。由于斗车倾倒混凝土需要将车身抬起,使得混凝土转运工作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输车,使得混凝土能够从车体底部下料,转移物料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运输车,包括支架和固定在支架上的斗体,支架的底部设有滚轮,斗体上固定连接有车把手,所述斗体的底端设有下料口,下料口上转动连接有与其相适应的挡板,挡板上连接有用于驱动挡板转动使下料口打开和关闭的控制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般情况下挡板处于将下料口封堵的状态,移动运输车盛接混合好的混凝土并运送到模具位置,需要铺设混凝土时,推动运输车沿着模具长度或宽度方向移动,同时通过控制机构使得挡板转动将下料口打开,随着斗体移动,其内的混凝土均匀铺设在模具中,提高水泥箱式变电站的生产效率。由于不必抬起斗体倾倒混凝土,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固定在下料口两侧的固定板,在固定板上转动连接有与挡板固定连接的转轴,转轴通过曲轴连接有连接板,曲轴的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板铰接,连接板的一端通过弹簧与固定板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拉绳,在斗体上设有导向轮,拉绳的末端绕过导向轮后系固在车把手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手拉动拉绳,拉绳拉动连接板向导向轮一端移动,连接板带动弹簧呈拉伸状态。同时连接板带动曲轴转动。曲轴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转轴转动,固定在转轴上的挡板随之顺时针转动,则斗体底端的下料口打开,斗体内的混凝土从打开的下料口落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包括拼接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挡板与第一转轴固定,第二挡板与第二转轴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由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拼接而成,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承受的混凝土压力减半,使得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更容易转动,拉动拉绳的拉力减小,控制更加轻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挡板靠近第二挡板的一侧设有下凸缘,所述第二挡板靠近第一挡板的一侧设有上凸缘,上凸缘与下凸缘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凸缘和下凸缘配合将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接缝遮挡,使得混凝土砂浆不易从接缝处渗漏,保持运输过程中地面清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料口靠近第一挡板的一端低于下料口靠近第二挡板的一端,所述第一挡板远离下凸缘的一端为与下料口紧密贴合的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挡板的中部被第一转轴支撑,具有斜面的一端被下料口的斗体支撑,使得第一挡板的斜面一端只能朝向远离下料口方向转动而不能反转,避免第一挡板在混凝土压力下反转打开导致漏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挡板远离上凸缘的一端为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挡板结构和第一挡板的相同,降低制作成本。并且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可以互换,便于维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车把手上水平固定有横杆,拉绳末端系固在横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杆增加了车把手之间的连接强度,还能够作为辅助把手,当铺设混凝土时,方便一手握横杆,一手拉动拉绳控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开启或关闭下料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轮为万向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用手推动斗体时转向更为灵活,方便运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推动运输车的过程中,可以使得斗体内的混凝土下料均匀铺设,相比于传统斗车抬起倾倒混凝土,操作简单省力;

2.控制机构可以控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随时打开或关闭下料口,铺设混凝土方便,提高施工效率;

3.运输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支撑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整体结构的轴测图;

图2为显示常态下控制机构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显示斗体底部结构关闭状态时在图1中A-A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显示斗体底部结构打开状态时的轴测图;

图5为显示斗体底部打开状态控制机构的正视图;

图6为显示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打开状态结构在图4中B-B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支架;11、加强杆;12、滚轮;2、斗体;21、第一挡板;211、下凸缘;212、斜面;22、第二挡板;221、上凸缘;23、下料口;3、车把手;31、横杆;4、控制机构;41、固定板;411、凸块;42、连接板;421、曲轴一;422、曲轴二;43、弹簧;44、第一转轴;45、第二转轴;46、拉绳;47、延伸板;48、导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运输车,如图1所示,包括斗体2,斗体2外侧周围固定有竖直设置的支架1,支架1的底端安装有滚轮12,斗体2上连接有车把手3,斗体2的底部设有用于控制斗体2底端打开或封闭的控制机构4。

参考图1,支架1可以采用不锈方钢制作,具有较高的强度,结实耐用;同时不易生锈,减少混凝土对支架1的侵蚀,延长使用寿命。滚轮12可以为万向轮,使得用手推动斗体2时转向更为灵活,方便运输。支架1上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加强杆11,提高支架1的整体强度,使得斗体2能够承受更大重量的混凝土。

斗体2可以采用不锈钢板制作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车把手3可以为固定在斗体2两侧平行设置的圆杆。车把手3靠近斗体2的一端水平固定有横杆31。

参考图1和图2,控制机构4包括固定在斗体2底部两侧的固定板41,固定板41平行于车把手3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板41的一端固定有凸块411,凸块411通过弹簧43连接有连接板42,连接板42呈水平设置,在两块固定板41之间水平固定有平行设置的第一转轴44和第二转轴45,第一转轴44和第二转轴45分别靠近连接板42的两端设置,第一转轴44和第二转轴45的两端转动支撑在固定板41上。

连接板42靠近弹簧43的一端通过曲轴一421与第一转轴44连接,曲轴一421的一端铰接在连接板42上,另一端与第一转轴44端部固定连接。连接板42的另一端通过曲轴二422与第二转轴45连接,曲轴二422的一端铰接在连接板42上,另一端与第二转轴45端部固定连接。

连接板42远离弹簧43的一端连接有拉绳46,在斗体2上固定有平行于固定板41设置的延伸板47,延伸板47上设置有导向轮48,拉绳46绕过导向轮48后末端系固在横杆31上。

参考图3,斗体2底部设有下料口23,下料口23底部设有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第一挡板21固定在第一转轴44上,第二挡板22固定在第二转轴45上。第一挡板21靠近第二挡板22的一侧设有下凸缘211,第二挡板22靠近第一挡板21的一侧设有上凸缘221,上凸缘221和下凸缘211配合。在第一挡板21远离第二挡板22的一侧为斜面212,下料口23靠近斜面212的一侧向下延伸使得左端低于右端,这样第一挡板21上具有斜面212的一端抵压在斗体2内侧,起到良好的封堵作用。根据需要,第二挡板22远离第一挡板21的一端结构可以设计成斜面212,这样第二挡板22和第一挡板21的结构相同,降低制作成本。

该运输车的使用方法如下:

参考图4和图5,用手拉动拉绳46,拉绳46拉动连接板42向导向轮48一端移动,连接板42带动弹簧43呈拉伸状态。同时连接板42带动曲轴一421和曲轴二422转动。曲轴一421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转轴44转动,曲轴二422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二转轴45转动。

参考图6,固定在第一转轴44上的第一挡板21随之顺时针转动,固定在第二转轴45上的第二挡板22随之顺时针转动,则斗体2底端的下料口23打开,斗体2内的混凝土从打开的下料口23落下。

推动运输车移动,斗体2在移动过程中将混凝土均匀铺设在模具上。当期间需要停止混凝土铺设时,松开拉绳46,弹簧43收缩,连接板42在弹簧43作用下复位,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回位后重新将下料口23封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