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0063发布日期:2018-10-30 23:3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对纯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而且随着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hina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简称C-NCAP)对侧面碰撞的要求愈发严格,对车身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纯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提升成为一个难题。

现有的纯电动汽车在对其进行侧面碰撞过程中,汽车的门槛易发生变形,使乘员受伤害的风险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从而可以解决现有纯电动汽车的侧面碰撞安全性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包括:

汽车门槛内板和传力结构;

其中,所述汽车门槛内板位于汽车B柱与C柱之间;

所述传力结构位于所述汽车门槛内板与汽车门槛外板之间,且与所述汽车门槛内板连接。

其中,所述传力结构包括:

形成半封闭腔体的传力加强板,所述传力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顶板和第二侧板;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朝向所述顶板的同一侧弯折;

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以及第三边缘均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为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两个边缘,所述第三边缘远离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顶板连接的一侧的边缘;

所述第二侧板的第四边缘及第五边缘均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四边缘与所述第五边缘为所述第二侧板相邻的两个边缘,所述第五边缘远离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顶板连接的一侧的边缘;

所述第一侧板、所述顶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一翻边所在平面与位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六边缘侧且垂直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平面为不同平面,所述第六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为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的两个边缘。

其中,所述传力加强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和至少一个漏液孔。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第一减重孔。

其中,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第二减重孔。

其中,所述顶板上设有第三减重孔以及至少一个漏液孔。

其中,所述传力结构通过焊接方式与所述汽车门槛内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通过由位于汽车门槛内板与汽车门槛外板之间的传力结构和汽车门槛内板一起构成车身传力结构,使汽车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以将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由门槛稳定过渡到地板及地板横梁,同时保证乘员舱变形的完整性,减小对车内乘员的伤害,提升侧面碰撞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传力结构中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传力结构中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

1-汽车门槛内板;2-传力结构;3-汽车B柱;4-第一侧板;5-顶板;6-第二侧板;7-第一翻边;8-第二翻边;9-第一减重孔;10-第二减重孔;11-第三减重孔;12-漏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传力结构,如图1所示,该车身传力结构包括:汽车门槛内板1和传力结构2(如图1中虚线部分);其中,汽车门槛内板1位于汽车B柱3与C柱(图中未显示)之间;传力结构2位于汽车门槛内板1与汽车门槛外板(图中未显示)之间,且与汽车门槛内板1连接。

如图2~图3所示,优选的,传力结构2包括:形成半封闭腔体的传力加强板,传力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4、顶板5和第二侧板6;其中,第一侧板4和第二侧板6均朝向顶板5的同一侧弯折。

这里,第一侧板4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以及第三边缘均设有第一翻边7,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为第一侧板4相对的两个边缘,第三边缘远离第一侧板4与顶板5连接的一侧的边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4的第三边缘设有两个第一翻边7。该两个第一翻边7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如图1所示,其目的是为了避让汽车门槛内板上的部分结构,使得该两个第一翻边7能够与汽车门槛内板1的表面贴合。

这里,第二侧板6的第四边缘及第五边缘均设有第二翻边8,所述第四边缘与所述第五边缘为第二侧板6相邻的两个边缘,所述第五边缘远离第二侧板6与顶板5连接的一侧的边缘;第一侧板4、顶板5、第二侧板6、第一翻边7和第二翻边8相组合围设成半封闭腔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板6的第五边缘设有两个第二翻边8。该两个第二翻边8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如图1所示,其目的是为了避让汽车门槛内板上的部分结构,使得该两个第二翻边8能够与汽车门槛内板1的表面贴合。

如图1所示,优选的,传力结构2通过焊接方式与汽车门槛内板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传力加强板上的第一翻边7和第二翻边8均与汽车门槛内板1贴合,且焊接连接。

这里,传力结构2安装于汽车门槛内板1上后,半封闭腔体与汽车门槛内板1形成一容纳空间,半封闭腔体与汽车门槛内板1没有贴合,这样,使得传力结构2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及稳定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传力结构2安装于汽车门槛内板1上后,由于传力结构2位于汽车门槛内板1与汽车门槛外板之间,即门槛空腔内,对门槛空腔起到支撑作用。

优选的,如图2及图3所示,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4的第二边缘处的第一翻边7所在平面与位于所述第二侧板6的第六边缘侧、且垂直于所述第二侧板6的平面为不同平面,所述第六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为第二侧板6相对的两个边缘。

也就是说,传力结构2采用不对称断面,即传力结构2从第一方向看过去的断面呈“几”字型结构,从第二方向看过去的断面则不是“几”字型结构,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传力结构2采用不对称断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

优选的,传力加强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和至少一个漏液孔。

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优选的,第一侧板4上设有第一减重孔9。

优选的,第二侧板6上设有第二减重孔10。

优选的,顶板5上设有第三减重孔11以及至少一个漏液孔12。

这里,第三减重孔11为长圆孔,位于顶板5的中心区域。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漏液孔12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位于顶板5的边缘区域,沿第三减重孔11的长方向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传力加强板上设有减重孔,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满足车身轻量化要求;设有漏液孔,目的是为了排空车内因雨水或冲洗时的积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撞击车辆将碰撞作用力传递给被撞击的车辆的门槛,被撞击的车辆上安装有该车身传力结构,传力加强板能够减缓门槛挤压变形,起到支撑作用,使碰撞作用力稳定传递到地板及地板横梁,能够有效减小车门侵入量,保证乘员舱稳定性,减小车内乘员伤害,且传力结构的结构简单,便于使用,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传力结构。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