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侧倾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8886发布日期:2019-03-08 17:48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童侧倾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用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侧倾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儿童三轮侧倾车(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7311713 U),包括连杆组件和弹性机构。连杆组件包括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一左一右平行设置,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一上一下平行地设置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之间,第一横杆分别与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枢轴连接,第二横杆也分别于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枢轴连接,第一竖杆、第二竖杆、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构成呈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所述的弹性机构的上部与车架连接,所述的弹性机构的下部与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中的一个杆件连接。该儿童三轮侧倾车能在儿童作用侧倾使车架具有较大的倾斜下降的位移量,进而儿童能够获得侧倾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不同的儿童侧倾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儿童侧倾车,包括车架、设置在所述的车架前部的前轮组件、设置在所述的车架后部的后轮组件、与所述的车架相转动连接且用于控制所述的儿童侧倾车转向的转向机构,所述的前轮组件具有两个且分设在所述的车架前部左右两侧,所述的儿童侧倾车还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机构、活动设置在所述的转向机构中且两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的第一连接机构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弹性机构,两个所述的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的车架相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的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两侧所述的前轮组件相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的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的转向机构相转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的第一连接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的车架上的第一竖杆、与所述的前轮组件相转动连接的第二竖杆、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竖杆的上端部相枢轴连接及与所述的第二竖杆的上端部相枢轴连接的第一横杆、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竖杆的下端部相枢轴连接及与所述的第二竖杆的下端部相枢轴连接的第二横杆,所述的第一弹性机构与所述的第一横杆和所述的第二横杆中的一个相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弹性机构包括沿着儿童侧倾车的左右方向相对滑动设置的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套设在所述的左支撑杆和所述的右支撑杆上的第一弹簧件,所述的左支撑杆与左侧所述的第一连接机构相转动连接,所述的右支撑杆与右侧所述的第一连接机构相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弹性机构与所述的第一横杆和所述的第二横杆中的一个通过第一轴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轴沿着所述的儿童侧倾车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的第一竖杆、所述的第二竖杆、所述的第一横杆与所述的第二横杆构成呈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

优选地,所述的转向机构包括与所述的车架相转动连接的扶手、与所述的扶手相固定连接的第一部件、与所述的第一部件相固定连接的第二部件、两端部分别与两侧所述的第二竖杆相转动连接且穿设在所述的第二部件上的第三部件。

所述的第一部件包括两个第一部分、用于将一个所述的第一部分的上端部与另一个所述的第一部分的上端部相连接且与所述的扶手相固定连接的第二部分、用于将一个所述的第一部分的下端部与另一个所述的第一部分的下端部相连通的与所述的第二部件相固定连接的第三部分,两个所述的第一部分、所述的第二部分和所述的第三部分围绕形成能够供所述的第一弹性机构活动穿过的通孔。

具体地,所述的儿童侧倾车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的车架与所述的后轮组件的第二连接机构,所述的第二连接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的车架上的第三竖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的后轮组件上的第四竖杆、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的第三竖杆的上端部相枢轴连接及与所述的第四竖杆的上端部相枢轴连接的第三横杆、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的第三竖杆的下端部相枢轴连接及与所述的第四竖杆的下端部相枢轴连接的第四横杆。

优选地,所述的第四竖杆包括第四竖杆本体、杆轴,所述的第四竖杆通过所述的杆轴与所述的后轮组件相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的第四竖杆中的一个还包括与所述的第四竖杆本体相固定连接的支撑板。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儿童侧倾车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的支撑板上的驱动机构,与包括支撑板的所述的第四竖杆相转动连接的后轮组件为驱动轮,另一个所述的后轮组件以及两个所述的前轮组件均为从动轮。

优选地,所述的儿童侧倾车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的后轮组件的第二弹性机构,所述的第二弹性机构包括相互滑动连接的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以及套设在所述的上支撑杆和所述的下支撑杆上的第二弹簧件,所述的上支撑杆与所述的车架相连接,所述的下支撑杆与所述的第三横杆和所述的第四横杆中的一个相连接。

本文所涉及到的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词,是在儿童侧倾车处于使用状态时乘坐者的方位作定义的。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他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一弹性机构,使得儿童侧倾车除了能够实现常规的行进功能,还在在儿童侧倾车左右侧倾时使车架具有较大的倾斜下降的位移量并保证车架的平衡稳定,进而儿童能够获得侧倾的使用体验,弹性机构还能在儿童身体复位时辅助车架快速复位,同时能能够产生避震效果。本实用新型四轮着地提高了儿童侧倾车的安全稳定性能,同时丰富了儿童车的运行方式,使儿童车的玩法多样,能够提高儿童车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的前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的后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的侧视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的俯视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第一弹性机构(第二弹性机构)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转向机构的部分爆炸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第一连接机构的部分爆炸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儿童侧倾车第二连接机构的部分爆炸图;

其中:1、车架;21、前轮组件;22、后轮组件;31、第一轴;32、第二轴;34、第四轴;35、第五轴;36、第六轴;37、第七轴;38、第八轴;39、第九轴;310、第十轴;311、第十一轴;312、第十二轴;313、第十三轴;314、第十四轴;41、扶手;42、第一部件;421、第一部分;422、第二部分;423、第三部分;43、第二部件;44、第三部件;51、第一竖杆;52、第二竖杆;521、第二一竖杆;522、第二二竖杆;53、第一横杆;54、第二横杆;6、第一弹性机构;61、左支撑杆;62、右支撑杆;63、第一弹簧件;64、左凸缘;65、右凸缘;71、第三竖杆;72、第四竖杆;721、第四竖杆本体;722、杆轴;723、支撑板;73、第三横杆;74、第四横杆;81、电机;9、第二弹性机构;91、上支撑杆;92、下支撑杆;93、第二弹簧件;94、上凸缘;95、下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种儿童侧倾车,包括车架1、有两个且分设在车架1前部左右两侧的前轮组件21、设置在车架1后部的后轮组件22、与车架1相转动连接且用于控制儿童侧倾车转向的转向机构、两个第一连接机构、活动设置在转向机构中且两端部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机构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弹性机构6、用于连接车架1与后轮组件22的第二连接机构、用于连接第二连接机构与后轮组件22的第二弹性机构9、驱动机构。两个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车架1相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两侧前轮组件21相转动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转向机构相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儿童侧倾车为电驱动的四轮车。

驱动机构包括电机81、与电机81的主轴连接的主动齿轮、与后轮组件22的轮轴同轴设置的从动齿轮、饶设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上的传动链条。驱动机构不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的重点,只要能够实现轮驱动的机构均可。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机构有两个且分设在儿童侧倾车的车架1的前部两侧分别用于连接车架1与两侧的前轮组件21,第二连接机构有两个且分设在儿童侧倾车的车架1的后部两侧分别用于连接车架1与两侧的后轮组件22,以下以一侧的第一连接机构和一侧的第二连接机构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如附图9所示,第一连接机构包括第一竖杆51、第二竖杆52、第一横杆53与第二横杆54。本实施例中,第二竖杆52包括第二二竖杆522、穿设在第二二竖杆522中的第二一竖杆521。

如附图1、3所示,第一竖杆51固定设置在车架1上,第二二竖杆522的轴与前轮组件21相转动连接,第一横杆53的一端部通过第五轴35与第一竖杆51的上端部相枢轴连接、另一端部通过第七轴37与第二一竖杆521的上端部相枢轴连接,第二横杆54的一端部通过第六轴36与第一竖杆51的下端部相枢轴连接、另一端部通过第八轴38与第二一竖杆521的下端部相枢轴连接。第五轴35、第六轴36、第七轴37与第八轴38相互平行且均沿着儿童侧倾车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一竖杆51、第二竖杆52、第一横杆53与第二横杆54构成呈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

如附图2、4所示,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三竖杆71、第四竖杆72、第三横杆73与第四横杆74。第三竖杆71固定设置在车架1上,第四竖杆72通过轴与后轮组件22相转动连接,第三横杆73的一端部通过第九轴39与第四竖杆72的上端部相枢轴连接、另一端部通过第十一轴311与第三竖杆71的上端部相枢轴连接,第四横杆74的一端部通过第十轴310与第三竖杆71的下端部相枢轴连接、另一端部通过第十二轴312与第四竖杆72的下端部相枢轴连接。第九轴39、第十轴310、第十一轴311与第十二轴312均相互平行且沿着儿童侧倾车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三竖杆71、第四竖杆72、第三横杆73与第四横杆74构成呈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

如附图10所示,第四竖杆72包括第四竖杆本体721、杆轴722,第四竖杆72通过杆轴722与后轮组件22相转动连接。两个第四竖杆72中的一个还包括与第四竖杆本体721相固定连接的支撑板723,驱动机构放置在支撑板723上。本实施例中,右侧的第四竖杆72还包括支撑板723,因此右侧的后轮组件22为驱动轮,左侧的后轮组件22以及前轮组件21均为从动轮。

如附图1、2、3所示,第一弹性机构6包括沿着儿童侧倾车的左右方向相对滑动设置的左支撑杆61和右支撑杆62、套设在左支撑杆61和右支撑杆62上的第一弹簧件63。第一弹性机构6与第一横杆53和第二横杆54中的一个相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机构6与第一横杆53相转动连接。左支撑杆61通过第一轴31与左侧第一横杆53相转动连接,右支撑杆62通过第一轴31与右侧第一横杆53相转动连接。第一轴31沿着儿童侧倾车的前后方向延伸。

为了能够限制第一弹簧件63的运动,第一弹性机构6还包括设置在左支撑杆61左侧的左凸缘64、设置在右支撑杆62右侧的右凸缘65,第一弹簧件63的左右端部分别与左凸缘64、右凸缘65相抵设。左支撑杆61与右支撑杆62中的一个部件呈内部中空的滑套结构,两个中的另一个插入在该呈滑套结构的部件中。本实施例中,右支撑杆62为中空的管件,左支撑杆61从右支撑杆62的左端部插入右支撑杆62内。

如附图2-4所示,第二弹性机构9有两个且呈八字型分布在车架1的后部。下面以一侧第二弹性机构9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弹性机构9包括相互滑动连接的上支撑杆91和下支撑杆92以及套设在上支撑杆91和下支撑杆92上的第二弹簧件93,上支撑杆91与车架1相连接,下支撑杆92与第三横杆73和第四横杆74中的一个相连接。本实施例中,下支撑杆92与第三横杆73相转动连接。

上支撑杆91的上端部通过第十三轴313与车架1相转动连接,下支撑杆92的下端部通过第十四轴314与第三横杆73相转动连接。第十三轴313与第十四轴314相互平行且沿着儿童侧倾车的前后方向延伸。

为了能够限制第二弹簧件93的运动,第二弹性机构9还包括设置在上支撑杆91上部的上凸缘94、设置在下支撑杆92下部的下凸缘95,第二弹簧件93的上下端部分别与上凸缘94、下凸缘95相抵设。上支撑杆91与下支撑杆92中的一个部件呈内部中空的滑套结构,两个中的另一个插入在该呈滑套结构的部件中。本实施例中,下支撑杆92为中空的管件,上支撑杆91从下支撑杆92的上端部插入下支撑杆92内。

如附图1、8所示,转向机构包括扶手41、第一部件42、第二部件43、第三部件44。扶手41与车架1相转动连接,第一部件42的上端部通过第二轴32与扶手41相固定连接,第二部件43的上端部通过第三轴(图中未示出)与第一部件42的下端部相固定连接,第三部件44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第四轴34与两侧的第二二竖杆522相转动连接且穿设在第二部件43上。第二轴32与第三轴(图中未示出)相互平行且沿着儿童侧倾车的左右方向延伸,两个第四轴34相互平行且沿着儿童侧倾车的上下方向延伸。优选地,为了能够增加转向机构转动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二部件43穿设在车架1中。

本实施例中,扶手41包括扶手本体、与扶手本体相固定连接的扶手轴(图中未示出)。扶手轴(图中未示出)穿设在车架1中且与车架1之间为转动设置,扶手轴(图中未示出)的下端部通过第二轴32与第一部件42的上端部相固定连接。第一部件42与扶手1的连接、第一部件42与第二部件43的固定连接方式不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的重点,可以为插销固定、螺栓固定等方式,只要能实现两者的固定连接即可。

第一部件42包括两个第一部分421、用于将一个第一部分421的上端部与另一个第一部分421的上端部相连接且与扶手41的扶手轴(图中未示出)相固定连接的第二部分422、用于将一个第一部分421的下端部与另一个第一部分421的下端部相连通的与第二部件43相固定连接的第三部分423。两个第一部分421、第二部分422和第三部分423围绕形成通孔。为了能够增加第一弹性机构6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机构6活动穿过通孔。第一弹性机构6与转向机构的设置,使得前轮组件21的侧倾时的避震和快速复位,只需要一个第一弹性机构6就能够实现,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儿童侧倾车使用时,儿童坐在车架1上。启动电机81,电机81工作带动右后轮组件22转动,进而带动左后轮组件22和两个前轮组件21转动,车架1就在前轮组件21和后轮组件22的带动下行进。

儿童身体左倾时,儿童和车架1整体的重心左移。车架1对第一弹性机构6产生压力,右支撑杆62向左滑动,第一弹簧件63被压缩。左支撑杆62将儿童和车架1的重力传递到第一轴31处进而对左侧的第一横杆53产生向下的压力,第一横杆53绕左侧的第七轴37向右下方运动;另外由于儿童重力作用,儿童和车架1一起向下运动,左右两侧的第一竖杆51同步向下移动,左侧的第二横杆54在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作用下绕左侧的第八轴38向右下方转动。而左侧的前轮组件21和第二竖杆52几乎能够保持垂直在地面上而没有左右倾斜。

儿童身体左倾时,儿童和车架1整体的重心左移。车架1对左侧的第二弹性机构9产生压力,左侧的上支撑杆91向下滑动,第二弹簧件93被压缩。左侧的下支撑杆92将儿童和车架1的重力传递到第十四轴314处进而对左侧的第三横杆73产生向下的压力,第三横杆73绕左侧的第九轴39向右下方运动;另外由于儿童重力作用,儿童和车架1一起向下运动,左右两侧的第四竖杆72同步向下移动,左侧的第四横杆74在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作用下绕左侧的第十轴310向右下方运动。而左侧的后轮组件22和第三竖杆71几乎能够保持垂直在地面上而没有左右倾斜。

儿童身体向右倾的过程与左倾类似,此处不展开详述。

本实用新型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的相对运动以及车架1、第一弹性机构6、第二弹性机构9给车架1带来较大的侧倾位移量,使得儿童在使用儿童侧倾车时能够获得侧倾的体验感受,儿童侧倾车结构新颖。通过四连杆机构与弹性结构的配合实现减震复位的作用,侧倾时,后侧倾的幅度大于前侧侧倾的幅度,同时四轮着地提高了侧倾车的安全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