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动车脚踏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2610发布日期:2019-03-02 02:18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电动车脚踏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踏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电动车脚踏板。



背景技术:

电动车是电力驱动车,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广阔的使用前景。

电动车需要载人骑行,在载人骑行过程中使用者的双脚需要放到电动车上的踏板上。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车脚踏板多数为塑料制品,承重能力差,防火隔热效果差,雨天不防滑,极其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重量轻、承载强,具有更好的防滑效果的电动车踏板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重量轻、承载强,具有更好的防滑效果的智能电动车脚踏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电动车脚踏板,包括踏板本体,所述踏板本体上表面分布设置有凸起单元,所述凸起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菱形凸起,所述菱形凸起具有长对角线和短对角线,所述凸起单元中菱形凸起的长对角线平行设置,相邻所述凸起单元的菱形凸起的长对角线垂直设置。

这样,踏板本体上表面设置有菱形凸起,菱形凸起上表面高于踏板本体上表面,可以增加踏板本体上表面的摩擦力。相邻凸起单元的菱形凸起的长对角线垂直设置,即踏板本体上表面设置的菱形凸起的倾斜方向不一致,可以更好的增加防滑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凸起单元包括四个所述菱形凸起。

这样,可以增大每个凸起单元的受力面积,增大摩擦力,同时方便加工制造。设置有四个菱形凸起,可以更好的防止雨天使用者将脚放置在踏板本体上出现滑动的情况,更好的降低安全隐患,提高整个电动车的安全性能。

作为优化,所述凸起单元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菱形凸起的长对角线之间的距离与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菱形凸起的长对角线长度尺寸一致。

这样,可以使得凸起单元在踏板本体上均匀分布,可以更好的提高防滑效果。而且凸起单元在踏板本体上占据的区域近似正方形,可以更好的提高踏板本体整个上表面的摩擦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踏板本体前端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所述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结构一致,所述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均设置有用于与车架连接设置的穿孔,所述穿孔水平设置。

这样,设置有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机架上设置有与穿孔匹配的轴,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转动安装在轴上,电动车的电气设备设置在踏板本体下方,在需要进行检修或者维护时,将踏板本体后端向上抬起,使得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沿轴转动,即可将电气设备从踏板本体下方取出,使用方便。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铰链板包括水平板和与水平板垂直设置的竖直板,所述水平板固定安装在所述踏板本体上,所述竖直板位于所述踏板本体外侧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水平板下方,所述穿孔设置在所述竖直板下端。

这样,设置有水平板和竖直板,可以更加方便踏板本体的安装,提高电动车的可靠性。

作为优化,所述穿孔内固定安装有轴套。

这样,轴套可以给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活动空间,即设置有轴套,可以使得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更好的绕机架上设置的与穿孔匹配的轴转动,轴套可以减少穿孔与轴之间的摩擦,提高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化,所述踏板本体后端两侧向后延伸并向上弯曲形成弧形板。

这样,设置有弧形板,可以更加方便使用者踩踏,符合人体工程学,在使用者踩踏踏板本体时,使用者具有前倾的趋势,设置有弧形板,可以给使用者脚部以支撑,更好的提高使用者使用电动车过程的稳定性,提高安全系数。

作为优化,所述弧形板下表面向下均固定安装有压板,所述压板包括与所述弧形板弧度一致且与所述弧形板固定连接的安装部以及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的弯曲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弯曲部一体成型,所述弯曲部为下凹设置的圆弧板,所述圆弧板下端位于所述踏板本体下表面上方。

这样,设置有圆弧板,利用机架上设置的行李架横管压紧在圆弧板上,使得踏板本体与机架贴合设置,避免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踏板本体出现上下振动的情况,可以更好的提高踏板本体的安装可靠性。

作为优化,所述踏板本体由铝合金材料制得。

这样,铝合金价格低,可以更好的降低成本,而且铝合金具有质量轻、承载能力强的效果,可以更好的提高电动车的承载性能,减轻整个电动车的质量,使得整个电动车更加轻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电动车脚踏板具有重量轻、承载强的效果设置有菱形凸起,具有更好的防滑效果,可以提高电动车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智能电动车脚踏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2中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智能电动车脚踏板安装在智能电动车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时,如图1-图 4所示,一种智能电动车脚踏板,包括踏板本体1,所述踏板本体1上表面分布设置有凸起单元,所述凸起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菱形凸起2,所述菱形凸起2具有长对角线和短对角线,所述凸起单元中菱形凸起2的长对角线平行设置,相邻所述凸起单元的菱形凸起2的长对角线垂直设置。

这样,踏板本体1上表面设置有菱形凸起2,菱形凸起2上表面高于踏板本体1上表面,可以增加踏板本体1上表面的摩擦力。相邻凸起单元的菱形凸起2的长对角线垂直设置,即踏板本体1上表面设置的菱形凸起2的倾斜方向不一致,可以更好的增加防滑效果。

进一步的,其中任意一个所述凸起单元的菱形凸起2的长对角线沿所述踏板本体1对角线设置。

这样,可以使得踏板上表面凸起单元排列更加整起,方便加工制造。

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单元包括四个所述菱形凸起2。

这样,可以增大每个凸起单元的受力面积,增大摩擦力,同时方便加工制造。设置有四个菱形凸起2,可以更好的防止雨天使用者将脚放置在踏板本体1上出现滑动的情况,更好的降低安全隐患,提高整个电动车的安全性能。当然具体实施时,菱形凸起2可以设置为一个、两个甚至任意多个。

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单元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菱形凸起2的长对角线之间的距离与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菱形凸起2的长对角线长度尺寸一致。当然具体实施时,菱形凸起2的长对角线之间的距离可以任意设置。

这样,可以使得凸起单元在踏板本体1上均匀分布,可以更好的提高防滑效果。而且凸起单元在踏板本体1上占据的区域近似正方形,可以更好的提高踏板本体1整个上表面的摩擦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踏板本体前端3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铰链板4和第二铰链板5,所述第一铰链板4和第二铰链板5结构一致,所述第一铰链板4和第二铰链板5均设置有用于与车架连接设置的穿孔6,所述穿孔6水平设置。

这样,设置有第一铰链板4和第二铰链板5,机架上设置有与穿孔6匹配的轴,第一铰链板4和第二铰链板5转动安装在轴上,电动车的电气设备设置在踏板本体1下方,在需要进行检修或者维护时,将踏板本体后端7向上抬起,使得第一铰链板4和第二铰链板5沿轴转动,即可将电气设备从踏板本体1下方取出,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铰链板4包括水平板和与水平板垂直设置的竖直板41,所述水平板固定安装在所述踏板本体1上,所述竖直板41位于所述踏板本体1外侧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水平板下方,所述穿孔6设置在所述竖直板41下端。当然具体实施时,可以仅设置有水平板,水平板前端两侧内凹形成盲孔,机架上设置有与盲孔匹配的轴即可。

这样,设置有水平板和竖直板41,可以更加方便踏板本体1的安装,提高电动车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孔6内固定安装有轴套。

这样,轴套可以给第一铰链板4和第二铰链板5活动空间,即设置有轴套,可以使得第一铰链板4和第二铰链板5更好的绕机架上设置的与穿孔匹配的轴转动,轴套可以减少穿孔与轴之间的摩擦,提高第一铰链板4和第二铰链板5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套由不锈钢材料制得。当然具体实施时,轴套可以由铬合金、钨钢合金、铜合金等制成。

这样,由不锈钢材料制得,可以更好的提高轴套的耐磨性能,可以多次转动,延长轴套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踏板本体后端7两侧向后延伸并向上弯曲形成弧形板。

这样,设置有弧形板,可以更加方便使用者踩踏,符合人体工程学,在使用者踩踏踏板本体1时,使用者具有前倾的趋势,设置有弧形板,可以给使用者脚部以支撑,更好的提高使用者使用电动车过程的稳定性,提高安全系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下表面向下均固定安装有压板8,所述压板8包括与所述弧形板弧度一致且与所述弧形板固定连接的安装部以及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的弯曲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弯曲部一体成型,所述弯曲部为下凹设置的圆弧板,所述圆弧板下端位于所述踏板本体1下表面上方。

这样,设置有圆弧板,利用机架上设置的行李架横管压紧在圆弧板上,使得踏板本体1与机架贴合设置,避免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踏板本体1出现上下振动的情况,可以更好的提高踏板本体1的安装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圆弧板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垫9。设置有橡胶垫9,可以更好的减少机架上设置的行李架横管与圆弧板之间的振动,更好的降低噪音,起到很好的缓冲减震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踏板本体1由铝合金材料制得。当然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铜合金、钨钢合金等制成。

这样,铝合金价格低,可以更好的降低成本,而且铝合金具有质量轻、承载能力强的效果,可以更好的提高电动车的承载性能,减轻整个电动车的质量,使得整个电动车更加轻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