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车及其后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2864发布日期:2019-04-17 05:0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板车及其后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运动器材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滑板车及其后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继传统滑板之后的又一滑板运动的新型产品形式,滑板车有多种类型,其中以电动滑板车最受欢迎。电动滑板车十分节省能源,充电快速且航程能力长。整车造型美观、操作方便,驾驶更安全。对于喜欢生活方便的朋友来说绝对是非常适合的一种选择,给生活添加多一分乐趣。

但是,现有滑板车在减震设计上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机构复杂、辅助配件多,成本高,美观性差。

2)占用空间大,部分车型因空间限制无法使用。

3)零件离地间隙小,影响滑板车通过性。

4)减震效果一般,且减震幅度不可调节或调节不便。

为此,有待于相关从业人员作出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洁美观、轻便,且减震效果好、减震幅度可方便调节以及可靠性高、成本低、通过性好的滑板车及其后减震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滑板车后减震机构,包括车身、后轮及左、右板弹簧;所述左、右板弹簧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接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车身上,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分别轴接在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并且所述左、右板弹簧均为由两端向中间朝上拱起的弧形板弹簧。

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调节螺杆、锁紧螺母和左、右调节槽,所述左、右调节槽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上,所述限位调节螺杆横向穿过所述左、右调节槽并可在其内移动,所述限位调节螺杆还压持在所述左、右板弹簧的上侧,所述锁紧螺母螺接在所述限位调节螺杆的螺纹端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左、右滑块,所述左、右滑块分别滑套在所述左、右板弹簧上,所述左、右滑块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限位调节螺杆还分别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藉此实现对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压持。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滑块的下部均设有朝向外侧开口的套口,所述左、右滑块通过其上套口分别滑套在所述左、右板弹簧上。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内表面上对应于所述左、右板弹簧的后端上方还分别设置有一减震极限限位缓冲垫。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和第二轴接部均为与板弹簧本体一体成型的环状体。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上跨设有一位于所述限位调节螺杆前侧的第一固定轴,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一轴接部分别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两端且分别位于所述车身尾部的左右侧壁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轴孔座和第二轴孔座,还包括一横向贯穿于所述第一轴孔座和第二轴孔座的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左右两端露出且均设有外螺纹,所述左、右板弹簧的第二轴接部分别套装在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左右两露出端,且各自通过一螺母锁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及所述限位调节螺杆均相互平行,并且所述限位调节螺杆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固定轴。

一种滑板车,其包括上述滑板车后减震机构,同时还包括车把、前轮及后挡泥板,所述前轮设置在所述车把下端,所述车把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车身前端连接,所述车身包括顶部开口的车身壳体和盖设在所述车身壳体顶部的车身盖板,所述后挡泥板罩盖在所述后轮上方,所述后挡泥板的前端固定在所述车身盖板的尾部,所述车身壳体包括由隔板隔开的前仓和尾仓,所述前仓内设有锂电池及控制器,所述尾仓内设置所述滑板车后减震机构,且所述尾仓的后端设有供所述后轮前部伸入所述尾仓的第一开口,所述车身盖板的后端设有供所述后轮前部伸入所述尾仓的第二开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发明仅采用左右两根板弹簧来实现滑板车的后减震,且对两根板弹簧与车身和后轮的连接结构进行了优化,因而使得整车简洁美观、轻便,有效减轻了整车重量,同时,又因为机构简单、所需配件较少,所以也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

其次,由于将板弹簧设计为由两端向中间朝上拱起的弧形板弹簧,因此不仅减震效果好,而且还大大改善了减震部件距离地面的间隙,从而不会影响滑板车在使用过程中的通过性,可靠性较高。

再者,本发明后减震机构占用空间小,在空间较小的车型上也可以使用,因此极大的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最后,本发明可根据骑行者体重自由调节减震幅度,因此舒适度更好、用户体验感更佳,而且减震幅度的调节操作简单方便,只需松开锁紧螺母将限位调节螺杆移动至所需位置固紧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后减震机构的滑板车立体示意图,图中车身盖板100处于打开状态。

图2是本发明所述滑板车后减震机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滑板车后减震机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滑板车后减震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所述左、右板弹簧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一种滑板车后减震机构,包括车身1、后轮2及左、右板弹簧3、4。左、右板弹簧3、4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轴接部31、41,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接部32、42。左、右板弹簧3、4的第一轴接部31、41分别轴接在车身1上,左、右板弹簧3、4的第二轴接部32、42分别轴接在后轮2的左右两侧,并且左、右板弹簧3、4均为由两端向中间朝上拱起的弧形板弹簧。

还包括限位调节螺杆7、锁紧螺母8和左、右调节槽9、10,左、右调节槽9、10分别设置在车身1尾部的左右侧壁11、12上,限位调节螺杆7横向穿过左、右调节槽9、10并可在其内移动,限位调节螺杆7还压持在左、右板弹簧3、4的上侧,锁紧螺母8螺接在限位调节螺杆7的螺纹端部。当需要调节减震幅度时,松开锁紧螺母8,然后移动限位调节螺杆7,使其压持在左、右板弹簧3、4的对应位置处,接着再拧紧锁紧螺母8,即可达到此调节目的。具体来说,限位调节螺杆7的位置越靠后,左、右板弹簧3、4则越硬,减震幅度则越小,反之,限位调节螺杆7的位置越靠前,左、右板弹簧3、4则越软,减震幅度则越大。

还包括左、右滑块30、40,左、右滑块30、40分别滑套在左、右板弹簧3、4上,左、右滑块30、40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一穿孔301和第二穿孔401,限位调节螺杆7还分别穿过第一穿孔301和第二穿孔401,藉此实现对左、右板弹簧3、4的压持。该结构中,左、右滑块30、40的设置可以确保限位调节螺杆7在位置调节时左右两端平齐,防止出现一端靠前一端靠后的现象。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左、右滑块30、40的安装,左、右滑块30、40的下部均设有朝向外侧开口的套口301、401,左、右滑块30、40则通过其上套口301、401分别滑套在左、右板弹簧3、4上。

车身1尾部的左右侧壁11、12内表面上对应于左、右板弹簧3、4的后端上方还分别设置有一减震极限限位缓冲垫50、60,以免左、右板弹簧在减震时弯曲变形过头。

为了方便制作和安装,左、右板弹簧3、4的第一轴接部31、41和第二轴接部32、42均为与板弹簧本体一体成型的环状体。

车身1尾部的左右侧壁11、12上可拆卸地跨设有一位于限位调节螺杆7前侧的第一固定轴5,左、右板弹簧3、4的第一轴接部31、41分别固定套装在第一固定轴5的两端且分别位于车身1尾部的左右侧壁11、12内侧。后轮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轴孔座201和第二轴孔座202,还包括一横向贯穿于第一轴孔座201和第二轴孔座202的第二固定轴6,第二固定轴6的左右两端露出且均设有外螺纹,左、右板弹簧3、4的第二轴接部32、42分别套装在第二固定轴6的左右两露出端,且各自通过一螺母600锁紧。该结构可实现板弹簧的简易拆装,便于板弹簧在受损或到达使用寿命时进行维修更换。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轴5、第二固定轴6及限位调节螺杆7均相互平行,并且限位调节螺杆7的位置高于第一固定轴5,第一固定轴5的位置则高于第二固定轴6,换而言之,左、右板弹簧3、4的第一轴接部31、41与车身1的轴接位置高于左、右板弹簧3、4的第二轴接部32、42与后轮2的轴接位置,这样可以进一步抬高车身离地间隙,确保车辆通过性。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滑板车,包括上述滑板车后减震机构,同时还包括车把200、前轮300及后挡泥板400,前轮300设置在车把200下端,车把200通过连接件500与车身1前端连接,车身1包括顶部开口的车身壳体101和盖设在车身壳体101顶部的车身盖板100,后挡泥板400罩盖在后轮2上方,后挡泥板400的前端固定在车身盖板100的尾部,车身壳体101包括由隔板700隔开的前仓700a和尾仓700b,前仓700a内设有锂电池及控制器,尾仓700b内设置所述滑板车后减震机构,且尾仓700b的后端设有供后轮2前部伸入尾仓的第一开口700b1,车身盖板100的后端设有供后轮2前部伸入尾仓的第二开口1001。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