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前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2929发布日期:2019-08-03 12:52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三轮车前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轮车驾驶室的壳体的安装,也就是三轮车前篷,这种三轮车包括三轮摩托车、三轮电动车。



背景技术:

三轮车是一种拉货或拉人的三轮运输工具,包括三轮摩托车、三轮电动车等。目前市面上三轮车的前篷——也就是三轮车驾驶舱前部和顶部。前篷包括顶盖和前面板,前面板内嵌装有前挡风玻璃,为了将雨水合理的导向,不让雨水从车门两侧留下,一般会在所述的顶盖上设置有前后流向的槽,顶盖的前端与前面板的上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这种通用结构的摩托车前篷结构简单,但存在下雨的天气外出使用时弊端,特别是重庆这种多雨的天气使用时,1)雨水直接作用在前面板的玻璃上以及顶盖上,顶盖上的雨水会沿着顶盖上的槽流动,由于顶盖的前端与前面板的上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以雨水或直接流向在前面板的玻璃上,一方面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另一方面也造成雨刮的负担;2)由于驾驶舱的前面板的高度与驾驶员的高度相互匹配,驾驶舱的高度能保证驾乘着坐如其内,头部离顶部保持适当距离即可,所以驾驶员的视力通常会平视集中在挡风玻璃的上部,由于雨水直接作用在挡风玻璃上,特别是挡风玻璃的上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驾驶员的视线,加上本身三轮车的稳定性差,加上上述原因,对三轮车的驾驶造成了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使用的三轮车前篷。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三轮车前篷,包括顶盖和前面板,前面板内嵌装有前挡风玻璃,所述的顶盖的前端设置有顶盖前安装部,所述的前面板上部设置有前面板上安装部,在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和前面板上安装部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与顶盖前安装部密闭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与前面板上安装部密闭连接,所述的连接板向前延伸,在延伸部设置有雨水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三轮车前篷,由于设置了顶盖前安装部、前面板上安装部和连接板,改变了以往的顶盖和前面板直接连接的方式,采用了中间介质连接板的连接方式,雨水在从顶盖流向前面板时,经过了中间中间介质连接板的阻挡,雨水不会流向前面板,保证了驾驶员的视线不受雨水影响,同时也减少了雨刮的负担。另外,由于连接板是向前延伸的,能对作用在前面板上的挡风玻璃的上部的雨水起到遮挡作用,也可以避免阳光直射,也进一步保证了驾驶员的前方视线不受雨水影响,同时,由于延伸延伸部设置有雨水槽,也能将从顶盖流向前面板的雨水挡在雨水槽内,更能保证驾驶员的前方视线不受雨水影响。

进一步,限定所述的连接板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在所述的弧形的两端的端头至少一端设置有排水孔。这种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形状有利于雨水向两边流淌,且由于在两端的端头设置有排水孔,有利于将雨水排向前面板的两侧边,不会影响到驾驶员的前方视线。

进一步,限定所述的雨水槽的形状,限定述的雨水槽的竖截面形状为u型或v型。u型或v型的雨水槽更有利于排雨水的流畅。

更进一步,限定所述的前面板的两侧边至少一端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与所述的排水孔配合连接,方便将雨水导流到车体前面板的下边。

更进一步,限定顶盖、前面板和连接板的具体连接结构和连接方式为插接配合定位,螺栓从下往上连接的方式,即限定所述的连接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插接槽,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槽与所述第二插接槽均位于所述的雨水槽的后端;所述的雨水槽和所述的第一插接槽、第二插接槽之间设置有连接板通孔;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与连接板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母座,螺母座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的第一插接槽对应位置设置有顶盖插接凸块;所述的前面板上安装部与连接板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螺栓孔,所述的前面板上安装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的第二插接槽对应位置设置有前面板插接凸块,所述的顶盖插接凸块与所述的第一插接槽配合安装,所述的前面板插接凸块与所述的第二插接槽配合安装。

采用这种插接件配合定位,螺栓由下往上外连接的方式,一方面方便组合安装,另一方面也能保证螺栓孔不会被雨水侵蚀,更好的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和方便性。

另外,为了减少两件的数量,也可以将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和连接板为一体的设计,即将顶盖前安装部和连接板作为一体,这样不需要定位的槽孔,直接在顶盖前安装部设计有延伸部和雨水槽。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将所述的前面板上安装部和连接板为一体的设计,即将前面板上安装部和连接板作为一体,这样不需要定位的槽孔,直接在前面板上安装部设计有延伸部和雨水槽。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连接板将顶盖与车身前端进行固定,便于安装,避免螺栓裸露在外由于雨水浸湿而生锈,同时雨水在流入雨水槽内后,由于雨水槽内中部高于两侧,雨水可以迅速从雨水槽内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三轮车前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连接板和排水槽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三轮车前篷,包括顶盖1和前面板2,前面板2内嵌装有前挡风玻璃3,所述的顶盖的前端设置有顶盖前安装部11,所述的前面板上部设置有前面板上安装部21,在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和前面板上安装部21之间设置有连接板4,所述的连接板4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在所述的弧形的两端的端头设置有两个排水孔42,所述的前面板2的两侧边设置有两个排水槽22,所述排水槽22与所述的排水孔42配合连接。

所述的连接板4向前延伸,在延伸部设置有雨水槽41,雨水槽41的竖截面形状为u型或v型。所述的连接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插接槽43,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插接槽44,所述第一插接槽43与所述第二插接槽44均位于所述的雨水槽41的后端;所述的雨水槽41和所述的第一插接槽43、第二插接槽4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通孔45;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与连接板通孔45对应位置设置有螺母座15,螺母座15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的下表面与所述的第一插接槽43对应位置设置有顶盖插接凸块13;所述的前面板上安装部21与连接板通孔45对应位置设置有螺栓孔25,所述的前面板上安装部21的上表面与所述的第二插接槽44对应位置设置有前面板插接凸块23,所述的顶盖插接凸块13与所述的第一插接槽43配合安装,所述的前面板插接凸块23与所述的第二插接槽44配合安装。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三轮车前篷,安装时,先将前面板固定安装在车架上后,然后利用连接件上的第二插接槽44与前面板插接凸块23配合定位好连接板,然后再利用连接件上的第一插接槽43与顶盖插接凸块13定位好顶盖1,用螺栓从下往上依次穿过螺栓孔25和连接板通孔45,通过螺母座15内的内螺纹固定,将前面板2、连接板4和顶盖固定连接。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三轮车前篷,包括顶盖1和前面板2,前面板2内嵌装有前挡风玻璃3,所述的顶盖的前端设置有顶盖前安装部11,所述的前面板上部设置有前面板上安装部21,在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和前面板上安装部21之间设置有连接板4,所述的连接板4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在所述的弧形的两端的端头设置有两个排水孔42,所述的前面板2的两侧边设置有两个排水槽22,所述排水槽22与所述的排水孔42配合连接。所述的连接板4向前延伸,在延伸部设置有雨水槽41,雨水槽41的竖截面形状为u型。所述的连接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插接槽43,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插接槽44,所述第一插接槽43与所述第二插接槽44均位于所述的雨水槽41的后端;所述的雨水槽41和所述的第一插接槽43、第二插接槽4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通孔45;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与连接板通孔45对应位置设置有螺母座15,螺母座15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的下表面与所述的第一插接槽43对应位置设置有顶盖插接凸块13为一体的设计,也就是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和连接板(4)为一体的设计;所述的前面板上安装部21与连接板通孔45对应位置设置有螺栓孔25,所述的前面板上安装部21的上表面与所述的第二插接槽44对应位置设置有前面板插接凸块23,所述的前面板插接凸块23与所述的第二插接槽44配合安装。

实施例三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三轮车前篷,包括顶盖1和前面板2,前面板2内嵌装有前挡风玻璃3,所述的顶盖的前端设置有顶盖前安装部11,所述的前面板上部设置有前面板上安装部21,在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和前面板上安装部21之间设置有连接板4,所述的连接板4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在所述的弧形的两端的端头设置有两个排水孔42,所述的前面板2的两侧边设置有两个排水槽22,所述排水槽22与所述的排水孔42配合连接。所述的连接板4向前延伸,在延伸部设置有雨水槽41,雨水槽41的竖截面形状为u型。所述的连接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插接槽43,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插接槽44,所述第一插接槽43与所述第二插接槽44均位于所述的雨水槽41的后端;所述的雨水槽41和所述的第一插接槽43、第二插接槽4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通孔45;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与连接板通孔45对应位置设置有螺母座15,螺母座15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顶盖前安装部11的下表面与所述的第一插接槽43对应位置设置有顶盖插接凸块13;所述的前面板上安装部21与连接板通孔45对应位置设置有螺栓孔25,所述的前面板上安装部21的上表面与所述的第二插接槽44对应位置设置有前面板插接凸块23为一体的设计,也就是前面板上安装部21和连接板4为一体的设计。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三轮车前篷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