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幼儿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41700发布日期:2020-04-28 19:44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幼儿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婴幼儿推车。



背景技术:

婴幼儿推车用于供婴幼儿坐卧,从而减轻父母抱孩子的负担。婴幼儿推车一般包括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设置于车架上的用于将所述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分别设置于车架前下部与后下部的前轮与后轮、连接于所述车架上的座椅,当车架被锁定机构锁定于展开状态时,婴幼儿坐或卧在婴幼儿推车的座椅内,父母推着婴幼儿推车行走;当不需要使用婴幼儿推车时,释锁所述锁定机构,然后将车架折叠。

折叠车架前,父母要先将小孩从车内抱出来,然后通常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进行车架的折叠,从而对此状态下的父母来说,希望折叠时车架各组件能联动很顺畅,从而折叠不需要费太大的力;而且因为现在一般的住宅面积不是特别大,再加上有时候父母还想带着孩子外出旅游,所以希望婴幼儿推车折叠后材积能比较小,这样就折叠后的婴幼儿推车就不会占用太大的空间,而且也方便携带。

不同的婴儿车其车架结构也不同,而对于婴幼儿推车来说,车架的结构是折叠过程各组件是否联动顺畅、折叠后材积是否较小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幼儿推车,折叠过程中其车架各组件联动顺畅,而且折叠后材积较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婴幼儿推车,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手、前脚、后脚、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侧与车手枢接,下侧与后脚枢接,所述第二连杆上侧与车手枢接,下侧与后脚枢接,所述第三连杆一侧与第二连杆枢接,另一侧与前脚枢接,所述前脚后侧与所述后脚枢接。

所述第一连杆下侧通过一第一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二连杆下侧通过一第二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一枢轴位于第二枢轴后侧。

所述第三连杆上侧通过一第六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六枢轴位于所述第二枢轴上侧。

所述前脚后侧与所述第一连杆下侧一起通过所述第一枢轴枢接于后脚;或,所述前脚后侧、第一连杆下侧、第二连杆下侧分别枢接于后脚上不同的位置,所述前脚后侧通过一第五枢轴枢接于所述后脚。

所述第五枢轴位于第二枢轴后侧。

所述第五枢轴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第二枢轴之间。

所述第三连杆下侧通过一第七枢轴枢接于前脚,所述第七枢轴位于所述第一枢轴或第五枢轴前侧。

所述第三连杆呈弯折状,且包括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与所述第二连杆相平行的第一段以及自所述第一段下端往下延伸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上端与第二连杆枢接,所述第二段下端与前脚枢接。

所述第一连杆上侧通过一第三枢轴与车手枢接,所述第二连杆上侧通过一第四枢轴与车手枢接,所述第三枢轴位于第四枢轴下侧。

所述婴幼儿推车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前脚前下部的前轮、连接于所述后脚后下部的后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婴幼儿推车车架的这种结构,使得在折叠过程中车架各组件联动特别顺畅,从而折叠时不需要费太大的力,而且车架折叠后材积较小,方便储存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幼儿推车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婴幼儿推车车架处于折叠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婴幼儿推车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婴幼儿推车包括一可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10,所述车架10包括车手1、前脚2、后脚3、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第三连杆6,所述第一连杆4上侧与车手1枢接,下侧与后脚3枢接,所述第二连杆5上侧与车手1枢接,下侧与后脚3枢接,所述第三连杆6上侧与第二连杆5枢接,下侧与前脚2枢接,所述前脚2后侧与所述后脚3枢接。

所述第一连杆4下侧通过一第一枢轴41与后脚3枢接,所述第二连杆5下侧通过一第二枢轴51与后脚3枢接,所述第一枢轴41位于所述第二枢轴51后侧。

所述第一连杆4上侧通过一第三枢轴42与车手1枢接,所述第二连杆5上侧通过一第四枢轴52与车手1枢接,所述第三枢轴42位于第四枢轴52下侧。如此,所述车手1、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以及后脚3一起形成为一四连杆结构,由于四连杆结构的特性,使得在车架折叠过程中,所述车手1、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以及后脚3的联动会很顺畅,而且折叠后四者会相对靠近。

所述前脚2后侧可与所述第一连杆4下侧一起通过所述第一枢轴41枢接于后脚3;或,所述前脚2后侧、第一连杆4下侧、第二连杆5下侧分别枢接于后脚3上不同的位置,所述前脚2后侧通过一第五枢轴21枢接于所述后脚3,且所述第五枢轴21位于第二枢轴51后侧,从而在车架折叠过程中,所述前脚2能更容易地被第三连杆6驱动旋转。较佳的,所述第五枢轴21位于所述第一枢轴41与第二枢轴51之间,从而折叠后,前脚与后脚的下端不会有太大的落差,如此,可以降低折叠后车架的整体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杆6上侧通过一第六枢轴61枢接于第二连杆5,所述第六枢轴61位于所述第二枢轴51上侧,较佳的,所述第六枢轴61位于所述第二枢轴51与第四枢轴52之间。

所述第三连杆6下侧通过一第七枢轴62枢接于前脚2,所述第七枢轴62位于所述第一枢轴41或第五枢轴21前侧。即当前脚2后侧与第一连杆4下侧一起通过所述第一枢轴41枢接于后脚3时,所述第七枢轴62位于所述第一枢轴41前侧,当所述前脚2后侧通过第五枢轴21枢接于后脚3时,所述第七枢轴62位于所述第五枢轴21前侧。

较佳的,所述第三连杆6呈弯折状,且包括在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与所述第二连杆5相平行的第一段63以及自所述第一段63下端往下延伸的第二段64,所述第一段63上端与第二连杆5枢接,所述第二段64下端与前脚2枢接,如此设置,在车架展开状态下时,所述第三连杆6的第一段63与第二连杆5平行,从而使得车架结构更紧凑、更整体化,而且也更美观。

车架10采用上述结构,从而在折叠过程中,只要往前旋转所述车手1并同时使得所述车手1下侧往后下方移动,即可使得第一连杆4与第二连杆5后侧也往后下方旋转而靠近后脚3,且所述第二连杆5在往后下方旋转的过程中,会迫使第三连杆6往下移动,从而第三连杆6会往下推前脚2,使得所述前脚2往朝向后脚3的方向旋转靠近(如图2所示)。即是说,在折叠过程中,只要往前旋转所述车手1并同时使得所述车手1下侧往后下方移动,车架其他组件即会被联动一起旋转移动而靠近后脚3,直至车架各组件均相对靠近,车架10完全折叠(如图3所示)。如此,车架10各组件在折叠过程中联动很是顺畅,从而折叠时不需要费太大的力,而且折叠后材积较小,方便储存与携带。

所述车架10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前脚2前下部的前轮20、连接于所述后脚3后下部的后轮20。

上述方位描述中,以所述车手1所在为上,以所述前轮20、后轮30所在为下,以所述前轮20所在为前,以所述后轮30所在为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