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筒搬运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4703发布日期:2020-07-07 14:03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卷筒搬运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卷筒搬运小车,该卷筒搬运小车对于使片状材料卷绕于卷芯而成的卷筒,以支承从该卷筒的两端伸出的卷芯的伸出端的状态搬运该卷筒。



背景技术:

在使用片状材料的产品制造过程中,为了对片状材料放出装置更换使片状材料卷绕于卷芯而成的原材卷筒,有时使用以支承从该原材卷筒的两端伸出的卷芯的伸出端的状态搬运该原材卷筒的原材小车。

现有的原材小车,作为其典型结构,如图6所示,形成为使对原材卷筒的卷芯端部进行支承的一对侧支架2间隔地立设于车身1的结构。并且,为了使原材卷筒不滚落,这一对侧支架2分别在各自的前端部形成了u形的承载凹部。作为这样的原材小车的现有例,例如可列举出专利文献1或2所记载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5668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84148

然而,该结构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原材卷筒较重,因此为了使小车的侧支架从片状材料放出装置的夹装位置的下方稍微上升而一边抬升较重的原材卷筒一边进行原材卷筒的更换作业,需要使用具有坚固的升降机构的复杂的小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原材卷筒的更换作业较为轻松的卷筒搬运小车。

为了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卷筒搬运小车。

(1)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具有车身和一对侧支架,所述一对侧支架沿第一方向间隔地立设于所述车身且分别具有承载面,该承载面对使片状材料卷绕于卷芯而成的卷筒的从该片状材料的两端伸出的该卷芯的伸出端进行支承而承载该卷筒,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侧支架上分别设置有:

第一止挡件,其相对于所述承载面朝上下方向设置,且从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与承载于所述承载面的所述卷筒的卷芯的伸出端的外周面抵接;

第二止挡件,其构成为能够在限制状态和非限制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限制状态下,所述第二止挡件的一部分从所述承载面突出而从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与承载于所述承载面的所述卷筒的卷芯的伸出端的外周面抵接,从而将所述卷芯的所述伸出端限制在所述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止挡件之间,在所述非限制状态下,所述一部分没入所述承载面以下而不与所述外周面抵接,从而解除对所述卷芯的所述伸出端的限制。

由此,由于设有能够在限制状态与非限制状态之间切换的第二止挡件,因此在对片状材料放出装置更换原材卷筒时,只要向片状材料放出装置的夹装位置推入承载着原材卷筒的卷筒搬运小车并将原材卷筒夹装于片状材料放出装置,然后将卷筒搬运小车的第二止挡件切换为非限制状态并拖出卷筒搬运小车,就能将卷筒搬运小车上的原材卷筒简单地更换到片状材料放出装置中。如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抬升较重的原材卷筒,因此能够使原材卷筒的更换作业较为轻松。

(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中,优选地,

所述第二止挡件经由支点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侧支架上,

所述第二止挡件构成为通过相对于所述侧支架转动而在所述限制状态与所述非限制状态之间切换。

由此,只要转动第二止挡件,就能在限制状态与非限制状态之间切换,因此能够使更换作业更加轻松。

(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中,优选地,

所述第二止挡件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支点位于与所述第一止挡件相同的一侧的一端部和位于与所述第一止挡件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

所述第二止挡件的在所述另一端部向上突起的突起部构成所述一部分。

由此,只要转动第二止挡件,就能使在所述另一端部向上突起的突起部支承卷芯的伸出端,能够切实地在限制状态与非限制状态之间切换。

(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中,优选地,

所述突起部具有随着从所述一端部侧朝向所述另一端部侧而上倾的倾斜面。

由此,突起部的倾斜面在搬运原材卷筒的情况下作为保持卷芯的端部的保持面而起作用,因此能够切实地保持原材卷筒。另外,突起部的倾斜面在从小车搬出原材卷筒的情况下作为引导卷芯的端部滚动的引导面而起作用,因此能够将原材卷筒顺畅地搬出小车。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中,优选地,

所述支点在所述一端部及所述另一端部中更靠近所述另一端部。

由此,第二止挡件的重心偏向另一端部侧,因此第二止挡件能够通过自重维持限制状态,能够容易地在限制状态与非限制状态之间切换。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中,优选地,

在各所述侧支架上,分别还设置有将处于所述限制状态的所述第二止挡件相对于所述侧支架锁止的锁止机构。

由此,由于设有锁定第二止挡件的限制状态的锁止机构,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原材卷筒从侧支架脱落。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中,优选地,

所述侧支架分别具有主梁和副梁,所述主梁在上表面形成有所述承载面,所述副梁隔开间隔地设于所述主梁的上方,

所述第二止挡件安装于所述主梁,

所述锁止机构具有锁止杆和锁止部,所述锁止杆以与所述一端部抵接的方式升降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副梁,所述锁止部将所述锁止杆下压并锁止。

这样,锁止杆在锁止状态下被锁止部下压并被锁止在下降位置,锁定第二止挡件而维持限制状态,而在非锁止状态下,锁止杆被解除锁止部的锁止而变为可自如升降,从而解除对第二止挡件的锁止。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实现锁止机构。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中,优选地,

所述锁止部由铰接夹构成,该铰接夹在输入端设置有输入使用者的操作的握把,且在输出端设置有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下压所述锁止杆或者解除对所述锁止杆的下压的推杆。

由此,使用者通过操作锁止部,能够方便地对第二止挡件输入锁止操作及解锁操作。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中,优选地,

在各所述侧支架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止挡件的所述一部分位于与所述第一止挡件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能够在从所述承载面突出的姿态和不从所述承载面突出的姿态之间切换的第三止挡件。

由此,即使在第二止挡件被无意切换为非限制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三止挡件防止卷筒从侧支架脱落。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中,优选地,

所述卷筒搬运小车具有:

第一把手,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于所述车身的一端;

第二把手,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于所述车身的靠近所述第一止挡件及所述第二止挡件的所述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一止挡件的端部。

由此,只要切换使用第一、第二把手,就能切换小车的行进方向。如此,在改变小车的行进方向时不需要转动较重的小车,因此操纵轻松,能够缩短作业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卷筒搬运小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卷筒搬运小车的限制状态的要部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卷筒搬运小车的非限制状态的要部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1的卷筒搬运小车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2的卷筒搬运小车的主要部分的图,其中(a)是从第二方向观察的剖视图,(b)是表示锁止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原材小车(卷筒搬运小车)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卷筒搬运小车进行说明。

<实施例>

[卷筒搬运小车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卷筒搬运小车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卷筒搬运小车的限制状态的要部侧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卷筒搬运小车的非限制状态的要部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卷筒搬运小车主要具有车身1、一对侧支架2、针对每个侧支架2设置的第一止挡件3、第二止挡件4、第三止挡件6和锁止机构5、脚轮7、第一把手8以及第二把手9。

车身1,作为一个例子,是由沿第一方向x间隔地排列的一对纵梁10和连结在这一对纵梁10之间的三个横梁11构成的框架体。

一对侧支架2沿第一方向x间隔地立设于车身1,对使片状材料m卷绕于卷芯c而成的原材卷筒r(图2、图3)进行支承。各侧支架2分别具有三根立梁20、主梁21和副梁22。

其中,三根立梁20沿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间隔地立设于车身1的纵梁10。三根立梁20中,最靠第二方向y的一端侧的一根立梁20在上下方向(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至比另一端侧的两根立梁20更高的位置,而另一端侧的两根立梁2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大致相同的高度。

主梁21构成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将前述的最靠一端侧的一根立梁20的上下中间部与前述的另一端侧的两根立梁20的上端部连结,主梁21的上表面形成为对原材卷筒r的从片状材料m的两端伸出的卷芯c的伸出端进行承载的承载面。在主梁21上,在第二方向y的中间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用于安装第二止挡件4的安装槽210,在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三止挡件6的插孔211。

如图1~图3所示,副梁22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固定于前述的最靠第二方向y的一端侧的一根立梁20的上端部,并且,副梁22以与主梁21隔开间隔且平行的方式延伸到主梁21的安装槽210的上方。副梁22在沿上下方向与主梁21的安装槽210相对的部位,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用于安装后述的锁止机构5的锁止杆51的安装孔220。

第一止挡件3固定于副梁22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且向下方延伸至主梁21的上方位置。如图2所示,该第一止挡件3从第二方向y的一侧与卷芯c的伸出端的外周面抵接而防止卷芯c滚动。

第二止挡件4是安装在主梁21的安装槽210中的沿第二方向y伸长的块状部件。第二止挡件4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部位经由沿着第一方向x的销等支点p枢转支承于主梁21,第二止挡件4的两端部构成为能够绕该支点p上下转动。另外,第二止挡件4被配置为,另一端部相比于一端部更靠近支点p。如图2、图3所示,第二止挡件4在另一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41,该突起部41具有随着从一端部侧朝向另一端部侧而上倾的倾斜面。另外,第二止挡件4在一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供锁止杆51抵接的突起部42。第二止挡件4通过相对于对应的侧支架2的主梁21转动而在限制状态(参照图2)和非限制状态(参照图3)之间切换,在限制状态下,突起部41(相当于一部分)从主梁21的安装槽210突出而从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与卷芯c的伸出端的外周面抵接,从而将卷芯c的伸出端限制在该突起部41与第一止挡件3之间,在非限制状态下,突起部41(相当于一部分)没入主梁21的安装槽210内而不与卷芯c的伸出端的外周面抵接,从而解除对卷芯c的伸出端的限制。

锁止机构5安装于侧支架2的副梁22,用于将处于限制状态的第二止挡件4相对于侧支架2锁止。如图2及图3所示,锁止机构5具有锁止杆51和锁止部52。

锁止杆51以与第二止挡件4的一端部的突起部42抵接的方式升降自如地安装于副梁22,具有贯通副梁22的安装孔220的杆部511和形成于杆部511的上端的头部512。

如图2所示,在锁止状态下,锁止杆51被锁止部52(的推杆525)下压并被锁止在下降位置,将第二止挡件4相对于侧支架2的主梁21锁止而维持限制状态。这样,第二止挡件4变为不能转动,从而限制卷芯c的伸出端。

如图3所示,在非锁止状态下,锁止杆51被解除锁止部52的锁止而变为可自如升降,从而解除对第二止挡件4的锁止,第二止挡件4变为能够转动。在该状态下,第二止挡件4的另一端部若被卷芯c压下,则没入主梁21的承载面以下而允许卷芯c通过。在此期间,第二止挡件4的一端部上升而推起锁止杆51。

锁止部52用于下压锁止杆51并将锁止杆51锁止在下降位置,本实施例中,锁止部52由公知的铰接夹构成。如图2及图3所示,该铰接夹具有握把520、推杆525以及将握把520与推杆525关联的连杆机构。

其中,握把520是用于输入使用者对第二止挡件4的锁止操作及解锁操作的棒状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通过如图2所示压下握把520而将第二止挡件4相对于侧支架2锁止在限制状态,通过如图3所示抬起握把520而解除对第二止挡件4的锁止。

推杆525用于将握把520的锁止操作及解锁操作传递到锁止杆51。在本实施例中,伴随着握把520的锁止操作的输入,推杆525下摆而与锁止杆51的头部512抵接,从而下压锁止杆51,伴随着握把520的解锁操作的输入,推杆525上摆而不与锁止杆51的头部512抵接,从而解除对锁止杆51的下压。

连杆机构用于将握把520的锁止操作及解锁操作分别转换成推杆525的下摆及上摆,如图2及图3所示,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杆521、第二连杆522、第三连杆523和第四连杆524。第三连杆523构成为输入使用者的操作的输入连杆,在其自由端(输入端)设置有由使用者操作的握把520。第二连杆522构成为输出连杆机构的动作的输出连杆,在其自由端(输出端)设置有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下压锁止杆51或者解除对锁止杆51的下压的推杆525。

在输入了下压握把520的锁止操作时,该操作被转换成第二连杆522的下摆并从推杆525输出。另外,在输入了抬升握把520的解锁操作时,该操作被转换成第二连杆522的上摆并从推杆525输出。

第三止挡件6可插拔地插在主梁21的插孔211中,是用于防止卷芯c不慎脱落的销部件。第三止挡件6在插入状态下插孔211突出至与副梁22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

脚轮7安装在车身1的纵梁10的下部。具体而言,在各纵梁10上分别安装有三个脚轮7。另外,为了方便小车转向,优选利用万向脚轮构成脚轮7。

第一把手8是由金属制的圆管形成的、侧视时大致为u形的扶手,在第一方向x上设于车身1的一端。第二把手9是由金属制的圆管形成的、侧视时大致为u形的扶手,在第二方向y上设于车身1的副梁22侧的端部。也就是说,第一把手8与第二把手9互相错开90°的相位配置。由此,只要切换使用第一把手8和第二把手9,就能容易地切换小车整体的行进方向。

[卷筒搬运小车的工作]

对利用本实施例的卷筒搬运小车搬运卷芯的作业进行说明。

首先,将卷筒搬运小车以从主梁21的插孔211抽出第三止挡件6并且握把520如图3那样抬起而解除对第二止挡件4的锁止的状态移动至原材卷筒接收工位。此时,第二止挡件4通过自重维持在使突起部41从主梁21的安装槽210突出的状态。

接着,将原材卷筒r的卷芯c的两伸出端分别下放到对应的第二止挡件4的突起部41上。此时,第二止挡件4在原材卷筒r的重量的作用下旋转,使突起部41没入主梁21的安装槽210内。

接着,滚动原材卷筒r而使卷芯c的伸出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止挡件3抵接。此时,原材卷筒r的卷芯c从突起部41上移开,由此,第二止挡件4再次通过自重旋转而使突起部41从主梁21的安装槽210突出,由此,锁止杆51下降。

接着,将握把520下压为图2那样而固定锁止杆51,从而将第二止挡件4固定在突起部41从主梁21的安装槽210突出的状态。由此,卷芯c的两伸出端的外周面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被夹在彼此大致相互相对的第一止挡件3与第二止挡件4的突起部41之间,从而使原材卷筒r保持于小车。然后,将第三止挡件6插入主梁21的插孔211中。

接着,将承载着原材卷筒r的卷筒搬运小车例如移动至夹装位置并进行夹装,之后,再次从主梁21的插孔211中拔出第三止挡件6,并将握把520抬升为图3那样而解除对第二止挡件4的锁止。

最后,从夹装位置拖出卷筒搬运小车。在此期间,第二止挡件4的突起部41被卷芯c的两伸出端按压而进行旋转,没入主梁21的安装槽210内,从而解除对卷芯c的两伸出端的锁止,允许卷芯c的两伸出端通过。

[卷筒搬运小车的效果]

这样,由于设有能够在限制状态与非限制状态之间切换的第二止挡件4,因此在对片状材料放出装置更换原材卷筒r时,只要向片状材料放出装置的夹装位置推入承载着原材卷筒r的卷筒搬运小车并将原材卷筒r夹装于片状材料放出装置,然后将卷筒搬运小车的第二止挡件4切换为非限制状态并拖出卷筒搬运小车,就能将卷筒搬运小车上的原材卷筒r简单地更换到片状材料放出装置中。由于不需要抬升较重的原材卷筒r,因此能够使原材卷筒r的更换作业较为轻松。

<变形例1>

参照图4对变形例1的卷筒搬运小车进行说明。

注意,本变形例与实施例相比仅锁止机构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是相同的。以下,仅对锁止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在副梁22的安装孔220’中形成有内螺纹,在锁止机构的锁止杆51’的杆部511’形成有外螺纹,通过旋转锁止杆51’,使锁止杆51’相对于副梁22上下移动。另外,在锁止机构的头部512’,设置有两个横向突出的棒状的操作臂513’。注意,本变形例的锁止机构不具有实施例那样的锁止部。

由此,能够起到与实施例大致同等的效果。

<变形例2>

参照图5对变形例2的卷筒搬运小车进行说明。

注意,本变形例与实施例相比仅第二止挡件及锁止机构不同,其他结构是相同的。以下,仅对这些不同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5的(a)所示,在侧支架2的主梁21上,在第一方向x的外侧的侧面上,设置有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作为第二止挡件的销部件4’的支架b以及比支架b更靠上侧的作为锁止机构的弹性夹5’。如图5的(b)所示,弹性夹5’具有固定于主梁21的侧面的基座部51’和从基座部51’的第二方向x的两端部分别伸出的大致半圆形的一对弹性片52’。一对弹性片52’在相互之间形成与销部件4’大致相同直径的收容空间,另外,一对弹性片52’彼此的前端分离而形成开口部53’,开口部53’具有比销部件4’的直径小的宽度,用于向一对弹性片52’之间的收容空间中接收销部件4’。销部件4’通过相对于主梁21上摆而被夹在一对弹性片52’之间的收容空间中,切换为限制卷芯的限制状态,另一方面,销部件4’通过相对于主梁21下摆而从一对弹性片52’之间的收容空间中离开,切换为解除对卷芯的限制的非限制状态。

由此,能够起到与实施例大致同等的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及变形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各例之间加以组合,或者增加、省略、替换构成要素,或者进行其他变更,这些变更也同样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1)在前述的实施例及各变形例中,第一止挡件3设于副梁22,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于主梁21。例如,可列举第一止挡件3设于主梁21的第一方向x上的侧面的例子。

(2)在前述的实施例及变形例1中,第二止挡件4设于主梁21的安装槽210内,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主梁21上不形成安装槽210,而将第二止挡件4设于主梁21的第一方向x上的侧面。

(3)在前述的实施例及变形例1中,第二止挡件4的支点p在第二方向y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中更靠近另一端部,但并不限于此。支点p也可以位于第二止挡件4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的中央位置,还可以更靠近一端部。该情况下,为了使第二止挡件的重心偏向另一端部侧,优选在第二止挡件4的一端侧设置重锤,或是利用比另一端侧重的材料形成一端侧。

(4)在前述的实施例及各变形例中,对设有第三止挡件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第三止挡件6。

(5)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作为连杆机构,对具有四个连杆的结构的连杆机构进行了说明,但连杆的数量并不限于此,只要能起到相同的功能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