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的汽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08390发布日期:2021-02-27 11:1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撞的汽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防撞的汽车车架。


背景技术:

[0002]
汽车的安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中避免事故,保障行人和乘员安全的性能,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能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汽车安全性能好,往往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减少伤亡的程度。但是现有汽车车架存在着减振效果差,受力不均衡,安全可靠性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撞的汽车车架。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的汽车车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撞的汽车车架,包括汽车车架主体,所述汽车车架主体包括汽车底梁和汽车顶梁,所述汽车底梁和所述汽车顶梁之间依次安装有支撑a柱、支撑b柱和支撑c柱,所述支撑b柱上设有第一防撞组件,所述汽车底梁上且位于支撑c柱一侧设有第二防撞组件,所述第一防撞组件包括防撞外壳,所述防撞外壳的两侧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安装螺丝与支撑b柱安装,所述防撞外壳的内侧壁设有若干缓冲板,且缓冲板与防撞外壳的内侧壁相抵,所述缓冲板远离防撞外壳内侧壁一侧的侧侧壁均设有第一缓冲杆的一端,所述第一缓冲杆的另一端设有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与支撑b柱的外侧壁相抵,所述第一缓冲杆外侧位于接触板和缓冲板之间套设有第一弹性件,当支撑b柱受到撞击时,防撞外壳受到冲击力,防撞外壳对冲击力进行一次缓冲处理,然后受到冲击区域的接触板向支撑b柱位置移动,挤压弹性件缩短同时通过第一缓冲杆对冲击力进行二次缓冲处理,双重的缓冲处理,以降车辆受到的冲击,所述第二防撞组件包括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外挡板,所述外挡板与连接横梁之间设有填充腔,所述连接横梁的另一侧设有安装横梁,所述安装横梁与支撑c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横梁与安装横梁之间设有交叉架,所述连接横梁与安装横梁之间位于交叉架的两侧设有若干第二缓冲杆,在支撑c 柱受到撞击时,外挡板受到冲击后通过聚氨酯泡沫塑料垫改善第二防撞组件的抗震效果,通过交叉架和第二缓冲杆有利于分散冲击力,提高汽车车架的抗冲击力。
[0005]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杆包括支撑筒,所述支撑筒内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筒插入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密封盖,所述支撑杆插入支撑筒的一端设有活塞,所述支撑筒的内腔位于活塞的两侧分别设为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所述支撑筒的内腔远离密封盖的一侧的内侧壁与活塞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在支撑杆一端受到冲击时,支撑杆推动活塞在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之间移动,通过第二弹性件对活塞进行支撑,当冲击力消弱后,被挤压的第二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支撑杆受力均衡。
[0006]
优选的,所述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的
内部存有液压油,随着活塞的移动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内部的液压油受力发生流动,降低了冲击力,有效保持了整体车架的平衡和平稳。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杆和第二缓冲杆为相同结构。
[0008]
优选的,所述防撞外壳包括第一防撞层和第二防撞层,所述第一防撞层设于第二防撞层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撞层和第二防撞层之间设有吸能板,所述吸能板呈m形设置,且m形设置的吸能板与第一防撞层和第二防撞层交织成三角形提高第二防撞组件强度,防止支撑b柱变形,保证车内人员的生存空间。
[0009]
优选的,所述接触板与支撑b柱的外侧壁相贴合,增加了接触板与支撑b 柱的外侧壁的接触面积,分散了受力时的冲击。
[0010]
优选的,所述填充腔内部填充有聚氨酯泡沫塑料垫,有利于改善第二防撞组件的抗震效果,结构简单,便于更换。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防撞的汽车车架,车辆行驶过程中不慎受到撞击,当支撑b柱受到撞击时,双重的缓冲处理,以降车辆受到的冲击,m形设置的吸能板与第一防撞层和第二防撞层交织成三角形提高第二防撞组件强度,防止支撑b柱变形,保证车内人员的生存空间,在支撑c柱受到撞击时,外挡板受到冲击后通过聚氨酯泡沫塑料垫改善第二防撞组件的抗震效果,通过交叉架和第二缓冲杆有利于分散冲击力,提高汽车车架的抗冲击力。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撞组件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防撞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缓冲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缓冲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1-汽车底梁、2-汽车顶梁、3-支撑a柱、4-支撑b柱、5-支撑c 柱、6-第一防撞组件、601-防撞外壳、6011-第一防撞层、6012-第二防撞层、 602-缓冲板、603-第一缓冲杆、6031-支撑筒、6032-支撑杆、6033-密封盖、 6034-活塞、6035-第一液压腔、6036-第二液压腔、6037-第二弹性件、604
-ꢀ
接触板、605-第一弹性件、7-第二防撞组件、701-连接横梁、702-外挡板、 703-填充腔、704-安装横梁、705-交叉架、706-第二缓冲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撞的汽车车架,包括汽车车架主体,所述汽车车架主体包括汽车底梁1和汽车顶梁2,所述汽车底梁1和所述汽车顶梁2之间依次安装有支撑a柱3、支撑b柱4和支撑c柱 5,所述支撑b柱4上设有第一防撞组件6,所述汽车底梁1上且位于支撑c 柱5一侧设有第二防撞组件7,所述第一防撞组件6包括防撞外
壳601,所述防撞外壳601的两侧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安装螺丝与支撑b柱4 安装,所述防撞外壳601的内侧壁设有若干缓冲板602,且缓冲板602与防撞外壳601的内侧壁相抵,所述缓冲板602远离防撞外壳601内侧壁一侧的侧侧壁均设有第一缓冲杆603的一端,所述第一缓冲杆603的另一端设有接触板604,所述接触板604与支撑b柱4的外侧壁相抵,所述第一缓冲杆603外侧位于接触板604和缓冲板602之间套设有第一弹性件605,当支撑b柱4受到撞击时,防撞外壳601受到冲击力,防撞外壳601对冲击力进行一次缓冲处理,然后受到冲击区域的接触板604向支撑b柱4位置移动,挤压弹性件缩短同时通过第一缓冲杆603对冲击力进行二次缓冲处理,双重的缓冲处理,以降车辆受到的冲击,所述第二防撞组件7包括连接横梁701,所述连接横梁 7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外挡板702,所述外挡板702与连接横梁701之间设有填充腔703,所述连接横梁701的另一侧设有安装横梁704,所述安装横梁704 与支撑c柱5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横梁701与安装横梁704之间设有交叉架 705,所述连接横梁701与安装横梁704之间位于交叉架705的两侧设有若干第二缓冲杆706,在支撑c柱5受到撞击时,外挡板702受到冲击后通过聚氨酯泡沫塑料垫改善第二防撞组件7的抗震效果,通过交叉架705和第二缓冲杆706有利于分散冲击力,提高汽车车架的抗冲击力。
[0020]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缓冲杆603包括支撑筒6031,所述支撑筒6031内设有支撑杆6032,所述支撑筒6031插入支撑杆6032的一端设有密封盖6033,所述支撑杆6032插入支撑筒6031的一端设有活塞6034,所述支撑筒6031的内腔位于活塞6034的两侧分别设为第一液压腔6035和第二液压腔6036,所述支撑筒6031的内腔远离密封盖6033的一侧的内侧壁与活塞6034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6037,在支撑杆6032一端受到冲击时,支撑杆6032推动活塞6034 在第一液压腔6035和第二液压腔6036之间移动,通过第二弹性件6037对活塞6034进行支撑,当冲击力消弱后,被挤压的第二弹性件6037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支撑杆6032受力均衡。
[0021]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液压腔6035和第二液压腔6036相连通,所述第一液压腔6035和第二液压腔6036的内部存有液压油,随着活塞6034的移动第一液压腔6035和第二液压腔6036内部的液压油受力发生流动,降低了冲击力,有效保持了整体车架的平衡和平稳。
[0022]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缓冲杆603和第二缓冲杆706为相同结构。
[0023]
具体而言,所述防撞外壳601包括第一防撞层6011和第二防撞层6012,所述第一防撞层6011设于第二防撞层6012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撞层6011和第二防撞层6012之间设有吸能板,所述吸能板呈m形设置,且m形设置的吸能板与第一防撞层6011和第二防撞层6012交织成三角形提高第二防撞组件7 强度,防止支撑b柱4变形,保证车内人员的生存空间。
[0024]
具体而言,所述接触板604与支撑b柱4的外侧壁相贴合,增加了接触板604与支撑b柱4的外侧壁的接触面积,分散了受力时的冲击。
[0025]
具体而言,所述填充腔703内部填充有聚氨酯泡沫塑料垫,有利于改善第二防撞组件7的抗震效果,结构简单,便于更换。
[0026]
工作原理:使用本实用新型,车辆行驶过程中不慎受到撞击,当支撑b 柱4受到撞击时,防撞外壳601受到冲击力,防撞外壳601对冲击力进行一次缓冲处理,然后受到冲击区域的接触板604向支撑b柱4位置移动,挤压弹性件缩短同时通过第一缓冲杆603对冲击力进行二次缓冲处理,双重的缓冲处理,以降车辆受到的冲击,同时通过接触板604增大与支撑b柱4的外侧壁的接触面积,分散了受力时的冲击,在第一防撞层6011和第二防撞层6012 之
间设置吸能板,m形设置的吸能板与第一防撞层6011和第二防撞层6012交织成三角形提高第二防撞组件7强度,防止支撑b柱4变形,保证车内人员的生存空间,在支撑c柱5受到撞击时,外挡板702受到冲击后通过聚氨酯泡沫塑料垫改善第二防撞组件7的抗震效果,通过交叉架705和第二缓冲杆 706有利于分散冲击力,提高汽车车架的抗冲击力,在支撑杆6032一端受到冲击时,支撑杆6032推动活塞6034在第一液压腔6035和第二液压腔6036 之间移动,通过第二弹性件6037对活塞6034进行支撑,随着活塞6034的移动第一液压腔6035和第二液压腔6036内部的液压油受力发生流动,降低了冲击力,有效保持了整体车架的平衡和平稳当冲击力消弱后,被挤压的第二弹性件6037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支撑杆6032受力均衡。
[0027]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8]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002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