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内减震的独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02002发布日期:2022-01-15 05:02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内减震的独轮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独轮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内减震的独轮车。


背景技术:

2.独轮车作为一种新型代步、娱乐、运动器具,具有时尚、轻便的优点。
3.目前市场上的独轮车大多采用姿态感应器和加速度仪来控制独轮车的运行,因此人体骑行姿势对独轮车的运行有重大的影响。在一般的独轮车中,由于车子本身没有减震装置,所有避震只靠橡胶充气轮胎的单一作用,导致越野、过障、颠簸路面的操控性和速度很难掌控,运动舒适性很差,甚至人们经常被颠下踏板,或者腾空瞬间因脚在踏板上因移位,而导致落地后平衡状态不稳而摔倒。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内减震的独轮车。
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轮内减震的独轮车,包括:
7.轮毂电机;
8.轮胎;
9.与所述轮毂电机相配合连接的轮架,所述轮架上设置有脚踏板;
10.设置于所述轮毂电机与轮胎之间的环形气囊;
11.用于限制所述环形气囊轴向位移的导向限位机构,所述导向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轮毂电机与轮胎之间。
12.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限位机构包括环形轮架,所述轮胎设置于所述环形轮架的外圈上,所述环形气囊设置于所述环形轮架与轮毂电机之间;且所述轮毂电机的外圈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环形气囊的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轮架的内圈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环形气囊的第二环形凹槽。
13.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轮架的外圈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轮胎的第三环形凹槽。
14.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轮架包括一环形横板和设置于所述横板两侧的两环形侧板,所述横板与两侧板共同形成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和第三环形凹槽,且至少一所述侧板与横板可拆卸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轮架的内圈直径大于所述轮毂电机的外圈直径。
16.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限位机构还包括若干位于所述环形气囊两外侧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环形轮架与轮毂电机。
17.进一步地,连接件为可伸缩结构。
1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的端部可转动且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环形轮架和轮毂电机。
19.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环形气囊每一侧的所述连接件均至少设置有三个,每一侧的
全部所述连接件呈圆周均匀布置。
20.进一步地,所述环形气囊为可充排气气囊。
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内减震的独轮车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2.在轮毂电机与轮胎之间加设环形气囊,通过环形气囊进行二次减震,有效提高独轮车的减震效果,同时亦能保护轮毂电机不受到太大的震动影响,提高轮毂电机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利用导向限位机构以限制环形气囊的轴向位移,提高了独轮车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提高了独轮车的减震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展出。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形轮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形轮架的剖视示意图;
29.图7为图6所示的a部局部放大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为伸缩结构时的侧视示意图。
31.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32.1、轮毂电机;11、第一环形凹槽;2、轮胎;3、轮架;4、脚踏板;5、环形气囊;6、导向限位机构;61、环形轮架;612、第二环形凹槽;611、第三环形凹槽;613、横板;6131、环凸;614、侧板;6141、腰形槽;6142、沉头孔;6143、环槽;615、螺钉;62、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36.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内减震的独轮车,包括轮毂电机1、轮胎2、轮架3、脚踏板4、环形气囊5以及导向限位机构6,其中,所述轮架3与轮毂电机1相配合连接,所述脚踏板4具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轮架2的两侧,所述环形气囊5设置于所述轮毂电机1与轮胎2之间,所述导向限位机构6设置于所述轮毂电机1与轮胎2之间以限制所述环形气囊5的轴向位移。
37.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轮毂电机1驱动所述环形气囊5和轮胎2转动行进,震动由所述轮胎2经过第一次减震后传递至环形气囊5,然后经过所述环形气囊5第二次减震后传递
至轮毂电机1、轮架3以及脚踏板4;由此,通过所述环形气囊5进行二次减震,有效提高独轮车的减震效果,同时亦能保护所述轮毂电机1不受到太大的震动影响,提高所述轮毂电机1的使用寿命。
38.另一方面,利用所述导向限位机构6以限制环形气囊5的轴向位移,提高了独轮车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提高了独轮车的减震效果。
39.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环形气囊5为可充排气气囊,由此,可通过对所述环形气囊5的充排气又改变其钢度和弹性系数,以适应不同的使用人群以及使用环境。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限位机构6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环形气囊5与轮胎2的环形轮架61和用于进一步限制所述环形气囊5轴向位移的连接件 62。
41.其中,所述轮胎2设置于所述环形轮架61的外圈上,所述环形气囊5 设置于所述环形轮架61与轮毂电机1之间;且所述轮毂电机1的外圈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环形气囊5的第一环形凹槽11,所述环形轮架61的内圈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环形气囊5的第二环形凹槽612,所述环形轮架61的外圈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轮胎2的第三环形凹槽611。由此,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1与第二环形凹槽612以夹持安装所述环形气囊5,通过所述第三环形凹槽611以安装所述轮胎2,防止所述环形气囊5和轮胎2的晃动,进一步提高了独轮车的稳定性。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轮架61的截面大致呈h型状,包括一横板613 和设置于所述横板613两侧的两侧板614,所述横板613与两侧板614共同形成所述第二环形凹槽612和第三环形凹槽611。具体的,所述横板613与侧板614均呈环形状,所述横板613的两端连接于所述侧板614的中段位置,两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与所述横板的外圈构成所述第三环形凹槽611,两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与所述横板的内圈构成所述第二环形凹槽612,所述第二环形凹槽612和第三环形凹槽611背向设置。
43.较佳的,至少一所述侧板614与横板613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所述轮毂电机1、轮胎2、环形气囊5以及环形轮架61之间的装配。
44.参阅图5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左侧的所述侧板614与横板613 固定连接,位于右侧的所述侧板614与横板613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所述横板613的侧边设置有环凸6131,右侧的所述侧板614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环凸6131相配合的环槽6143以及与所述环槽6143位置相对应的沉头孔 6142,螺钉615穿过所述沉头孔6142与所述横板613螺接固定。由此,通过所述环凸6131与环槽6143的配合,以便于所述侧板614与横板613的定位安装,且所述螺钉615位于沉头孔6142内,避免所述螺钉615的凸出,以保持所述侧板614外表面的齐平。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轮架61的内圈直径大于所述轮毂电机1的外圈直径,为所述环形气囊5的压缩变形提供一定的轴向空间。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62设置有若干个且位于所述环形气囊5的两外侧,所述连接件62的两端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环形轮架651与轮毂电机1,由此,当所述环形气囊5弹性变形时,所述连接件62可用于限制所述环形气囊5的轴向位移,同时不影响所述环形轮架651与轮毂电机1之间可相对移动,亦起到限制所述环形轮架651与轮毂电机1的轴向偏移的作用。
47.较佳的,位于所述环形气囊5每一侧的所述连接件62均至少设置有三个,每一侧的全部所述连接件62呈圆周均匀布置,以使得所述环形轮架651 与轮毂电机1的轴向偏移更
为均匀、稳定。
48.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两种所述连接件62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49.(1)所述连接件62为可伸缩结构,如内外伸缩杆结构、滑杆滑座结构等。当震动作用于述环形气囊5时,不同的所述连接件62可产生不同的伸缩量,以适应于所述环形气囊5弹性变形时导致的所述环形轮架651与轮毂电机1的圆心偏移。
50.(2)所述侧板614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腰形槽6141,所述连接件62的一端可转动且滑动地安装于所述腰形槽6141,所述连接件62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轮毂电机1的外侧面。当震动作用于述环形气囊5时,不同的所述连接件62在所述侧板614上的位置产生变化,结合其转动连接的特性,以适应于所述环形气囊5弹性变形时导致的所述环形轮架651与轮毂电机1的圆心偏移。
51.在上述方案(2)中,所述连接件62的连接方式还可为:所述连接件 62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侧板614的外侧面,所述连接件62的另一端可转动且滑动地安装于所述轮毂电机1的外侧面;所述连接件6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且滑动地安装于所述侧板614的外侧面和轮毂电机1的外侧面。
52.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