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人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86171发布日期:2022-03-02 01:27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双人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儿童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人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育有两名儿童,双人儿童推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家长在选购双人儿童推车时,会综合考虑实用性、舒适性、灵活性、折叠体积等多种因素。现有的双人儿童推车车架结构各不相同,折叠原理和折叠后的体积也存在很大差异。双人推车设计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保证舒适性的前提下合理减小整车体积,并尽可能获得更小、更扁平的折叠体积。
3.另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乘坐方向需求——较小的儿童适合面向推行者乘坐,安全感更强,而较大的儿童适合背向推行者乘坐,能够观察到更多的风景——这就要求儿童推车的座位具有正反换向的功能。但是,换向推车往往需要足够的换向空间,与双人推车的设计理念存在冲突,因此现有的双人儿童推车的两个座位一般都是相对固定设置的,无法设置至少一个可换向的座位,否则就会导致整车体积非常大,难以日常推行、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体积小而扁平的双人儿童推车。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支杆、后支杆及推杆,其中,所述后支杆包括能够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滑动伸缩连接的第一后支杆与第二后支杆,所述第一后支杆的下端部设有后轮组件,所述第二后支杆的上端部与所述前支杆的上端部绕第一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双人儿童推车还包括沿所述车架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座位组件与第二座位组件。
6.优选地,所述推杆与所述第二后支杆的下端部绕第二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车架还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前支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推杆的下端部绕第三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后支杆绕第四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推杆绕第五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三转动中心线、所述第四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五转动中心线分别沿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沿所述后支杆的长度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所述第四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沿所述推杆的长度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三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所述第五转动中心线依次设置。
7.优选地,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推杆与所述第一后支杆交叉连接,且所述推杆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支杆的下部。
8.优选地,所述第一座位组件能够绕第六转动中心线相对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第六转动中心线沿所述车架的高度方向延伸。
9.优选地,所述前支杆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组,所述车架还包括设置在两组所述前支杆之间的承托架,所述第一座位组件设置在所述承托架上。
10.优选地,所述前支杆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组,每组所述前支杆均具有前杆段及自所述前杆段的上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段,所述车架还包括设置在两组所述后延段之间的承托架,在所述车架的左右每一侧上,所述承托架与同侧的所述前支杆、所述第二后支杆共同绕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座位组件设置在所述承托架上。
11.优选地,所述推杆包括上推杆及下推杆,所述第二座位组件包括座杆及第三连杆,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上推杆的下端部与所述下推杆的上端部转动连接,所述座杆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座杆与所述下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上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座杆转动连接。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后支杆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杆腔,所述第一后支杆上还开设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后支杆的下端部设有连接柱,所述第二后支杆的下部能够相对滑动地插设在所述杆腔中,所述连接柱能够相对滑动地插设在所述滑槽中,所述推杆绕所述连接柱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二后支杆转动连接。
13.优选地,所述车架还包括第一连杆,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前支杆具有前杆段及自所述前杆段的上端部向后延伸的后延段,所述前杆段自前向后逐渐向上倾斜延伸,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部与所述前杆段的上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位于所述后延段的后端部。
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推杆包括下推杆,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下推杆具有斜杆段及自所述斜杆段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前延段,所述斜杆段自前向后逐渐向上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后支杆的下端部与所述斜杆段的下端部绕第二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部与所述前延段的前端部绕第三转动中心线转动连接。
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后支杆、所述第一连杆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分别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
16.优选地,所述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后支杆与所述第二后支杆相互收拢,所述推杆收拢在所述后支杆的后侧。
17.优选地,所述推杆包括上推杆与下推杆,所述上推杆的下端部与所述下推杆的上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车架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上推杆收拢在所述下推杆的后侧。
18.优选地,所述第一座位组件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座位与第一靠背,所述第一座位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第一座位相互展开;所述车架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靠背向前转动并与所述第一座位收拢。
19.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该双人儿童推车的车架结构简单,能够实现车架的快捷收折,折叠操作简便、折叠体积小、高度降低且前后扁平,便于运输和收纳,且其前支杆与推杆之间形成足够的间隔空间,一方面,能够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座位,两个座位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能够设置在同一高度,便于两名儿
童互动交流,推车整体的重心也更平稳,且两名儿童都不会感到拥挤局促,舒适度更高;另一方面,该车架能够在前支杆上设置一个可旋转换向的座位,使双人儿童推车具有换向功能,座位换向旋转时不会受到其他杆件的干扰,不需要其他杆件进行位置调整,操作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附图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双人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附图2为图1的侧视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双人儿童推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座位组件收拢;附图4为图3的侧视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施例中双人儿童推车进一步折叠的立体示意图;附图6为图5的侧视示意图;附图7为本实施例中双人儿童推车更进一步折叠的立体示意图;附图8为图7的侧视示意图;附图9为本实施例中双人儿童推车更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附图10为图9的侧视示意图;其中:1100、前支杆;1101、前杆段;1102、后延段;1200、后支杆;1210、第一后支杆;1211、滑槽;1212、连接柱;1220、第二后支杆;1400、推杆;1410、下推杆;1411、斜杆段;1412、前延段;1420、上推杆;1421、转动关节;1500、第一连杆;1600、第二连杆;2100、承托架;3100、第一座位组件;3110、第一座位;3120、第一靠背;3210、第三连杆;3220、座杆;3230、横连杆;4100、前轮组件;4200、后轮组件;a、第一转动中心线;b、第二转动中心线;c、第三转动中心线;d、第四转动中心线;e、第五转动中心线;f、第六转动中心线;g、第七转动中心线;h、第八转动中心线;i、第九转动中心线;j、第十转动中心线;k、第十一转动中心线;l、第十二转动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2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左右方向”、“高度方向”、“前后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儿童正常乘坐在朝前使用的第一座位组件上时,儿童所观察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仅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
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5.参见图1及图2所示,一种双人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车架,以及沿车架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座位组件3100与第二座位组件,两组座位组件分别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能够和车架一起实现折叠,整车折叠体积小而扁平。
26.本实施例中,车架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组侧支架,以及连接在两组侧支架之间的横支架。每组侧支架均包括前支杆1100、后支杆1200、推杆1400、第一连杆1500及第二连杆1600等,其中后支杆1200进一步包括能够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滑动伸缩连接的第一后支杆1210与第二后支杆1220,推杆1400进一步包括转动连接的下推杆1410与上推杆1420。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每组侧支架中:前支杆1100具有前杆段1101及后延段1102,前杆段1101自前向后逐渐向上倾斜延伸,后延段1102自前杆段1101的上端部向后水平延伸,前杆段1101的下端部设有前轮组件4100。
27.后支杆1200整体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第一后支杆1210具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杆腔,第二后支杆1220的下部能够相对滑动地插设在杆腔中。第一后支杆1210上还开设有沿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1211,滑槽1211与杆腔相连通,第二后支杆1220的下端部设有连接柱1212,连接柱1212与第二后支杆1220可以是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连接柱1212的轴心线构成第二转动中心线b,连接柱1212能够相对滑动地插设在滑槽1211中。第一后支杆1210的下端部设有后轮组件4200,第二后支杆1220的上端部与后延段1102的后端部绕第一转动中心线a转动连接。
28.推杆1400整体自前向后逐渐向上倾斜延伸,上推杆1420的下端部具有转动关节1421,转动关节1421与下推杆1410的上端部绕第八转动中心线h转动连接。下推杆1410具有斜杆段1411及前延段1412,斜杆段1411自前向后逐渐向上倾斜延伸,前延段1412自斜杆段1411的下端部向前水平延伸,前延段1412的长度与上述后延段1102大致相同。斜杆段1411的下端部通过连接柱1212(即绕第二转动中心线b)与第二后支杆1220的下端部转动连接。
29.第一连杆1500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其长度延伸方向与后支杆1200相互平行。第一连杆1500的上端部与前杆段1101的上端部绕第七转动中心线g转动连接,下端部与前延段1412的前端部绕第三转动中心线c转动连接。
30.上述第一转动中心线a、第二转动中心线b、第三转动中心线c、第七转动中心线g相互平行且分别沿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如此,后延段1102、第二后支杆1220、前延段1412与第一连杆1500就构成了一组四连杆机构,且该四连杆大致呈平行四边形,使得车架在折叠收拢时各杆件能够更加紧凑、扁平,车架无论在展开状态还是折叠状态下都更加美观。
31.进一步地,第二连杆1600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部与第一后支杆1210绕第四转动中心线d转动连接,后端部与斜杆段1411绕第五转动中心线e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中心线d、第五转动中心线e与上述第二转动中心线b等相互平行,沿后支杆1200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第一转动中心线a、第四转动中心线d、第二转动中心线b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沿下推杆
1410的长度延伸方向上,第三转动中心线c、第二转动中心线b、第五转动中心线e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如此,第一后支杆1210、第二后支杆1220、第二连杆1600与下推杆1410就构成了一组曲柄滑块机构,该曲柄滑块机构能够与上述四连杆机构相互联动,实现整个侧支架的折叠与展开,进而实现整个车架的折叠与展开。
32.由上可知,本实施例中的车架,其前支杆1100与推杆1400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隔,能够实现双人推车、座位换向等多种功能。
33.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横支架包括承托架2100,承托架2100设置在两组前支杆1100的后延段1102之间,用于设置并支撑第一座位组件3100。承托架2100沿车架的前后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其宽度不小于后延段1102的长度,从而承托架2100的上表面形成对第一座位组件3100的支撑平面,该支撑平面与后延段1102基本齐平,不会在第一座位组件3100旋转换向时造成干扰。在车架的左右每一侧上,承托架2100与同侧的后延段1102、第二后支杆1220共同绕第一转动中心线a转动连接,从而承托架2100及其上部的第一座位组件3100能够随车架整体一起折叠收拢。
34.具体地,第一座位组件3100包括绕第十二转动中心线l转动连接的第一座位3110与第一靠背3120,第十二转动中心线l沿第一座位组件310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座位3110能够绕第六转动中心线f相对旋转地设置在承托架2100上,第六转动中心线f沿车架的高度方向延伸。如此,第一座位组件3100就能够在车架上实现正反换向,且不会受到其他杆件的干扰,换向操作方便快捷。
35.第二座位组件设置在推杆1400上,具体包括座杆3220及第三连杆3210,座杆3220及第三连杆3210均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组,两组座杆3220之间还连接有横连杆3230。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每侧的座杆3220沿前后方向延伸,座杆3220与斜杆段1411绕第十一转动中心线k转动连接,第三连杆3210的上端部与转动关节1421绕第九转动中心线i转动连接,第三连杆3210的下部与座杆3220的后端部绕第十转动中心线j转动连接。如此,每一侧的上推杆1420、下推杆1410、座杆3220与第三连杆3210也构成一组四连杆机构。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座杆3220及横连杆3230上设置座兜、篮筐等可供儿童乘坐、躺卧的载具,座兜可以面朝前方也可以面朝后方设置,当上推杆1420与下推杆1410绕第八转动中心线h转动收拢时,能够联动座杆3220与第三连杆3210转动收拢,也就实现了第二座位组件与车架的同步折叠。
36.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座位组件的具体设置也可以不限于上述杆件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插接口插接、固定连接等常规连接方式,上推杆1420与下推杆1410之间也可以滑动伸缩连接,均不影响整车的折叠原理。只要将第二座位组件设置在推杆1400上,均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构思。
37.以下具体阐述下本实施例中双人儿童推车的工作原理:参见图1及图2所示,车架与两组座位组件均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推车可供两名儿童一前一后、同一高度同时乘坐,且第一座位组件3100通过绕第六转动中心线f旋转可以实现面朝前侧、面朝后侧两种朝向(图中仅示意出面朝前侧),获得不同的乘坐体验。且两组座位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隔,当两名儿童面对面乘坐时也有充足的空间放置双腿,乘坐舒适感强。
38.参见图3及图4所示,当需要将该双人儿童推车折叠收拢时,首先可以将第一座位
组件3100旋转至面朝前侧,然后将第一靠背3120向前转动并与第一座位3110收拢,同时承托架2100也绕第一转动中心线a向前转动,进一步使得第一座位组件3100与前支杆1100收拢在一起。
39.参见图5及图6所示,驱动上推杆1420绕第八转动中心线h向后转动并与下推杆1410收拢,同时能够联动第二座位组件折叠收拢。
40.参见图7及图8所示,进一步驱使推杆1400向前与后支杆1200收拢,在上述杆件的联动关系下,第一后支杆1210与第二后支杆1220滑动收拢,前支杆1100向后收拢,各个杆件相互靠近,且由于后延段1102、第二后支杆1220、前延段1412与第一连杆1500之间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结构,使得车架的折叠体积尽可能紧凑而扁平。
41.参见图9及图10所示,车架及两组座位组件均处于折叠状态下,所有杆件均紧凑收拢,整车折叠体积小而扁平,且前轮组件4100与后轮组件4200能够支撑在同一水平面上,实现车架自立。
42.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双人儿童推车,展开状态下既能够作为双人推车使用,又能够实现至少一个座位的旋转换向;折叠时操作简单,折叠体积小而扁平,便于收纳和运输。
43.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